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正常人體液的含量、分佈和組成都保持相對穩定,它對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當人體患病,如嘔吐、腹瀉、外傷、手術或環境變化時,可引起水、電解質代謝的紊亂,使體液的含量、分佈和組成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用藥量的計算非常必要。

補液量的計算

1、正常體液總量的計算

BF(足月新生兒)= W × 0. 75

BF(週歲嬰兒)= W × 0.70

BF(兒童)= W × 0.65

BF(男性)= W × 0.60

BF(女性)= W × 0.55

注:BF 表示正常體液總量,以 L 為單位;W 表示體重,以 kg 為單位。

2、單純脫水病人補液量的計算

根據正常體液總量和血清鈉濃度計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注:BF 表示正常體液總量,142 為正常血清鈉濃度,以 mmol/L 為單位;K 為計算累積丟失量的安全係數,—般是 1/2 或 1/3;推測繼續丟失量以 L 為單位;1.5 為每日生理代謝需水量,以 L 為單位。

3、燒傷病人補液量的計算

Ⅱ°、Ⅲ° 燒傷的補液量的計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補液總量(mL)= 膠體溶液+晶體溶液(電解質溶液)+基礎水分

膠體溶液(mL)= 燒傷面積(%)×體重(kg)

晶體容液(mL)= 燒傷面積(%)×體重(kg)×1.0

注:

① 膠體溶液:全血、血漿、白蛋白、右旋糖酐-40 或右旋糖酐-70、血漿代用品;晶體溶液:0. 9% 的氯化鈉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平衡溶液、碳酸氫鈉溶液及乳酸鈉溶液;基礎水分:5% 或 10% 的葡萄糖注射液。

② 第 1 個 24 h 用全量,其中膠體溶液與晶體溶液的半量最好在燒傷後 8 h 以內輸完,水分每 8 h 輸人 1/3。

③ 第 2 個 24 h,膠體溶液和電解質溶液均為第 1 個 24 h 的半量,基本水分用量不變。

④ 第 3 個 24 h,補液量根據病情而定。一般燒傷總面積 < 50% 的,不必再進行液體治療。> 50% 的可給相當於第一個 24 h 的 1/4 量的膠體溶液和電解質溶液。

4、擴容時右旋糖酐-40 用量估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注:

① HCT 為紅細胞比容,正常值為 42% 計算;

② 正常血容量(mL)= 體重(g)×R,R 正常男性為 7%,肌肉發達男性為 7.5%,過度肥胖男性為 6%,女性一般為 6.5%。

5、補液原則

補液應遵循先鹽後糖、先晶後膠、先快後慢、見尿補鉀的原則。

酸鹼及電解質補充量的計算

1、代謝性酸中毒補鹼量的估算

代謝性酸中毒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臨床綜合徵,休克、酮症、尿毒症、嚴重腹瀉、某些腎小管疾病、甲醇中毒、靜脈髙營養過量等因素均可誘發。代謝性酸中毒時,如 CO2CP 在 34 容積(Vol)% 或 15 mmol/L 以下,需要補鹼。

一般先補給總量的 1/3 ~ 1/2,再根據血氣分析結果酌量補充,避免劑量過大造成鹼血癥。臨床上常用鹼性藥物有 5% 的碳酸氫鈉注射液,11.2% 的乳酸鈉注射液,7.28% 氨基丁三醇(THAM)注射液。

(1)5% 碳酸氫鈉用量的估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注:正常 CO2CP 以 22 mmol/L 或 50% Vol% 計算;W 表示體重,以 kg 為單位;CO2CP 毫摩爾濃度與容積百分比濃度之間的換算為:1 mmol/L = 1 Vol%/2.24。

(2)11. 2% 的乳酸鈉用量的估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3)7.28%THAM 用量的計算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注:

① 1 mL 7.28% THAM 與 0.6 mmol THAM 相當;

② 7.28% THAM 應以等量的 5% 或 10% 葡萄糖注射液稀釋成 3.64% 等滲濃度靜滴,但限制水分的患者可直接靜滴 7.28% 溶液。

2、代謝性鹼中毒補酸量的估算

2% 的氯化銨用量(mL)= [(實測 CO2CP-60)(Vol%)]×W(kg)

或 2% 的氯化銨用量(mL)=[(實測 CO2CP-26.8)(mmol/L)]×2.24×W(kg)

注:

① 用時需要用 5% 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釋成 0. 9% 的等滲溶液;

② 開始補給總量的 1/3 ~ 1/2,3 ~ 4 小時滴完,再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及臨床表現,決定是否繼續補給。

3、低血鉀時補鉀量的計算

補充氯化鉀量(g)=(5-血清 K+)(mmol/L)×W(kg)× 0.0149

注:

① 用時需要用 5% 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釋成 0.2% 或 0.3% 的溶液靜滴。

② 補鉀劑量、濃度和速度均應根據病人病情和血鉀濃度及心電圖缺鉀圖形改善等情況而定。

③ 補鉀應遵循:儘量口服,見尿補鉀(> 40 mL/h),濃度不宜過高(< 40 mmol/L,即 1000 mL 液體中,氯化鉀含量不超過 3 g),速度不宜過快(< 20 mmol/h) 等原則進行。

④ 絕對禁止以高濃度含鉀液體直接靜脈注射,以免導致心臟驟停;少數缺鉀者需要大劑量鉀靜脈注射,需進行床邊心電監護,如心電圖出現高鉀血癥的變化,應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缺鈉時補鈉量的估算

(1)失鈉性低鈉血癥

所需鈉量(mmol/L)=(140 - 病人血清鈉)(mmol/L) ×0. 7×W(kg)

注:

① 先給計算量的 1/2,根據治療後的效果,決定是否繼續補充剩餘計量,一般在 24 ~ 48 h 補足;

② 若脫水與異常損失(腹瀉)同時存在,可分別計算所需溶液,共同給予;

③ 中度脫水伴循環障礙及重度脫水者需首先擴容,最初 8 ~ 12 h 滴速稍快 [8 ~ 10 ml/(kg • h)], 使脫水基本糾正,血清鈉恢復至 > 125 mmol/L,再糾正酸中毒和補充鉀劑;

④ 對發生明顯症狀性低鈉血癥的緊急救治,應用 3% NaCl 靜脈滴注,使血清鈉較快恢復至 > 125 mmol/L。

3% NaCl(mL)=(125—病人血清鈉)(mmol/L)×0. 7×體重(kg)÷0. 5

注:3% NaCl 1 mL = 0. 5 mmol/L

(2)稀釋性低鈉血癥

補鉀、補液怎麼算?這份水和電解質計算技巧請收好


注:

① 正常血清鈉的平均濃度為 140 mmol/L。

② 治療時應限制攝入量,使之少於生理需要量,同時適當限制鈉鹽的攝入。

③ 對有水鈉瀦留的低鈉血癥可用袢利尿劑(如呋塞米),以加速水、鈉的排出。

④ 對明顯症狀性低鈉血癥給予 3% NaCl 提高血清鈉至 125 mmol/L,可同時用利尿劑。

⑤ 對治療效果不佳,尤其心、腎衰竭者,可給予腹膜透析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