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經濟大省之廣東,何以破解區域發展失衡之局?

廣東省,中國南大門,全省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15億,自1989年以後,連續30多年國內生產總值高居全國首位,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1萬億,經濟總量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可以說富可敵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但是,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同樣在廣東。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失衡之嚴重。

大體上來說,廣東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大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粵西地區,粵東地區和粵北地區。其中,廣東省的經濟重心在珠三角地區,這裡的GDP比重佔到全省總量的70%以上,匯聚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一線和二線城市。這一區域經濟高度發達,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基本上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第一經濟大省之廣東,何以破解區域發展失衡之局?

但是,除了珠三角地區,粵西、粵東、粵北等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甚至低於某些內陸省份。這是廣東人心中的無耐,這使廣大粵西、粵東、粵北地區人民對經濟發展產生了的無限期盼。

造成廣東省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因素非常多,個人認為主要有歷史因素、地理原因,以及改革開放的因素。首先,廣州等珠三角地區歷來都是廣東的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一直相對其它區域要好。其次,珠三角地區是珠江沖積扇平原,水運發達,地勢平坦,更適合經濟的發展。再次,80年代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深圳和珠海被列為四大特區中的兩個,這個區域充分利用經濟政策的靈活性,同時依靠香港和澳門等海外資本的推動,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不斷向周邊輻射到整個珠三角地區。

但是,珠三角的經濟高速發展,沒有給廣東省的其它區域帶來太多積極的影響,相反產生了非常強的“虹吸”效應。其它區域的很多年輕人、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紛紛匯聚珠三角地區發展,使非珠地區的產業進一步空心化。

也許意識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嚴重性,廣東省也開始力圖改變這一現狀,加大對非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在2017年省政府公佈的《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17-2030年)》中,除了把廣州和深圳確定為廣東省的兩個中心城市,把珠三角的另一個城市珠海列為區域副中心城市,同時把粵西地區的湛江和粵東地區的汕頭列為區域副中心城市,以期發揮副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第一經濟大省之廣東,何以破解區域發展失衡之局?


但是,副中心城市的帶動,還需要配合相應的配套政策,才能打破廣東省各區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狀態,促進全省整體經濟更加協調健康發展。對此,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加大對非珠三角地區的資金扶持力度

大家都知道,廣東省每年的稅收有差不多一半上繳了國庫。 在此並不反對廣東省在經濟發展之後適當反哺國家。但是,我們也要先做好省內落後區域的幫扶工作才行。

二、加大非珠三角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路通財通,相對於珠三角,省內其它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落後。高鐵、高速公路網都嚴重缺失,這是感受過節假日塞車之苦的人都深有體會(粵路通曾經在國慶期間自駕車花了將近18個小時才回到化州老家,甚至當時還要途經廣西的岑溪縣)。只有路網暢通了,人流、物流才能順暢,才能吸引資金到非珠三角地區投資,帶動經濟的發展。

第一經濟大省之廣東,何以破解區域發展失衡之局?

三、統籌產業發展並重點扶持

要做好非珠三角區域產業的集約化推進。比如茂湛地區,是石化和鋼鐵基礎,但下流成品的產業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這就需要省裡統一統籌,做好相關產業的下游延伸,發展好輕工產業,或為珠三角區域的產業提供相關的配套服務。

四、做好其它配套協同工作

比如人才引進的激勵政策,以及稅收政策的適當扶持等。

最後,我認為,只有廣東省各區域經濟都協同發展起來了,才能使全省的經濟更加健康。在跟其它省份,其它國家的競爭中搶得先機,發展的後勁才更足。

我是 ,專注廣東省的規劃與發展,歡迎大家關注、留言、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