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會滅亡嗎?

風流曳步舞


1000公里,聽起來挺遠的,實際上跟日地距離比起來,不值一提。別說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哪怕是縮短1000萬公里,都幾乎不會有什麼變化。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日地距離其實並不是一個定值,我們知道日地距離的平均值在1.5億公里,而實際上在遠日點的時候,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為1.52億公里,而在近日點的時候,日地距離為1.47億公里,所以呢,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時候,日地距離的差值就有0.05億公里,也就是500萬公里。

可是呢,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隨著日地距離的不斷變化,地球和太陽的確是有近有遠的,如此一來,那麼大多數人應該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當太陽和地球最近的時候就是地球上最熱的時候,也就是夏天,而當日地距離最遠的時候,也就是地球上的冬天,畢竟我們也知道,越是靠近發熱源的時候,溫度就是越高的。可是吧,對於身處北半球的我們來說,一年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恰恰是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啊,這跟地球自轉軸是傾斜的有關,因為自轉軸的傾斜,所以導致了隨著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改變,地球上的氣候也隨之發生改變。總的來說,北半球夏季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最遠,太陽直射點也在北半球,而與此同時南半球則是冬季,北半球春季的時候南半球就是秋季,聽起來是不是挺有意思?實際上日地距離的變化相對於日地距離平均值來說真的微不足道,畢竟變化幅度只有3%,影響是很小的。

日地距離的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影響不是太大,太陽發熱量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根據核聚變的原理,太陽的核燃料會越來越少,但是體積卻會越變越大,雖然太陽的壽命還有50億年,但是20億年之後的時候,太陽膨脹所帶來的影響就會變大,到時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陽發熱量會增加,導致地球的環境不適合生物生存,最後的最後,地球甚至還有可能被太陽吞噬,變成一顆沒有生命的星球。不過也不用為此擔心,畢竟這麼多年以後,我相信人類早就已經有能力飛出地球移民外星系了。



鏡像科普


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上會有什麼變化,溫度會變高嗎?人類會滅亡嗎?可以說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上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也影響不大。

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其實這個公轉軌道並非是一個規則的圓形,而是一個橢圓軌道,所以說地球跟太陽的距離也會逐漸發生變化。每年的一月份地球離太陽最近,這個點也叫近日點,此時地球距離太陽1.4958億公里。而在每年的7月份地球和太陽相距更遠,在這個遠日點的時候,此時它們相距1.521億公里。而就是這300多萬公里的,地球在近日點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和太陽靠的比較近而變得更熱,反而是因為直射點移動的原因導致地球上北半球1月份的時候氣溫更低。而如果地球向太陽靠近1000公里,這個距離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在地球上,赤道比兩極熱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太陽直射造成的,並不是由於赤道凸起來而離太陽近造成的。


科學日記


這類問題很多,有縮短几釐米的,有縮短几米的,也有縮短几十米的,這個算多一點的了,縮短了1000千米。

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千米,縮短1千米也就是15萬分之一,這個影響似乎不大。

地球的軌道本來就是動態的,不是每時每刻都十分精確的在多少米距離上,而且太陽隨便打一個噴嚏,也有幾萬乃至幾十萬幾百萬千米的“飛沫”。這個“飛沫”可是如今鬧得全球風聲鶴唳的“新冠肺炎”疫病傳播的主要途徑。

太陽對地球的傳播也一樣,這種“飛沫”影響很大,以每秒鐘幾百千米的速度,“飛濺”來到地球,給地球生態和氣候導致重大影響。

太陽的飛沫就是日冕或者叫太陽風,就是太陽大氣不斷往外噴射的高溫高速氣體。

而地球公轉軌道本來就不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圓形,是一個有不大偏心率的橢圓。

地球公轉軌道半長軸為149597887.5千米,半短軸為149576999.826千米,軌道周長為924375700千米。

地球軌道偏心率為0.0167%,因此是一個接近圓形的橢圓,太陽就在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這樣就形成了地球距離太陽最近時為147098074千米,叫近日點;最遠時為152097701千米,叫遠日點。這中間相差4999627千米。

也就是近日點與遠日點相差約500萬千米。

這個遠日點與近日點是每年都要發生的,我們感覺到了嗎?好像是有感覺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又冷又熱。

是不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近日點就是夏天炎熱,距離最遠的遠日點就是冬天寒冷呢?

不,正好相反。在我們南半球,遠日點時正好是夏季,而近日點時真好是冬季。

按照太陽距離近會更熱,太陽距離遠更冷的邏輯,這種現象不是違背邏輯嗎?

從理論上來說,距離太陽越遠越冷,越近越熱,這個是不錯的。但我們地球遠日點近日點也就差了那麼3%,這點距離對太陽溫度影響並不明顯,而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地球同等面積接受到的熱量不一樣。

這個熱量變化遠遠大於這點距離的變化,這樣才主導了季節冷暖的變化。

由於地球地軸與黃道面有一個66°34‘的傾角,使地球赤道與太陽黃道面形成了一個23°26’的夾角,地球公轉就成了歪著個脖子轉,太陽輻射到地球的位置範圍產生了變化,就在地球形成了一個南白迴歸線,太陽直射位置就在這個迴歸線上下變動,直射到了哪裡,哪裡就是夏天,反之就是冬天。

從對地球氣溫氣候的實際影響來看,距離變化500萬千米都沒有實質性影響,因此拉近1000千米不會有大的變化。

除了上述太陽直射斜射給地球氣溫導致重大影響外,地球的氣溫變化還主要受到太陽運動影響較大。

比如太陽黑子活動、太陽耀斑爆發、太陽風暴等等,都會對地球環境和生態造成巨大影響。

而地球溫室效應的形成,主要是人類碳排放和對環境破壞,對地球的未來正在造成重大影響。

科學家們已經多次向人類發出警告,地球氣候已經到達一個閾值,也就是臨界點,人類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改變,在本世紀末很可能就是生態大災難來臨。

地球自從誕生以來,公轉軌道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科學研究認為,40億年前剛誕生不久的地球,比現在距離太陽近得多,地球公轉軌道有趨於遠離的趨勢。

根據歐洲和俄羅斯一些科學家對地球軌道100年來數十萬份資料研究分析,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每一百年會增加7~15米。

還有研究認為,地球不但公轉軌道在變化,而且自轉也在變化,也有變得越來越慢的趨勢。一些科學家通過對珊瑚環紋的研究,認為在3.7億年前,一年有400天,一天只有22小時,地球自轉線速度每秒達到500米。

所以,地球一直都在變化,地球未來的公轉軌道會不斷遠離太陽,自轉也在變慢,不過這個變化是很緩慢的。

人類目前最終要的是應對自身給地球環境導致的影響,挽救自己的未來。

結論:人類可預見的未來不會距離太陽近1000千米,而且近1000千米也沒有什麼影響。


時空通訊


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上述存在臆想,有不足之處希望朋友指出。歡迎留言。謝謝啊。


用戶聽書人


按我的理解,題主的意思是指地球類行星的生物宜居區,離太陽再遠或者再近些的影響。這可不是小問題,實際上是討論外星生物的重要理論依據,已經爭論了好多年了。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地球赤道比兩級熱,不是因為與太陽的距離遠近,而是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造成的陽光直射角度的關係。

1978年,天體物理學家邁克爾.哈特計算得出結論,地球離太陽再遠1%,或者再近5%,地球上將不會有生命存在。近年來,更精確的測算數據放寬了些,再近5%,或者再遠15%為宜居帶,範圍不算很寬。

如果以這個數據為可信,那麼我們離太陽再近1000公里是不會有任何變化的,1000公里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計。有影響的距離是再近800萬公里,或者再遠2000萬公里可能會出宜居帶,很可能不會有現在的生命體系,尤其不會有智能生物。


江蘇高考諮詢導師


是時候上一波模擬,用數據說話,來觀察1000公里的距離,地球上會發生的變化。

首先我們來看地球繞日的軌道。如圖所示,這是一個近似圓的橢圓軌道,半長軸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為149,580,000千米,兩焦距A、B相距5,000,000公里。而太陽則坐落在焦點A或者B上。

在模擬之前,我們先看下實驗之前,地球各核心參數。

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地球運動的詳細參數如下

由於橢圓軌道的存在,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一直在發生變化,其波動範圍在480萬千米以上。所以這縮短的1000公里,我們直接作用在運行軌道的半長軸上,然後觀察地球的變化。

經過觀察,半長軸上縮短的1000公里,對地球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我特意觀察了,最有可能引起變化的地表平均氣溫,在縮短半長軸1000公里的兩百多年內,氣溫的曲線波動幾乎沒有發現變化,年平均氣溫依舊在14.7℃到15.3℃之前變化。

既然地球軌道變化的數量級是百萬公里,那我們再把地日距離拉近,半長軸縮短1,000,000千米(一百萬公里),看看會發生什麼。

這次,地球明顯有了變化,公轉的週期縮短為361天,比正常情況少了4天,地表平均氣溫也上升了0.5℃。此時我們現有的歷法肯定會受到影響,更不要說,上升的溫度對氣候的影響。

但人類還不至於滅亡,現有的溫室效應,對平均氣溫的影響是,每10年上升1攝氏度。



對天文地理等方面感興趣的夥伴,可以關注我的頭條"球球大百科",我會持續發佈相關方面的原創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球球大百科


如果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這個數值看起來很大,地球的赤道和兩極之間的距離也就1萬公里左右,有的人就想了,1萬公里就能造成赤道和兩極這麼大的溫差,那麼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是不是地球就會比現在明顯得變熱了呢?

其實不然。地球赤道和兩極之所以出現這麼明顯的溫差,並不是由於和太陽的距離近遠造成的。實際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橢圓形的,近日點時距離太陽大約1.47億公里,而在遠日點時,兩者的距離為1.52億公里,近日點時與遠日點相比,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足足近了500萬公里,但這500萬公里與日地之間的1.5億平均距離相比,也才3%左右的變化,對太陽輻射的影響極其微小。不過,在地球的北半球,在近日點時,太陽照射與地表之間的角度較小,單位面積的地表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反而較低,這也是北半球在近日點時溫度反而較低,是冬季的主要原因。

問題中所說的這種假設,提出的距離縮短數值為1000公里,與近日點和遠日點的500萬公里相比,更不值得一提,可以根據球體公式粗略地計算一下,在靠近太陽1000公里的情況下,地球從太陽上接收到的輻射能量,僅比現在增加萬分之二左右,所以對於地球上溫度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太陽系的宜居帶是很寬的,其內側在金星附近,外側到達了火星的軌道外部,寬度可以達到1億公里左右,地球在宜居帶中向內向外移動一個較小的距離,是不會對地球的環境造成多大影響的。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太陽內部核聚變的持續進行,內部氫元素含量會越來越少,據科學家估算,太陽的壽命還可以再延續50億年左右,不過在此之前,隨著氫核聚變的逐漸衰減,太陽的體積會逐漸膨脹,大約在20億年之後這種膨脹效應就會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相當於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在自然狀態下被拉近了,那個時候,太陽系的宜居帶也將逐漸外移,在太陽成為紅巨星的後期,其半徑可以延伸到火星軌道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的溫度將會變得越來越熱,直至地球被太陽吞噬。


相信那個時候,我們人類應該早已經掌握了星際移民或者實施了流浪地球計劃,去其它星際尋找更加適合的生存環境了。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先說答案地球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人類也不會滅亡。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在問題描述中說地球赤道位置要比兩極位置熱,如果以北京為中心距離北京1000公里的城市有長春、大連、南京、西安等地,它們與北京之間的氣候是有一定差別的。

那麼如果把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縮短1000公里,地球會有什麼變化哪?

其實1000公里對於日地距離來說是小數點後可以忽略的存在,日地平均距離大約是1.5億公里。


地球每年一月初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距離大約是1.47億公里;每年的七月初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距離大約是1.52億公里。對於北半球來說地球距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往往冬季最冷,地球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往往是夏季最熱。

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最遠到最近之間波動相差500萬公里哪,1000公里和這個距離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會有什麼變化。

日地距離在變化不是很大的時候(最大變化500萬公里),影響地球上溫度的已經不是距離了。而是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區域往往會接受到更多的太陽輻射能,溫度就會很高。太陽直射點一直都在南北迴歸線之間這段區域運動,所以南北極一直就是最冷的。


但是如果要把地球上的溫度和冥王星上的溫度做比較影響的主要因素就是和太陽之間的距離了,太陽直射點最多影響幾十攝氏度的溫差,而地球和冥王星溫度得差二百攝氏度。


文/科學黑洞,同來源網絡侵刪,歡迎點評


科學黑洞


地球和太陽距離縮短1000公里應該沒什麼大不了的,威脅不到人類,畢竟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平均1.5億公里,近日點和遠日點差了500萬公里,1000公里連零頭都不夠。

地球特殊是所處的軌道範圍特殊,加上擁有大氣、磁場等因素,距離太陽距離確實會影響地球的環境,但是1000公里真的太小了,地球半徑都有6600公里,太陽照射地球時,極地和赤道距離太陽的距離就差了1000公里以上了,地球運行的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差了500萬公里,可地球大部分區域的溫度還是在人類承受範圍之內。在此基礎上距離縮短1000公里,實在是太小了,科學家計算出來的太陽系宜居軌道範圍是從金星軌道一直到火星軌道,地球偏移一點距離不會有特別大的影響。

地球也不是一直距離太陽這麼遠的,現在測得的是地球在逐漸遠離太陽,一年幾釐米或者更短一點,但是在這麼長的歲月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定是比現在更近或者更遠,而地球生命歷史已經有30多億年了,這種遠點近點也並沒有影響到地球的生命。地球大氣和水體是地球保溫的重要因素,都能將部分太陽光反射出地球,還因為不斷流動,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向全球分佈,所以地球全球能保持較為均衡的溫度,廣大的溫帶區域都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再說太陽的體積本身也在變化中,有時候增大一些,有時候縮小一些,受木星土星等巨行星影響,太陽也並不是很穩定地出於地球軌道中心。

題主可能考慮的是距離太陽近一些,地球會更熱一點,從太陽獲得的能量可能是這樣,但獲得熱量更多一些的話又可能引起地球冰川融化,使得目前地球陸地和海洋的比例發生變化,那又會造成對太陽光的反射更強,地球溫度反而又降低,地球到底會成怎樣還未知呢。


來看世界呀



近日點時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雖然這1000公里比起1.49億公里的日地平均距離不算啥,甚至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差也比1000公里大得多,並且地球一年四季氣溫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對地球入射角度的變化,與距離關係不大(當然是在一定範圍內),但是這1000公里是個整體效應,影響不容忽視。這可以從南半球的夏季普遍比北半球的夏季氣溫高得到證明,因為南半球夏季時地球在近日點附近,而北半球夏季時地球在遠日點。兩者相差約500萬公里(遠日點1.521億公里,近日點1.471億公里)。下面說一說都有什麼影響。

1,地球公轉速度加快,一年的時間變短了。地球和月球受到太陽引力變大了,月地距離拉長,月球繞地公轉速度變小,一月的時間變長了。

根據開普勒第三定律T2^²/T1^²=r2^³/r1^³,按日地平均距離r1=149597870公里,則r2=149596870公里,按現1迴歸年T1=365.24219879天計算,可得日地縮短1000公里後的1迴歸年T2=365.2383802天,相差5.4987696分鐘。同理,月球本來受太陽引力就比受地球引力大,現在和太陽縮短1000公里,受太陽影響就更大了,地月軌道因偏心率變大而被拉長,繞地公轉週期因而變長,一個月的時間會變長(由於是個三體問題,具體多長難解,大概幾分鐘到幾小時)。這樣一來,天文曆法必須重新計算編制,公曆和農曆都變了,在這方面對我們還是有影響的,我們的壽命“變長”了。

2,太陽常數發生變化。地球獲得的太陽能量增加,地球兩極冰川會融化一些,海平面略有上升,日本等國家的國土面積變小。


何謂太陽常數?是指在日地距離上,大氣層上界垂直於太陽光線的平面上,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的太陽輻射能的數值。現在的數值是1367瓦/米²,如果地球和太陽此時縮短1000公里,單位面積單位時間接受的太陽能肯定會多一些,因為越靠近太陽輻射密度越大。地球接受熱量大大多於自身散發的熱量,導致地球變暖,兩極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兒,日本的部分國土被淹。



3,地面上看到日環食的機會增加。


地球上之所以能看到日全食,是因為太陽的直徑等於月亮的400倍,而月球距太陽的距離剛好是月球距地球距離的400倍,當月球恰好居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三點一線時,月球剛好擋住太陽光造成的,只不過三者的距離是變化的,月球距地距太陽的距離是變化的,所以有時是日全食,有時是日環食。現在近了1000公里了,月球不能完全遮擋太陽的機會增加了,因此日環食機會增加了。

至於人類會怎樣?滅亡不了,但由於第一個原因引起的日地月三者複雜的關係,其效應會慢慢積累體現,無非就是地球自轉和地軸極其輕微變動引發的洪澇災害,會使一些人失去家園,跑上高山,等待諾亞方舟的救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