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楊重英被囚禁在敵國25年之久,為何乾隆皇帝卻下令不許他回國?

逍遙酒一壺


在古代,被敵國俘虜之後,總有些人因為吃不了苦頭,叛變成為了漢奸,但是也有另一些人堅持氣節,做到了忠君愛國。

就例如西漢時期的蘇武,他在環境惡劣的北海堅守了19年,堅持不投降匈奴,最後名垂千古。不過清朝大臣楊重英的氣節卻比蘇武還要高。

楊重英出生名門,祖父和父親都是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分別受到了雍正和乾隆的重用,可謂是風光無限。

但可惜的是,後來楊重英的父親楊應琚在抗擊緬甸的戰爭中指揮失誤,為了掩飾過錯,楊應琚甚至還虛報軍功。乾隆皇帝一怒之下,逼令其自盡。

禍不單行,楊重英當時也在雲南擔任按察使,在父親被緬甸軍隊打敗的時候,楊重英率兵支援,卻不幸被俘虜了。

在這之後,緬甸就扣押了楊重英,並且放了他兩個親信回去報信。乾隆皇帝在得知楊重英兵敗被俘,卻沒有自盡謝罪時非常震怒,隨後就將這兩名親信處死,並且親自下旨:勒令楊重英不得踏上大清國土一步,否則下場就和這兩個親信一樣。

為何乾隆皇帝會下如此嚴重的命令呢?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一方面,楊重英兵敗被俘,這本身就是一種嚴重失職的行為,而且有損大清的國威,把國家的面子都丟到國外去了。

另一方面,楊重英被俘虜後,沒有馬上自盡,乾隆皇帝下意識地認為楊重英會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之下叛變成為清奸,將來會對國家不利。為了以絕後患,乾隆皇帝才勒令楊重英永不能回國,這和漢武帝錯殺李陵一家是一個道理。

但是沒想到,楊重英是一個有氣節的硬漢。緬甸國王其實是很希望楊重英能夠投降的,一是可以利用楊重英來對付清朝,二來也可以丟一丟乾隆的老臉。國王甚至還派自己的公主去引誘楊重英,但是在美色和富貴面前,楊重英最終還是抵制住了誘惑,依然沒有投降。

緬甸國王實在是沒有辦法,只能將楊重英囚禁起來,這一關就是25年。

要知道,蘇武雖然在匈奴待了19年,但其中也有娶過匈奴的女子為妻,而楊重英卻拒絕了敵人的一切誘惑,可見他的氣節比蘇武還要高出不少。

時間一晃來到了1781年,趁著乾隆70大壽之際,緬甸方面想和清朝修好,於是便釋放了楊重英。

可惜的是,楊重英最終還是沒能回到故土。楊重英到了邊境之後,地方官員嚴守乾隆皇帝的命令,堅決不予放行。等到乾隆皇帝知道楊重英在敵國受苦受難25年,依然沒有投降之時,覺得他確實是一個忠臣,這才下了命令讓其回京。

但是等到消息傳到雲南的時候,歷經風雨的楊重英已經病逝了,他最終還是沒能回到故鄉。


逍遙侃歷史


根據清朝史料《清稗類鈔》記載,楊重英是雲貴總督楊應琚的兒子,當時擔任雲南按察使。他駐紮在滇緬邊境線上的新街。當時清緬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緬甸佔領了新街,並抓獲了楊重英。同時把楊重英隨從的知縣兩人給放了回來。

乾隆皇帝知道這件事以後,大為震怒,當即下令,把這兩個逃回來的知縣,抓到邊境線上,凌遲處死。而且還要放在邊境外行刑。同時,又放出話說,如果今後這個楊重英要是回來了,也要採用同樣的辦法,凌遲他。

(楊重英劇照)

但是,等到後來楊重英真的回來時,乾隆皇帝卻對他大加讚賞。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講楊重英,需要先講他的父親楊應琚。

楊應琚本來是乾隆皇帝的一員驍將,擔任陝甘總督,並且在平定西北的戰爭中戰功卓著。

當時清緬戰爭已經打起來了,雲貴總督劉藻在和緬甸軍隊作戰的過程中,由於輕敵,落入了敵人的包圍圈,結果死傷了十多人。

雖然只是死亡了十多人,但是乾隆皇帝的心理上受不了。在他的眼中,清朝是天朝上國,緬甸是蕞爾小國。天朝上國怎麼能輸給蕞爾小國呢?更何況緬甸還是清王朝的一個藩屬國。輸給藩屬國,其他不說,面子上怎麼過得去?所以乾隆非常生氣。劉藻心理壓力過大,最終自殺而亡。

劉藻死後,乾隆就把楊應琚從西北調到西南,讓他來收拾這個不聽話的緬甸。

(清緬戰爭)

楊應琚和劉藻一樣,也有些輕敵。最初在打了一些勝仗以後,就急躁地想繼續戰鬥。同時,乾隆的信心也有些爆棚,不只是想要打敗緬甸軍,而且還想一鼓作氣,把緬甸給滅掉。因為有人對乾隆說,明朝的時候,緬甸還是中國的地盤。乾隆心想,明朝的時候,緬甸還是中國的地盤。那麼咱們現在是大清帝國,肯定是比明朝要厲害得多,肯定要把這一片打下來才行的。

乾隆的信心一爆棚,就要求楊應琚窮追猛打。而且,當時有人向乾隆提建議說,這件事是不是和暹羅聯繫一下,一起來打緬甸?乾隆都不答應,怎麼能和一個藩屬國聯絡起來打呢,那咱們大清國的威風到哪裡去了!乾隆不知道的是,實際上緬甸差不多已經要把暹羅給消滅掉了。

乾隆一支持,楊應琚的部下更加想要立功,於是紛紛請戰。

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緬甸軍隊作戰勇猛,戰術靈活。要麼把他們搞得無功而返,要麼給予他們不斷的殺傷。雖然都不是大數目,但清朝軍隊總歸沒有取得勝利。沒有勝利,卻又不斷向楊應琚報告說,自己在哪裡哪裡取得了大勝。楊應琚不加甄別,也紛紛上報。這個消滅敵人的數字,最終多達一萬多。

乾隆就有些疑惑了。這個緬甸有啥呀,為何這個數字比在西北打噶爾丹取得的數字還大。同時一看推進的進度,竟然非常緩慢,甚至還在自己的國境內打。於是派人調查。調查的結果是,根本就沒有那樣的勝利。

這讓乾隆皇帝再一次震怒,居然敢瞞報軍功。於是,把楊應琚抓了回去,逼迫他自盡了。

(乾隆劇照)

楊重英也就是在那種情況下,被緬甸軍隊抓獲的。

楊重英被抓獲以後,乾隆皇帝之所以非常生氣,放話說,如果他回來,就把他凌遲處死。一來是因為乾隆剛逼死了他爹楊應琚。按照乾隆的理解,這個楊重英肯定會叛變。二來又聽人說,楊重英已經投降了緬甸人,並且還做了緬甸人的官。

乾隆不但放話說要凌遲處死楊重英,而且還把楊重英的兒子們抓起來,關在監獄裡面。

但事實上,楊重英被緬甸人抓獲以後,他始終不投降,而且還一直穿著明朝的官服。緬甸人見他不投降,就把他關了起來,關在新街的一座寺廟裡,用艱苦的生活折磨他。不過,楊重英絕不屈服。

這樣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到了1788年的時候,乾隆已經和緬甸打了很多年了,而且並沒有什麼進展。同時,緬甸因為要應付周邊國家的攻擊,於是主動和清朝議和。那時候乾隆已經70多歲了,早已沒有了之前要把緬甸消滅的銳氣。於是就借驢下坡,同意了議和。緬甸因此把楊重英放了回來。

放回來後,地方的官員本來應該按照乾隆的命令,凌遲楊重英。但是知道了楊重英一直穿著清朝官服,不投降,並被關押了二十多年的事蹟後,覺得不對,上報乾隆。因此乾隆才知道,錯怪楊重英了。於是下令旌表楊重英,稱讚他是當代蘇武!並說一定要把他接回北京。可惜還在路上,楊重英就去世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稗類鈔》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叮噹貓遊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楊重英為山東人,其曾祖父楊宗仁開始世代為官,其父楊應琚官至巡撫、總督。

楊重英33歲時出仕,乾隆帝評價其為“可以出息用得者”。乾隆十九年補授兩淮監掣同知,在任上,楊重英顯示出了其實幹的能力,得到乾隆信任,乾隆二十四年,楊重英被授揚州府知府。

乾隆三十一年,“江蘇按察使員缺,著楊重英補授”。但此次補授,其實是乾隆帝為安慰正在雲南戰場督師患病的楊應琚。

西南邊境從乾隆二十年起就不平靜,緬甸軍隊不斷侵擾,乾隆三十年,緬軍進犯雲南入據車裡城,雲貴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失敗。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派楊應琚自陝甘移督雲南。楊應琚到任後初戰告捷,因驕傲輕敵,後清軍屢戰不利,此時楊應琚患病,卻瞞報、謊報軍情,致使戰場形勢更為緊張。為改變戰場形勢,乾隆帝決定派楊應琚次子楊重英趕赴雲南,輔助、安慰楊應琚。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楊應琚長子楊重谷已經來至軍營,楊重英到雲南後,也立即開始幫助其父料理軍務,但隨著楊應琚在戰場依舊勞師無功,乾隆帝逐漸失去了耐心,曾經警告楊應琚 ,楊應琚卻依然如故,最終被乾隆帝命楊應琚回京並被革職,後來也將楊重谷革職拿問。

後來形勢急轉直下,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楊應琚被勒令自盡,楊重谷也在十一月被正法,接著還有楊重英通敵的傳言。

乾隆三十三年初,楊重英被緬軍俘獲,而當時有消息傳楊重英已經降敵。《清高宗實錄》亦載“楊重英被賊拿獲,而猶戴賊頂戴,乘賊之馬前往,甚屬無恥,玷辱天朝”。這些消息讓乾隆帝感覺顏面盡失,甚至有記載說被緬甸放回的隨員知縣某等回國,所以“高宗怒,命執兩員磔諸境上,不許入國界,且諭令滇督,如重英他日迴歸時,即照此辦理”。這就是題主所所的乾隆帝不許楊重英回國的情況。

六月,乾隆帝收到了“緬匪原文二件,並楊重英等譯出緬匪文書,共三件”,乾隆帝認為楊重英“苟且偷生,為賊譯寫緬字,無恥已極”,諭令軍機大臣阿里袞,如果楊重英同緬方人員來,將其即行正法。但緬方僅派8名被俘清兵前來呈送文書,楊重英得以躲過一劫。乾隆帝看過緬方文書後,再次認為楊重英作為世受國恩的大員,竟然為緬甸翻譯文書,實屬喪盡天良。隨後,乾隆帝將楊重英家人治罪,“所有楊重英之子,著拿交刑部治罪”,家產俱被抄沒。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令嚴查楊重英在外經歷各處有無貪墨之罪,由此,拉開了乾隆帝整飭兩淮鹽政的序幕,高恆、普福、盧見曾等地方大員紛紛遭到查處。乾隆帝再次諭令阿里袞, “如楊重英同緬使一同前來,即在賊前正法”。

而事實上,身處異鄉的楊重英卻是誓死不入緬都,獨居緬寺之內。緬王先是招降,後又“盛飾其女以往”想招楊重英為婿,也沒有成功。楊重英在緬甸開始了孤獨的羈留客居生活。

乾隆三十三年楊重英初被俘獲時,清政府曾經屢次向緬方索還楊重英,還做好了將楊重英押解回京審理和就地正法的兩手準備。在此之後的數年間,清朝屢次索還楊重英。但緬甸一直遷延耽擱,隨著長時間的談判無果,乾隆帝漸失耐心,開始淡化處理楊重英問題,甚至此後屢言 “即送還楊重英亦無關輕重”。乾隆四十二年,事情出現轉機,緬甸本要將楊重英送還內地,併到關納貢,但最終楊重英依舊被緬方羈押。後緬甸因發生內亂,入貢和送還楊重英一事再次被擱置起來。

10年後,緬甸內亂平定。乾隆五十三年,緬甸向清朝求和,奉表歸順。此時乾隆帝或許是已經瞭解楊重英在緬甸不肯投降的事情,態度已經有了徹底地轉變,傳諭 “楊重英從前系被緬甸裹去,原與叛逃者不同,今經緬甸送出,伊系無罪之人,將來送到時,不必加以鎖鏈”。羈留緬甸21年的楊重英終於重返清朝。但令人遺憾的是,七月十一日楊重英在路上病逝。

因此,乾隆帝特下諭旨“前任道員楊重英前在緬甸羈留二十一載,念其獨居緬寺,並未娶妻生子,尚知顧惜名節,較之漢時蘇武奉使外域,即在彼娶婦生子者差勝”,也就是認為楊重英“節過蘇武”,並親題《御製蘇楊論》,予以極高的評價。時人亦曾詩云:“念載樓遲寄緬僧,累臣心跡玉壺冰。九重明詔稱蘇武,萬口訛言說李陵。”以頌揚楊重英其事。


叮噹貓遊歷史


在這個問題中出現的人物楊重英,大家可能不太瞭解,那先看看他是何許人物?

清朝重臣楊重英簡介

楊重英,雲貴總督楊應琚之子。官至江蘇按察使。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楊宗仁在康熙和雍正兩朝做出過顯著的貢獻,楊家也因此被抬為上三旗中的正白旗,身份顯赫。

楊重英33歲那年以監生的身份步入仕途,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和重用。在乾隆十三年,楊重英擔任兩淮通州運判,懲治了不少非法鹽運之事。在乾隆二十年,楊重英的同事勒索船牙,虛報賬目,楊重英知道後沒有袒護,如實上報,因此更得乾隆信任。在以後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常常委任楊重英去處理。



楊重英是如何被囚禁在敵國的

在乾隆時期,清朝的西南邊陲一直動盪不安,緬甸多次侵犯和騷擾邊境,使得人們生活不得安寧,有的時候還入侵雲南燒殺搶掠。忍無可忍的乾隆皇帝派楊重英之父楊應琚前往雲南督戰。楊應琚一開始也不負乾隆重望,初戰告捷,大獲全勝。可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他驕傲輕敵,認為敵軍不堪一擊,結果導致失敗。受此打擊,楊應琚也病倒了,而現場形勢風雲變幻,局勢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乾隆派楊重英前往雲南幫助父親破敵。

楊重英的到來並沒有扭轉現場的局勢,其父楊應琚由於心慈手軟,對作戰不利的下屬寬縱太多,導致戰局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乾隆知道後,將楊應琚革職查辦,兒子楊重谷也被正法。聽聞了父親和哥哥因戰敗而被殺之後,楊重英在精神備受打擊的情況下,指揮頻頻出現失誤,最終被緬甸軍隊打敗,自己也因為沒有及時撤離而被俘。



乾隆為什麼禁止楊重英再踏入中國境內一步

事情的緣由是在楊重英被俘後,和他一起的下屬被放了回來,經過一番詢問,乾隆聽說楊重英被俘之後沒有自殺,兩個手下反倒跑了跑了回來,認為有辱國威。乾隆龍顏大怒,將這兩人直接殺死在邊境,同時還下令新的雲貴總督明瑞:禁止楊重英再踏入中國境內一步,如若發現,格殺勿論。


那事情的真相是如何的

真實的情況是楊重英在被俘後,並沒有投降敵國,更別提進入緬甸首府。在敵方知道他是清朝的重臣後,不但不敢殺他,更是把他軟禁起來。緬甸國王知道後,大喜過望,使出各種方法勸降,但楊重英不為所動。黔驢技窮的國王只得使出美人計,也沒有絲毫動搖楊重英的意志。國王見其如此堅貞不屈,決定放棄勸降,但又不敢殺害,於是將楊重英囚禁起來,一過就是25年之久。



楊重英再回祖國

在多年以後,緬甸國內局勢逐漸平穩,並有意向清朝講和,作為誠意,緬甸國王將囚禁的楊重英送回了清朝,此時還是乾隆當朝,還是他的七十壽辰。乾隆在聽聞楊重英的事蹟後,認為他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下旨雲貴總督接其回京,要大大嘉獎。令人嘆息的是,這道聖旨剛到雲南,楊重英就因在囚禁期間的折磨,身染重病而離開了人世。

楊重英的事蹟與蘇武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不及。他雖然被囚禁25年,但誓死不降,忠貞不屈,他崇高的民族氣節讓後人為之敬仰、感動。


古今博學


楊重英節過蘇武

乾隆中葉,廣州漢軍楊重英官雲南按察使,率兵駐滇、緬界上之新街,為緬人所虜,縶之,而縱其隨員知縣某某等歸國。高宗怒,命執兩員磔諸境上,不許入國界,且諭令滇督,如重英他日歸時,即照此辦理。重英既被虜,終不入緬都,緬人舍之於新街,欲其降,譬說萬端,卒不屈。重英在新街,先後二十五年,足跡未出閾一步,其眷亦囚之請室。己丑,緬乞和,且值高宗七旬萬壽,始釋重英歸。甫及境,滇督某遵前旨,執而梏之,亟馳奏。時上春秋高,頗悔當時治此案過嚴,乃下詔旌其忠,獎以節過蘇武,且令滇督驛送來京,預備召見。旨至滇,重英已病卒。重英為雲貴總督拜滿缺大學士應據之子也。

楊應琚另一個兒子楊重英,“初至雲南,隱以監軍自居,嗣為鄂寧所劾,命以知府從軍”。乾隆三十二年,緬甸假裝議和,楊重英被派去談判,結果被扣留。

當時各種消息都有,莫衷一是。而乾隆皇帝相信了楊重英已投降緬甸的說法,“上以重英且降緬,下其子長齡獄”。把楊長齡抓了起來

實際上,楊重英並沒有改節,而是“獨居佛寺逾二十年,未改中國衣冠”。乾隆五十三年,緬甸入貢,放還楊重英。知道了他的事蹟,乾隆皇帝“大悅,進道員,釋長齡出獄,比以蘇武之節,御製蘇楊論旌之”。

意思是,乾隆皇帝把楊重英比為蘇武,還寫文表彰。乾隆十全老人的文集裡,又多了一篇雄文。

然在《春冰室野乘》裡,情節比《清史稿》中驚險得多。

李嶽瑞記載,楊重英被扣留之後,手下兩個隨從被放還。然乾隆皇帝下令將二人凌遲,還說如果楊重英回來,也照此辦理。

二十多年後,楊重英回來了,立馬被抓,準備凌遲。但總督留了個心眼,寫了封奏書上去。接報之後,乾隆皇帝想起了當年之事,“亦頗悔當時治此案過嚴,乃下詔旌重英之忠,謂其節過蘇武”。

不但稱讚他比蘇武更厲害,還下詔召見。但楊重英已病重,終未見到皇上。“重英被虜後,其眷屬亦囚清室者二十五年,及是始赦出”。

這就是李嶽瑞所言的,楊氏之慘。

從楊宗仁出仕到楊重英之死,一盛一慘,正好一百年。





阿輝看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出現了一個類似於蘇武的人物。此人被敵國扣留25年,拒絕做敵國國王的駙馬,然而他不但沒能成為清朝的英雄,反而被乾隆皇帝下旨:永遠不得踏入中國一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接下來趣歷史小編為您講解。

  原來此人名叫楊重英,出身名門望族,楊重英的祖父是雍正年間的名臣楊文乾。楊文乾做過河南布政使和廣東巡撫,是一個封疆大吏,為人有膽有識,才敢超群。楊重英的父親更厲害,他名叫楊應琚,在乾隆中期得到重用,歷任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楊應琚在乾隆征討緬甸的戰爭中指揮失誤,還虛報戰功,被乾隆削去官職,最終被逼自盡。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楊重英當時官居雲南按察使(正三品大員),率軍駐紮在雲南和緬甸邊界,當他父親楊應琚兵敗之時,楊重英的軍隊也被緬甸打敗,楊重英本人沒有及時撤離,被緬甸軍隊俘虜。

  楊重英被緬甸俘虜之後,他的兩個貼身隨從被緬甸放回了清朝,乾隆得知楊重英被俘虜沒有自盡,而且他的兩個隨從還跑了回來之後大怒,認為有損國威,於是派人將楊重英的兩個隨從在邊境直接殺死,同時下旨給繼任的雲貴總督明瑞說:“永遠不許楊重英踏入中國一步,如果他敢回來,也和他的隨從一樣下場!”

  乾隆沒想到楊重英在緬甸被俘虜之後,拒絕投降,也始終不肯進入緬甸的首都,緬甸人知道楊重英是清朝的大臣,也不敢殺掉楊重英,而是將他軟禁起來。緬甸國王希望楊重英投降自己,好讓清朝的乾隆皇帝丟臉,於是找人不停地勸楊重英投降,威逼利誘的手段都用上了,可是楊重英堅決不肯投降。

  緬甸國王見楊重英軟硬不吃,就想出了一招美人計。緬甸國王有個女兒,也就是緬甸的公主,長得很漂亮。緬甸國王讓女兒盛裝打扮,然後親自對楊重英說:“我想讓公主嫁給你,如果你投降,你就是我的女婿,緬甸的駙馬。”雖然美色當前,榮華富貴唾手可得,楊重英依然拒絕投降,緬甸國王見楊重英如此堅毅不屈,只好放棄勸降的打算,繼續將楊重英囚禁,這一囚禁就是二十五年。

蘇武牧羊才十九年,中間還娶了個匈奴的妻子,而楊重英在緬甸被囚禁二十五年,堅決不投降緬甸,連做駙馬都不肯,可見楊重英是個忠君愛國的純爺們,比蘇武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緬甸和清朝停戰修好,恰逢乾隆七旬萬壽,緬甸國王為了討好乾隆,主動將被囚禁二十五年的楊重英送回大清。結果楊重英還沒有踏入雲南,就被雲貴總督給拒絕在邊疆之外。

  原來雲貴總督牢記乾隆的聖旨,不許楊重英踏入中國一步。事後雲貴總督上奏章向乾隆說明此事,請旨定奪。乾隆當時年事已高,又正值過大壽,心情愉悅,再加上乾隆早就聽說楊重英拒不投降,風骨凜凜的英雄事蹟,認為楊重英沒有給自己和大清丟臉,還是條漢子。

  於是乾隆原諒了楊重英之前打了敗仗的罪責,還下旨褒獎楊重英的一片忠心,誇讚楊重英“節過蘇武”,然後命令雲貴總督將楊重英“驛送來京”,乾隆要親自召見嘉獎楊重英。可惜乾隆的這道聖旨剛剛傳到雲南,歷盡劫難的楊重英已經病逝了,更加悲慘的是,當時楊重英還在緬甸邊境,他終極是沒能活著回到清朝。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楊重英的遺體最後還是回到故鄉入土為安。楊重英的家人在楊重英被俘虜之後,直接被乾隆關入大牢,一直被關了25年,這時候也沾了光,被乾隆釋


物競天擇vs


這是一個令人悲愴的故事,但幸好有一個讓人有些許欣慰的結局。若楊重英泉下有知,請安息吧!

乾隆中葉,清廷授楊重英為“雲南按擦使”,遣與緬甸議和。在中、緬邊境新街時,緬方出爾反尓,無意議和,將他扣留了,但將他的隨員都放了回來。

乾隆非常惱怒,不允許兩隨員回國,讓人把他們押送到邊境,殺了他們。並且諭令雲南都督:“如果日後楊重英回來,也按照同樣的辦法”。

那麼,乾隆為什麼不讓他國呢?

乾隆認為讓楊重英回國是沾汙了國威,有損民族氣節

緬甸多年侵擾我雲南邊境,嚴重影響了邊境居民的生活,但是,清朝當時正在忙於西北方邊防戰事,平定準噶爾,無睱顧及,乾隆便採取“少用兵,少錢財”的策略。

但是緬甸毫無收斂之意,緬甸撣族土司向我雲南邊境土司強徵“花馬禮”(一種貢賦)。內地土司不甘屈服,向雲南官府請求軍事支援。清廷平定了準噶爾叛亂後,騰出手來解決西南方緬甸的騷擾。

為了給雲南邊境居民一個安定的環境,中國對緬甸發起了自衛還擊戰。但由於緬甸每次都陽奉陰違,中國軍隊撤回後,緬甸又連年入界騷擾,致使邊界依舊不平靜。乾隆非常惱怒,前後五次派兵打擊頑敵。

對於緬甸入侵,乾隆是感到被羞辱的。清朝當時被認為是“上朝天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而緬甸只是一個鳥不拉屎的非常不起眼的小國,竟然敢在關公面前耍大刀?也太自不量力了。

現在緬甸主動議和,乾隆也既往不咎,答應了議和。可沒想到被耍了,議和大臣被扣留,隨員卻被放了回來。乾隆皇帝感到大清國威被嚴重侮辱,他寧願楊重英自殺殉國,守護中華民族氣節,也不想看到他苟且偷生,活著回來。

所以在斬殺兩個隨員後,乾隆又諭令雲南都督,不能讓楊重英活著回來,並將其家眷囚禁。

楊重英雖被扣受辱,但守護了民族氣節

緬甸勸降楊重英,楊重英正氣凜然,絕不屈服。緬甸國王見他如此忠於國家,便更加想他歸服。他要把美貌的公主嫁給楊重英。個人奢華生活豈能以國家榮辱來交換?在美色面前,楊重英不為所動,拒絕了緬甸國王的“美意”。

怎麼辦?面對大清的強大國威,緬甸國王是不敢殺害大清的議和大臣的。可楊重英又如此忠義,軟硬手段都使了,功名美色也用了,可都不管用,楊重英就是絕不屈服。

只有繼續扣押他吧!或許會慢慢消磨他的意志,緬甸國王這樣想,就把他繼續扣留在邊境新街

楊重英獨居新街佛舍。他不願踏入緬甸國土,也無法進入中國境內。歷時二十五年,從沒有踏出此地。在這期間,他一直把自己當做大清子民,中華兒孫,不改中國衣冠服飾。

歷史,難免有讓人遺憾之處

轉眼到了1788年,25年過去了,緬甸也被打怕了,打累了,便向清朝求和。乾隆考慮到中緬互為鄰邦,應該和平相處,就寬大為懷,答應了議和。

緬甸把楊重英送還我國邊境。雲南都督給楊重英戴上刑具,然後又去奏報朝廷,看是不是按乾隆的諭令辦理,斬殺楊重英於邊境。

時正值乾隆七十萬壽,一派歡樂祥和。乾隆聞奏,頗以為當時治理此案過於嚴厲,現在不免後悔。於是嘉獎其忠義,授予道員職位,賜“

節過蘇武”。又令雲南都督派車接送來京城,乾隆皇帝要親自召見他。

都督趕回邊境時,楊重英已經病死。這樣,楊重英心繫祖國,卻至死都沒能實現回到祖國領土的願望。

哀傷之餘,乾隆帝釋放了楊重英被囚禁的家屬,並重金安撫。

希望我們不要糾結於歷史的過錯。歷史,總有那麼一點點遺憾。好在楊重英的美德蔭澤了後人。

楊重英君,您就安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