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學得會易經學問,不過要先正觀念,學習要悟,用易要活

至今,筆者寫過近200篇與易經、國學相關的內容。願景在於傳遞合理的國學文化,易經文化

筆者在最開始分享易經的時候,寫了很多解易,解每個卦的文章,試圖幫到諸位讀者。

後來逐漸發現,這種方式似乎並不受歡迎,改變思維,不在分享具體的某個卦,某些死的基礎知識。因為我知道,這些只適用一時,而不適用一世,再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解法,諸位也不需要按照我的,在這些上面花費精力,不太划算。

人人都可以學得會易經學問,不過要先正觀念,學習要悟,用易要活

​後面開始分享學習易經的方法,學習易經的思維,大部分談的是思維和方法論,總得來說,還是受到了一部分讀者的喜愛。

筆者一直在傳遞一個觀念,那就是學易要悟,用易要活。學易要簡單用易也要簡單,而不是死記硬背每個卦的卦爻辭。

記那個東西沒有多大用處,閒下來看一看,理解了就行

就算在談術數,也是一樣,要活,不被任何東西束縛。因為你摸索到一定程度會發現,易經傳統術數的門派很多,各派都有差別。誰對誰錯、誰優誰劣很難去分辨,全看自己的選擇學啥,筆者一向不被這些固有的東西束縛。

人人都可以學得會易經學問,不過要先正觀念,學習要悟,用易要活

​就好比,玻璃杯、保暖杯、大瓷茶杯、酒杯等等,都有不同的場景運用,但都能用來裝液體

易經的學問,幾千年都在發展,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用法、每個場景事物都有不同的用法,學易經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今之時代,更是大變,易經學問中很多東西都需要改革,因為觀念不同了,也誕生了很多新鮮事物,這在以前的易經運用上是沒有的

唯有融匯貫通,活學活用方可

諸位在學易經的理和思維上,必須要綜合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些東西來理解,方可提高開悟的可能性,特別是一些傳統觀念。

而在書籍方面,筆者首推,《道德經》、《論語》和《孟子》。包括宋代邵雍的著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看他的東西,有助於提升

學易的境界和層次。

人人都可以學得會易經學問,不過要先正觀念,學習要悟,用易要活

​學易經中的重點,就要會到意,不論你是通過什麼會到那個“意”,只要意到了就行

舉個例子,用易經的觀念來看,蘋果和雞蛋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天地自然的產物。唯一的區別是,

雞蛋要沉,蘋果要浮,這是物性。

這一點很多人,不能理解,筆者認為這些人是看書看得太死了,你以為傳統文化之中的天人合一;中醫人身即是一個小宇宙;儒家講的五常,這些觀念怎麼來的?

就是從易來的,都是聖人領悟易道之後的產物,屬於仁者見仁謂之仁,知者見知謂之知

實際上,在廣泛運用易經學問的時候,就是根據物性,通過易經學問的手段來改變現有的事物,從而影響結果,這些不懂的人看不見,得悟。所以一切易經學問的手段只是工具,沒有必要在這個工具上面糾結浪費了時間。

人人都可以學得會易經學問,不過要先正觀念,學習要悟,用易要活

​個人的經驗告訴諸位,諸位學習易經,最好一個人靜靜的在那學,才有可能學出點名堂,智慧生於靜,不是虛的。不過真要學懂了,停不下來

筆者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路人,共同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留下的東西。

若喜歡本文,請收藏轉發出去,若喜歡本文,請收藏轉發出去吧,疫情當前,祝大家大吉大利,身心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