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卜算子

南宋 嚴蕊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嚴蕊,南宋中期女詞人,生卒年不詳。自幼流落,後幾經輾轉,淪為台州行營營妓(軍營中的歌妓)。但她並未因身世淪落而自覺低人一等,反而對自己各方面都嚴加要求,本就多才多藝的她最終成為了一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女子,這為她帶來了一定的名聲,但也給她到來了很大的災難,這災難與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有關,也可以說是由他一手造成。

嚴蕊的才名在當時流傳頗廣,許多文人筆記中都有對她的記載。南宋文人洪邁《夷堅志》中記載“台州官奴嚴蕊,尤有才思,而通書究達古今”。周密《齊東野語》中也記載“(嚴蕊)善琴奕歌舞,絲竹書畫,色藝冠一時。間作詩詞,有新語,頗通古今。善逢迎,四方聞其名,有不遠千里而登門者”。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本文所要解讀的這首《卜算子》,背後的故事便發生在嚴蕊在臺州時。

在一次官家宴會上,時任台州太守的唐與正召來嚴蕊作陪,時桃花盛開,唐與正久聞嚴蕊才名,便命她即席賦詞一首以助興,嚴蕊看著園內鶯鶯燕燕、桃紅柳綠的景象,果然不負眾望,對著滿座賓客張口唱到: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這一曲新詞唱罷,滿座皆為傾倒,太守唐與正也是大讚其才華,並賞了她絲帛。嚴蕊才名由此更盛,許多文人才子慕名而來,更有謝姓豪士為了她“盡客囊橐饋贈之而歸”。但不成想,這些文人之間傳來傳去的風流韻事,卻成了這個弱女子的罪行。因為有一天,我們的道學家朱熹,來了!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朱熹時任浙東常平使,巡行臺州。他跟唐與正兩人,分屬儒家學派的兩個分支,朱熹是理學派,唐與正是永康學派,兩派之間由於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不同而互不相容,時時攻訐。朱熹因此就與唐與正不睦,於是在巡行臺州時便藉機尋找唐與正的過錯,準備羅織罪名予以彈劾。唐當時已調往它地任職,朱熹於是連上六道奏疏彈劾,其中第三、第四道均論及唐與嚴蕊之間的“風化之罪”,並親自下令立即逮捕嚴蕊。於是這起官場之間內鬥的結果,就需要由一個弱女子來承受了。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入獄之後,在朱熹的授意下,獄吏多次對其施以酷刑,逼其招供。但嚴蕊始終沒有說出一句關於唐與正的話來,“於是再痛杖之,仍繫於獄。兩月之間,一再受杖,委頓幾死”,即便如此,嚴蕊也始終不肯屈服,不肯汙衊唐與正,並對著審理她的官大人說道:“身為賤妓,縱合與太守有濫,料亦不至死;然是非真偽,豈可妄言以汙士大夫,雖死不可誣也。”

後來這事兒越鬧越大,驚動了宋孝宗,宋孝宗覺得朱熹做的有點過,就改了他的官,讓嶽霖(岳飛的後人)繼任。嚴蕊的名氣已然很大了,她的遭遇令包括嶽霖在內的許多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同情,嶽“憐其病瘁”,就準備找個由頭放了她,在最終審理結案並準備釋放之際,嶽霖令她作詞以自陳。嚴蕊沒有經過多少構思,不一會兒就張口吟出了這首《卜算子》,嶽霖驚歎,當場“判令即日從良”。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講完這個故事我們再來細細解讀一下這首詞,看看在沉冤昭雪之際,這樣一個弱女子會是怎樣一種心境。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我並非生來就是這般低賤的風流女子,可這一切又是因為什麼呢?或許是因為前世的孽緣而導致今生受此罪過吧!嚴蕊自己肯定也明白,前世今生什麼的都是託詞,是這世道與那些掌握權力的壞人使她的命運如此悲慘,但是你能去怪這個世道嗎?

可以看出,這兩句的情緒是在往下走的,沒有半點對蒙受不白之冤的控訴,也沒有對將被釋放的興奮情緒。與其說是對著官大人喊冤,不如說是她在自言自語似的可憐自己!這兩句的意義還在於,她心裡有很多話想說,有很多情緒想要發洩,有很多冤屈想要控訴,但最終表達出來的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的文字。這就是文學藝術中藏在水面下的語言,和情緒。我們能從平淡的語氣中讀出不平淡的情緒起伏,也能從自我可憐似的語句中讀出她的憤慨,更能從這無奈的句子中讀出她的與這個世道的和解,讀出她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又是古典詩詞裡的“自”,“春風自綠江南岸”“流水無情草自春”,春風自綠,草木自春,好像從未停下來等待過誰。只要有“自”字的詩句,總給人一種無情與流逝的感覺,就算你對這個世界再多情,它也不會因此而多眷顧你幾分。

女子用這般無奈與卑微的語句,表達著自己對命運不公的不滿。淪落風塵,慘遭汙衊,嚴刑拷打,她所經歷的一切不公,都只能自己受著,她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這一切都不由她做主。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下闕前兩句委婉表達自己對營妓生活的厭棄,好似在回答審判她的嶽霖的問話一般;後兩句表達自己對釋放出獄後的美好生活的嚮往。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在作這首詞之前,或許是嶽霖提問起了她對往後生活的想法,問自己還願不願意再回去做營妓,她便在詞中予以回答。這裡的“去”和“住”都指的是營妓生活。“去也終須去”,我終究是要離開那裡的。這也正合了詞一開頭的那句“不是愛風塵”,她並沒有拿自己當風塵女子,這都是命運的迫不得已。“住也如何住?”再留在那裡我都沒辦法想象自己的日子該怎麼過。意思是自己再也無法平靜的面對低賤的營妓生活了,她想要自由,她想要尊重。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最後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這兩句的表達很有一種美好的感覺,的確像是一個女子在受盡了折磨摧殘之後,終於獲得了自由的生活,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她在山間的草地上,用手擋著太陽眯著眼睛看那陽光,她感覺那陽光是自由的,空氣是自由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天地間包括她自己,都是平和而美好。一切都過去了,我會再找到愛我的人,找到一片自由的田地,我過上村婦的生活,他從田地裡回來,摘了許多山花,他把那些花戴到我頭上。這樣的生活,就是我的歸處。

特別喜歡最後這兩句,每每讀來都有一種令人心情平和下來的力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不用問我的歸處在哪裡,你看,那些最平淡的生活中就有我的身影。讀來彷彿周遭的空氣都變美好了!

一位女詞人,朱熹說她有風化之罪,寫下一首詞自陳,終成千古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