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晋国为何走向分裂?

leslie_cheung


周初为维护周人统治分封诸侯列国,经过三百余年的吞并战争,只剩下了几个主要大国,其中晋国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这一在疆域、国力都遥遥领先的大国,也最终走向了分裂,被晋国的赵、魏、韩三家瓜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不仅意味正式承认他们的地位,也标志着时代的转换,由春秋进入了战国。赵魏韩三家大夫何以能最终取代晋国公室,成为新的诸侯?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无公族”,从西周末年以来,晋国各公族为了争夺晋君之位屡次爆发流血斗争,公族在政治斗争损失甚大。而每次新即位的晋君为了维护权威,对公族大加打压,并将公族迁移出国度。由此,在政治、军事上,国军相当倚重异姓大臣,异姓大夫得以快速增强,并最终取代了晋国公族。


老照片


要回答晋国分裂的问题,单单追溯韩赵魏的源头还不够,还要从更早的“曲沃代翼”说起。

我们知道,晋是姬姓诸侯,在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之后,虢公在携地拥立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个时候,晋文侯站了出来,把周携王杀了,平王肯定很感激晋文侯,给了很多赏赐,这时候开始,晋国出于一个疯狂发育的阶段,为后世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分裂的隐患也是这时候开始埋下的。

曲沃代翼,晋无公族

还是要从晋文侯说起,晋文侯是晋穆侯的儿子,名叫姬仇,晋文侯还有个弟弟,叫姬成师。晋穆侯死后,晋穆侯的弟弟殇叔篡位,抢了本应是晋文侯的国君之位,晋文侯和弟弟姬成师跑到国外避难,过了几年带兵杀回来,夺回国君之位。

晋文侯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在位期间,晋国发展很快,问题出在他死后。晋文侯死后,其子晋昭侯即位,把亲叔叔姬成师封在曲沃这个地方,姬成师因此也叫曲沃桓叔,晋国被分成了曲沃和翼(晋国的首都)两股势力。



这简直就是昏招中的昏招,这晋昭侯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忘了他爹当年就是被亲叔叔抢了王位。果然,晋昭侯王位没坐几年,就被大臣给杀了,这大臣想把曲沃桓叔迎回来当国君,但是国人不同意,曲沃桓叔只得作罢。

随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曲沃和翼之间的斗争,曲沃桓叔死后,儿子曲沃庄伯即位,曲沃庄伯死后,儿子曲沃武公即位,这爷孙三代一起努力,先后杀了晋国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五个国君,还赶跑了一个晋鄂侯,最后曲沃终于取代了翼,曲沃武公也就成为了晋武公。

晋武公即位以后,就懂得吸取教训了,生怕自己的后代也发生这样篡位取代的事,和他儿子晋献公一起,把晋国其他公族基本上杀了个精光,后来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那个晋文公,不是前文的晋文侯)即位,更是立下规定,除了国君一脉,其他晋国公子都要送到国外去,之后几百年内,晋基本上就处“晋无公族”的状态。

卿、士大夫崛起

上古时候,施行的是世官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爹当官儿子就能当官,爹不是官儿子也就不是官,姬姓公族没了,那国内重要职位就由其他异姓卿、士大夫担任并且世代继承了。

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广纳贤才,在王室权威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国家发展会明显优于其他国家。但一旦王室权威丧失,卿于士大夫必然作乱。

而晋国国内最开始发迹的卿与士大夫,就是跟着晋文公在外国逃亡的那一批,这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赵衰,一个叫魏犨,而赵衰有个家臣,叫韩厥。

说到这里,应该就已经看出来了,没错,这正是后世三家分晋的赵魏韩。

因前文提到的晋无公族的情况,晋文公回国以后,在晋国设置了六卿,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跟着他逃亡的那一批臣子自然得到了重用,两百多年时间内,六卿有所更迭,到后来固定为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这其中范氏与中行氏先后消亡,智氏居首,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氏,之后就只剩下这三家了,到后来晋王室日渐衰弱,三家分晋也就在所难免了。

总的来说,晋国因为自身历史原因,诛杀驱赶了国内的公族,启用卿与士大夫,这使得晋国竞争力增强,缔造了晋国一百多年的霸业,但也因此让国内其他势力坐大,成为了三家分晋的导火索。


卧闻海棠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正所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无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都以此为基础。

一开始晋国也不例外,就好像晋文公,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地漂泊,但最后依然能当上国君,靠的就是他的公子身份。那为何后来晋国走向分裂又有那些原因呢?

(一)公族屠戮殆尽

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在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晋国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原晋国的公子们人数很多,不诛杀他们,将会发生祸乱。"于是晋献公派人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自此以后晋国公族势力大减。

(二)内斗消损实力

话说晋献公不单单对公族下狠手,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过,他为了立骊姬的儿子为太子,不惜对他的另外三个儿子动手(其中就有后来的晋文公-重耳),最后的结果就是,献公死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奚齐被里克所杀,荀息复立骊姬妹妹之子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迎立公子夷吾,是为晋惠公,晋惠公继位后逼杀里克,后来晋惠公又被晋文公所杀,接二连三的内斗让晋国实力削弱不少。

(三)士族崛起,尾大不掉

晋国在晋文公的统治下,称霸中原,但他靠的却不是晋国公族势力,而是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并由世族担任,晋国虽然是强大的了,但中央集权却没了保障,而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从此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四)大权旁落,三家分晋

到了晋平公手上,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大权旁落至六卿之后手,对这些士族再也没有掌控之力,最后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天子虽不愿意却也不得不为,此次强大的晋国不复存在。



夜已红楼


有啊,再小的国家都会分裂。除了晋国分裂,还有一些小国也分裂。比如说:西周公国。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畿,是为周桓公,形成个也叫周小诸侯国。当然了,这不算分裂,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这是正常的权力。春秋各国不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吗?这次分封后,周天子算是把他手中的土地都封完了,自己只剩下洛邑一地。

问题是这个小周公国不安宁,这么小的国家还搞内斗。公元前367年,小周威公姬灶卒,其子小周惠公姬朝即位,但是他的小儿子姬根在赵成侯与韩共侯的支持下,在巩邑独立,建立另外一个小周国。区分这两个小周国,为了区分叫西周公国和东周公国。

所以原本属于周天子的土地,分成了属于周天子的宗周、分封的西周公国、还有一个从西周公国分裂来的东周公国。前一次如果是正常的分封,后一次就是赤果果的分裂行为了。

还有一个国家的分裂,跟外部军事攻击有关。就是最后的春秋五霸——越国

楚国与越国的战争中,越王无疆被杀,大片越国领土被楚国兼并。但越国其实没有完全灭亡,越国在闽浙一带还有大片领土,由于越王无疆没有指定继承人,造成了子孙纷纷建国自立,有东越、闽越各国。这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国家分裂。

还有一种是由于交通不便,主动分裂的:比如苴国,由蜀国分裂而来

蜀国的邻居巴国也分裂一个小国——充国。这是由于国君娶小三分家造成的,找不过充国的范围,选个巴国的吧。

当然了,还有分裂分不成的情况。比如赵武灵王想在赵国北部分裂出个代国给自己的大儿子。最终失败了。

所以春秋战国不是没国家搞分裂,只不过晋国太大了,分裂影响深远。


铯媒体


春秋时期的晋国,有绝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特点。

这还要从头晋穆侯说起。



晋国自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始封,九传只晋穆侯。

前805年,晋穆侯受周天子之命伐条,大败,正值他第一个儿子出生,于是取名曰“仇”。

前802年,穆侯与北戎战于千亩,大胜,正值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是取名曰“成师”。

穆侯死后,文侯仇立,文侯死后,子昭侯立。昭侯畏惧叔父成师之强,封其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历经七十多年,先后攻杀翼城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驱逐鄂侯。曲沃一系成功攻灭翼城一系,成为晋国之主,史称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又发生了骊姬之乱,尽逐群公子。

在其他诸侯国多用同姓公族时,晋国独用异姓卿族。

春秋时期,以晋国卿族最盛。重用卿族的结果,就是在晋国内部形成了竞争态势。谁有能力,谁就能任晋国正卿,也就是中军将之位。

这其实对晋国国君的能力要求甚高,才能驾驭这些卿族。

所以,在晋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之后,几家大的卿族开始轮流执政,长期把持晋国政权。不但对内划分阵营,对外也结交列国以备支援。

这个时候的晋国内部,就如同一个“小春秋”。晋君就如同失势的“周天子”,卿族就如同得势的小诸侯。

一步一步,架空晋君,瓜分公室土地,最终取而代之。



魏赵韩三家联合灭智氏之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角关系,任何一家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再行吞并。所以最终分晋,以形成新的国家。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一个国家分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一、国家比较大;二、君主大全旁落公室衰落;三、卿大夫势力要比公族势力大且要有多家。



以这几个条件来选的话,春秋时期符合前两个条件的也就齐国楚国晋国三个国家,下面我们先分析下齐国和楚国。

齐国尽管公室一直互相残杀而导致国力不振,但卿族的发展十分缓慢,田氏、鲍氏的力量远不如公族的。因此齐国田氏开始借助公族力量剿灭公族,从而夺取了齐国军政大权。齐国是卿族田氏一家独大,取代了姜氏,所以不存在分裂问题。



楚国一直都重用公族,令尹相当于宰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除了非常时期外都由公族来担任。尽管楚国也发生过几回弑君事情,可是楚国的权利却一直掌握在公族手里。

晋国呢,怕公族势力太大篡权,晋献公在位期间,取消了公族这一阶级。晋国也因此使卿大夫阶级发展壮大,导致晋国后期多达10多家的卿大夫专政,后来剩了智、韩、魏、赵四大家族,为后来晋国的割裂埋下了祸源。



晋国的分裂也有偶然性,本来智家是想灭掉韩魏赵三家,像齐国田氏一样独占晋国呢。没成想自己让韩魏赵给灭了,由于晋室衰微,索性把君王废了,瓜分晋国,做起了诸侯。周天子也没办法,被迫册封这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综上所述,春秋各国只有晋国分裂了。


超哥说成语


本期话题晋国的分裂,要追溯其源头,必须从卿权膨胀,压倒君权说起。而晋国卿权急速膨胀的第一个时期就是晋文公死后,追随他的从龙功臣们结党营私,组成政治联盟压制嗣君晋襄公,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先轸为首的先氏和赵衰为首的赵氏。
公元前629年,赵衰推举先轸之子先且居上位上军主将,随后先且居投桃报李推举赵衰任上军副将,两家聯盟关系牢不可破。自执政伊始,晋襄公就一直面临着先、赵两大家族连手威胁君权的压力。到公元前622年,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与赵衰同时辞世,晋襄公终于等来了重组政府的重要机会。可是他提出的首辅大臣人选却一再遭到先、赵两家的反对。


为了对抗先、赵专权,晋襄公决定让自己的叔叔狐射姑出任首辅大臣,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打响先、赵联盟反击的第一枪的,却是自己的老师。而这个人正是多年前,赵衰安插到晋襄公身边的人……

要改变现状,扭转先、赵专权的不利局面,晋襄公只能寄希望于时间:他还年轻,熬死了赵衰和先且居,或许事情还有转机。

到公元前622年的冬天,襄公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了,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四卿辞世,晋国政坛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

急盼改弦更张的晋襄公提议让士榖和梁益耳两张新面孔出任中军元帅和中军副将,他的目的正是要打乱既有的权力格局,削弱先、赵联盟的政治影响力。

但他的提议一出口就遭到了先且居之子先克的反对:

“狐、赵之勋,不可废也。”

——《左传·文公八年》

关于先克抛出的“狐、赵之勋”这个话题,我认为他口中的“狐赵”应该是个偏义词,偏向“赵”而不是“狐”。这不仅因为他先氏家族与赵家渊源甚深,也因为狐氏家族在晋襄公执政时期缺乏真正有分量的政治人物,在晋国政坛的存在感很弱。

先克并非不想继承父亲先且居的衣钵,直接上位中军元帅,怎奈他辈分太低,别说箕郑、胥臣两位与先轸同辈的老臣都还健在,就算狐射姑和赵盾这样的官二代也要长他一辈儿。

自己争不来中军元帅,那就照当年赵衰推父亲先且居上位的老法子,把赵衰的儿子赵盾先推上去。只要赵盾当了中军元帅,他先克就能傍着赵盾,像当年先且居与赵衰那样一唱一和,步步高升。

先克这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小子急吼吼地跳出来抢班夺权,得罪了很多人。公元前619年,就在他傍着新任中军元帅赵盾高升中军副将以后,箕郑、先都、士榖、梁益耳等几位失势元老联合发动了叛乱,叛军的第一刀就插在了先克的心口上。

先克推举赵盾出任中军元帅的私心,晋襄公不会不知道,但提名士榖、梁益耳受挫之后,襄公仍然没有放弃打压先、赵政治联盟的努力:你不是说狐——赵之勋吗?那好啊,我偏不用赵家的人,我就任命狐射姑出任中军元帅,抬他出来压住你先氏和赵氏。

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很难评价是临机应变的妙手还是意气用事的昏招。甚至这个任命让我想起了后世秦昭王发兵攻韩,却被赵孝成王火中取栗,夺去了上党郡的故事。

秦军马革裹尸换来的土地绝不会白扔给赵国,就算打一场长平大战,以命相搏也在所不惜。

同样的,先、赵政治联盟经营多年,长期霸占的中军元帅一职也不会就这样轻易地让狐射姑白拿了去,他们一定会反击。而狐氏家族虽然曾经与晋国公室共过患难,但毕竟式微已久。狐射姑当得起狙击先、赵的急先锋吗?

决战的前夜是可怕的,因为你很难预测对方的进攻会从哪一点上发起,而让晋襄公始料未及的是,居然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师阳处父打响了先、赵联盟反击的第一枪。

阳处父这个人,《左传》曾记载过时人对他的评价,一则性格刚烈,非常强势;二则华而不实,善于伪装。

公元前627年,阳处父率晋军攻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楚国令尹子上率军来救,与晋军夹泜对垒。阳处父望见楚军的旗帜心里发虚,可又怕不战而退,回国之后没法交代。于是让人带话给子上,你我双方这样隔水对峙也不是办法,要么你开过来,要么我开过去,大家堂堂正正打一仗。

因为城濮之战吃过晋军退避三舍的暗亏,楚将成大心顾忌晋军会在楚军半渡之际发动突袭,建议子上将阵型后撤,让晋军过河来。谁知道楚军往后一动,阳处父就命人到处宣扬,说“楚军吓跑了”,完事儿他自己掉头就往北方撤退,就用这么下作的手段为自己的畏葸避战开脱。

可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对晋襄公的影响力却非常强大。

公元前625年夏天,晋襄公因为鲁文公不向他朝觐,对鲁国施压,迫使鲁文公入晋,负荆请罪。为了羞辱鲁文公,晋襄公甚至都没有出面接见他,而是打发老师阳处父代替自己去见了鲁公一见。

蹊跷的是,转到第二年来,晋襄公的态度却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请改盟。公如晋,及晋侯盟。

——《左传·文公三年传》

晋襄公的态度为何突变?原因就出在阳处父那儿。

原来这一年的冬天,楚国发兵攻击淮域小国江国。阳处父奉命率军前往救援。他才走到方城山,与楚将子朱刚一遭遇,就掉头后撤。这一趟南下援江,晋襄公可事先向周襄王作了报备,襄王还特命王叔桓公与阳处父合兵南下。阳处父再一次望见楚军的招子就开溜,当着王叔的面把晋国的脸丢了个干干净净。

连区区江国都捞不出来,任凭楚国吞并,晋国这个诸侯盟主还怎么当?为了挽回自己的脸面,也重塑晋国的威信,阳处父鼓捣出了这个变威服为怀柔的补救措施,团起笑脸儿来把鲁国这个晾了一年多的小兄弟再给哄住——江国已经折进去了,就别再让鲁国把带头大哥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给看白了吧。

从两伐楚国的表现看,阳处父并无军政长才,但他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扭转晋襄公的对鲁态度,足证他有转日回天的本事,这可能跟他的强势个性及巧言善辩有关。

当年晋文公还在世的时候,张罗着为太子驩也就是后来的晋襄公遴选师傅。文公向胥臣征求意见,问说,让阳处父来教导太子怎么样。胥臣支支吾吾,态度暧昧,言外之意可能是对这个人选有所保留。

但阳处父最终还是当上了太子驩的老师,而这极有可能是因为赵衰的推荐。赵衰是阳处父的恩主,现在老领导的儿子被狐射姑压了一头,夺去了中军元帅的位置,该怎么办吶?

阳处父于是利用自己对晋襄公的影响力,重兴大蒐礼,改变了夷之蒐刚刚才定下的人事安排,让赵盾取代狐射姑成为了新的中军元帅。

中军元帅在狐射姑的手中旋得旋失,不禁让他恼羞成怒,于是狐射姑指使族亲狐鞫居刺杀了阳处父。对赵家来说,折一个阳处父,不过少了一个听话的奴才而已,但这却换来了铲除狐氏家族的绝佳借口。

赵盾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即下令处死狐鞫居,并把狐射姑赶出晋国,撵到夷狄去避难。狐射姑倒了,赵盾提携先克接替了的他中军副将之职,而这又招来了箕郑、先都等失势老臣的反击。

他们发动叛乱杀死了先克,再一次送给赵盾清除异己的借口。这一次大清洗之后,不但政敌悉数铲除,连分享权力的盟友先氏也遭到重创,赵氏终于可以一家独大了。

所以《晋国史》说:

赵盾自前621年跃居正卿之位,上台三年内,驱逐了亚卿贾季(即狐射姑),吓跑了下军主将先蔑,斩掉二卿(箕郑、先都)三大夫(士榖、梁益耳、蒯得),与他同时为卿的其余五人,除了荀林父以谨慎行事持中态度而幸免于难外,无一不遭厄运,从而扫清了他专政的障碍,建立起赵氏专政体系。

——《晋国史》

从前赵衰在世的时候,赵氏势力未张。赵衰因此广结善缘,拉帮结党,刻意塑造“冬日之日”的温暖人设。到了赵盾上台之后,赵氏已经羽翼丰满、如日中天,更须排除异己、巩固权力。

所以逃走的狐射姑对人说,现在的赵盾可不是从前的冬日之日了,而是夏日之日!毒辣逼人吶……

就在赵盾升任中军元帅的数月之后,晋襄公不幸英年早逝。临死前,他向赵盾交代了政治遗嘱,任他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

“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左传·文公七年》

可赵盾就跟当年对文公遗策不屑一顾的先轸一个样儿,他根本没打算让太子继位。襄公刚一咽气,赵盾就提议另立新君。晋襄公的遗孀穆嬴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哀哀哭泣,痛诉赵盾的专权乱政:

“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

——《左传·文公七年》

先君襄公何罪?在赵家看来,他当然有罪,两次阻止赵家的人出任中军元帅,这难道不是罪?但这番悖逆纲常礼法的心底话,赵盾讲不出口,他只能推说国家多故,必立长君,差人往秦国去接襄公之弟公子雍回来嗣位。

可人算不如天算,已经在秦国当上亚卿的公子雍回国之时居然带了大批秦军保驾护航,这可把赵盾吓得不轻。要让这主儿回来做了新君,赵氏还能继续专政吗?(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看往期文章《国君驾崩,欺负孤儿寡母,赵氏孤儿之祖赵盾是“董卓”吗?》)于是刚才说过“必立长君”的赵盾又打脸变卦了,转回头来又要立襄公太子夷皋为君——还是小孩子好控制呢。

晋国君臣不合,内斗频仍,让蛰伏多年的楚国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就在赵盾处死箕郑、士榖和蒯得之后,范山向楚穆王建议:

“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

——《左传·文公九年传》

从那以后,楚国再兴北伐之师。公元前618年春,楚国伐郑,迫使郑国签订城下之盟,而赵盾则行动迟缓,救郑不及。

到了秋天,陈国畏于楚国的兵威,主动输诚投效。

转过年来,公元前617年冬,楚国会同陈、郑、蔡三国联兵伐宋,宋昭公惧而听命。

中原诸侯就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不断地背叛晋国,投入楚国的麾下。这真是成也赵氏,败也赵氏。当年是赵衰助晋文公建立起了晋国的霸业,而如今,它却又慢慢地毁在了赵衰之子赵盾的手里。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李孟存、李尚师《晋国史》

(韩)李裕杓《西周王朝军事领导机制研究》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徐元诰《国语集解》


晋公子


随着诸侯国的兴起,周王朝权力下降,‘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而晋是北方较为强大的诸候国。但后来‘三家分晋'但分出来的三家哪家也不弱,战国七雄三个出自晋国,赵之骑士,韩之劲弩,魏之武卒天下闻名。

可见当时晋之强大,与之比较,齐也是一方霸主,但只晋被分家了,小编简单用现在思维猜想下,有以下几点(以晋文公为主人公,搞笑口述)

①后妈是个渣,哥哥被害死了。礼制崩坏,从思想源头埋下隐患,也就是骊姬之乱。宠妾可乱国,可见王室的统治之乱,宠妾和宠臣,逼死太子,视宗法为何物,反面使臣子意识到,唉哟,还可以这样玩,我可试试,一个王国臣子,百姓一旦无德无法,便会轻视王国,一但轻视,王威则不在。一旦王威不在,这可便成一锅粥。




②宝宝怕,宝宝要改革。任用外姓,诛杀亲族,晋文公,咱不多说了,小时候的经历留下了阴影,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乃至晋献公以来,三军所用卿族多为西周晋国时便分宗的远支亲戚或与晋国无关的外姓。虽然报了仇,但他们势力一大,这不就是引狼入室么,而面对晋这块肉,谁不想吃一口。

③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哟哟晋地势复杂,从地理影响,也能看出晋不整体性。



④后代被欺负,棺材板压不住了。灵公年幼继,随着年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赵盾弑灵公,迎襄公异母弟公子黑臀为成公。早先在骊姬之乱时,曾立誓不许群公子居于国内,使得晋国长期以来无公族。成公得位之后,以六卿的嫡子组成为异姓公族,任他们做公族大夫。异姓公族出现,当然也是晋国前期埋下隐患。

唉,分吧,分家吧。记得常回家看看我🎃🎃🎃💀💀。


历史拾遗者


晋国分裂为韩、赵、魏,历来被视为春秋向战国转变的重要标志。晋国分裂有远因,亦有近因。

远因可追溯至晋文公称霸之前的晋献公之时,为防公族威胁公室地位,晋献公痛下杀手,灭掉了公族。从此晋国再无同姓公族,只有后来的异姓公族,而这些异姓公族逐渐坐大,让公室成了摆设。

近因,可以从晋国大夫叔向的一段话中看出。

公元前539年,齐人晏婴出使晋国,曾与叔向就“季世”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无可奈何的谈话。季世就是末世,衰微之世,也就是传统礼仪丧失、破败,再也不可能挽回的时代。具体点说,就是公室败落、卿族逐渐掌握政权的春秋时代晚期。

当晏婴告诉叔向,齐国已至季世,田氏极有可能取代公室地位时,叔向发出了同样的哀叹:晋国比齐国好不到哪儿去,甚至可能更糟。

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疲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仇。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只有?

叔向眼中的晋国已经一无是处: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了御者与戎右,步兵的行列亦缺乏官长;百姓疲敝不堪,宫殿里的贵族们却愈加奢侈;道路上,饿死的人一个挨一个,宠姬们家里的财富却数不胜数;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遇到强盗、仇敌一般,避之唯恐不及;栾、郤、胥等出于姬姓的八个家族,其后人已经沦为平民乃至卑贱吏役;政令都归了赵、韩、魏等家族,人民无所依靠;在这种情况下,国君却不思悔改,终日沉湎于欢乐宴饮,公室的卑微,已在眼前了。

此后,随着赵、韩、魏灭掉智氏,晋国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兰阇读书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天下诸侯国的自身状况和天下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是只有晋国的国君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

我们逐个简要分析: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这四个大国在三家分晋之前概况。

齐国:

其实在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齐国的国君也丧失了自己的国家,逐渐被田氏家族控制。


晋国:

立国:晋国的立国之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受封于故唐尧故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

晋文候复国:公元前785年(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公元前781年(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人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文侯。

曲沃代翼:从公元前746年开始,至公元前679年,历时67年。杀了晋昭侯,暗杀了晋孝侯,掳走了晋哀侯,骗杀了晋小子候,灭亡了晋缗候。

骊姬乱晋: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为防范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晋献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前托孤荀息,奚齐继位,里克、邳郑想接回重耳,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杀死了奚齐,荀息又立了悼子并安葬了晋献公。十一月,克里在朝堂上杀了悼子,荀息自杀。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病重,太子圉逃回了晋国是为晋怀公。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正月,重耳在秦兵三千人的护送下,栾枝、郤谷为内应,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晋国,入国都绛即位。晋怀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杀。

晋文称霸、襄灵续霸:公元前631年(晋文公六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公元前613年(晋灵公八年),赵盾主盟,与宋、陈、卫、郑、许、曹六国的国君在宋地新城结盟,晋国持续控制中原诸侯。公元前591年(晋景公九年),晋国讨伐齐国,齐国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春,齐国讨伐鲁国,卫国和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和鲁国、卫国共同讨伐齐国,在鞌(今济南西北)大败齐国,齐顷公换上下属逢丑父的衣服仓皇逃跑。

卿族势大: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公元前544年(晋悼公十四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说:“晋国的政权,终于要落在这三家手中。”

自晋穆公去世以后(前785年)至晋文公复国前636年,共计149年间,一个半世纪,不断的家族内斗消耗掉了宫室家族有生力量。也让公卿大夫看明白了当国君是怎么一回事,斗争经验不断积累,为后来抢班夺权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个方面,是在内斗和对外争霸过程中公卿力量不断壮大,以至于后来尾大不掉,国君成为傀儡。


楚国:

从部落酋长到封疆大吏,可以说掌权一脉一致致力于对外扩张,企图让中原地区承认楚国的大国地位,基本上一致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楚国的疆域多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开化程度较低,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不足,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产生内斗几率低。


秦国:

也是和孙悟空一样弼马温出生,地理位置偏安同中原地区文化上、经济上差异较大。意识形态也比较落后,斗争经验不足。教化相对容易,不易产生内乱。

所以此题结论是:不是只有晋国丧失了国君宝座,齐国、晋国原有国君血脉都退出了国君序列。齐国被田氏取代,晋国被三家瓜分。在当时情况之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内部君权系脉动荡、公卿壮大被取代是社会必然。相对落后的秦、楚还不具备瓜分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