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是在讀什麼?

開朗的皮蛋


說點我的自己的想法,我自己在讀歷史看古人的千古佳話的時候,並沒有別人那麼厲害去讀古人的智慧,學習哲理,也沒有在專門去吸收為人處世之道,只是在很單純的讀故事,就像小時候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樣。


青梅煮葡萄


既然讀歷史、就要讀它的真實性、有的人為了給自已臉上貼金、矮化、醜化別人、連我這個地道的農村人、初中一年級讀了半學期的文化水平的人都看得出純粹造假、許多事被顛倒、逆造、吹噓、浮誇、這些不說、還有一類人還要別人都要跟著說瞎話、所以我這個人只相信我親眼見到和親身經歷過的事、才是真實的歷史。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歷史。起初,我談不上討厭歷史,也談不上喜歡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雖然我可以憑藉自己良好的記憶力考個高分,但我想不清楚學歷史是在學什麼。

高中時,我選擇理科,本科讀了經濟學專業,碩士和博士讀的都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從我自身的專業來看,歷史好像與我無緣了。

博士期間,科研之餘,我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雖然那本書是文言豎排版的,讀起來並不輕鬆,但讀完之後禁不住拍案叫絕,頓生豁然開朗之感,最重要的是,我突然感覺歷史如此有趣,如此令我愛不釋手。錢穆先生講的很明確:寫作歷史的關鍵在於材料的取捨,作者可以通過對歷史材料的取捨來表達自己的史觀。整部《國史大綱》不就是明確表達這麼一個史觀麼?——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決定了該朝該代的治亂興衰。

既然歷史寫作表達的是作者的史觀,英國大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當代人與過去人的一場對話,意大利大歷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那麼我們讀歷史,又是讀的什麼呢?

第一,讀史是在發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在讀史時時常有這樣的體會:有些歷史著作,一旦讀起來,就不忍放下;有些歷史著作,怎麼也提不起興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傾向於選擇那些與我們價值取向類似,而又高於我們的著作。通過閱讀這樣的歷史著作,可以發展我們自己價值觀。

第二,讀史是在借鑑前人的寶貴經驗,並避免犯下前人的錯誤。我在讀史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某人的所作所為真是令我佩服,一旦自己為未來遇到類似的情況,也會效仿前人的做法。與之相反,某人的做法真是讓我感到惋惜或失望,在未來自己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要避免前人的錯誤做法。

第三,讀史是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西方有句諺語:陽光下面沒有新鮮事。現代社會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投影。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很有限的,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太多太多,通過讀史,可以讓我們瞭解到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事情,見慣不慣,一旦我們在現實中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可以泰然處之了。

第四,讀史是在不斷深化對社會變遷規律的認識。讀史分三個層面:(1)個人層面。英雄人物波瀾壯闊的人生花捲惹人注目,對歷史偉人的分析與學習,令我們受益匪淺。(2)朝代層面。我們可以分析某個朝代之所以興衰的種種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制度、自然條件等多個角度分析,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這個朝代。


著青衫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書?

讀歷史,但是歷史有很多名人古典的書?但是我最喜歡是在讀毛主席的書,毛主席的語錄,又稱(毛澤東語錄),簡稱(毛語錄)。於1964年5月1日首次出版,是一部關於毛澤東著作中言論摘錄選編本。本書收錄了毛澤東關於共產黨、階級與階級鬥爭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等三十三方面論述的名言警句,發行後深受海內外華人、西方讀者以及第三世界中受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壓迫、尚處於民族解放獨立運動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喜好。

毛澤東語錄!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

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鄉間農夫相見有緣


讀歷史,是在讀什麼?這問題提得好,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我們的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史,先輩用我們今天還在用運的漢字書寫下了包羅萬象設極社會方方面面的歷史畫卷,今天看這些歷史,尤如我們置身其間,尤如我們身臨其境,歷史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愚公移山教導我們要子子孫孫奮鬥不至,張思德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記念白求恩教導我們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孔孟之道教會了我們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儘管我們在歷史長河中平凡而微小,但我們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是從我們的歷史中走出來的人,讀歷史,就是在讀我們自己,讀歷史就是讀我們的現在,讀歷史就是讀我們的未來。祝願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興旺發達!





我是老火321


讀歷史,就是讀我們中華民族從困難到輝煌的成長過程。

自1840年以來,中國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國家窮困不堪、任人宰割,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這樣的危險局面,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自己救國救民的救亡圖存之旅。

孫中山經過長期的失敗,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但是民國的成立,並未改變國家窮困、人民痛苦的局面。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一盤散沙,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群魔亂舞、民不聊生。

共產黨成立後,緊緊和人民站在一起,依靠群眾、擁抱群眾,切實為幫當時受苦受難的老百姓打了一個翻身仗。經過20餘年的浴血奮戰,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預示著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再沒有任何國家敢隨便欺負中國了,中國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原先在舊社會受盡屈辱和苦難的中國人民,迎來了救世主-共產黨,從此翻身做主人。而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也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和中國社會。

動亂結束以後,國家和人民都遭受重創,亟待恢復活力。中國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街頭,就在此時,鄧小平站出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改變當時貧窮落後的社會現狀,如解放思想、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他啟動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掀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一頁。

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出臺,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面貌,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經濟騰飛、工商業發展迅速,經濟社會發展大步向前。中國再次恢復了活力,以世界第二強國的身份,再次活躍在了世界舞臺中央。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強盛的中國。回望共產黨的奮鬥史,從建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雖然歷盡波折,但真可謂是波瀾壯闊。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榮辱與共,共產黨的奮鬥史,也是中華民族從困難到輝煌的成長過程。


袁衛宇


讀中華以往,悉人間正邪,君子習仁義,小人研利術,歷史上人的智慧越豐,今世人分化越烈。

歷史直讀教人以正道,歷史千萬不可倒著讀。


厚德41319


俗話說,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雷特,關於這個問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答案,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簡單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於歷史,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的痕跡,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從盤古開天闢地,到諸子百家;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記!

關於歷史讀什麼?我從以下三點來論述

第一:瞭解歷史事件和事實

其實關於歷史我們最初的接觸,就是對於歷史事件的瞭解,這個事件可能是傳說故事,也可能是真實的事實,比如盤古開天 女媧造人 后羿射日 精衛填海等等這些傳說故事,雖然這些是傳說故事但是它們是我們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比如安史之亂 戊戌變法等這些真實的事件。它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頓浪花。瞭解歷史事件是對歷史表面的瞭解,就像談戀愛,你想不想和一個人交往,它給你的第一印象是否讓你感興趣,是否吸引你,而歷史事件就是起到了這個作用。

第二,瞭解歷史事件背後的因果

讀歷史,讀什麼,其實就是讀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因果!表面的安史之亂,其實是背後地方權利中央權利的結果,表面的洋務運動其實是東方文明向西方文明學習的表現!歷史事件背後的原有,戀愛中內涵的體現!

第三,瞭解歷史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其實不管讀什麼,總要回歸現實生活,讀歷史也一樣,學習的意義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指導和借鑑,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榮辱,就是這個道理!



寶寶我們去那啊


1、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

學習歷史能使我們更好了解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馬克思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惟一的科學——歷史學。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創造歷史中積累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瞭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認識當今中國,要從瞭解她的歷史開始。

2、學習歷史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包含著許多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國是從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遇到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認真學習總結中國歷史,才能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積累的偉大智慧來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問題與挑戰。

3、學習歷史能夠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國人有骨氣、有底氣。作為世界上惟一歷史記載不曾間斷的文明古國,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源泉。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內生力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通過學習瞭解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歷史、傳承祖先的成就與光榮,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使我們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更好地服務於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4、對歷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尊重和珍惜自己的歷史,保護好自己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也無法改變。如何對待歷史,是一個關乎民族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嚴肅問題。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對歷史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不斷從歷史中汲取有益養分。

5、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打著“還原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否定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現代史上的進步事物和正面人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抹黑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用歪曲的歷史觀消解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怎樣對待本國曆史,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要堅定不移捍衛,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民族英雄要銘記和崇尚;對革命領袖的評價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6、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學習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加深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的認識。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是一座無比豐富的寶庫,從中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營養、獲得強大精神動力。體現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品格中。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

比如,從屢經戰亂、分裂但終歸走向統一的中國歷史中,我們可以學習中華民族崇尚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優良傳統。中華文明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高尚的精神品格。屈原被逐賦《離騷》、司馬遷忍辱作《史記》,體現的就是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品格。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優良傳統和高尚精神,對於我們今天形成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加深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國近現代史是一部從苦難、抗爭走向勝利的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入瞭解中國所經歷的苦難,深刻汲取落後就要捱打、就要受欺負的教訓。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先後嘗試通過封建統治階級的改良主義、舊式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等途徑來實現民族復興,但都失敗了。

最後,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就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8、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瞭解。

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中國同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更需要我們通過學習世界歷史知識,用寬闊的歷史眼光更好地瞭解外部世界,從不同文明中積極吸納有益成分,服務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競知的海洋


首先,我要引用一句哲學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句話第一段就強調“讀史使人明智”,為什麼?

因為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不僅能夠讓人瞭解過去,也可以讓人讀懂未來。歷史是一部充滿規律和辯證的社會科學。在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是非常重視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讀歷史,很多時候是出於一個旁觀者的姿態,甚至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古代事件,這樣就會發現,其實承載歷史的史書,就像我們需要不斷複習的錯題集,只要牢記並區分這些歷史得失,對現實生活是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中國曆代王朝反覆出現的興衰“循環史”,其實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規律在裡面,只是古人對這些歷史文獻的研究都不夠深刻,都沒有對現實社會產生指導意義,以至於我們輝看到封建各朝代都會陷入初期繁盛,中期發展,末期朝廷分裂、農民起義、朝代更替的“怪圈”。

對於今天史學界的研究,尤其是兩千年的封建史的研究,就是需要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找出人類文明穩固發展的方向。

簡單的說,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明天的歷史。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