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没死在鸿门宴上,曹无伤“功不可没”

刘邦为何能从鸿门宴上逃生?因为项羽根本没想杀刘邦。

如果项羽想杀刘邦,也根本不会摆下鸿门宴,给刘邦道歉的机会。以项羽的行事风格,加上他当时如日中天,会二话不说直接出兵攻打刘邦,那样才能尽显英雄风范。

在宴会上刺杀刘邦,在项羽看来,不是大丈夫所为。而且,传出去名声也不太好。人家老老实实跑过去赔礼道歉,你却在宴会上将他刺杀,世人该如何评论?

其实,项羽非但没想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甚至,在摆鸿门宴之前,项羽就已经不想杀刘邦。

刘邦没死在鸿门宴上,曹无伤“功不可没”

而项羽放下杀心,使刘邦得以从鸿门宴逃生,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便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可是,众所周知,项羽当初之所以勃然大怒,正是曹无伤派人到项羽面前挑拨,曹无伤是想置刘邦于死地的叛徒,为何却说他是拯救刘邦的功臣?

我们且看曹无伤是如何中伤刘邦的?据《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乍一看,曹无伤的话似乎很有攻击力。如果你是项羽,秦朝大半江山都是自己攻破,而刘邦却率先进入关中,还想做关中王,还掠夺了关中的所有财物,你会不会愤怒?

正常人第一反应都难免愤怒,项羽也不例外。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会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理性上说,项羽不应该愤怒,也没有愤怒的理由。

很少有人注意到,曹无伤向项羽出卖的三条情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没有一条真正靠谱,其中一条是废话,两条是谣言。我们不妨逐一分析:

刘邦没死在鸿门宴上,曹无伤“功不可没”

沛公欲王关中。这是一句废话。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是怀王主持的约定,刘邦先入关中,当然想做关中王。换谁先入关中,都会想做关中王,这是无可厚非的。项羽后来将刘邦封在汉中,固然是出于监控他,也未必没有受关中王的条约影响。所以,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这点,根本不需要曹无伤向项羽告密。

使子婴为相。这是一句谣言。刘邦称王,绝对不可能用子婴为相,如果那样做,置萧何、曹参等功臣于何地?况且,历史上也没有任用前朝亡国之君为丞相的先例,秦始皇灭六国,可曾任用六国君主为相?即使不考虑功臣和历史问题,刘邦也不可能用子婴为相,子婴是前朝君主,迫不得已才投降刘邦,怎知他没有复国之心?用子婴为相,不是往自己身上埋定时炸弹吗?贵族出身的项羽,对政治规则熟稔,应该能想到这点。

珍宝尽有之。这一句断章取义,实际上,也是谣言。刘邦集团入关之初,确实曾掠夺珍宝,但经樊哙和张良劝谏后,刘邦便下令约束军纪,不再掠夺。可问题的关键是,项羽知否知道呢?项羽是知道的,因为曹无伤的人走后没多久,范增便对他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范增已经明确告诉项羽刘邦根本不贪财货。这是来自楚军的情报,在项羽眼中,自然比曹无伤的挑拨之言更可信。

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中伤别人时,一定要有凭有据,至少不能让对方发觉破绽,否则,非但不能起到中伤的效果,反而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个造谣污蔑的小人。

显然,曹无伤便成了项羽眼中的小人。如果你是项羽,当你发现曹无伤出卖的情报全不靠谱,曹无伤中伤刘邦的信息都是污蔑,你会怎么想?当然会认为曹无伤在挑拨双方关系。

刘邦没死在鸿门宴上,曹无伤“功不可没”

所以,当项羽发现曹无伤的情报不靠谱时,就已经放下对刘邦的杀心,甚至还可能产生了某种愧疚心理,觉得自己冤枉了刘邦。何况,此后还有项伯替刘邦辩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就更不想杀刘邦(项伯劝说项羽能成功,也是因为项羽当时已经对刘邦不怀杀心)。所以,司马迁也明确记载,项王许诺(善待刘邦)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完全证实了这点。刘邦一见项羽,便向他道歉,“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羽是如何回应刘邦的?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出口便把曹无伤 出卖了。项羽为何要出卖曹无伤?因为他很认同刘邦的话,曹无伤是个小人,再联想到曹无伤提供的情报毫无价值,项羽觉得没必要替这样的人保密。

鸿门宴上,真正想杀刘邦的人是范增。但也正因为项羽不想杀刘邦,所以范增始终无法得手,最后,还让刘邦以“如厕”为由逃脱。

如果曹无伤的挑拨水平不那么拙劣,鸿门宴事件还是会发生,但项羽不可能对刘邦产生愧疚心理,项伯也不可能那么轻易说服项羽,刘邦便很难从鸿门宴上逃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无伤是不是“功不可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