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lintianliang


战国几十万大战很正常,当时全民皆兵,每个家庭男丁大部分都要服役,关系国家存亡,基本都是倾力出动了,长平战后赵国青壮男丁所剩无几,再组织人马,基本是老弱了,几百万户一个国家一户出一人,就不少了,所以司马迁的数字是可信的!

别拿欧州来对比,欧州城邦国家城堡就是一个大碉堡而已,多如牛毛,打仗就像战国时两大家人械斗


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


先贴两个引用:

(王保保的应对)
这一次徐达带了将近40万人进攻王保保,为达到突击的效果,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连夜奔袭定西,元军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坠入云里雾里。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第十四章·复仇

(北平的防御)
就在朱棣在宁王处筹划阴谋时,北平也遭到了攻击,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亲自带领50万南军围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门都修筑了堡垒,并派兵攻击通州,同时他还在郑坝村设置了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八章·你死我活的战争

据说,因为当年明月精读了《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才有了《明朝那些事儿》雄文一大篇。

我本人是相信当年明月引用的所有数据的。

所以说,朱元璋可以给徐达40万人马北伐统一中国,朱允炆可以给李景隆60万人马去围攻北平。

怎么可以说生产力远远发达的明朝派不出十几万人马呢?完全可以!

当时,大明随便调了点兵力,找了几个战将,又拉了朝鲜和海西女真叶赫精锐,就凑够了十几万数目,然后兵分四路,准备一战而功成。

有那些人马呢?计有:

  1.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骑兵三万,

  2. 延绥真、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镇两万五千人,

  3.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栀隶六处两万人,

  4. 浙江步兵四千人,

  5. 永顺、保靖、石洲等各处土司兵共有八千人。

以上明军共有八万七千人。

然后盟友朝鲜出兵一万三千人,海西女真叶赫部出兵一万人,共计十一万人马。

指挥官是杨镐,号称有20万人马。

而努尔哈赤呢,只有区区六万人,大明兵力近两倍于努尔哈赤,兵力很是可以了,要啥自行车呢!

所以说,萨尔浒调兵十几万并不费劲。

大明之所以认为兵力够用了,也是有依据的。
19年前,大明用这种四处调兵的战术,以泰山压顶之势刚刚剿灭了贵州杨应龙。

万历年间朝鲜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三大征!皆是如此调兵遣将也。

再说了,大明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卫所还要负责地方治安的,不可以尽数调走,大眀用兵就是需要四处乱调,各处凑人。

谁知道,后金努尔哈赤不是贵州播州杨应龙呀!人家努尔哈赤会打仗!

你20万人,我六万人,你四路来攻,我“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只是,这时候的大明军也不是19年前的大明军了,粮饷竟然都跟不上,指挥系统也乱七八糟。

老天也站在努尔哈赤那一边,前一天天降大雪,很多南方兵在战场上冻的抖抖索索,打不动仗!

大明军一败涂地。


葭明通半瓶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低技术条件下,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严格来说,只有战国末期才有动辄出兵几十万的大战。

而这些战争都是非常重要,涉及到亡国灭种问题的大事。

一旦作战失败,这个国家就灭亡了,人民可能都活不了。

比如长平之战,被俘的45万赵军都被活埋。

到了这种地步,也只能全民皆兵了。

在当年属于低技术条件下的作战。

大家看看当年的电影,感觉这些军人同老百姓其实没什么区别。

他们的战术也不复杂,远距离有专业的弓箭手射箭,接着就是近距离的人海战术,激烈肉搏。

这种感觉没什么技术含量,什么人都能干。

在那个武器主要是青铜制造的时代,武器本身技术含量很低。比如秦军统一制造的箭头,是落后的三棱形。这种形状的箭头,射不了多远的。

就武器来说,马镫没有发明的时代,马匹上只能骑射,不能随便近距离肉搏,骑兵作用有限。

甚至,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用树枝做成长矛,就能和正规军作战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多人少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大家军事技术都很烂,10打10,同10打15,结果会完全不同。

所以,各国倾全国之力是在战国最后几年决战。

以长平之战为例,最后时期秦昭王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看看,整个河内郡的男人都被赶上战场,就是这个意思了。

在那个年代,军事供应很简单,基本就是粮食而已。

武器装备都很简单,基本是一次性制作可以使用多年,各国在战前就有储备。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战争逐步变为,兵在精而不在多的时代。

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完全可以以一破十。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黄巾军动辄就有数万,很多都是揭竿而起的民众。然而,刘备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汉军,数千人就可以轻松击败数万黄巾贼。

同时,军队数量较小,还可以减少补给的压力。

同样的补给可以维持乌合之众10天,却可以支持精锐部队50天甚至100天,作战效力都差不多。

那么,要这些乌合之众有什么用处,浪费补给而已。

实际上,战国末期的大战,即便是秦国的补给也是非常困难的。

秦军士兵每天也只能吃几两小米,半饱而已。

至于萨尔浒这种战争中,明军不是没有这么多数量,而是大明支付不了这些军费。

因为此时明军卫所制度已经崩溃,士兵都是募兵,要给军饷养家的。

这些军饷就是一大笔钱。

实际上,不要说明朝,就算极为富裕的宋代,每年财政收入超过亿两白银,也因几十万禁军花费了大部分的军费,财政甚至出现赤字。

战国时代则没有这个问题,全部是国家强行招募士兵,不去就斩首,,满门抄斩都可以。

时代不同了。


萨沙


春秋战国时代,时间久远,史料缺乏,很多大战役的兵力数字,其实都是二手资料,甚至是N手资料。可信度不高。

举个例子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双方兵力分别是赵国45万,秦国60万。

这个数据是从哪来的?是后世史学家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中估算来的。

好,那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他写这个兵力的依据又是从哪来的呢?——他是引用了秦朝官方史料得来的。

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讲明了:秦朝烧了天下书,自己手上只有秦国人编写的资料可供参考。



既然只有秦国的资料可供参考,那也就表明长平之战的兵力数字,只是秦人一家之言。

秦国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佐证。

PS:也不是说上古时期就没有作证,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资料没保存下来。而出土的竹简又不成体系,很难分辨史书中的数据是否正确。

再来看明朝。

相比于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明朝的史料就丰富多了。不仅丰富,而且还很详细。

比如,下面这张表。


这是万历抗倭援朝时的兵力调动记载。每一个军镇出动多少兵力,每一名游击、参将带多少家丁随军出征,都有记载,精确到个位数,可谓是非常之详细。

明军和朝鲜军在萨尔浒之战的兵力,大约是十一万人,这个数字就是通过《三朝辽事实录》中的详细记载,累加出来的。(作者叫王在晋,是当时的兵部尚书)

具体的说,就是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合计出兵三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镇四处合计出兵两万五千;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南北直隶合计出了两万精兵;浙江出四千精锐的戚家军;湖南湘西永顺、保靖、石州等土司出七千多土司精兵。朝鲜和不服努尔哈赤的女真叶赫部各出兵一万。

30000+25000+20000+4000+7500,总计约86500人。再加上两万朝鲜和叶赫军,合计就是大约11万。

明军兵力数字就是这么来的。

除了《三朝辽事实录》外,清朝人自己编写的《清太祖实录》和《满文老档》中,也有明军在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记载,分别是47万和20万。


这个两个数字,是清朝时期公认的数字。因为当时《三朝辽事实录》是禁书,很多明朝人编写的一手资料也是禁书。

后来清朝灭亡,很多禁书解禁。学者在研究后认为,精确到个数,有具体兵力调动的数据明显比没有任何依据的浮夸数据更有可信度。所以现在对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兵力,就一般采用了王在晋的资料,不再用清朝人给出的47万或者20万了。


总的来说。先秦时代动辄几十万大军,明朝却只能调十万兵力打萨尔浒之战的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明朝,包括后来清朝,史料都非常详细。

先秦的史料,总是一句总兵力多少,就含糊其辞的糊弄过去了。而明清史料却有官方详细的调度,打仗的兵力记载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兵民区分也很清楚,兵就是兵,民就是民,不存在春秋战国时代兵民不分,数字缺乏佐证,严重注水的现象。

另外,关于先秦时代兵力浮夸的问题。还可以举一个佐证。司马迁在撰写他自己亲历过的历史时,兵力数字都很“正常”。

比如说楚汉战争和七国之乱,当时司马迁没出生,对于这几场战争,司马迁给出的兵力就是几十万。数字空泛,也不知是真是假。

后来到了元光五年,汉武帝下旨卫青、李广等率骑兵反击匈奴,当时司马迁出生了,亲历了战争。于是,他对这场战争的兵力记载就“正常”了很多——四名将军各率一万,汉军总兵力四万。

第二年的元朔元年,武帝再遣卫青出击,这次卫青率领的兵力是三万骑兵。

再到后来于元狩四年的漠北决战,当时汉军的总兵力是十万,随军战马十万匹,步兵及转运夫数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这一记载就比较详细了。最起码,骑兵、步兵和随军的民夫被区分开了。不再是笼统的说一个总数。



这里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司马迁没有亲历这些战争,或者他不是太史令,没机会接触到卫青和霍去病,他会怎么写?可能他会像写刘邦和冒顿大战白登山那样,汉军几十万,匈奴军也是几十万,把兵力吹的没边。


Mer86


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环境不一样。

战国时期的军队,跟明清时期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爆发于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可能是信史中人类第一次发生了百万人以上级别的战役。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此战中赵国出兵约45万,秦军出兵约60万,两国总共动员了上百万的兵力。

但是,这个兵力其实是有水分的,因为秦朝统一后对各国历史进行了大规模的毁灭,关于那场战争的记载,只有秦国人的模糊叙述。所以司马迁其实也说不准,只能取一个大概的数字。

相反,在司马迁同时代的战争中,司马迁就准确的记载了汉朝战争动员了几万人或者十几万人。从长平之战到汉武帝时期不过百年时间,在生产力进步了的情况下,怎么战争的规模不扩大反而缩小了呢?

因为战国时期的军队,是后世所说的乌合之众。


战国时期并没有募兵制,也没有常备军制度。在春秋时期,打仗还是贵族专属,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由百姓参与。而战国参与战争的士兵,跟后世理解的军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不是职业军人。

战国时期的士兵只不过是拿着武器的百姓,平时主要负责耕田,打仗的时候才抄家伙上战场,训练的时间很少。更重要的是,在春秋战国大部分的时间里,士兵上战场,武器是自备的!也就是说,国家征召的军队,平时不领工资,战时自备武器跟着出征,国家养兵的成本极低,无限接近于零。


这样的用兵制度被称为“府兵制”,一直延续到唐朝(只不过经过了很大的改革)。这种制度固然可以节省政府开支,但带来的问题是——军队训练时间很少,难以革新战术,战斗力很差。

秦国从吕不韦以后,首先开始为军队配备制 式武器,让秦军在战斗中获得很大的优势。只不过这些当年的制式武器质量也很差。虽然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很高水平的冶金技术,能打造出越王剑这样的神兵。但这种成本极高的武器注定只是贵族的专属,绝大多数士兵们用的都是粗劣的青铜武器。

青铜虽然好制作,但是确实非常脆的,不适合做武器,秦军当年的武器跟后世唐明的铁制武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战国的军队训练较差,武器粗糙,也没有什么很完善的组织架构。像后世明朝的“参将、游击、总兵”这种职业军官完全没有。那个年代的战争,更像是超大规模的打群架。


打过群架的人都知道,在打架时人数是很重要的,人多打人少可以获得巨大的优势。所以在长平之战这种灭国大战中,双方的竭尽所能的动员自己的人马。这些人中,有些负责上战场砍人,有些可能只负责运粮食做饭。但是当时的秦国史官不会考虑这些,统统算进去,写一个总数留给后人,所以我们能看到人数上百万的大型会战。

而明朝萨尔浒之战时,军队的调配、人数、编制都记载的非常详细。后勤运粮的民夫和前线作战的士兵是明确分开的,萨尔浒之战的十一万明军,可是实实在在的职业军人,绝非战国的一窝蜂。

第二个原因是,明清战争和战国战争的战争环境不一样。

萨尔浒之战中的明朝军队都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战斗力会比兵民合一的战国秦军强很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到明朝,已经形成了非常多的兵种,武器五花八门。以萨尔浒之战中的明军来说,当时的明军配备了鸟铳、火炮、弩机等各种武器,后勤供给远远比秦军复杂的多。更重要的是,战国时期没有骑兵,而明军是有成规模的骑兵参与作战的,骑兵对后勤的压力比步兵还大。

当战争复杂到像萨尔浒之战的这个年代时,决定战争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后勤。

后勤能力跟不上,就是有几亿的人口,也动员不出多少军队来。比如二战中中国的人口是德国的五倍,军队还没有德国的一半多。

虽然长平之战时期中国人的交通能力更为落后,但是地理给了秦赵两军巨大的优势。 长平之战的战场位于关中与燕赵之地的交界处,离彼此的核心农业生产区都不远,只有两三百里甚至更近。


两国之所以能动员这么多的兵力,是因为补给线很短,运粮很容易。相对而言,秦军几次伐楚的规模就要小很多,因为后勤并不容易,大军粮草供给不上。

而萨尔浒之战中,战场远在辽东,明朝政府在辽东没有主要农业生产区,大部分的辎重都要从中原地区运过去,仅仅从山海关到沈阳就要一千多里,这中间巨大的物资消耗提高了明军的补给成本。而且由于武器装备的复杂,十几万明军需要提供的补给并不会比六十万秦军少。

在没有火车的当年,明朝政府能在远离中原千里的地方组织一场十几万人的会战,已经很了不起了。 万历四十七年时,明朝的国力尚可,财政也不至于太过紧张,所以还能发动萨尔浒会战。到了二十年后的崇祯十三年,明朝组织十三万人去救锦州,补给线短一大半,都已经把崇祯朝廷压的喘不过气来了。所以打仗并不是谁人多谁就牛的,也要考虑战争的形式和时代啊。


小约翰


战国时期是军国主义时代,明朝末年主要是募兵军饷拖垮了大明。

1、中国历史上军事动员能力最强的是秦国

商朝中期,最大动员能力是1.3万,妇好统兵。

西周时期,天子万乘,一个战车有一个驾马的、一个持戈、一个弓手,共3万人。大诸侯一般三千乘,兵力万人。

春秋五霸时期,霸主的兵力动员经常达到3万以上,开始超过周天子的最大兵力了。

战国时期,层层加码,全民皆兵。

秦国的动员能力是60万人,但里面是有后勤人员的。秦国的总人口才300万左右,5个人就出一兵,几乎把所有男青壮劳力都派上战场了。

楚国的动员能力是80万人。

2、明朝卫所制度崩溃,后期主要靠募兵,军饷是大麻烦。

明朝的卫所制度跟唐朝的府兵类似,甚至和清朝的绿营类似,世代当兵。

在开国初年,士兵经过长期的战争考验,战斗力很强。

但承平日久,士兵世袭三代以后,大约六十年,战斗力开始下降。

卫所的士兵,半兵半农,在和平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务农、干杂务,战斗力越来越差。

唐朝的府兵到了唐玄宗时期就不行了。

(正德皇帝)

明朝的卫所到明武宗的正德年间就彻底不行了,天下卫所逃亡的士兵多达160万。

嘉靖之后主要靠募兵,募兵就需要银子。

一个士兵一年至少需要100两银子,军饷只是其中一部分,粮食、盔甲、武器等等都要银子。

萨尔浒之战,明军出动了8.65万人,军费预算是700万两。朝鲜和叶赫的辅助军队大约2万。

明朝的财政,主要靠田赋,工商税远远落后于宋朝。

要加饷,就要压榨农民,自然环境最恶劣的陕西农民首先挺不住了。

李自成、张献忠都是陕西人。

然后,明朝就完蛋了。

3、另外,明朝自己作死,废止了郑和的强大海军舰队。如果明朝末年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翻天的。

郑和死后的成化年间,有太监劝成化皇帝效仿成祖,重新下西洋。结果兵部里的刘大夏拒不交出郑和的航海资料。

有的说是刘大夏烧毁了,有的说是刘大夏藏匿起来,反正最后谁也找不到了。

然后,明朝进入了一个没有远洋海军的时代。

如果明朝末年,还有一支郑和式的强大海军。努尔哈赤,根本不可能在辽宁的任何海岸处落脚。

明朝对辽东的后勤供给,可以通过海军补充,避免了陆地后勤线过于漫长的困境。

隋朝东征高句丽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路上补给线太长。

宋朝经常被金国一次搞垮十几万军队(太原之战北宋损失了二十万军队,潼关之战北宋损失十万,开封之战北宋损失十万,金兀术搜山检海使南宋损失十万,富平之战损失南宋十八万),但南宋活下来了。原因很多,其中两个原因:南宋是内线作战,南宋的工商税发达,有钱继续募兵。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敬请告知,随时撤换相应图片。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战国时代动辄一场战争出兵数十万,一个二百多万人口的赵国就在长平大战中出兵45万人,这就是兵员占总人口的20%有多,照这个比例,日本当年不是都可以集结近两千万军队了,为何会兵员严重短缺?

还有后来大一统王朝时,为什么反而很少有上百万人对垒的大型战争?清雍正时期那么强大、人口如此之多,为何打一个准噶尔八旗主力精锐才一万人?明朝土木堡战役,朱祁镇御驾亲征,也不过五十万人,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后勤辎重运输人员和宫中家眷闲杂人等,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

其实战国时代,那些所谓的大国,放在大一统时代,都是袖珍小国。但是他们动辄能够集结数十万人的兵力,并不是那个时候人口结构与后世有什么不同,而是体制不同。

战国时代,由于各国地域狭小,兵力比较集中,随意一场战役,都会把国家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他不需要分散太多兵力去驻扎地方和戍边,这样在战争中兵力就不会有大的分散。

而战国时代真正的大兵团作战也就两次,一次秦赵长平之战,一次灭楚之战。所谓几十万人战争的代表作就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按照《史记》记载,秦军六十万、赵军四十五万,到了战争后期,两国十五岁以上的娃娃都全部充军了。

由此可见,战国时代和大一统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军事制度的不同。战国时代真正的职业军人很少,主要是将官级别的。大多数人都是要打仗的时候临时、强制征召,放下镰刀就上战场,那不是军人与军人的冲突,那就跟部族械斗一样,是百姓与百姓的对决。

这才有了除女人外,几乎全民上战场的壮观景象。而秦赵长平对决,那是两个国家在赌国运,都是必欲得之不罢休的彻底对决,于是乎把几乎能拿的动兵器的男性全部押上了。

反观除此之外的那些战争,比如六国合纵攻秦,往往也不过八九万联军而已,也能打的秦军紧张不已。因为那是真正的正规军,与长平的农民对决不可同日而语。

大一统王朝时期的外战,都要长途跋涉到关外,仅仅是后勤补给就无法支撑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而且国土之大,要到处分散驻军。军队也完全制式化了,基本上都是职业化的军人。

再在平时,国库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养一支数百万人的军队。再说,到关外与游牧民族打仗,并不是人多就一定有用,一旦到了西北那广袤无垠的无人之地,你去的人再多,找不到敌人的主力决战,就是徒劳无功、劳师废饷而已。

这就是大一统王朝与战国时代战争数量出现巨大差别的原因。


谢金澎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而到了生产力远远发达明朝,萨尔浒出个十几万人都费劲?

为什么战国的时候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到明朝出十几万的费劲!

很多人奇怪,战国时期人口只有几百万的诸侯国却有能力出兵几十万,为什么明朝时期出动十几万都费劲呢?

确实,在战国的时候,诸侯们经常会集结数十万大军。

例如,河西之战的时候,吴起所率领的5万魏武卒面对的就是秦国的50万大军。当时秦国还没有占领巴蜀地区,人口估计也就三四百万。所以,河西之战的时候,相当于秦国出动了全国人口的大约15%。

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军队相加更是超过了100万人,可当时两国的人口还不到1000万,前方交战的士兵总数也超过了两国人口的10%。

之所以战国时期能够动员如此庞大的军队,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所导致的军队专业化程度低。

在战国时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然后还有少量的工匠,官员,商人等。

对农民来说,他们的工作季节性很强,春种秋收夏天耕耘,一年到头工作单一且规律。所以,农忙的时候非常辛苦,但是还有大把的农闲时间。

于是,统治阶级就把农民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对他们进行军事方面的培训。

所以,古代农民都会几下庄稼把式。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军队职业化水平极低,国家除了少量的常备军之外,大部分士兵都不是职业军人,遇到战争爆发之后,才召集兵马准备作战,平时就在家种地。

更有甚者,在战争爆发之后国家不仅会召集青壮年男子,还会召集老弱和青壮年女子。

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打仗的时候都是男女老少一起上。所以,战场上经常会出现一家子人一起冲锋陷阵的景象。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男女老幼并肩作战,先不说战斗力怎么样,最起码是肯定会拼命的!

商鞅变法之后,觉得这种作战方式很容易引起混乱,应该改一改,所以就要求把应征入伍的士兵分成三类:

第1类是青壮年男子,专门与敌人作战,是战兵。

第2类是青壮年女子,作为工兵。

第3类是老弱,负责押运粮草,作为辎重兵。

这么一来,秦军的专业化程度和之前相比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从这里就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河西之战的时候,吴起的所面对的50万秦军,是一群由男女老少组成的乌合之众,战斗的时候他们是战兵,修筑工事的时候他们是工兵,押运粮草的时候,他们是辎重兵!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军队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兵的数量也显得越来越少了。

首先,女性很少出现在战场上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一个花木兰都被人津津乐道,要知道在秦国女兵至少占到了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次,辎重兵已经不计入作战序列,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明朝出动的十几万军队全是战兵,后方押运粮草的民夫是不计入在内的。如果按照战国时期的计算方法,几十万民夫也要算到总兵力里面,那么萨尔浒之战明朝出兵总数也得好几十万。

当然,正规军的专业化让兵力显得少了,但是农民军还是和战国时期没什么区别。明朝末年,农民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拖家带口,冲锋陷阵也是男女老少一起上,所以显得人多。但这群乌合之众遇到正规军往往10不敌1,经常被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正规军击败!


历史风暴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两者之间的兵制有很大不同。


战国时期实行全民征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民。每一个男性到16岁以后就需要向官方登记,拥有了入征的资格,直到60岁才能放弃资格。


也就是说每个16岁起到60岁为止的男性,都是各个国家的潜在兵源,一旦有战争需要,国家就可以征召他们入伍参战,所以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都能动员起庞大的兵力。

举个例子吧,长平之战时的赵国全国人口满打满算不会超过300万,但是赵国此时动员的兵力却已经超过了50万,除了大部分兵力投入了长平之战,赵国其实在北方仍然驻扎有李牧的10万大军。

战国时期各国除了全民征兵以外,有的国家还拥有募兵,既常备兵,吴起训练的魏武卒是最有名的其中之一。

魏武卒的选拔条件非常高,要求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战国时期往往以常备兵为基干,作为军队的核心力量,但是占军队总量最多的还是全民征兵。

战国时期全民征兵有征兵的好处,这种模式闲时为民可以从事生产,战时为兵,国家只需要提供粮草即可,战斗力虽然不强,但对国家负担小。


募兵则不一样,虽然长期存在,并经过了严格训练,战斗力很强,但募兵不从事生产,需要国家长期的供养,对国家的负担大。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屯守一体,军队中大部分是用来屯田,少部分则用来守城。

这套制度创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对此非常得意,曾言朕养军队百万,不费百姓一粮。

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卫所制度开始了崩坏,卫所官兵素质大幅下降战力也不强,已经无法应对明朝所面临的战争。



皇帝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了军队的主力,如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募兵。

募兵的战力虽然很强,但对国家的负担也很大,萨尔浒会战时明军刚刚经历了万历三大征,国力还在恢复当中,明军并不是没有能力调动更多的兵马,而是此时在明朝实在财政乏力。


别说继续增派兵马,实际上此时的明朝连持续性供养这十万兵马长期在辽东与后金作战都有困难,明神宗万历皇帝甚至再三催促早点发起进攻结束战争,说白了就是打了万历三大征的明朝实在是缺钱。

战国时期募兵较少,国家尚能承受,此时的明朝则不一样。


龙武骁卫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动员的兵力水分很大,动不动出兵数十万,带甲数十万,《史记》说: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这种话出自苏秦张仪之类职业说客之口,就像今天做微商的动不动就说“我月入十万,月入百万,月入XXX万”然后晒一堆玛莎拉蒂,保时捷车钥匙一样,三个字评价:不靠谱。

四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如果一个人左右只占三米的空间,纵排十个人,四十万人展开也需要120公里的长度,这人数差不多可以从上海市中心排到杭州西湖!大家想一想,长平之战所谓秦国出兵四十万,赵国出兵四十五万,八十多万人集中在10公里*10公里,也就是100平方公里的地方,说实话,对面放个屁,这边都能闻到!大兵团根本展不开。换句话说,春秋战国的战争规模,真没那么多人。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所谓职业军队的概念,要打仗就是全民皆兵,所有青壮年男子都得上,今天你在田地割稻子,明天村长发给你一把生锈的长矛,好了你就可以上前线了!粮食?自己解决!装备?自己解决!这种军队的战斗力,我打个比方,就像“英雄无敌”里的农民,攻击防御速度都是1。所谓四十万大军,势必是把打仗的农民和搞后勤的农民全都算上了。

但是大明朝就不一样了,从秦朝开始军队逐渐职业化,大明朝的八十万大军基本都是职业军队,战斗力不是民兵能比的,至少是这个水平:

1但这就决定了正常的国家机器能够养活的职业军队是有限的,军队要发军饷,要操练,要吃饭,要补给,这钱简直是天文数字,八十万人光吃饭每年要消耗5000万石粮食,要是打仗,耗费更是不得了,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打了七年多,出兵最多时不过八万人,共耗银七百余万两,而当时明朝政府一年的收入才五百多万两,这要是再多养几万人马,政府非立马破产不可。

再说兵力,明朝八十万大军里至少有一半是镇守地方的,还有一半的兵力,除了保卫京师,防御其他方向以外,能够机动作战的部队真不多。萨尔浒之战明朝出动的兵力,据时任兵部侍郎王在晋说:

除高丽兵外,主、客出塞官军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道、镇、副、协、参、游、督司、通判、守备、中军、千把总等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并印信一颗,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阵失马、骡、驼共二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今阵回见在并招集官军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余员名。

其实,真正出动到达战场的明军还不到九万人,九万人一天要吃1400石的粮食,还要马匹的草料,如果送一个月的粮草和其他补给,光送粮的民夫要差不多十万人(民夫自己也要吃饭),再算上采办粮草的费用要将近三十万两银子,要是出兵人数再多一点,或者战事拖久一点,军费马上翻倍再翻倍。说实在话,做大明帝国的兵部和户部尚书,是很容易得抑郁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