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新疆的河南人说句:中!

1956年,46列开往新疆的支边专列由郑州开出。来自信阳、南阳、商丘、开封、许昌的几万青壮年劳动力支援边疆兵团建设,经过火车转汽车15天一路颠簸,约两万人来到了满是芦苇荒地的石河子、奎屯,开荒造田,其余的人去到阿克苏、库尔勒等地。


对建设新疆的河南人说句:中!


  • 五万多河南青年去新疆

1955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河南省政府研究决定,1956年从河南省信阳、南阳、商丘、开封及许昌五个专区所属的各县,调集5.2万青壮年劳动力,约20%是女同志,支援新疆兵团建设。

这些河南来的支边青年,大都被分配到奎屯、石河子、乌鲁木齐、哈密、喀什、阿克苏等地。新疆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单河南籍职工便超过40%。

“摘一片葵花叶就是碟子,折两根红柳树枝就是筷子。”这是支边青年刚到新疆时的真实写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对于这些面朝戈壁背朝天的年轻人来说,床都是奢侈品。

现在单石河子一市就有二十万河南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青们的二代三代。这一批支边新疆的河南人,不仅在新疆安了家,很多人还在新疆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急需建设,而建设,首先需要的便是人。新疆的解放军部队,便成了建设新疆的领头人,很多解放军官就地转业,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0余个师和100多个农牧团场。

当时的新疆地广人稀,满是戈壁。建设新疆路长且道远,仅靠驻守新疆的军人部队是远远不够的。1950年到1955年的六年时间,不断有来自河南的干部、军人、学生来到天山脚下,支援新疆。

对建设新疆的河南人说句:中!


  • 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到新疆追梦的河南人

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16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相当于十个河南省的新疆,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再次吸引了大批有梦想的河南人。

1986年,中央确定河南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2007年,一批河南人来到阿克苏的温宿县,首期种植了万亩果园,主要品种有大枣、核桃等。

除了红枣,还有很多河南人在新疆承包万亩土地,种植棉花。

新疆是产棉大区,仅生产建设兵团种植的棉花就达700万亩左右,库尔勒、阿克苏、和田,这些都是新疆棉花种植产区,2500万亩的棉花地,仅靠新疆当地劳动力远远不够。这也就催生了一批来自河南的“摘棉工人候鸟群”,每到收获的季节,约二十多万河南人浩浩荡荡去新疆摘棉花。

郑州到乌鲁木齐三四十个小时的硬座,每年河南人去新疆摘棉花都要经历漫长的旅途。新疆的棉花树都长到膝盖靠上的位置,所以会说是“拾”棉花。拾一斤棉花能有两块钱的报酬,差不多三个月左右时间结束。

对建设新疆的河南人说句:中!


  • 400万人在新疆说河南话

如今,你走在新疆很多城市的路上,满耳听到的都是“弄啥里”“信球”这些熟悉的乡音,甚至,在新疆地区,形成了一个中原官话片区——南疆片。

乡音对于那些八九十岁甚至更早一辈的人而言,可能是这些老人和家乡的最后一丝联系。目前,新疆有400多万河南人,占到新疆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故土难回,他们的子子孙孙将来可能都成为了新疆人。

如果有一天,你去到新疆这些说河南话的地方,有朋友请你吃碗面条,对于他们而言,这碗面条,就是老家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