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的上等“奢侈品”,独领全国铜艺数百年,如今“白菜价”


翻开中国古代工艺名册,会发现铜工艺品占据的比重极多且制作精美。当时的铜工艺水平的确是无人能及,一枝独秀。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

而它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极其讲究了,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纯银熔化后走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纹图案,呈现出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故称“乌铜走银”。

他的制作工序繁多,一件小工艺品经过设计、冶炼、敲打、錾刻、走银、氧化变黑, 需要 7 个月,大件的则需要 2-3 年。

正是因为乌铜走银原材料独特、耗时长、一道道极其繁复的纯手工工序,就需要工艺人精雕细琢和极大的恒心、毅力,同时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其制作工序有七道。

炼制乌铜合金: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

锻制乌铜片: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乌铜片上錾刻图案:设计、剪材下料,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

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

走银:用纯银银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此工序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成型: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抛光打磨: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捂黑处理: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

乌铜走银,以其繁杂的纯手工工序,造就细腻入微的纯美艺术品。

清末民初是乌铜走银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如果有一件乌铜走银工艺品在手,可以说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情了!而且这三百年前是奢侈品,三百年后更是奢侈品!值得给他配得上一句“独领风骚数百年”。

过去,乌铜走银大多数为一些文房四宝、香案供具等用具,价格十分昂贵,可达数十万升至更高。

发展至今品类已十分丰富,主要有茶具、首饰等,加入新潮的设计元素后,颇受年轻人的喜爱,价格也比较亲民,几百块就能入手。

而这一创新和改良主要得益于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永才。

他打破传统的传承观念,首创云南第一家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面向社会收徒传艺,同时注重年轻人的喜好,考虑个性化需求,充分地把非遗产品和市场结合,加入年轻鲜活的元素,让非遗“活起来”,获得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和收藏。

在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发展史上,他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