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在中國古代,“兩宮”多半代表著皇帝和太子,太子和女眷居住的地方,叫“東宮”,東宮也就成了太子的別稱,入主東宮也就是成為太子的意思。但是在兩漢時期,“兩宮”則一般代表著皇帝和太后,皇帝和太后並稱“兩宮”或者“至尊”,皇帝和太后分別住在位於皇城西面的未央宮和位於皇城東面的長樂宮。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在等級觀念極強的古代社會,統治者們住所的方位和稱呼有著嚴格的要求,從兩漢時期對太后居住的宮殿和稱呼上可以看出,兩漢時期太后的政治勢力不容小視,外戚專權也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政治特徵,而西漢時期的外戚權力隨著皇權的加強不斷髮生變化。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漢承秦制,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大環境下,兩漢時期朝廷官職處於流動狀態,加之缺乏完整的皇位繼承製,以太后為代表的外戚勢力逐漸進入朝堂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統治階層開始不以宗法血緣親疏來定尊貴卑賤,開始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這一政治制度下面,君主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什麼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改變了原有的宗族政治和貴族政治,在世卿世祿制下,所有的國家事務,地方事務都是由貴族階層一層層分封下去的,諸侯王室共同執掌朝政。但是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面,地方實行郡縣制,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君主享有對朝廷大臣的任免權力,“君主獨善專權”,不僅可以直接任免朝廷各大小官員,還掌握著對各官員生殺予奪的權力。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在這種政治制度下面,朝廷官職處於流動的狀態,而且官員沒有獨立的封地,一切聽命於君主,各級官員也無力對君主實行監督和制約。為什麼西漢時期,太后專權的現象嚴重,皇權衰微呢?這個跟漢朝時期沒有建立一套完成的皇位繼承製度有著深刻地關係。西漢時期,國家並沒有一套嚴格的皇位繼承製度,往往皇帝過世,對於新皇的繼任沒有一套很嚴格的要求。在這種政治制度下面,使得外戚勢力進入朝廷,掌握朝政成為可能。

君主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對於朝廷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君主一個人也無法做到事必親躬,任命自己值得信賴的人幫助處理政治事務,下放一些權力給到自己信賴的人,代表君主行使權力,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管理國家的意志。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

——錢易

一般來說皇帝能夠重用的人有四類,一個是自己的母族親族也就是外戚,一個是王族宗室,一個是宦官,還有一個是通過選舉考試上來的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春秋戰國時期的亂象,一般君主不願意宗族王族來掌管朝廷事務,這個時候皇帝能夠取用的一般是宦官,外戚和地方官。

隨著皇權的不斷集中,皇帝本身自己的猜忌之心也愈加嚴重,人一般都會選擇自己相信的人留在身邊,這個時候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的母族就會受到皇帝的重用,以太后為代表的勢力就會進入朝廷掌管朝廷事務。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劉邦佔領關中後,以呂雉為代表的外戚涉政現象明顯,權力逐漸轉移至外戚手中,漢惠帝時期外戚權力達到頂峰,形成以“太后為中心的外戚專政”特徵

秦朝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於君主的身份地位等有著嚴格的要求。比如說皇帝可以自稱為“朕”,皇帝下的命令可以命名為昭,其他人的只能稱之為秩,等等。

在西漢時期,太后和皇帝並稱為“至尊”和“兩宮”,由此可以看出,西漢時期,太后有著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以太后為權力中心的外戚專權在西漢時期也是重要的政治特徵。

劉邦佔領關中之後,開始修建未央宮和長樂宮,兩年之後工程結束之後,劉邦和后妃們都居住在長樂宮,漢高祖九年,未央宮才建成,開始的時候,高祖皇帝只是在未央宮舉辦過朝會,他和后妃仍然居住在長樂宮。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直到高祖皇帝去世,漢惠帝繼位,漢惠帝的母親即呂后居住在長樂宮,漢惠帝遷居於未央宮,自此之後“兩宮”分居成為皇室住宿的慣例和禮制。根據後人統計,西漢時期,一共有7位皇太后和太后在長樂宮居住過,與皇帝並稱為“兩宮”。

她們分別為:呂稚,薄氏,竇氏,王氏,上官氏,王政君等,西漢王朝經歷了211年,“兩宮”並立的時間長達152年,其中東宮以皇太后身份和太皇太后身份為尊的合計佔據兩宮並立時間的72%。由此可見,西漢時期,皇帝和太后“兩宮”並立,同稱為為至尊的時間佔據西漢王朝的大部分時期,可以說以太后為中心的外戚專權是這一時期的政治常態化現狀。

一般來說,太后應該和皇帝同居一處宮殿,共享天倫之樂,但是在西漢時期,太后和皇帝卻分居兩地,造成皇帝和太后分居兩地的原因很複雜,但是太后獨居一處宮殿給外戚勢力集團一個穩定可靠的基地,這同時也是西漢時期外戚專權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之一。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漢承秦制,在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確立了一套戶籍制度,“父子分居別住”成為社會的常態,也就是說當兒子成年之後就必須跟自己的父母分開居住,自立門戶。這一套父子成年就別居的社會風俗也深深影響著漢代的社會風俗,因此皇帝成年繼位之後與太后別居兩宮也是當時的社會常態。

同時太后獨居一處宮殿也方便外戚勢力集團的政治活動的往來。太后雖然跟皇帝具有血緣關係,但是各自所代表的的利益集團不同,在政治立場上,有共同之處,但同時也有利益衝突的地方。

太后所代表的的是自己的母族的家庭利益,為自己的母族在政治上獲取更大的權益是太后參與政治活動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但是皇帝所代表的的是統治階層的利益,為了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皇帝必須均衡各方勢力,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因此所代表的的利益不同,在國家事務上面,太后與皇帝之間往往也有著不同的意見,因此太后獨居一處宮殿,就相當於外戚勢力集團有著一個穩定的政治活動基地,方便外戚勢力分子相互交流政見。並且與皇帝居住的未央宮並立存在,就相當於兩個不同的政治集團之間並立存在。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漢武帝時期外戚過度干政導致弊端橫流,統治者採取“分化與削弱”雙重措施抵制外戚權力的擴大化,外戚權力隨著皇權的加強逐漸弱化,最終消逝在歷史中

西漢太后本身就擁有一定的權力,作為皇帝后宮中身份最尊貴的女人,太后對後庭內宮有著絕對的管理權力,對於后妃的選取,皇后的冊立也有著不容小視的話語權。

對於未央宮之主—皇后之位由誰來擔任,這對於外戚集團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皇后入住未央宮,不僅對皇帝有著監察的方便,還可以在臥榻對皇帝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來說,西漢時期的太后往往會選取代表自己本家族利益的女子來當選皇后,幫助自己完成監察皇帝的意願。

比如呂后就選擇自己的孫女張嫣作為漢惠帝的皇后,雖然從我們如今的倫理學上看,這對叔侄之間的婚姻堪稱荒謬,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后之位對於外戚集團的重要性大小。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除了選妃立後等後庭手段來左右皇帝的思想,太后等外戚勢力分子在外朝廷還通過任命自己信任的人擔任重要官職和皇帝近臣,而這些人往往都是代表太后本家族,或者裙帶關係的人來左右皇帝的思想,達到自己專權的意願。

在“兩宮”分居的情況下,太后往往還通過朝見的方式直接面對面影響皇帝的政見判斷。在“兩宮”分居的情況下,作為天下的表率,皇帝會定期定時去長樂宮給太后請安,問候太后的近期身體狀況等,往往都會在長樂宮中待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裡面,太后和皇帝可以面對面交流一些家長裡短或者朝廷內外的國家事務,這個時候太后可以通過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影響到皇帝的政見判斷,雖然代表不同的政治集團的利益,但是皇帝和太后在血緣關係上畢竟是母子關係,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往往面對面的母子交流會影響到皇帝的思想。

西漢時期外戚專權的情況也不是一直穩定存在的,也會呈現出階段性的波動。從漢高祖去世,漢惠帝繼承皇位,呂后專權的現象一直存在很久,在那一時期,朝廷內外,皆是呂家的天下,外朝廷上,呂家的人擔任要職,把持朝政,後庭內宮之中,皇后是呂后親自選擇的,內廷的管理權力皆在呂后一人之手。

在呂后當權的時期,皇權成了一紙空文,漢惠帝像是一個擺設,朝廷內外一切都聽命於呂后。到了漢文帝時期,呂家勢力衰微,劉家子弟重新奪回了漢朝的天下,皇權在這一時期進一步加強,外戚勢力衰微,但是到了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亂象出現,竇太后一手把持朝政,竇氏家族在外朝上擔任重要官職把持朝政,外戚勢力強盛。

“外戚盛本枝,櫛比封列侯”,西漢外戚權力有著怎樣的興衰歷程?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也意識到外戚當權的現象嚴重,為了防止少主年幼,太后權力過大影響皇權,親手殺死了自己最愛的趙夫人,少主繼位,因此漢武帝去世之後,,很長一段時期裡面沒有太后,皇權是唯一的勢力集團。

因此太后插手皇位的繼承,往往會選擇年幼的,自己好控制的傀儡皇帝便於自己臨朝聽政,而且皇帝驟然離世,也沒有一套很完善的制度來保證朝廷事務的運行,往往這個時期,太后臨朝聽證保證政權的運行成為常態,統治者採取“分化與削弱”雙重措施抵制外戚權力的擴大化,具有強烈的權力鬥爭意識。

因此說無論是世卿世祿制度帶來的地方權力過大,還是中央集權制度下君主權力過於集中,容易導致外戚專權還是宦官專權亂象,皇權集團也日漸意識到這一問題,同時採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外戚專權,太后臨朝聽政的情況才有所緩解,甚至太后權力過大影響皇權,被迫離宮遷居,外戚權力最終隨著皇權的加強消逝在歷史中。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