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儀不退位,不簽退位詔書,歷史走向會如何?

571226719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下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乂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以上是1912年2月12日以宣統皇帝的名義發佈的退位詔書,整篇詔書大部分都是清朝的自誇自賣,當然這詔書有一點內容卻為中國的完整做出巨大的貢獻,那就是“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以說就是因為這句話中華民國才能從法理上將蒙古、東三省、青海、西藏這些原不屬於漢地十八省的領土繼承下來。



事實上眾所周知在清朝之前東三省、蒙古等地實際上並不屬於中原王朝,可以說這些地方之所以能夠納入到中原的統治中,完全就是清朝的功勞,若不是它的存在恐怕這些地方也不會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地。而在清末年間由於列強的入侵,雖然東三省、蒙古、西藏這些地方並沒有被列強控制,但是列強卻早已對其虎視眈眈,他們始終都想將這些地方納入到自己的殖民地中,日本看上了東三省、俄國看上了蒙古、英國看上了西藏和青海,可以說他們無時無刻都不在渴望著這些地方。



比如在當年的新疆,若不是左宗棠力排眾議率軍前往鎮壓阿古柏的作亂,恐怕新疆早就被沙俄給奪走了,要知道當年的阿古柏之所以能夠在新疆建立所謂的“洪福汗國”,其背後就是有沙俄的支持,而在當時沙俄甚至直接出兵佔領了伊犁。所以說想想看,如果在當年宣統皇帝不在詔書中聲明“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這點,恐怕就算中華民國能夠繼承清朝的正統性,對於西藏、蒙古、青海這些地方列強也會以這些地方在歷史上並不屬於中國的藉口來讓它們分裂出中國。



實際上在現在的社會很多人都會在說“為什麼在當時明明袁世凱有足夠的實力讓清朝下臺,為何還要給清朝如此豐厚的條件讓他們主動退位呢?”。其實在當時讓清朝皇帝自己自願下臺是最好的選擇,其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只有他們自己答應下臺才能保證整個清朝的領土能夠完全的繼承到中華民國的手中。



我們要知道在當時清末所面臨的環境與中國曆朝歷代的末代王朝都不一樣,清末時期清朝早已被列強所掌控,整個中國都被英法日德俄美意等列強劃分成一塊又一塊的勢力範圍,雖然此時的他們並沒有辦法將整個清朝全部變成殖民地,但是一旦讓他們找到藉口能有機會去分裂中國的話,他們絕對會去做。畢竟列強雖不能去佔領整個中國,但是去佔領一塊地方倒是可以的。



所以我們試想看如果袁世凱當時用武力去逼迫清朝的皇帝退位的話,清朝的皇室必定會狗急跳牆。而一旦讓清朝的皇室喪失了理智的話,他們勢必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比如以割讓領土的代價來獲取英法德意日等國的支持,那麼以列強的實力就算袁世凱的實力有多強,他也不會說列強的對手,到那個時候恐怕中國民國能不能建立都會是個問題了。



即使就算當年的袁世凱能夠用武力逼迫清帝退位,並且在當時的清皇室也沒有任何的反應。但是我們只要看看成年後的溥儀的做法就知道了,要是當年沒有那份退位詔書,恐怕那個時候的溥儀就會以西藏、蒙古、東三省等都不屬於中華民國的藉口,向列強提出用這些領土來換取重新讓他復國的條件。想想看,那個時候的列強還巴不得有這個藉口來讓他們有理由的去霸佔這些地方呢,所以真到那個時候恐怕整個中國會變得更加的亂。



所以說其實當年袁世凱以豐厚的條件來換取清帝自願退位,並簽下退位詔書的做法對於當時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說溥儀不退位,不簽訂退位詔書的話,只能說最後的結局我想誰都不知道,中國到底會朝哪個方向走去也是撲朔迷離,或者會變的更好,亦或者變得更壞,到底如何都只能是全憑猜測。


澳古說歷史


溥儀有個回憶錄:決定退位時他才是個6歲孩子,坐在隆裕懷裡,地上跪著個胖老頭(袁世凱)痛哭流涕。很明顯做出最後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請注意:此時實際情況正和現場情況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組成裝備精良的北洋第一鎮派往湖北前線,北京及回東北老家必經之路山海關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鎮等部接管。(她姑媽慈禧要活著非抽死她,大清立國300年從來都是綠營做先鋒,八旗殿後,頭一次反過來了)城內彈藥庫等重要設施也在老袁手上,攝政王載灃等權貴已交權歸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變不了逼宮的事實。由於此前隆裕垂簾聽政做事傷了老袁等人的心,對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簽退位詔書保全自己娘倆很難,只有一線希望。做決定時要召集大學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開會,死掐懷裡孩子和大頭對哭。要點只有一條,完全放權給總理大臣職位就是不讓大位(虛君),強調保大位就是保國體是為大家好,爭取共鳴。之前全是載灃等人的錯,希望大頭不計前嫌,共度時艱。由於袁的實力主要在部隊,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從中說合或可轉圓。立憲後政治上會分化南方,經濟上六國財團會給南軍斷血,軍事上北洋碾壓南軍,勝算較大。歷史上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證明袁世凱有實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憲派包括民黨宋教仁等派系都會轉為議會鬥爭,革命派孫文無機會。國家也不會軍閥割據,生靈塗炭,武夫治國。一戰後日本和蘇聯也找不到有實力的中國代理人,日軍頂多海軍實力強,陸軍大規模入侵中國無機會。所以隆裕若聰明不為自己為社稷,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頭有適齡孫女給溥儀定娃娃親都行,他若敢要,異姓王爺都得給,同時也要提醒他,他還不具備號令天下的實力,尤其在政務系統短板非常明顯,合作才能雙贏。但也有袁執迷不悟,不讓位就玩陰的把自己娘倆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體過程:慈禧歸西后隆裕威不服眾導致皇族內槓,老總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憲以圖再起。攝政王載灃加緊清除奕劻餘黨扶植自己兄弟佔位以保兒子的皇位,首抓兵權,掌軍的袁世凱意識到了危險棄官歸隱彰德,靜等時變。但他手下將領都對新主三呼萬歲載灃也辨不出誰包藏禍心,埋下隱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財權給了自己妹夫載澤,載澤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國進民退-鐵路收歸國有(富了朝廷,窮了地方,沒錢各地都得聽話求他載澤,朝廷集中力量辦幾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順勢擠走載灃上位,一箭三雕)。設計挺好但執行遭遇反彈,東部津浦路動外資洋人起了戒心,質疑大清市場經濟地位,加緊扶持反對派給大清上眼藥,中部京漢路動內資使仕紳與朝廷離心離德,失控的輿論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條:他不是我們領導,他是外國人,韃虜!(都當三百年部下了才發現?可見動利益比動靈魂難)西部盧漢鐵路在圖紙上實際一里沒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錢花沒了,一充公,全露餡。保路運動爆發(四川巡撫鼓搗的),運動太大黑皮鎮不住場子,朝廷派湖北綠皮彈壓,大部隊一走,剩下的異己分子覺得有機可乘,打響了辛亥第一槍,賽點就這麼突然來了,再想彈壓,三呼萬歲的丘八們直接開了天價,只得召回他們老領導大頭穩定政局,沒想到大頭要的是董事長不是總經理,大清崩塌,靠槍桿子出政權重建金字塔在所難免!

其實隆裕的境遇遠不如咸豐死後慈安、慈禧兇險,當時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做大,內部肅順等八大臣逼宮,應對稍有失誤滿盤皆輸。但隆裕知識結構欠缺,決策力和組織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遠,還不懂取捨。比如蕭規曹隨效仿慈禧,姑媽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載灃好了,實權只能是領侍衛內大臣(相當中央警衛局長)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說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訴他欺負嫂子孤兒寡母,由於事實上皇帝是他親兒子他沒轍必須聽你的盡心幫你。這個套路慈禧對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會嘞。袁世凱頂替死了的榮祿掌軍本來就是慈禧定好的,幹嘛要用年輕無閱歷的皇族替換大頭,他們是那塊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儀又是提拔他的老領導榮祿的外孫子,關鍵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變法派翻案,可以說不整他他是不會有二心的,這點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國總統)和袁世凱是慈禧留給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憲由於民意影響提前舉行,讓奕劻去主持議會過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組閣皇族不參與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內閣就是想專權還沒真本領,典型的給自己上眼藥。當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肅順等人重用曾國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鴻章等才轉危為安的嗎!再說讓徐世昌或議會推舉之人組閣,使自己母子避開風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壞了總理擔責,何樂而不為嘛!

以當時環境,議會打架比軍閥混戰強太多,以紡織品為代表的輕工業正向東亞轉移,政府抓住機會經濟騰飛是有可能的,之後利用一戰西方列強削弱之際國家崛起也順理成章。但這需要隆裕認清形勢,懂得取捨,因勢利導才行!可以說:自己沒能力還想集權的隆裕,被周圍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親,決策失誤導致眾叛親離後又手足無措,倉促交權,結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國民。國家最終陷入軍閥混戰,國力被小國日本超越,錯失復興良機!











憶微雨闌珊


大清帝國滅亡的前一刻

清朝皇宮內,被袁世凱發動的大臣們你一句我一句地勸說隆裕太后退位保命。袁世凱威脅隆裕說,革命軍很快就會攻陷北京城,若不主動退位,他們將會把清皇室的成員都拉出去砍頭示眾。他還拿出《清朝退位優待條件》:退位後允許住在紫禁城,民國政府每年給400萬兩生活費,保留皇位尊號,若等他們攻佔北京城後,優待條件一律作廢。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對袁世凱說:


“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爾等手中,務要保全我們母子二人性命!”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最後一個太后,45歲的隆裕太后,抱著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6歲的溥儀眼含淚滴。養心殿裡,袁世凱雙手呈上《清帝遜位詔書》。宮門外,傅偉(老恭王奕訢嫡孫)試圖闖宮大鬧。隆裕下令關閉宮門,此時無論是哪個皇室貴族,均不準進內。

隆裕在清帝遜位詔書上簽字

隆裕太后被迫簽字並宣讀了退位詔書,蓋用御寶陳於黃案。她看著退位詔書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清朝大臣無不為之動容,都潸然淚下,皇宮內哭聲一片。大街小巷、亭臺樓閣到處掛滿中華民國的五色旗,存在278年的清王朝隨著隆裕太后落筆的那一刻退出了歷史舞臺。得知退位詔書已籤,溥偉大怒長嘆:“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回憶說:“在最後的日子裡所發生的事情,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裡,我坐在太后的右邊,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著眼淚,面前地上的紅氈子墊上跪著一個粗胖的老頭子,滿臉淚痕,胖老頭很響地一邊抽縮著鼻子,一邊說話。”後來才知道這個“粗胖的老頭子”就是袁世凱。



大清史官惲毓鼎悲痛地說:

“自來亡國,無如是之速者。”

籤不簽退位詔書都無法改變清王朝滅亡的命運。

光緒和慈禧相繼去世後,清朝整個爛攤子都壓在了隆裕的肩上,她即不是高瞻遠矚的人物,又沒有未雨綢繆的手段,她只是個渴望過安生日子的小女人,且非常膽小怕事。慈禧生前,有一次下令對隆裕的情敵珍妃褫衣廷杖,隆裕看到珍妃捱打的場面,她竟嚇的昏死過去。

她對治理天下一竅不通,對大臣沒有一點震懾力,根據溥儀的弟弟溥傑的回憶,隆裕太后面相就不好,看起來哭喪著臉,一點都不喜慶,身材瘦骨嶙峋的,還有點駝背,皮膚蠟黃,像得了肝炎一樣,還長著一口爛牙。
(隆裕太后和太監們)

隆裕性子柔弱學識淺薄,決策力、組織力更是沒有,又缺乏野心。玩垂簾聽政也是硬著頭皮。慈禧太后臨終前,設計了皆不善權術的隆裕皇后(慈禧親侄女)和醇親王載灃(溥儀的親爹隆裕的小叔子)共同掌權的政治格局。老慈禧早給隆裕鋪好路,但她不會走。

(載灃)

隆裕載灃二人應該團結起來為上策,隆裕卻搞起內訌。當載灃樹立威信,籌建統治班底之際,隆裕卻想方設法籠絡一些大臣,以防止載灃權力過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無論他權利再大皇帝是他親兒子,總比把大權給外人好吧。)隆裕拉攏的對象是慶親王奕劻(kuāng),結果奕劻把袁世凱請來,引狼入室。

(奕劻)

有一次載灃擬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不料隆裕卻推薦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當軍機大臣。這一下,因載灃的提名(那桐)被隆裕否決,載灃惱火。奕劻與兒子載振、大臣那桐勾結在一起,忙著公開賣官鬻爵,支持並堅持讓清帝退位。

載灃不想爭權,也沒能力爭,硬著頭皮應付了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八旗軍沒有任何戰鬥力,載灃卸任,放棄了攝政王一職,解散了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他。

溥儀回憶《父親醇親王載灃》

“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後,父親立即主動放棄了攝政王的地位,回家以後反而高興地對家人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溥儀說,他那三年監國,是最失敗的三年,最傷腦子的三年。

這樣的兩個人主宰大清王朝,玩不滅大清就是個奇蹟。

清王朝已到末路,迴天無力

在1911年到1912年間,革命軍漸起,各種抗議運動上演。1911年年底,中國有17個省市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1912年初,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1月26日滿清貴族聽到最堅定的宗社黨領袖良弼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炸死,知道大勢已去,紛紛出逃。老袁趁機給隆裕洗腦:“革命黨太厲害”。

載灃卸任後,隆裕幾乎完全聽從奕劻、袁世凱等人的意見。看到滿清貴族紛紛出逃,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凱為一等公爵,這是清廷僅次於王的最高爵位,位高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她希望袁世凱救大清於水火之中,但老袁對此爵位根本不感冒,一口謝絕。之前王錫彤曾問袁世凱:“……國能救乎?”。老袁說:

“不能,天之所廢,誰能興之?”

老袁在清朝工作那麼多年,看到清朝早就名存實亡,連年征戰割地賠款,慈禧奢靡,挪用軍費辦壽宴,葬禮浩大,陪葬品巨多,滿清一些八旗子弟狂貪。贊成共和的呼聲高漲。大權在握的老袁另有想法。

因為袁世凱能確保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帝國主義列強不承認孫中山的臨時政府更願意支持袁世凱。孫中山也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舉袁世凱當大總統。他說:

“清帝退位,民國統一,彼此建設之事,自應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

面對含金量這麼高的位子,老袁高興地笑納了。他能讓孫中山退位,自己躍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權術高明。

退位詔書籤訂的第二天,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揹著結束大清王朝的一塊大石,“讓國仍存亡國恨”,隆裕鬱鬱寡歡,終不能釋懷,1913年2月22日凌晨晨2點去世,享年46歲。因和平讓位死後哀榮,被贊為:“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隆裕如果不簽退位詔書:

1.老袁可能會把隆裕和溥儀娘倆做掉,滿清貴族不知會有多少人被屠戮。

2.全國動盪,引發戰爭,帝國列強會來干預,全國生靈塗炭。

3.隆裕如果聽信個別滿清貴族的勸說,退歸滿洲,後果不堪設想。當時清廷還掌握一支滿族士兵組成的禁衛軍(老袁控制不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一直對清室忠心耿耿。他聽到簽訂退位的消息後惱怒異常,與張作霖等密謀,對奉天乃至東三省全境的革命黨人和無辜平民進行大規模屠殺,殘殺同胞人達數千以上,軍隊所至,殃及婦孺,滅絕人道。面對各地升起五族共和的旗幟,他最後一個迫於形勢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黃龍旗。

(趙爾巽)

在東北有勢力範圍的俄、日兩國正在祈禱中國早日分裂。日本軍閥甚至準備在清室北逃的途中“劫奪溥儀皇帝,以他為中心搞滿蒙獨立”,正是由於隆裕太后《退位詔書》的及時發表,才使這一陰謀破產。


小姐姐講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認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讓溥儀退位讓出政權。

其實,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聰明之處。

1911年,國內局勢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從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駐軍,距離紫禁城不遠就是洋人的軍營。洋人囂張到如此地步,國家顏面早就全無,根本無法服眾。

全國民變,除了席捲全國的保路運動和革命以外,甚至連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發生兵變。人民都認為滿清無能,地方官員也不遠支持這個無能的朝廷,垮臺幾乎是必然。

軍隊窩裡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凱窩裡反,率領北洋軍反咬一口,逼宮奪權。

國家財政崩潰,揹負著沉重的庚子賠款,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焦頭爛額,根本無以為繼。

現在對於隆裕太后來說,無非兩條路,第一就是死撐。

別看現在袁世凱演戲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轉眼就能把你這個太后暗殺甚至大卸八塊。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鎮壓袁世凱,旗人組成的第一鎮,已經被老袁忽悠去武漢對付孫中山。

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回來了,也不是老袁的對手。

再退一步說,就算第一鎮把老袁幹掉了,那麼南方各省宣佈獨立支持革命黨又怎麼辦?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讓其他來人亂來,說不定全國斬殺滿清權貴,連溥儀都保不住性命。

那麼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體面退位,讓出權力,好歹得了一個優待條款,首先滿清皇族沒事,其次還能獲得不少的錢財,最後皇城內價值連城的寶物也不會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實也算不錯,她知道大勢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讓賢。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計還要藉機流亡,跑到哪個省繼續武力對抗,發動內戰,到時候又不知道會死多少中國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隆裕太后對國家是有功的。


薩沙


先糾正一點,簽署退位詔書的並不是溥儀,而是隆裕太后。因為當時的溥儀只有五六歲,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氏。一開始,她當然是不同意讓溥儀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員,也是堅決不同意簽署退位詔書。

最後為什麼簽了呢?

因為迫於壓力。這壓力並不是來自袁世凱的苦口婆心的勸說,而是來自段祺瑞的一封電報。

在袁世凱的授意下,段祺瑞聯合了近五十名北洋軍和其他清軍將領,聯名向清廷施壓,宣稱士兵們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繼續阻撓,恐怕會發生兵變,到那時候,局面就難以控制了。

這封電報,不僅是施壓,簡直可以稱為恐嚇了。

看到段祺瑞的這封電報後,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爺們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撓隆裕太后簽署清帝退位詔書。

然後,袁世凱又聯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監小德張,全力勸說隆裕太后,同時答應給與她優厚的條件,最終說服了糊里糊塗的隆裕太后,終於同意簽署了退位詔書。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簽署呢?那麼段祺瑞的恐嚇就會變成現實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歷史走向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事實上,在當時的情況下,清廷已經沒有任何籌碼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讓清帝退位,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趣談國史


首先當時溥儀退不退位不是自己決定的,溥儀繼位的時候之後三歲,退位的時候也只有6歲,當了三年皇帝,但是年紀這麼小能幹什麼呢?一開始繼位的時候一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權利都在他的父親載灃手裡的,在這三年之中他才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被迫辭職了,後來就是隆裕太后掌權,到1912年溥儀宣佈退位,都是隆裕太后決定的。溥儀才6歲能決定什麼呢?

不過不管這時候是誰都無所謂了,誰也改變不了歷史了,溥儀退不退位都是一樣,如果不退位那麼最多就被袁世凱斬草除根,殺了唄。這個時候清王朝已經是腐朽不堪,清王室也沒有任何的權利了,這個時候袁世凱才是掌握著清朝所有的大權。而且老百姓也不支持清王室了,革命,共和已經是人心所向了。如果清朝王室執意不退位的話,那麼就只能被殺了。

當然,如果隆裕太后當時堅持不讓溥儀皇帝退位的話,以當時南方革命黨的實力來看,他們是沒有足夠的實力打到北方去,直搗黃龍的。也就是如果溥儀皇帝堅持不退位的話,南方革命黨是拿滿清皇室沒有辦法的。

不過,問題很有可能就會出在袁世凱及其黨羽那裡,袁世凱如果在得知隆裕太后堅持不肯退位的消息後,他一定會氣急敗壞,甚至不排除他會鋌而走險,因為袁世凱當時至少能控制北洋六鎮陸軍當中的四鎮,而且,在全國各地,袁世凱還有大量的政治盟友,所以,袁世凱一定會繼續威逼利誘,使得隆裕太后就範。

所以,即使隆裕太后繼續堅持不讓溥儀皇帝退位,以袁世凱的能力,也會遲早使滿清皇室退出歷史舞臺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說:“該犯關押已經滿十年。在關押期間,經過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經有確實改惡從善的表現,符合特赦令第一條的規定,予以釋放。”從此,溥儀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60年3月,溥儀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人民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症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親自打電話指示政協工作人員,一定要把溥儀的病治好。後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院進行中西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著名老中醫蒲輔周去給他看病,並轉達周總理對他的問侯。

後因醫治無效,於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在1995年的12月26日,溥儀的骨灰遷葬到華龍皇家陵園。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僅200米,華龍陵園不是專門為溥儀建造的陵寢,而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墓。溥儀只是佔據了其中較小的一部分。

溥儀葬入此陵園,不是政府行為,是由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91年去世)主持辦理的。




八零後小施


當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已經是清朝最後的主力軍了。溥儀同不同意沒意義,因為他還是個小孩!一個吃奶的孩子懂什麼?他懂你不給他餵奶,他就哭!他就不同意!!哈哈。再者,滿清也沒有實力去拒絕袁世凱的提議。

袁世凱和革命黨在南方打了個平分秋色。革命雖然勢頭正猛,但是孫中山這樣的民族領袖明白,當時起義的水份多。而,中國的廣大百姓對於革命還是不瞭解。

讀魯迅的文章,你就知道當時社會的愚昧和無知。

感謝孫中山先生的大義!讓出總統職位給袁世凱。中山先生不愧是國父。沒有他的付出,中國可能會直接走向分裂割據。帝國主義勢力可能真的會扶持傀儡,瓜分中國。尤其是日本,真是不敢想象。

迴歸主題。雖然,溥儀年幼不當政。但是,我們設想下,如果滿清政府不同意退位。迎接他的只是武裝奪權。肯定會有忠於清朝的滿族大臣發兵救主。按照部隊實力和社會發展來說,滿清也就是多抵抗一年半載。

運氣好點,依靠某個帝國主義,可能割據一塊地方。例如,成為偽滿洲國這樣的傀儡。不過,中國一直是一個完整的統一國家。滿清的割據,最多撐五十年,中國必將再次統一!


勇戰王聊歷史


首先大家要明白一個概念,那就是溥儀是否退位不是他說了算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溥儀才六歲而已,這種事情他做不了主,或許他都不懂退位意味著什麼。溥儀能夠順利退位,除了外界因素以外,還有一個女人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女人便是隆裕太后,假如說隆裕太后在當時不配合的話,溥儀也不會直接簽退位書。

有人問,假如說溥儀不退位的話,歷史走向會如何呢?其實這個問題並沒那麼難,大家不妨仔細看看那段時期的歷史,溥儀手下最厲害的部隊在袁世凱的手裡,袁世凱當時擁護清帝嗎?答案是否定的,袁世凱一直在不停的勸隆裕退位,可以說推翻清王朝,袁世凱是立下汗馬功勞的,溥儀的近衛軍也幾乎被策反。

除了清朝內部最大的勢力希望溥儀退位,還有外部的孫中山呢,清朝統治階級正是看到了這種局面才被迫妥協的,假如說他們不讓溥儀簽署退位詔書,那麼他們的結局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參照古時候那些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皇室會有一個怎樣的下場。

最壞的結局就是清朝皇室直接被血洗,溥儀則是第一個被殺的,沒人會因為他只是個六歲的孩子就放過他,溥儀肯定是第一個死的,接下來就是皇室成員們,因為他們不妥協,所以肯定要全部都清楚,以防止日後他們復辟。

當然也有可能清朝會堅持一段時間和中華民國形成對立的局面,但這種局面肯定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也有歷史專家覺得如果雙方對峙起來,會讓當時的中國混亂不堪,但是歷史的進程肯定還是不變的,清朝肯定會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統治面臨崩潰,憑藉強大的北洋軍手握實權的袁世凱準備廢清自立已經是大勢所趨。無論清朝末帝溥儀是否退位,都不能避免袁世凱篡權的事實。

自《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形成了帝國主義群體瓜分中國的形勢,清朝皇室衰危,已經名存實亡。而此時,慈禧太后是一個招牌,是各個帝國主義公認的招牌,此時,無論是孫中山的革命力量還是袁世凱的北洋軍都不能取代慈禧太后,因為不符合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戰略意圖。

慈禧太后死後,辛亥革命爆發,中國政局的制衡被打亂,各個帝國主義紛紛開始改變對華政策,由支持慈禧太后的清朝傀儡政府轉為支持袁世凱的北洋軍,實現南北議和,犧牲掉清朝這個已經毫無用處的招牌。

這樣一來,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南北達成和議,廢掉清朝這個毫無價值的木偶。在孫、袁、帝三方勢力的角逐和妥協下,廢掉清朝是大勢所趨,無論溥儀是否退位,清朝被滅是鐵定的結果。而溥儀和平退位能夠保證滿清貴族的一些利益,如果不退位,袁世凱肯定會強行廢清自立,甚至無法保證清朝皇室的安全,溥儀和隆裕太后有可能無法逃脫被殺的命運。


優秀的米老鼠96


清朝滅亡的時候溥儀才六歲,他談不上簽字不簽字,說了算的是隆裕太后和滿洲貴族。

關於清朝如果沒有和平退位會怎麼樣,這裡給大家分享兩段材料——

第一段,是1912年1月26日,徐樹錚主筆,段祺瑞等42名北洋將領聯名致電給內閣、陸軍部、清朝王公們的一封電文:

竊維停戰以來,議和兩月,傳聞宮廷俯鑑輿情,已定議改共和政體。其皇室尊榮、及滿蒙生計、權限各條件……海宇聞風,率土臣民,固不額手稱慶,以為事機至順,皇位從此永保,結果之良,軼越古今,真國家無疆之庥也……祺瑞等自應力修戰備,靜候新政之成。

這篇電文的大概意思是,我們北洋將領在前線,聽說有傳聞皇帝要準備退位,太后您真是聰明人啊!您為了天下蒼生主動退位實在是偉大的不行,這樣人民支持,您的地位也可以保全。我們這些將領,就在前線厲兵秣馬等待著您的正式消息了!

這其實就是很直接的擺明了態度——北洋軍支持共和,連掩飾都不掩飾了。

段祺瑞這篇電文到了北京之後,京城大譁,同為北洋將領的馮國璋破口大罵,還懷疑這篇電文是否真的是段祺瑞發出的。與段祺瑞不同,馮國璋對清朝的忠誠度是相當高的,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袁世凱堅持反清,馮國璋可能為了保衛清朝而和袁世凱翻臉。

段祺瑞的電文到京之後,清政府高層內部的意見出現了極大分歧,支持退位的人開始掌握了主動。

一個禮拜之後,清政府仍然在猶豫,2月4日,段祺瑞發了第二封電文:

近支王公、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鈞鑒: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致因旨不頒,萬民受困。現在全局危迫,四面楚歌……稍疏防範,禍變即生,是陷九廟兩宮於危險之地,此皆二三王公之咎也……瑞等不忍宇內有敗類也,豈敢坐視乘輿之危而不救?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祖宗神明,實式鑑之。



如果之前的電文是威脅,這封電文就等於直接宣戰了。它主要的意思是:共和是天下支持的好事,現在事已至此,不共和也不行了。全國各地都在鬧革命,百姓生靈塗炭,再不退位更待何時?我們知道皇上和太后的心思是好的,只有幾個王公在其中作梗。我們實在見不得這種事情發生,我們準備帶領全體將士進京,與王公們好好說一說其中的利害關係,把皇上和太后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當然,以上是字面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你們要是再不識相,我們就帶兵進京把皇帝和太后抓起來,用刀槍跟你們好好陳一陳利害!

這封電文擊垮了清朝頑固派的最後一絲信心,八天以後,清朝正式發佈了退位詔書,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結束了。

段祺瑞只不過是袁世凱的一個發聲筒。

這些電文雖然是段祺瑞領銜的,但是說的都是袁世凱的話。袁世凱由於身份受限,所以把自己想說的話通過北洋將領們說了出來。


經過袁世凱的軟硬兼施,連哄帶嚇唬,隆裕太后終於頂不住了,簽訂了退位詔書。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把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清朝帶過來的“嫁妝”打包交給了中華民國,將主權完整移交了。

其實,彼時雖然在全國各地還有一定的頑固派在支持清政府,包括在北洋內部也有一些人在支持清朝(如馮國璋、曹坤、張勳等)。但這些人並不足以撼動大局,他們對付不了袁世凱的北洋嫡系,也對付不了南方的革命軍,更對付不了對清朝已經忍無可忍的全國人民。歷史洪流浩浩湯湯,如果清朝當時真的給臉不要臉拒絕退位,那麼無非就是再來一場“神京淪陷,兩帝慘崩”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