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讀書人?

98年的藿香正氣水


這個問題包含的範圍也太大了點。除了歷來的聖人偉人著名學者之外,誰還敢說自己是讀書人?

不過,我們可以先把讀書人分上中下三類,就可以回答何為讀書人。這裡上中下不是階層等級,不要誤解。

上等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類人讀書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地、為了生民,思想境界之高,無人能及。如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就是上等人。

中等讀書人:對文化進行整理、普及的人,喜歡研究文化的人。這類人以學者居和老師居多。

下等讀書人:就剩剩下的那些人,純粹為自己讀書的人。

當然,任何人,只要讀書不是為了違法犯罪不是為了自私自利,又能堅持的讀下去,即使看的是小說,是故事會這些,在我看來,都可以統稱讀書人。

畢竟還可以從讀書和不讀書來分何為讀書人。


大額頭者


是啊,如何才是讀書人呢?這個問題我真的是思考了半輩子,截至今天還是有點懵懂,希望頭條的朋友們幫我釋疑解惑!

最近宅家休息的時間多,每當獨坐於家中小小書房,嗅著那些書中散發出的淡淡書香,自會產生諸多遐想!兒子說他怎麼嗅不到書有香氣,我說那是因為你幼兒園時間太長,那彩色的插圖、鉛印的文字,在你幼小的心底早已膩味了。

我出生在苦甲天下的會寧農村,這個地方雖然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但從古至今卻總是秉承崇文尚德的優良傳統,一直把讀書看得很神聖。許多農家的正堂上,高懸著“春風夏雨秋夜月,唐詩晉字漢文章”的字幅。當地百姓掛在嘴邊的格言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

當年,我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一輩子有一個理想,就是能像諸葛亮一樣出將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學杜甫憂國憂民。就這樣,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以及兒時的小夥伴們陸續通過“高考”走出了大山。

金榜題名本來是件光宗耀祖的好事,可不知什麼時候“讀書人”變成了被鄙視的人,要麼是“書呆子”,要麼是“磚家”“野獸”。像我這樣從了政的,偶爾遇見個多年不見的同學,一句“你們都好著來吧?”(言下之意是我等當年出來從政的人沒被抓吧)的問候,感覺當初唸書犯了什麼大忌似的。確實,社會上湧現出了不少領導幹部、學術權威,原來都是斯文敗類,學士、碩士甚至博士,最起碼的也是“ZYDX研究生學歷”。我也納悶,這些知識分子難道不算“讀書人”嗎?”

我承認自己琢磨的這個問題挺“滑稽”,但更滑稽的恰恰是這些知識分子真的未必算是“讀書人”。領導幹部學政策,商人讀賬本,閒人讀小說,工人學技術,高校學手藝,這都算不得“讀書人”。因為,識幾個字的人,都會不同程度地讀一點書;但讀書的人,並非都能稱得上是“讀書人”。

比如,一個人閒得無聊,順手拿起本書來翻弄幾頁,充其量是讀書“消暇”,偶一為之; 再比如,一個人終日抱著武俠小說閱讀,雖然閱讀量也許很大,但此種閱讀,只是滿足自己的一種“嗜好”; 一個人即使是與書常伴,把閱讀與工作、與生活緊密聯繫,比如,公務員、教師、或某些專業技術人員,他們終日與書相伴,讀書不輟,還要寫心得、做筆記,也只是工作的需要,甚至是“謀生”的一種手段,目的性太過明確,功利性太強。這樣的讀書,大多為書所累,難以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讀書人”。

真正的“讀書人”是指那些研讀過“聖賢之道”,並且想要仿效聖賢“立功、立德、立言”,決心積極入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品德和情懷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

如此說來,那些沒有機會實現自己理想、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讀書人”是非常不幸的,總有抱怨是因為沒真正讀書,是“偽君子”“假讀書人”!純粹的”讀書人”是幸運的,有機會學習古之聖賢們的見識和領悟,從而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眺望千古,吸納上千年的智慧結晶,從而明心見性,走出困惑,成為真正心性強大之人!

因此,真正讀書人,讀書的終極目的還是“修身養性”。其心胸,自是開闊無比,寬容大度,氣宇浩蕩;其眼光,亦是洞徹銳敏,高瞻遠矚;其言行,即言為士則,行為世範。

此時,陽光明媚。我閱讀別人,也被別人閱讀。我們寧願都是純粹的讀書人!





慧谷諮詢


一場疫情,考出瞭如何才是讀書人,這是新時代的價值觀的提現:

當孩子再問:“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可以堅定地告訴他:

要做一個像鍾教授那樣有知識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

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第一生產力,國與國之間的較量是就是科研技術的較量。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和諧有溫度的國家,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和平。看看被美國攻打後的敘利亞,多少家庭流離失所,多少的孩子無家可歸,每日的炮火似乎是常態。再看看被美國刺殺了將軍的伊朗,伊朗國人人痛批美國的卑劣手段,但又能耐他何?只因美國太強大啊!

再想想1840年的我們,鴉片戰爭的失敗,我們遭受了多大的磨難和屈辱。現在好不容易繁榮昌盛了,但依然有許多雙眼睛在虎視眈眈地望著我們,他們害怕我們的崛起,見不得我們好。現在的戰爭不僅是導彈大炮的比試,更是生化武器的較量。

我們國家只有掌握先進的科研技術,才能更好地抵禦他國對我們的生化威脅。

雖然鍾南山教授很厲害,但畢竟他已經84歲了,他不可能保護我們一輩子。我們需要培養更多像鍾南山教授那樣的人才,未來,需要年輕一輩的崛起。

讀書是一種責任。

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是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要把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這就是讀書人的理由!



Bluemoonhill


讀書人,就是應該的有選擇性地讀,讀有用之書。讀了要信書,然後用書!學用結合。做個言行一致的人。讀書,不是為了裝門面。也不是敲門磚。讀書,是為了更好的武裝頭腦,學會運用,學習慣性,為了豐富生活。追求真理,學習進步!

學習,是一種修養。完善一下自己的能力。提高知識結構!學習,是一件一生難忘,一生所愛的生活!

學習,擴大交流,學習開闊眼界。學習進步很大!

方法得體,勞養結合!

學習是我的生活習慣!

學習,是我的幸福平安生活狀態!

學習,是加油站!

學習是心靈感應的調節器!

學習,是一種享受生活體驗!

活到老學到老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能急功近利。是水滴石穿,持之以恆的生活。鐵棒能磨成針。學習也必須滴有興趣愛好。興趣愛好在於培養。每天都有好心情,每天都有進步。越學越難,越來越會學,嚐到了甜頭,得到了鼓勵。就是最好的。有誘惑,吸引著我。有壓力,有動力。才能走進新時代!適應新生活。學習,不是為了給別人看。不能搞形式主義。輕易放棄了,什麼也沒幹,必須滴,堅持不懈的努力!日日夜夜,有積累,年年歲歲有收穫。如同練武功,煉成童子功,金鐘罩。刀劍不入,銅頭鐵臂。不吃苦耐勞的精神是不行。功夫不負有心人。

興趣盎然,方法對頭,堅持不懈。必有後福。


山西作家張德富


第一次對讀書人這三個字有所認知,是在小學時期,當時村裡有個會計就是我們所謂的讀書人,很多人寫信都會求助於他,當然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所無法想象的。下面就以這位老會計為例,簡單闡述一下對讀書人的認知。

第一,知識豐富。所謂讀書人,必定是讀過很多書的人。老會計那個年代,客觀條件所限,讀書的人不多,高中學歷的老會計就被當成讀書人,因為他能把賬算得清清楚楚;別人請他寫信給外地的親人,他能執筆;生活中的一些難題他能解決掉,比如他會修收音機,等等。現在社會知識信息大爆炸,知識無窮多,當然無法通通都掌握,但讀書人起碼要掌握自己領悟的專業知識和一些常識類知識。

第二,人品好。老會計深得人心並非只是因為他比別人多讀幾年書,而是在於他樂於幫助別人,他樂於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分享給他人。他並非因為比別二年懂得多,就擺出一副清高和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因為自己讀書多更有一種幫助人的使命感。如今,這同樣是衡量讀書人的一條標準。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的獲得越來越便利,每個人只要用心都可以掌握很多知識,比起那個年代的老會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是就算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現在也並非真的能以理服人。

第三,社會責任感。在老會計的年代,讀書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社會資源,他有幸得到了讀書的權利,也用學到的知識來回報社會。現在,讀過很多書的人越來越多,碩士博士也越來越多。隨著社會分紅越來越精細化,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要為社會做很多貢獻,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具有這種責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識,才能成為讀書人,不僅僅只是讀過很多的人。

以上是關於讀書人的拙見,還請多多批評指正。





未成熟莫摘取


如何才是讀書人?我覺得有兩種常見的讀書人,一種人是讀死書,書天天讀,但不能學以致用。平時說起話來知乎者也,寫起文章來引經據典,洋洋灑灑,內容卻空無一物,什麼問題也說不到點子上,什麼事也解決不了,這算是真正的讀書人嗎?第二種人是常讀書,但不讀死書,能活學活用,以古鑑今。胸有萬卷書,下筆如有神。看問題高屋建瓴,分析透徹;待人知書達禮,溫文爾雅;辦事懂輕重緩急,趨利避害;育人循循善誘,不急不躁。這樣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讀書人。至於某些人看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本書看個三年兩載,遇到難題才去翻書求答,這樣的人也不算是讀書人。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讀書人,必須是多讀書、讀好書,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既要學知識,又要學理論。

在學習中掌握和識,在領悟中明白道理。博覽群書而不繁雜,精研專著並不單純。有機聯繫知識與理論,把所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應用。

杜絕機械讀書,也就是說決不能讀死書,死讀書,成為人們常說的古代那種“書呆子”,只會之乎者也,不知人世萬物。只懂刻板道理,不明人情世故。

讀書人,學習知識,豐富頭腦,應用實踐,發揮作用。切不能徒有虛名稱為“讀書人”,遺憾終身。


土右鍾海濱


讀書人這個概念,很寬泛,念過書的人都應該叫讀書人,但中國人向來重視風度、修養和氣質,從這幾個方面來講,讀書人還是有一定標準的,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讀書人,不一定是通古博今,但一定要有對知識的敬畏

一個不懂得敬畏知識的人,嚴格來說不是一個讀書人。自滿,驕傲,目空一切,是讀書人最要不得的。

當然,我們並非讀書人都埋頭故紙堆,而是對知識充滿求知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是一種上進的動力,更是讀書人對自己的求知要求。

記得上中學時,學校教學樓頂有一句話,當時不懂其中的含義,現在想想,真是太有遠見了,那句話叫:“今天的書是明天的事業。”現在看這句話,說的真好。

一個人自認為是個讀書人,那他最基本的持久讀書習慣和求知慾望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只有這樣,他的精神世界才會得到一直補充和滋潤,這種補充並不是簡單的數量疊加,而是對新知識的探取和自我提升。

面對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有熱情和激情去求知,這是讀書人首先應該擁有的心態。記得有人分享過這麼一句話:當你讀的書越多,你會發現你越無知。當我們的知識量是一個點時,我們似乎感覺不到自己的渺小和無知,反而當我們的知識量攏成一個大圓時,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讀書人,不一定是腰纏萬貫,但一定要腹有詩書

很多時候,越喜歡求知的人,越容易清貧,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多太多,杜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窮困潦倒時,他一貧如洗,和大手筆的李太白相比,杜甫簡直就是個乞丐。

但我們依然記住了這個窮漢,為什麼?

因為他腹有詩書,他提筆寫人間疾苦,落筆書世間悲涼,從一貧如洗的軀體裡散發出無限的熱情和強大的精神層面。

再看陶淵明,像個農夫一樣勞作,依然寫出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佳句。

窮或者富,不是最影響讀書人的,而腹中有詩書,談吐有書香,才是讀書人的自我修養,更是讀書,帶給人的最大益處。

讀書人,不一定要淡泊名利,但一定要有正確的自我堅持

經常聽人說,某某是個讀書人,淡泊名利。

其實,這樣說並不是很貼切,讀書人一定要淡泊名利嘛,並不見得如此。

無名不能立世,無利不能生存,如此一來,讀書人往往容易被處於一種道德綁架之中,憑什麼讀書人就不能在乎名利?

多讀書,以至於出口成章,久而久之在崗位上自然會出成績,受到嘉獎是必然的;

多讀書,提升自我,久而久之在崗位上有所貢獻,加薪升職有必然的。

為何讓讀書人推掉到手的名和利,個個活的像杜甫一般清貧?

同時,不能這般不在乎名利的同時,也不應該為了名利而活著,得之不驕,失之不餒,才應該是讀書人面對名利的態度。

當然,讀書人應該具備的條件還有很多,這裡只是列舉了幾個個人能想到的。讀書或許帶不給我們直接利益,但讀書一定會給我們的生命增加厚度,為我們的人生增添不一樣的意義,我們都是讀書人,我們都腹有詩書。


崆峒書生


讀書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人在世間,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無論身處何種地位,面對機遇與挑戰,時代的變遷,都要“活到老學到老”。

在眾多可學之中,我更看重讀書,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沉迷於網絡化的虛擬世界,體驗新鮮,更讓人心曠神怡。不過人到百年,回頭望的時候,人世間,不過空走一回。

我不禁想起清代文學家漲潮,號心齋居士,他的心靈感悟讓我拍手稱快,字字珠璣,寫出了讀書的人生境界和真諦。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 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人在不同閱歷時期,學到的,悟到的,如年輪深度和寬度大相徑庭,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薑還是老的辣。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脫離書本,悟出人生之道,參出處世之學,“活到老學到老”。




飛魚蝸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意思是博覽群書積累知識,寫文章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讚譽讀書之豪氣!

我本人深有體會:讀書是萬事之源!是成功之母!只有認真讀書,才能逐漸積累知識,悟出人生的道理;才能增長知識,增長才幹,並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然真授,腦中脫去塵濁,修行至高。因此,讀書要堅持、耐心、勵志、持之以恆。在讀書中開茅塞,取新知,變聰慧。獲得讀書的真知!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此是典型的讀書範論,讀書愛不釋手,如醉如痴,百讀不厭。才能在書本中獵取天下知識,獲取真理。

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讀書面要廣泛通達,讀好書,多讀書,有朝氣、銳氣、骨氣!如此以來讀書的真諦就找到了,黃金屋自然就擺在面前了。這樣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