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底是否真的淹没着一座古代的大城?

用户4474649658


东平历史悠久,西周时境内就有须句国。秦代,境内有须昌(今埠子坡)、无盐(今无盐村)、张县(今霍庄)等县。西汉,增置富城(治所无考)、章县(今鄣城)、东平国(国治宿城)。东晋,改东平国为东平郡。唐代,设节度使(治所须昌),宋设东平府,元设东平路,明、清称东平州。

在东平大地上,建立最早、时间最长的是须昌城,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实行郡县制,至公元1000年须昌城沉入湖水中,须昌古城延续使用了约1200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平县城是1982年从明清时期的东平州城迁来的,州城则是一千多年前从须昌迁城徙的。可以说须昌城是东平的根。

隋末唐初,须昌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使治、东平郡郡治、郓州州治、须昌县县治四级政府所在地,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省会济南。民国《东平县志》记载,须昌故城西南12里有洄源亭。唐代郓州太守苏源明曾邀四太守游小洞庭湖(今东平湖),并于此亭宴请。

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今新湖乡霍庄)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西距长安(今西安)1694里,城北隔鱼山与东阿县相望。须昌北翊燕赵,南控江淮,秦汉至唐宋时期,这里舟车四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不过,昔日的须昌城地势低洼,是古济水、汶水汇流区。五代至唐宋,黄河下流不断决口改道,多次流入钜野泽。泽底淤高,泽水分流,使须昌城水患频仍。唐代诗人高适在《东平路大水》诗中曰:“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形象记述了当时的水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黄河决口,淹没须昌城,从此形成了《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须昌则沉入水底。

须昌城的遗址位于东平县的西部,金山东南、土山以东、埠子村旧址以西,如今淹没于东平湖中,已难见旧址。据清代进士蒋作锦所著《须昌城考》记载,埠子村西有东岳庙,系须昌城东关,埠子村西南有石刻“南门”二字,系县城南关。县城西门外二里有古济水,横跨济水建清水石桥一座。

2015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的东平湖水下考古项目正式启动。东平湖水下考古项目涉及东平县老湖镇埠子岛以及周边大面积水域,水域内淹没着须昌古城和隋代清水石桥。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东平湖水下考古项目非常重视,将其作为中国内陆水下考古第一站。山东省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源地之一,2015年6月24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更是为东平湖底考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尘不染


以现有的历史文献,以及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取得的部分成果,基本都认为东平湖底曾经是有一座城的。

看了其他的回答,基本都粘贴了网络上的各种资料,我就不粘贴了。



根据文献,这个水底之城曾经被成为须昌城。目前认为这座城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便是有一座比古老的赵州桥更古老的桥,此桥名为清水石桥。这座桥在《元和郡县志》以及《太平寰宇记》中均有所记载。这就更加说明了这个水底之城存在的可能性之大。

通过各种资料的整合,以及我的想象力的需求,我愿意相信茫茫的东平湖底曾今真的有过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然而,这个城市现在已经泡在了冰冷的湖水里面。



在大自然的各种变动里面,一湾水泡了一座城没有什么好大不了的,灭绝恐龙都是弹指之间的事。可是,当我的想象力延伸至深深的湖底,在湖底我仿佛看到了须昌城昔日的繁华。城里的人们如同我们,每日正常的起居饮食,工作娱乐,烦闷忧虑,快活饮酒,饭后或上清水石桥散步兜风,入夜或有人至此恋爱偷情,微风拂面,或热闹,或寂静,人类带着情感的能量无处不在。然而当我梦回现实,看到的却只是茫茫大湖,湖底的曾经只叫人唏嘘感慨,这才是最让我想要相信太平湖底曾经存在过的理由。



我的老家有个黑水潭,老人说那个潭子以前是个医院。现在我站在那水边,想象着曾经发生在那医院的热闹,生离死别,人们生病医生看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再一看那幽静的湖面,不小心又获得了想象力的快感。

东平湖底那个城,以及老家黑水潭底那个医院,我都去过,我去热闹过,去那里活过,它们就必须得存在过。


阿皮家的小锅米线


这个当然可以有,因为东平的历史 太悠久了。有的地方评个千年古县都很困难。东平县评为两千年古县都没问题。它的历史前面几位专家已经说得很详细,我也不在赘述了。只说西汉时期东平国管理东平及周边几个县。据说县城西北白佛山下的大土堆。就是当时国王的坟墓。西汉是公元前两百多年建立。请你算算东平国的历史有多少年了?你说的这个古城是唐朝时期东平郡所在地。因该地区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集。水灾水患是家常便饭。家园被洪水吞没人民流离失所在所难免。也应了沧海桑田花开花落的规律。这个须昌城被湮没于何年何月?就有专家到故纸堆里去考证吧。我想说的是,保护东平湖的湖光山色迫在眉睫。有些山头已经被开采的差不多了。保护好受苦受难的老祖宗留下的这点自然遗产吧。不要只为眼前利益而留下千古骂名。


千里独行侠客能


现在的城都不大,以前的古城能多大?异想天开,好好过日子吧


山东相马哥


存在,名叫须昌城!是神秘的山东古城!本文根据《地理中国——水下疑云》节目写成。


1、水下考古,传说的宝藏、传说的古城!

众所众知,地球海洋占71%,是陆地两倍多,埋有天量宝藏。

因此,水下考古近30年来在中国飞速发展:从“南海一号”到“张献忠宝藏”,从《山海经》异世界到沉没的三海平原,无数史籍中记载的宝藏、传说都被审视,都被探测,许多神秘传说的都可能被证实,被发现!

(传说中被海洋淹没的三海平原▲)

2、山东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下的神秘古城

2019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再次出发,在东平湖探测考察,目的是找一座传说中的神秘古城——须昌城。


为何要花大力找一座水下古城?原因很简单,须昌城因水而兴,商业发达,留下许多传奇记录:如清水石桥建造于此,它的规模比中国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大很多,长450尺相当于140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赵州桥现存长度64.4米,而且,它比赵州桥还早5到10年!


据史料,《汉书 地理志》:“须昌,故须句国”。《资治通鉴》:“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东平县志》写到“须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


即是说,发现须昌城,对我们研究山东地区隋唐宋历史,推动中国水下考古有重要意义!

3、艰难探索,证据出现


诺达的湖区,怎么寻找?水上又不能用洛阳铲……

水下考古队队长王泽冰决定用磁力设备试验。他们现在赵州桥做考古实验,测定不同桥高的时候磁力值;然后把该方法引入水下,的确发现了磁力数据的异常之处。

(水下考古使用的gps▲)


方向上,当时皇帝允许搬迁的位置在东南角,因此从东南角往西北角找,进行拉网式扫测;对于重点区域,使用多波束、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多种传感器,进而确定水下及淤泥层的掩埋遗迹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队在水下发现很厚的、带状淤泥层;这淤泥层是怎么来的,再结合史料,考古队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济水。因为黄河泛滥,济水消失,但是留下了河道证据。

(济水▲)

接着,考古队又继续探索淤泥层及周边。在其中深约五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层宋代的土层,有宋代的文物遗迹,考古队据此推断,须昌古城在此处,但被掩埋在东平湖底五米深的淤泥之中。

(东平湖底下的器物▲)

于是这样一副图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远古到中古,须昌城不断发展;到了隋代,甚至出现了超越赵州桥的清水石桥,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但是唐末五代战争不断,水利失修,《水浒中》的梁山伯就在这时候形成;到了宋代,黄河就有六次以上的决口,正好在东平湖地区,人们不得不离开繁衍千年的家园;而水越积越多,带来大量泥沙,经过沉淀把须昌城掩埋之下。


到了今天,在问周边百姓,已很难知道广阔的湖泊下,曾存在一座千年古城;但水下考古的发展,会让人们重新认识历史,认识我们祖宗,也认识我们自己。


涛说精彩历史


山东省的西部平原上有一座常年水域2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东平湖。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直在东平湖地区进行探测考察,他们要寻找的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据说古城就淹没在湖泊底下,它还有个确切的名字叫须昌城。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世代生活在湖边的居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湖底有一座古城。那么,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呢?

查阅史料,《汉书•地理志》记载“须昌,故须句国”。《水经注》也说:“须昌,胊是其本,秦以为县。”《资治通鉴》记载:“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东平县志》写到“须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众多历史文献明确地记载了须昌古城存在的事实。

考古队在东平湖底发现了很多文物,文物断代证明,须昌城很有可能是在宋代被淹没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探测发现,东平湖南岸地下五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一层宋代的土层,其中有宋代的文物遗迹。考古队依此判断,须昌古城很有可能被掩埋在东平湖底五米左右深的淤泥之中。

采用新的设备,考古队扫测东平湖底发现,东平湖底果然有很厚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到底从何而来?

考古队在东平湖底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条消失的旧河道。这条旧河道就是著名的济水。史料记载,济水从须昌古城西三里流过,济水上建有石桥一座。今天,在中国的地图上已经看不到济水,而它消失的原因与须昌古城的消失一样,都是因为黄河。

宋咸平三年,黄河在郓州大决口,大水漫灌鲁西,淹没了须昌城。

知州姚玄奏请朝廷,就把须昌城搬到东南15里,汶水之阳乡,就是现在的东平州城。州城是确切存在的,至今已经1000多年,这更加确信了须昌古城的存在。

专家告诉我们,光在宋代,黄河就有六次大的决口,正好在东平湖地区,导致大量的积水,带来大量的泥沙,经过沉淀以后把须昌城逐渐淹埋到泥沙之下。

此后,黄河几经决口改道。黄河往南流去时,东平湖就会断绝来水,逐渐干涸。等黄河再次北流,东平湖就又有了水源,变得湖面浩大。两岸百姓深受其害。

建国之后,国家加固黄河大堤,修筑东平湖水库,彻底遏制住了黄河水患。东平湖成了一片造福一方的水上家园。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起对东平湖的生态保护,他们还湖于自然,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绿水青山。

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对东平湖的考察仍在进行当中,对须昌古城的研究也非短时间就能完成,之所以要对东平湖进行深入调查,是为了寻找当地水资源环境与生态之间的规律,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











富士康一哥


东平湖位置

东平湖地处山东东平县境内,历史悠久,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直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为东平湖。看过《水浒传》的应该知道,这里也是八百里水泊梁山的一部分,现在成了旅游景点,有水浒影视城。

消失的须昌城,到底在不在东平湖底呢?

近些年,山东省水下考古队一直在东平湖底探测考察,就是要找一座神秘的古城。经过多次探索,确实在湖底发现有一层宋代的土层及文物碎片,并且发现了一条已经消失的旧河道——济水,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济水从须昌城西三里流过,并且建有石桥一座——清水石桥,石作华巧,媲美赵州桥。消失的原因应该和古城一样,因为黄河的决堤造成的。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淹没须昌城,,当时的知州姚玄奏请朝廷,就把须昌城搬到东南15里的汶水之阳乡,就是现在的东平州城。
而东平州城的存在,就更加证实了须昌古城确实存在过。早在2015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针对东平湖水下古城的考古项目就已启动。通过技术的不断提升和不断探测发掘,考古队从湖底提取大量瓷片、陶片、古生物贝壳等等。

小编相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总有一天,东平考古的专家们一定会为我们揭开须昌古城的神秘面纱。


历史错过的昨天


山东省的西部平原上有一座常年水域200多平方千米的大湖——东平湖。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直在东平湖地区进行探测考察,他们要寻找的是一座神秘的古城,据说古城就淹没在湖泊底下,它还有个确切的名字叫须昌城。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世代生活在湖边的居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湖底有一座古城。那么,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呢?

查阅史料,《汉书•地理志》记载“须昌,故须句国”。《水经注》也说:“须昌,胊是其本,秦以为县。”《资治通鉴》记载:“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东平县志》写到“须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众多历史文献明确地记载了须昌古城存在的事实。

考古队在东平湖底发现了很多文物,文物断代证明,须昌城很有可能是在宋代被淹没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探测发现,东平湖南岸地下五米左右深的地方有一层宋代的土层,其中有宋代的文物遗迹。考古队依此判断,须昌古城很有可能被掩埋在东平湖底五米左右深的淤泥之中。

采用新的设备,考古队扫测东平湖底发现,东平湖底果然有很厚的淤泥层。这些淤泥层到底从何而来?

考古队在东平湖底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一条消失的旧河道。这条旧河道就是著名的济水。史料记载,济水从须昌古城西三里流过,济水上建有石桥一座。今天,在中国的地图上已经看不到济水,而它消失的原因与须昌古城的消失一样,都是因为黄河。

宋咸平三年,黄河在郓州大决口,大水漫灌鲁西,淹没了须昌城。

知州姚玄奏请朝廷,就把须昌城搬到东南15里,汶水之阳乡,就是现在的东平州城。州城是确切存在的,至今已经1000多年,这更加确信了须昌古城的存在。

专家告诉我们,光在宋代,黄河就有六次大的决口,正好在东平湖地区,导致大量的积水,带来大量的泥沙,经过沉淀以后把须昌城逐渐淹埋到泥沙之下。

此后,黄河几经决口改道。黄河往南流去时,东平湖就会断绝来水,逐渐干涸。等黄河再次北流,东平湖就又有了水源,变得湖面浩大。两岸百姓深受其害。

建国之后,国家加固黄河大堤,修筑东平湖水库,彻底遏制住了黄河水患。东平湖成了一片造福一方的水上家园。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起对东平湖的生态保护,他们还湖于自然,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绿水青山。

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对东平湖的考察仍在进行当中,对须昌古城的研究也非短时间就能完成,之所以要对东平湖进行深入调查,是为了寻找当地水资源环境与生态之间的规律,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


溯雅古玩艺术


史料记载:《汉书•地理志》记载“须昌,故须句国”。《水经注》也说:“须昌,胊是其本,秦以为县。”《资治通鉴》记载:“须昌城南距寿张县城30里,东南距汶上县城90余里”。《东平县志》写到“须昌沦没陂泽中,旧址无存。”众多历史文献明确地记载了须昌古城存在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