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為什麼我終日埋頭苦讀,最後考出來的分數卻依然令人感動?

為什麼我的真情感動了所有人,卻沒能感動上蒼成功上岸?

為什麼我焚膏繼晷地學習,卻不如別人隨隨便便考出來的分數高?

少俠,你反省過嗎?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有的同學說: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年輕人,真以為自己是因為天賦不夠嗎?

你可能是萬中無一的天才,但是這種概率不會超過買彩票中五百萬。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所以啊,不是因為天賦。


用一句精準的話來說:就是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戰略上犯錯,戰術上再勤奮也是白搭。


為了避免2021備考的同學們出現這種根源性的錯誤,避免出現戰略誤判,今天小編和大家說一說那些年,前輩們踩過的坑。


戰略錯誤一:學而不思,囫圇吞棗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孟子曰: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尤為棄井也。


有很多同學稀裡糊塗開始考研,稀裡糊塗開始備考,直到考試結束還是稀裡糊塗。沒有明確的規劃,對著課本或者習題就一頓猛學,學過去也不問效果,反正學過了就是學過了。等到回頭一檢測發現成績很差,立馬發朋友圈抱怨說努力沒用,天分最重要。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思並重是根本,深挖到底是本分,慢工才能出細活。上述那種囫圇吞棗的學法純屬破壞式的學法,而不是建設式的學法。


什麼是建設式的學法呢?


很簡單,往透的學,往通的學。


往透的學,是在學新知識的時候要學透,從概念的來龍去脈,到題目設計的一般思路,到解題的常用方法,這都是要學習的內容。


往通的學,是要下意識地使用辯證法學習。知識點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互相聯繫有內在邏輯的。把握住這種邏輯,學會從已知推導未知,就能將知識串聯起來,構成一張網。


學透學通,知識才是自己的,否則都是雨過地皮溼,時間一長,立馬忘光。


戰略錯誤二:心猿意馬、慢弛之闕


考研人容易陷入一個這樣的誤區:那就是考研是一個比誰學習時間長的考試。只要我堅持的時間長,我付出的別人多,我就一定能考生!


但事實上,考研是一場看分數的考試。如果是看時間,那不如出一個APP,大家每天打卡學習,看誰累計的時間長就錄取誰。


記住,晚上超過12點睡覺的,一般都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是這樣。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有質量的學習比沒質量的假學習要重要的多。專心致志一天七個小時的同學比坐在圖書館一天不停刷手機的同學要厲害的多。


不要讓自己的無效付出太大,這樣損失的不僅是分數更是自信。


對了,千萬不要做熬夜型選手。白天懶貓,晚上猛虎的同學在考試的時候容易歇菜。


戰略錯誤三:放虎歸山、養癰貽患


有些同學,遇見問題不及時解決,而是跳過。只因為有人曾這樣說:


考研想上岸?這些天坑的複習戰略千萬不要沾上!


可是,同學們,這話說的地點,是在考場上啊!


考場上自然有特殊的辦法,但是平常複習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啊!遇見不會的知識點難題,跳過去,知難而退,也不問別人,更不尋求解決辦法。


天長日久,還以為自己會了。長此以往,越積越多,從一個小土包到臨考前變成了珠穆朗瑪峰...


在平日的複習中,大家就要養成愚公的精神:遇見山就挖!


一定要注意問題的解決,儘量不要拖。拖就會出事,拖就是忘記。這不是施展拖字訣就能解決的事情,這是越拖越完蛋的事情!


一定要把問題扼殺在冒頭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