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2019年2月5日是中國農曆大年初一。就在這天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鉅製《流浪地球》上映了。這部電影設想在若干年後的未來科學家們發現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將會在短時間內吞沒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於是人類這一誕生於太陽系的渺小物種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以此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4.2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星。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無數人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只為延續百代子孫生存的希望。不可否認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面前人類是渺小的,然而人類卻又是萬物的靈長:人類本身是大自然生物進化過程的產物,我們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吃飯、喝水、睡覺,同樣會經歷生老病死,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的不是這些自然屬性而是人類獨特的社會屬性。儘管動物也有群居生活的現象,然而世界上再沒其他任何物種能構建像人類如此複雜的社會網絡體系。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實現這一突破的呢?應該說工具的應用是跨時代的標誌。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會利用工具的不只是我們人類,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也會使用天然存在的石頭、木頭作為工具,然而在距今相當久遠的某一天人類的祖先偶然發現可以通過對這些石頭、木頭工具進行打磨加工使其變得更加適應生活的需要,於是人類不再是被動適應自然,而是開始按自己的主觀意圖改造這個世界。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之下人類的祖先通過運用工具得以在自身體力並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戰勝了猛獁象、劍齒虎等大型猛獸並將自己的基因一直延續至今,與此同時工具的應用對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縱觀人類的整個進化歷程不難發現:適應自然與改造自然始終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兩大永恆命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在進化過程中都始終面臨兩大基本命題:一是生存,二是繁衍。任何一個物種要想不在自然進化過程中被淘汰就必須應對這兩大命題,這兩大命題對所有物種都構成挑戰。然而動物的繁衍不過是一代代重複同樣的生活,而人類卻始終處於發展狀態。不可否認動物也會因適應環境而進化,然而這卻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至少我們任何一代人看不出自家的寵物從生到死的生活狀態有什麼本質性的變化,然而我們人類就不一樣了:第三方支付、5G、區塊鏈、人工智能……近些年來我們身邊出現了多少新名詞啊,而每個新名詞的出現都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試想時光倒流十年誰敢想象出門只需帶一部手機而完全不需要帶現金和銀行卡呢?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改造世界的過程。這種發展充分證明人類在自然面前並非只能是被動地逆來順受。人類這種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我們的中學政治教材被稱之為主觀能動性。所謂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統一起來,從而表現出人區別於物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說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包含認識與改造兩方面:一方面人類不斷探索宇宙萬物的奧秘,另一方面人類試圖通過利用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為人類社會服務。人類可以按自己的主觀意志對自然世界進行一定改造,但這種改造在本質上是基於對自然規律的應用,而不是說人類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人定勝天其實更多是一種精神信念,所反映的是一種百折不饒的氣概。如果我們只是機械性教條性地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人定勝天”這個詞,那麼就會得出錯誤結論。與此類似還有一句話叫做“辦法永遠比問題多”,這句話幾乎被各位家長和老師用來作為教育孩子們迎難而上解決問題的金科玉律,然而如果單純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事實上恰恰有了問題才促使人們去解決啊,所以這個世界上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啊——癌症能解決得了嗎?如果人類真能隨心所欲解決生活中的任何問題,那麼豈不是世人都可以長生不老不成?顯然現實情況是問題永遠比辦法多,甚至可能當你設法解決某個問題時新的問題出現了。事實上人類改造自然就是這麼一個過程:曾幾何時我們以為可以按我們的主觀意志擴大耕地面積,然而若干年後我們發現那些不適宜耕作的貧瘠土地就該讓它長樹長草,這樣才是最利用水土保護的辦法,於是我們開始退耕還林。從本質上講“人定勝天”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人類作為自然本身孕育的產物是勝不了天的。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動無不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運用這一基礎上。自然界能創造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然而我們人類卻無法憑空讓石頭這樣的非生命物質變成生物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改造自然源於瞭解自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只有在充分了解自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凡是自然規律不允許的事就不去做,而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我們不該靠等,而是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去做。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充分、有效地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前提。規律是客觀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人類永遠只能發明器物而不可能發明規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飛機、汽車、輪船等物件是人類發明的,可勾股定理、慣性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這些客觀規律都是被人類發現而不是發明的。規律的存在和是否發揮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客觀性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第二性的。客觀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然而人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從而改造客觀世界。認識規律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同樣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也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這兩種理念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一樣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人定勝天”是我們達到目標的決心信念的表達,是“志在必得”。“敬畏自然”是我們根據自然規律作岀規劃和方案,採取合符實際的具體措施,是“勢在必得”。任何割裂兩者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如果我們在強調人定勝天時將其理解為人可以無視自然規律而隨心所欲,那麼我們勢必會遭致自然規律的報復,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人類這種以自然征服者自居心態所導致的惡果;如果我們在強調敬畏自然時將其理解為被動接受自然,那麼我們的社會就不會發展了,試問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手機、電腦、空洞、冰箱等等哪樣是自然界本來就有的呢?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華文明由原始部族形態邁入國家文明是通過治水的方式實現的,正是通過治水形成了一套對人力、物力、財力的調度機制。不過其實關於史前大洪水的記載並非我國的特例。在《舊約聖經·創世紀》中就記載了諾亞方舟的故事:上帝在創造世界後見到地上充滿各種暴行惡行,因此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這時他發現人類之中有一個叫做諾亞的好人,於是上帝指示諾亞建造一艘方舟並帶著他的妻子、兒子(閃、含與雅弗)與媳婦。同時神也指示諾亞將牲畜與鳥類等動物帶上方舟且必須包括雌性與雄性。當方舟建造完畢時大洪水如期而至,這時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動物們皆已進入了方舟。洪水淹沒了最高的山,在陸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諾亞一家人與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在洪水中漂泊220天后方舟在阿勒山附近停下,這時洪水開始消退。又經過40天之後阿勒山的山頂才露出。這時諾亞放出了一隻烏鴉,但它並沒有找到可以棲息的陸地。7天之後諾亞又再次放出鴿子,這次它立刻就帶回了橄欖樹的枝條,諾亞這時知道洪水已經散去。又等了7天之後諾亞最後一次放出鴿子,這次它便不再回方舟了。諾亞一家人與各種動物便走出方舟。諾亞在離開方舟之後將祭品獻給神。上帝聞見獻祭的香氣決定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同時在天空製造了一道彩虹以作為保證。在《創世紀》中神如此保證:“我使雲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雲彩中,我便紀念我與你們和各樣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約,水就再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部分人都認為諾亞方舟不過是一個純粹的神話故事,並沒任何現實依據。不過隨著人類學和神話學研究的深入使很多學者發現在全世界多個地區都有關於史前大洪水的神話傳說。中東兩河流域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記載:“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出土的公元前2660年前的蘇美爾泥版文書記載:“那種情形恐怖得讓人難以接受,風在空中可怕的呼叫著,大家都在拼命地逃跑,向山上逃去什麼都不顧了。每個人都以為戰爭開始了……”我國的《山海經·海內篇》記載:”洪水滔天,鯀竊息壤以湮洪水”。《孟子·滕文公》記載:“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水逆行,氾濫於中國”。《淮南子·覽冥訓》記載:“望古之際,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泱泱而不息”。《尚書·堯典》記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也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內所有的人都滅絕了,山也隱沒在了洪水之中......”為什麼世界各民族的上古神話傳說和早期宗教裡均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呢?這是巧合嗎?以古代的交通條件而言:當時的中國人、以色列人、瑪雅人顯然是不可能有什麼溝通的,因此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唯一的解釋就是當時的確曾發生過一場蔓延全球的大洪水。現代的地質考古研究也表明:當時北大西洋巨大冰蓋的融化曾使海平面大幅上升,也許這就是當時全球各地均出現過於洪水的記載的原因。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儘管全世界都有關於史前洪水的記載,然而在全球所有民族關於這次洪水的記載中只有中國的大禹治水宣稱洪水最終被戰勝了,而其他民族的記載均類似於《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傳說只是強調人們在洪水來襲時如何避難逃生。從大禹治水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質:當其他民族在感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並呼喚上帝的拯救時中國人卻向世界宣告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如果我們從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的故事中提煉關鍵詞,那麼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為治、堵、敗、疏、成,而諾亞方舟則可以概括為逃、淘汰、選擇、拯救。在諾亞方舟的故事裡無論是人或是萬物生靈在面臨滅頂之災時的“主打動作”是“逃離”,也可以說“逃避”;乘著“神”所賜予的“拯救”——那座方舟——逃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做選擇和淘汰,在弘揚“悲憫”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可以說諾亞方舟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其所代表及延續出的文化的精神特質:人對神的依賴、趨利避害的本性、悲憫的宗教精神與殘酷的叢林法則的“共生”。相比之下大禹治水反映的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抗爭思想。事實上不只是大禹治水,其實我們看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一系列中國古典傳說都在講“抗爭”,是在講人間的英雄、由人幻化成的意志化身對大自然的抗爭!對神的抗爭!這其實就是一種人定勝天思想的反映。毫無疑問人在自然面前的確是渺小的,然而人類所不同於動物之處恰恰正在於人類對自然並非單純的逆來順受,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

人定勝天與敬畏自然是否矛盾

當然這也可能會使人陷入一種誤區就是: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顯著區別就是主張人定勝天。事實果真如此嗎?儘管在大禹治水這個故事中我們見證了中國人的人定勝天思想,但我們也能從中國的傳統人文藝術中見證中國古人那種追尋自然率性而為的思想。事實上大禹治水的故事的確向我們彰顯了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然而這就是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全部意義嗎?其實這裡有一個比較容易被忽視的細節:禹的父親鯀當年也曾負責治水工作,可為什麼他失敗了呢?因為鯀採取的是堵的策略。相比之下禹意識到治水靠堵是行不通的,所以他採取因勢利導疏通河道的辦法。由此可見大禹治水不是單憑人定勝天的狂熱信念,事實上大禹治水是相當講究策略的,而他所採取的策略恰恰是對自然環境的因勢利導,這所體現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敬畏。應該說在人定勝天和敬畏自然之間是有一個適度的問題,而如今這已成為事關人類發展的一大重要命題。事實上中國人並不缺乏對自然的敬畏。只不過中國人有自己相對獨特的自然觀:我們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但我們同樣並非只能在大自然面前逆來順受無所作為,我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以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有韌性的民族:面對強敵我們有敢於抗爭的大無畏勇氣,可面對弱者我們同樣不缺乏悲天憫人的慈悲之心,我們渴望構建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我們渴望實現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諧相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