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从广义上来说,古代把华夏族(汉族)以外的民族,全部称"胡人"。

"胡"原本是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自称。《汉书·匈奴传》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到了唐朝,“胡人”成为汉人对中国北方和西方(主要为蒙古高原和新疆中亚等地)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胡”并非对游牧民族的蔑称,而只是对游牧民族一种正常的称谓,没有民族歧视的成分。唐朝时,一些少数民族同胞或者西域其他国家的居民来到唐朝,他们也自称自己为“胡人”。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胡人

唐朝时,很多生活在唐朝疆域之内的胡人,在汉文化的熏陶之下,也纷纷为自己起了汉名。从现有的史料上来看,这些胡人中,“安姓”是第一大姓,在很多地区,安姓胡人占胡人总数接近一半。安姓胡人中,也涌现了不少历史名人,比如大名鼎鼎的安禄山。那么这些胡人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不约而同以“安”为姓呢?

一、安姓胡人的来源

  • 来自古安息国。

《新唐书》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家于安定,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

安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西亚古国,自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就与中国有了往来。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 ,王令将将 2万骑迎于东界。… ……因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地,,以大鸟卵献于汉”。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安息国王派他的儿子安世高来到东汉,居于洛阳。东汉政府封安世高为骑都尉,《通志》记载: “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为汉人,故其族出凉州。“其后人中见于史书的有维州刺史安附国,处士安令节等人。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胡人

  • 来自古安国。

安国属于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昭武”指的是甘肃张掖郡的昭武县,唐朝时这里生活着安国、毕国、曹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居住着杰特族人,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大姓为主。他们善于经商,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生活在安国的粟特人,到了唐朝便以国为姓,成为“安”姓胡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来自指沙陀三部落中的安庆部。

沙陀国是唐朝时生活在今天宁夏中卫地区的一个国家,国内有沙陀、萨葛、安庆三部。五代时,安庆部的安叔千投奔李渊,成为李渊手下的“骑将”。唐朝建立后,安叔千及其族人迁至代北地区,成为安姓胡人的一支。

二、安禄山与“安姓胡人”

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是一名粟特族人,已被史学界公认。粟特人是“昭武九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常与突厥人混居,故唐人常将其称为“杂种胡”。这个“杂种”与今天的语义不同,并不是骂人的低俗之语,而是和“诸种”、“别种”等义相近,是对与突厥、室韦、奚人混居的粟特人的一种称呼,其义为粟特人族属众多,并没有任何贬义。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

《旧唐书-安禄山传》称安禄山为“营州杂种胡也”,《史思明传》中又称安禄山为“突厥杂种胡人”,说明安禄山出生的营州,在当时是粟特人与突厥人的混乱居之所。

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的诗歌,说的就是安禄山的叛军。从“胡人高鼻动成群”一句可以看出,叛军中的胡人数量庞大。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安禄山剧照

《旧唐书》记载,至德元年,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葛逻支在河曲击败安史叛军阿史那从礼,斩获数万,这些叛军主要便是“杂种胡”。事实上参加安史之乱的胡人部族很多,除了粟特人之外,契丹、室韦、奚、同罗等部都有大批胡人受安禄山驱使,加入了叛军的队伍。安禄山领三镇节度使近十年,其间有大量胡人投到他的治下,甚至担任安禄山手下的将校。安禄山收养的养子中,安守忠、安太清等人都与安禄山一样是粟特人。他们也许本来并不姓安,但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改姓安。由于姓安能获得安禄山的另眼相看和信任,所以安禄山手下胡人,多以“安”为姓,这也是安姓在胡人中占比很高的一个原因。

三、安禄山不是正宗“安”姓

安禄山自称“西域安息国人”,将安国首领安菩和汉朝时的安息王子安世高当做祖先,是受了汉人门第观念的影响,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牵强附会而来。安息地处西域,与安禄山出生的营州相距甚远,而安禄山是个孤儿,如何能证明他的先祖世系?

安息国的粟特人主要居住在酒杯走廊和河套地区的灵州、凉州和内蒙鄂尔多斯一带,目前并没有任何史料证明安禄山的先祖来自这里。有学者推测他的父亲安延偃是从鄂尔多斯的突厥部落中脱逃到营州的,但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另外安禄山是在发迹后,将凉州作为自己郡望的,之前始终自称生于营州柳城,可见柳城就是他的出生地,安禄山只不过是一个先祖与突厥混居、后逃到营州柳城的粟特族普通一员,而并不是什么安世高之后。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安禄山剧照

安禄山之所以要抬高自己的先祖出身,不过是想证明自己也是名门之后,还因为在当时“胡人”地位较低。安息是个小国,粟特人长期受突厥人的统治,粟特人虽然长于经商,但是当时商人地位不高,甚至很多人看不起商人,认为经商是低人一等的事。所以他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显赫的祖先,证明自己也是皇族之后,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树立自己的威望。他无法改变自己“杂种胡人”的身份,只能为自己寻找一个几百年前的王室内先祖。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影响力太大,使得“杂胡”纷纷改姓安姓,让安姓成为当时胡人第一大姓罢了。

四、“安史之乱”后的安姓胡人

唐朝为了尽快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招降并厚待安史叛将,并为他们划定了统辖范围,将他们安置在魏博、成德、幽州等河朔三镇。这些降将很多都是粟特胡人,所以河朔三镇成为安姓的主要聚集地。

担任过魏博节度使的史宪诚、何进滔等人,都是粟特人的后裔,他们手下本就有很多安姓粟特人,甚至何进滔的夫人也是安氏。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虽然是奚人,但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安润国是粟特人,担任过安禄山手下的云麾将军,安禄山死后改投李宝臣,他指挥的成德军中,安姓粟特人也占了相当比例。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幽州古城墙

幽州是安禄山的老巢,他在这里经营多年,这里的胡人更多。所以幽州对胡人更加优容,担任幽州节度使的李怀仙,与安禄山一样是“柳城胡人”,虽然李怀仙没有改姓,但是幽州当地自安禄山担任节度使开始,便收容和生活了大量的粟特人,其中有很多或以安为姓,或改姓安。

粟特人信奉袄教,早在唐朝初年,生活在长安的粟特人便在长安的布政坊、普宁坊、立德坊和南市修建了袄教寺庙,以粟特商队首领萨宝为寺庙护法,祭祀袄神。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安禄山是粟特人,唐朝政府便不再允许粟特人在长安便修建新的袄教寺庙。但是此时,河北地区却仍修建了数座袄教寺庙。

恒州获鹿县鹿泉胡神祠,就是安史之乱后在河北地区修建的一座袄教寺庙。恒州是安禄山的大本营之一,这里从安禄山时期开始便居住着大批粟特人,因此也是袄教信众极多的地区之一。安禄山虽然败亡,但是粟特人的宗教信仰并未改变,仍然保留信奉袄教的传统,所以才会在唐朝政府不提倡的情况下,仍然修建袄教寺庙。这也能反映出,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是粟特人的聚居地,也是安姓的聚居地。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安禄山和他的干儿子

值得指出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有一种“排胡”心理,对粟特人更加歧视,使得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很多粟特人改变了姓氏,主动融入汉族之中。而河北三镇由于节帅本人多为胡人,该地又是安禄山的老巢,胡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大批粟特人迁居于此,其中包括了大量安姓胡人。

五、安姓胡人对唐朝历史的影响

自隋末以来,安姓胡人在河西地区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隋朝末年,武威人李轨占据河西五郡之地称帝,以胡人安修仁为户部尚书。唐高祖李渊派居住在长安的安修仁之兄安兴贵在持表赴 “凉州招慰轨”。

李渊对安兴贵说: “李轨据河西之地,连好吐谷浑,结援于突厥 ,兴兵讨击,尚以为难,岂单使所能致也?”安兴贵对曰: “李轨凶强,今若谕之以逆顺 ,晓之以祸福 ,彼则凭固负远 ,必不见从。臣之弟为轨所信任 ,职典枢密者数十人 ,以此候隙图之 ,易于反掌,无不济矣。”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唐高祖李渊

果然如安兴贵所料,李轨不肯接受唐朝廷的招抚 ,率兵抗拒。安兴贵便私下联络弟弟安修仁,将李轨擒送长安,使得唐朝兵不血刃平定了河西地区。安兴贵因功被唐朝廷授予右武侯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安修仁封申国公,并赐李姓。他们的后人李抱真、李抱玉世镇河西,为维护唐朝的国土安全,抵御吐蕃的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

肃宗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派高嵩“以敕书、缯彩诱河、陇将士”,策动了唐朝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防御使安门物等杀聚众 6万叛乱。“武威大城之中 ,小城有七 ,胡据其五”。此时安姓胡人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率判官崔称和中使刘日新招募士卒,平定了这场叛乱。这是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想将战火燃烧到河西地区的一次武装叛乱,而安思顺平定这场叛乱,使得唐朝避免了腹背受敌,保证了之后平叛行动的进展。

灵、夏二州之间的六胡州地区,生活着许多粟特胡人。他们在此经过近百年的生息,已成为“章程须依国法”的“熟户”。唐朝政府对他们比较歧视,对他们的剥削日益严峻。开元九年,粟特胡人苦于赋役,在安会清的带领下,爆发了胡人起义。唐朝大为恐慌 ,抽调了临近的数万,历时一年多,才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粟特战士

安姓是六胡州的第一大姓,晚唐时,许多出自这里的安姓都成为沙陀李克用的大将。李克用手下见于史籍的安姓将领便有安福迁、安福顺、安福庆、安休休、安远、安金俊、安景景、安知建、安元信等等,他们都是来自六胡州的地地道道的安姓胡人。

当然,安姓胡人在唐朝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最重大的影响,首推安史之乱。由于安禄山名声狼籍,很多受到战争灾难影响的正直安姓胡人,都纷纷改姓;安禄山军中大批安姓胡人,或战死,或战后受到株连而被唐朝处死。所以唐玄宗之后,安姓在唐朝所占的比例大大降低。

胡人为何多“安”姓——以安禄山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变迁

唐朝的胡人俑

综评

安姓起源于昭武九姓,主要来自汉代安息国的后人。唐朝中前期,这些由粟特人为主的安姓胡人,足迹遍布唐朝各地。由于安禄山的得势,很多粟特人以姓“安”为荣,造成了安姓成为胡人第一大姓。安史之乱后,许多安姓死于战火,大部分安姓胡人改为其他姓氏,剩余的安姓胡人则聚居河北地区,逐渐实现了汉化。很多安姓胡人在汉化之后,成为保卫唐朝国土的中流砥柱。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姓的变迁史,是一部唐朝的历史,也是唐朝少数民族的变迁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