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何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劉智華


答: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呢。

回答這個問的前提是我們面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作品。

書法。按照普通的思路認為一定是中國毛筆字了,(這裡硬筆,美術字不在探討之列)

首先,我們拜讀拜讀作品本身是否寫出了一定的書法特色,

如柳公權柳體的骨骼清奇,結構謹嚴,鐵劃銀鉤力透紙背。

顏真卿顏體的威儀大氣,沉鬱厚重,威風凜凜不可侵犯。

歐陽詢歐體的端莊嫵媚,平易近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貴氣。

石門頌,石門銘的外鬆內緊,大戟長槍,豪氣干雲的不可一世,

草書是否寫出了李白筆下描繪的: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筆勢的起伏跌宕,飛揚換轉,變化莫測的出塵之境界。

這是從書法形式層面而言的。

其次,是書法作品的內容,豪放的如

蘇東坡的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婉約的如柳永的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再有,就是看看書法作品的作者是誰,所謂忠臣孝子人人敬,奸賊罵名千載留惡名。

因此,喜歡柳體的可能對《玄秘塔》偏愛,熱衷於顏真卿的對《爭坐位》多情

溫和的青睞《九成宮》豪放的親近《石門銘》

多愁善感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放浪形骸的: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

舞槍弄棒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也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一時難以盡述。

這也就是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的原因了。

宮春虎記


宮春虎畫馬


為什麼對同一件書法作品有的人說好,有的人說不好,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素養不同,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是每個人見解的不同方面。有的人高學歷,見多識廣,見得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欣賞觀,有的人文化程度低,見寡識薄,只憑自己的淺陋之見而欣賞,所以,欣賞的面就窄,由此欣賞的差異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二、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歡靜,有的喜歡鬧,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認認真真,有的人則喜歡率性任意,無拘無束,任意所為。我曾經問一個愛寫楷書的朋友,為什麼不寫寫行書或者草書?他很認真的回答我:寫行草書太麻煩,要字字求變,筆筆求變。同一個字都不能寫成一個樣子,而要千變萬化。但是寫楷書則沒有這些麻煩,一個字練好了,只是字的大小不同,沒有筆畫,字形,結構的變化,寫起來省力省心。由此可見,有的人喜歡在變化中求變,有的人則喜歡千篇一律,穩中求進。

三、欣賞的眼光不同,有的人喜歡清秀的字,例如瘦金體,有的人喜歡中規中矩的字,譬如啟功先生的書法,即使是行草書也不是寫的放浪不羈,誇張任性。有的人喜歡筆畫誇張,一筆突兀,筆畫粗細對比強烈,密,有密不透風。疏,有大可跑馬,諸如周慧珺的書法。還有高山的書法。

像對沈鵬的字,這種好壞之說尤為明顯,有的說他鬼斧神工,獨樹一幟,有的人則說沈鵬的字一塌糊塗,壞的不得了。這就是審美觀的差異。


書博軒主


就拿我自己來說,最開始練字超級喜歡《靈飛經》,後來練的久了,越來越欣賞鍾繇的小楷了!要知道我一開始練字時,根本無法接受《宣示表》。儘管有業內好友強烈推薦。

我曾經試過,把我和老師的作品放在一起發個朋友圈,竟然一些沒練過字的好友說我寫得更好。要知道我就是練過三年小楷的新手,根本入門都不算呢!所以我估計他們是在恭維我(害羞)因為他們反正不認識我老師,這算不算一個評價作品的理由呢?

普通人對於字的評價標準一般就是美不美,而專業人士看得就深遠了,要追根溯源,流派、風格特色,章法筆墨包括印章等等都是要研究品評一番的,當然得出的結論會有不同。這也是一幅優秀作品帶給人的樂趣所在。

所以即使同一件作品也是眾人眼中的哈姆雷特。個人所處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學識不同;性格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看法也不相同。

附上我老師和我的字,給大家評論一下誰寫的更好吧😄(抱歉為了保護隱私就不放全圖了)


墨淡花開


同一件書法作品,為什麼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

以我自己為例,我一直欣賞不了康有為書法,認為康有為書法有點“醜”。其實我也知道,是自己的鑑賞能力有限,書法修為不夠。

對於康有為的書法,書法界也一直有正反二種聲音。

有人認為看過康有為的字,“終於找回自信了”。有人認為康有為的字“像一條翻滾的爛草繩”。

而北大教授陳玉龍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其實,審美水平是可以慢慢提高的。一般來講,高書難入俗眼。

康友為的書法風格一生三變,早年為館閣體帖學風格,中年成碑帖融合之勢,晚年形成獨立風貌——“康體”。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書壇中一位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碑學巨擘。

所以說書法作品好與不好的評判,不是好看難看這麼簡單定義的。

懂書法的人會從作品的筆法、章法、墨法、字法等去分析,是不是合乎法度,是不是有所傳承,是不是格調高雅等等。而欣賞者的群體不同,審美觀點就會千姿百態。沒有法度的隨意揮灑才是江湖書法,哪怕技法最好也是俗書。

就像康有評論自己的字,“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不是我的字不好,我的境界可高著呢。所以要懂得欣賞作品好壞,就得提高自己的修為,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青溪散人


你把王羲之的字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給初學者看 也許他會覺得這樣塗塗抹抹的字還沒有自己寫的好 ,因為這不是算數題,考多少分計算機都知道,書法這門獨特的藝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的認知比別人多一點,眼界比別人高一點,就會有不同的結果。讓一個文盲和初中生和一個研究生說對讀書的看法,我想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孫過庭書譜裡寫了這樣一件事我們直接翻譯白話了看看!

我曾用全部心思來作書,自以為寫的很不錯。遇到世稱有見識的人,就拿出來向他請教。可是對寫得精巧秀麗的,並不怎麼留意;而對寫得比較差的,反被讚歎不已。他們面對所見的作品,井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優劣,僅憑傳聞所悉誰為名人,即裝出識別的樣子評說一通。有的竟以年齡大地位高,隨便非議譏諷。於是我利用綾絹書寫,題上古人名目。結果號稱有見識者,看到後改變了看法,那些不懂書法的人也隨聲附和,競相讚賞筆調奇妙,很少談到書寫的失誤。就像惠侯那樣喜好偽品,同葉公懼怕真龍一樣。於是可知,伯牙斷絃不再彈奏,確是有道理的。那蔡邕(對於琴材)鑑賞無誤,伯樂(對於駿馬)相顧不錯,原因就在於他們具有真知實學和辨別能力,並不限於尋常的耳聞目睹。


行者書齋


有些名家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提毛病正常,有些人是行家,各家技法熟知於心,知道其中奧秘,有些人是專業噴子,不懂裝懂,還要賣弄學術,雞蛋裡挑骨頭,像方舟子打假,最後被羅永浩打假無言面對。



勇者創業


您好:這就要看個人的見解了,每個人的認識審美都不一樣,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的看重字的結構,有的看重筆墨,有的看重氣韻,但總體都還是要書寫正確,多讀書,就像王羲之、王獻之、蘇軾、董其昌等大師寫的草稿都是經典;加油一起努力學習,共同進步。(個人淺見)





今生書畫


怎樣看一幅字的好壞?

一幅書法作品擺在你面前,怎樣去衡量它到底好不好呢?好,到底怎麼好呢?又好到什麼程度呢?這確實考量你的眼光和品味,同時也考驗你的境界和水平,你可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很好,但就是說不出來到底怎麼好。那麼,有沒有具體標準去衡量呢?

其實,衡量一幅書法具體達到什麼水平,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掌握了這幾個衡量標準,以後再有書法作品擺在你面前時,你也能夠煞有介事地說出個一二三了。

衡量標準第一條:書法的格調高低

格調的高低取決於書家的一言一行是否暗合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這既是做人的氣質,也是書法的格調。一般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氣質、品德、修養等等都能在書法中體現出來。當然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裡的哲學思想你要充分了解,沒有這個基礎也是不行的。

衡量標準第二條:書法技術的豐富

筆在王羲之的手裡已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工具,他的很多字都是隨機生髮的,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同樣的字都能在不同的字帖裡找到變化。王鐸和傅山的字一眼看過去充滿了變化,但一些相同的字卻容易有雷同。

變化是產生美的源泉。要有變化,就要造險。書法的造險,主要包括筆法、章法、墨法、字法的造險。其中首先要解決的是筆法的造險。

1、長線與短線的對比。把幾個字連在一起組成長線。長線連綿不斷,短線乾脆利落。

2、粗線與細線的對比。細線最考驗技術,能把細線寫得飽滿圓潤是不容易的。

3、直線與曲線的對比。書法中沒有絕對的直線,所有的線條都有一定弧度。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弧度的直線才是高級的直線,有直線的弧線才是高級的弧線。把直線變成弧線會非常飽滿,線條會有彈性。高級的曲線是曲中有直。曲線就像鋼筋一樣,把它彎曲後它會彈回去。

4、直線與斜線的對比。


偶然回眸


一是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審美觀點不同。在評價某一個作品的時候,每個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審美觀,都會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論。就好比人們對一些熱捧明星藝人演藝及顏值的評價好與不好一樣,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說法也各不相同,評論不一。有說好的,也有說不盡人意的。再有像一道菜,有人愛吃,有人不愛吃;一件衣服,有人說喜歡,有人不喜歡……等等。故而各人的審美觀不一樣,說法就不同。

二是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每個人文化素養、知識水平有高有低,高水平的人肯定也會以高標準的認知去評判,咱們一般人就用一般的標準來評論,所以人們各自的標準不一樣,就會導致評價和說法不同。

三是每個人對作品評價的角度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會注重細節方面,從細節入手,有的人可能會更注意整體的效果,所以就會得出不一樣的評價。

基於此,說一件書法作品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是符合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的,也是正常現象。當然,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大多數人都說不好,這就值得書者去思考和反思,這時,就不能忽視和小看人們的審美能力。一件書法作品的創作應在傳承上下功夫,緊貼時代脈搏,與時代與大眾產生共鳴,與欣賞者的審美需求產生共鳴,更好地用書法作品承載更多的優秀的文化,用精到的筆墨反映出自身的精神情懷,人文素養,力求符合更多人的綜合審美需求,從而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以上是自己的淺顯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筆耕者BiGengZhe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書法也不能排除在外,只能看好壞的比例多少了,多為好,反之則不好!傳統的王羲之,歐顏柳趙是主流,永遠推崇。現今有人搞醜書,搞西方的行為藝術,數典忘祖,認西方人當老子,和漢奸無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