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肉的感情: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豬和我們的關係這麼密切?

作為中國人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豬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這種密切主要是體現在“吃”上。

從北到南,在腦子裡迅速想一遍各個地方膾炙人口的美食代表,十有八九都跟豬肉有關:東北燉菜裡的豬肉燉粉條、酸菜燉排骨,北京的滷煮火燒,山西的過油肉,山東的把子肉,上海的紅燒肉和杭州的東坡肉,粵地的叉燒和烤乳豬,湖南的小炒肉和四川的回鍋肉……

眼下到了年關,依照傳統,醃臘的製作也已經提上日程,燻肉、臘腸、醃豬頭,在陽臺上面吊成一扇肉簾,光是看著,都能感受到潛伏在不遠處的春節的喜氣。

中國人與肉的感情: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豬和我們的關係這麼密切?


中國人跟豬肉的感情是一口一口吃出來,這一點毋庸置疑。
成立於1998年的新希望六和作為“良心餐桌的守護者”,始終致力於養殖及食品業務等全產業鏈的轉型之路。作為中國最大生豬與加工企業之一的新希望六和,組織相關專家借鑑國外防控經驗,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控體系,並在豬場內外和產業鏈上下游,進行了全鏈防控協作,確保防控工作萬無一失。

以最關鍵的豬場管理為例:豬場內部分四級防控,設了108個監控點;場外員工要進入生產區,需經過至少72小時的消毒隔離;在全國建有71個實驗室,通過熒光定量PCR技術實時檢測,最短可做到2小時內出檢測結果,最長的不超過4小時,從而快速控制環境。在這樣的嚴格防控下,他們也收穫了一個意外驚喜,就是其他豬產業的傳統疾病也基本沒了。

歸根結底,還是得回到吃這件事上。今年秋天,我們聯手新希望六和,攢了一場以豬肉為主的聚會,從龍骨靚湯、廣式叉燒,到姑媽豬手、滷水大腸,圓滿豐盛。敢這麼做,主要還是因為嚴苛防控下生產的豬肉值得信賴。

中國人與肉的感情: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豬和我們的關係這麼密切?

除了豬肉,中國人在牛羊和其他禽肉的消耗同樣不可小覷,其中鴨肉的需求往往被忽視。實際中國人養殖食用鴨的歷史相當悠久,從南北朝《食珍錄》的“炙鴨”,到清代《隨園食單》的各種鴨菜,鴨子早就以各種姿態融入了中國家庭的一日三餐,時至今日,人們烹飪鴨肉的方法也是百花齊放。

最熱愛的吃鴨的地區,當屬南京。總有人戲謔地調侃“在南京,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遊過長江。”南京人除了鹽水鴨,還愛板鴨、烤鴨。每年有兩億隻鴨子栽進了南京人的嘴裡。

更精緻的做法屬於距離南京300公里外的上海。八寶葫蘆鴨要求整鴨去骨,但鴨皮不破,考驗的是廚師分毫不差的刀功和對食材的理解。


中國人與肉的感情: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豬和我們的關係這麼密切?


北京雖不是烤鴨的發源地,卻是烤鴨真正涅槃重生之所在。從便宜坊的燜爐烤鴨到全聚德的掛爐烤鴨,從鴨四寶到芥末鴨掌,在發揮了自己身上的全部所長之後,烤鴨終於迎來了它的大成。

大概連中國人自己都常常忽略,我們對鴨肉有多熱愛。有數據表明,中國每年生產消費的肉鴨佔到了全球肉鴨產銷量的70%,然而,肉鴨的種源卻被國外壟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