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活了105歲,留下很乾淨的4句話,發人深省

楊絳是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著名學者錢鍾書的夫人。 2016年逝世,享年105歲。

楊絳一生成績斐然,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譯本;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發行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她活了105歲,留下很乾淨的4句話,發人深省

一位作家說,“讀楊絳的文字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那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

當你浮躁、不安的時候,可以讀讀楊絳先生的這4句話。

掃除心靈的陰霾,輕裝上陣,在以後的歲月裡,活出自己的豁達。

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有一天楊絳先生收到一封青年人的來信。

信裡全是苦楚、抱怨。

看完這封信,楊絳先生給予了長輩你的溫暖和鼓勵,最後附上這句話: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太多。

這是現代年輕人的通病。

他們有太多的想法,太旺盛的精力、可是他們卻從不去行動。

有個小故事:

一個年輕人為尋找快樂來到一座禪院,詢問老禪師:“快樂到底在哪裡?”老禪師指著後院說:“你先幫我在空地上種上花吧!等花開了,我就告訴你。”

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在一邊,找來工具,開始翻地、撒種。他辛勤勞作,精心呵護數月後的一個早晨,滿園的鮮花競相開放,芳香四溢。年輕人站在花叢中情不自禁唱起歌來。

老禪師走過來說:“孩子,你快樂嗎?”年輕人高興的說:“快樂極了!”

老禪師接著說:“快樂就是這樣,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標努力奮鬥時,它就會在你心中滋生,你也就會樂在其中。”

一個人最怕太閒,無所事事則抱怨叢生。

塌下心來,讀點書,做點事,人生很快就能開闊明朗起來。

走好選擇的路,別選擇好走的路,你才能擁有真正的自己

好選擇的路,是內心渴望的路,路的盡頭,藏著真實的自己。

好走的路,是平坦的路,波瀾不驚,平平無奇,最終也是一個泯然眾人的自己。

大路平坦,走出的是平庸的人生;

小路崎嶇,走出的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上帝造人的時候打碎了模具,可悲的是,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復原那個模具。

人生而不同,何必要在人聲鼎沸的大路上爭前恐後呢?

很多人喜歡好走的路,例如執著於考編制,希望可以一生衣食無憂。

而事實上,把人生價值的判斷捆綁在某種執念上,這是對人性光輝的褻瀆。

楚國的大王聽說莊子很有才,派兩個人去聘請他為相,莊子說,和被供奉在廟堂之上的枯骨龜甲相比,自己更願意在爛泥裡搖尾巴。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各有各的活法。

一個人真正的智慧,是用積極的心態,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

不為功名富貴,不為和別人攀比。

別人怎麼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活出自己。

她活了105歲,留下很乾淨的4句話,發人深省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弘一法師圓寂的時候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人生沒有happy ending。大團圓的結局只會出現在電視劇裡。

真實的人生總是泥沙俱下,有笑有淚。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明白這一點的人,就不會太過執著。

不執著於悲,不沉浸於喜。

人間沒有永遠,萬事萬物都在變動之中。

禍福、高下、長短、悲喜,都在不斷變易之中。

所以看透世情的人,都帶著一份獨特的平靜,因為他們知道,事情還遠沒有結束,一切都將是過眼煙雲。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大師的頭銜很多次落到楊絳頭上,但是他都拒絕接受。

面對記者、媒體的追捧和炒作,他說: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看得透徹:聲名,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季羨林先生也曾經堅決地推辭掉國學大師的名頭,他說同行比自己做的好的多的是,自己實在受之有愧。

王陽明說:過多的慾望,是人生悲劇的源頭。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的生活,可以養心養性,讓自己專注於學術、事業。

古往今來,從沒見過一個大家,奢靡浪費,耽溺於享樂的。

屏蔽的名利的嘈雜,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才能高屋建瓴,真正有所建樹。

在楊絳看來,人生最高的境界,無非是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

因為簡單,所以高貴。

這也是清水和肥皂水最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