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慮秦國強大國力的情況下,白起的戰力和軍事才能怎麼樣?

今古影視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開頭就說了,打仗不是簡單的事情!

國力再強如果沒有好的將領,被擊垮也是一兩場戰役的事情!

魏國 戰國初期國力最盛,主要是因為魏國國君推行李悝變法致使國家富強,但是能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還因為採用吳起變法,大戰72,全勝64,戰平8,魏武卒名震天下!魏國一時間風頭無二,相鄰的秦國被打的幾乎成為遊牧名族。

然後好景不長,魏國用龐涓為將帶兵攻趙,卻被孫臏圍魏救趙並在桂林設伏,龐涓隻身逃回魏國,再後來又經過馬陵之戰,魏國再次戰敗,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戰勝國的齊國成為強國爭霸中原。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絕非是依靠秦國的國力,更多的是憑藉自己優秀的戰爭指揮能力,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步步擊垮敵國,使秦國越來越強!


小眼睛啊董


白起和秦國是相互成就的,白起若是在其他國家為將,未必能打這麼多大勝仗,同樣,秦國若是沒有白起,想一統天下還要再多等幾十年。白起的軍事才能是很強的,在秦國這樣的國力加持下,則是更強。

白起的軍事思想較前人更為先進

白起打仗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在乎這場戰役拿下多少土地,而是要打殲滅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這也和形勢有關,秦國已經有一統天下的想法,實力也逐漸具備。所以,打殲滅戰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要打殲滅戰,所以白起是實行追擊戰的,這和前人的想法不同,孫子兵法說窮寇莫追,是怕敵人走投無路而拼死抵抗,這樣傷亡會很大。白起不被前人的思想束縛,而是結合當代需要,估計戰場形勢,實施一定要殲滅的追擊戰。白起一生無敗績,事實證明,白起的追擊也是成功的。雖然有風險,但是白起並無失敗,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

白起並不是依靠秦軍硬攻

秦軍戰鬥力強悍,這是事實。若是給你100秦軍,打贏100魏軍,楚軍等等,都不在話下。但是若給你十萬秦軍,和敵軍十萬交戰,就不一樣了。雙方兵力都很多,若是中計,則戰鬥力再強也會戰敗。白起擅長避實擊虛,以謀略取勝,即使打殲滅戰也是分割包圍,儘可能地削弱敵軍。白起的戰術也很厲害,是以前沒有的。將築壘工事用來進攻,十分適合他打殲滅戰,可以防止敵人突圍。

萬幸白起是秦將

長平之戰是白起最光輝的一戰,也是揹負罵名的一戰。題目說拋開國力不談,但是行軍打仗其實比的就是綜合國力。若是秦國國力沒有超過趙國,那麼長平之戰即使趙國不能取勝,也可以自保,不會讓四十萬大軍覆滅。白起在長平之戰的打法是可圈可點的,但是到了戰爭後期,他也只能是靠秦軍強大的戰鬥力和趙軍一換一了。趙國軍隊也很厲害,是胡服騎射的精銳。並且趙軍有四十多萬,戰鬥力還強,若是以擊敗為目的,只是打退趙軍,那麼很多名將都能做到。但是白起要的是殲滅。縱觀整個歷史,這樣大型的包圍殲滅戰也沒有幾個。白起前期已經盡力了,他的指揮沒問題,但是為了殲滅,就不得不一換一地圍住趙軍,使得趙軍斷糧而投降。這要是沒有秦國強大的國力支持,白起斷然是做不到殲滅的,最多是打退敵軍。

白起與秦國是天作之合,白起和秦國一起推進了歷史的走向。白起的軍事才能很厲害,只是有了秦國作為後盾,威力則更大。


未濟


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

天時: 群雄爭霸,要是和平年代上哪揚名立萬,白起和平年代妥妥的社會不安分子

地利: 秦變法,國力昌盛,大力任用秦國以外的人才。又有天府之國的大糧倉,又有函谷關的天險。沒有國力,沒有兵你還怎麼打

人和: 白起的軍事才能和戰力肯定是奧利給的,不考慮別的,他也是最厲害的。要不怎麼能叫人屠。但是要不是秦的軍功獎勵制白起也是起不來的,你看春秋戰國時,哪個國家的大將軍不是來自於宗族。和名師之後,在看看白起白手起家,後來認識了羋月的弟弟魏冉。跟著魏冉後面打下手,靠著魏冉的大樹才由一個小兵慢慢成長的。


小地方的閒人


白起是一個著名的名字,雖然有秦國國力軍事本身,但這並不改變他是一個好將軍的事實。

秦國商鞅變法以來,軍功制度一直實行。貴族的世襲地位已經打破。要獲得晉升,必須有紮實的軍事技能。而白起則是一步一步走上統帥的位置。這份簡歷證明了他在眾多將軍中脫穎而出的卓越能力秦國。

其次白起為殲滅戰開創了先例。在戰鬥中,他們不僅會擊敗對手,還會盡可能多地摧毀敵人的有效力量。一生的戰爭,一百萬人的屠殺。有些人可能會說白起不夠聰明,因為它殺死1000個敵人,傷害800個。然而,戰爭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整體素質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沒有多少善戰可打。大多數都很難。砍掉一個手指比傷害敵人的十個手指好!這場殲滅戰完全符合世界統一的偉大事業。如果沒有白起和六國沒有被肢解,那麼嬴政可能無法在他統治期間統一世界。

此外白起知道如何評估形勢,知道什麼時候該戰鬥,什麼時候不該戰鬥。不是無頭武士。長平戰爭原本是一場大勝利,打死了趙軍40萬人,整個國家都被空虛的軍隊震驚了。這時白起催促趁機消滅趙。但是秦昭襄王聽了範咀並讓白起退出並接受了趙國和平協議。結果,秦軍一退出,趙國違背了我們的諾言,被割讓的城市沒有被給予。憤怒,讓白起再次戰鬥趙國。白起說,趙國昌平戰爭失敗後,它已經度過了最初的震驚和權力空虛時期。現在廉頗已經恢復了活力,並招募了一支新的軍隊。整個國家是統一的。強行進攻,剩下的五個國家一旦救援,無疑會失敗。他因病拒絕帶領部隊作戰。秦昭襄王如果他感到委屈,他決定進攻趙國,並最終從失敗中回來邯鄲。這表明白起對戰爭形勢的預測相當準確。


蓮城快馬


白起是戰國時期的秦國在秦昭襄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將領。與王翦、李牧、廉頗一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其軍事生涯中主要的輝煌戰例包括:

1.攻陷楚國都城郢並燒盡楚國王陵;

2.伊闕殺三晉聯軍24 萬;

3.秦趙“長平之戰”,摧毀趙國主力五十餘萬,其中在戰場上擊殺38萬餘,逼降趙括領軍的趙軍後阬殺20餘萬。因此被山東六國和後人稱為“人屠”。

但是,從當時秦軍領軍將領的角度,這二十萬人是必須要殺掉的。二十餘萬輕壯帶回秦國腹地是不可想象的,趙軍也都是熱血男兒,不可能不生事端。放走的話這仗就相當於白打了。因為昭襄王和范雎的權謀考量,白起不得不揹負這殺降的惡名。這是他為秦國做出的最大犧牲。

白起出身郿縣白氏,時代軍旅,是從伍長什長左更憑戰功一級級升上去的,他的作戰風格與統一戰爭時期的王翦孑然不同,王翦穩紮穩打,總是集中優勢兵力並依靠強盛國力,與面臨滅國大戰的六國大軍先長期對峙,後趁敵軍軍心浮動,將領調換或軍隊調動時發動攻擊。 白起領軍時期處於昭襄王統治時代,六國實力並沒有完全衰朽,這時白起要面對的敵人比統一戰爭時期更強,所以白起採用更多的是奇襲戰:不以佔地多少為勝,而以殺傷人數,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為主。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講壇》-《秦始皇》裡講到:秦國大戰六國共殺死六國一百餘萬人,白起一個人就殺了九十多萬。作為當時形勢下的秦國主將,白起不愧“殺神”之名。

太史公的《史記》中,秦國計然派名士綱成君蔡澤言道:“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

白起最後死於抗命,死於昭襄王的懷疑,功高震主因而無得善終。但這不影響他的“戰神”之名。






安德魯1821


歷史隱約山河圖,請君與我傾耳聽。

如果不考慮秦強大國力,白起的戰力和軍事會如何?

個人觀點是,白起在漫長的軍事生涯裡已經有一套自己軍事觀和打法,不論生在哪個混亂年代,白起都是了不起的軍事家。秦國在白起與六國用兵之前,已經有了完備的軍事體系和精良的士兵與軍備。如果生在其他年代,他會多想想辦法怎麼組織一支軍隊和擁有足夠的後勤補給。

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白起殺降卒四十多萬。而此時長平離邯鄲近在咫尺。

前257年,秦軍想圍攻邯鄲,秦王派人去請白起時,他說已經過了最佳時機。從事後秦軍的戰績看,白起對戰爭的形勢判斷相當準確。

而白起參與的幾次重大戰役

前293年,伊闕之戰

前279年,鄢郢之戰

前260年,長平之戰

這幾次戰役,白起殲滅各國有生力量。這些地方都是戰略要地之爭。白起為秦國一統天下贏得了強大的地緣優勢。


俞之學史


白起的能力根本不用懷疑,戰國時代第一戰神的稱號不是白來的,他的官位是踩著敵人的屍體往上走的,從步卒一直到秦國的大元帥,37年未嘗敗績。

白起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此戰白起以己方兵力只有對方一半的情況下,一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 “鄢郢之戰”白起恐己方士兵逃跑,戰前把所有橋樑拆毀,船隻炸燬,想逃?沒門,只能勇往直前,贏了就班師回朝,“背水一戰”至秦兵異常勇猛,一路殺到鄢郢,重創楚軍,淹殺楚國鄢城百姓數十萬。 “華陽之戰” 斬首魏趙聯軍15萬。“陘城之戰” 斬首韓軍5萬人。“長平之戰” 圍困趙軍,斬首坑殺45萬人。 白起外號“人屠”,只要攻下城池,一律不留活口,不論男女老少,百姓軍民。 這就是“戰國戰神”。

但是,長平之戰,若白起與趙括易位,白起率趙軍與趙括率領的秦軍決戰,失敗的將是白起。因為長平之戰,非趙括無能,而是因為趙國國力不如秦國,而其它五國又拒不增援,趙國戰敗已成必然,非戰之罪也!

白起是一名優秀的統帥,再加上秦國的國力遠超他國,故而成全了白起戰神之名。



當代曹植


白起的軍事才能和戰力應該還是屬一屬二,但與王煎、蒙恬、李牧、廉頗相比也不算絕對優勢,不分伯仲吧。

1.秦國本來就是虎狼之師,鐵血軍隊,軍功制的改革更是讓親人衝鋒陷陣,奮不顧身。所以帶領這樣一支軍隊你只要會指揮,不武斷專行,兼聽則明,加上能駕馭眾將士,基本不會差。

2.拿長平之戰為例,趙國敗了,秦國勝了也是慘勝,可見並不在於突出的兵法絕對優勢,而是趙括高估了趙軍的戰鬥力,在一場激烈的博鬥中,秦佔了上風,如果換上李牧、趙奢、廉頗等人估計堅守不出,以逸待勞,秦國勞師遠征畢竟耗不過。從這一點可見白起要比趙括及王紇等人強得多,可見白起應是和四位名將不分伯仲。

3.白起大大小小打了70多場仗,共屠殺和殺死敵人約600萬人,這是什麼概念?當時半個中國都被他殺了,誰能說他沒有戰力,沒有軍事才能?我給打個90分,都是戰國第一梯隊的。


成諾556


白起者,秦國著名將領。


其一生最大的功績當屬秦趙長平之戰,以白起坑殺四十萬俘虜而結束。

既然是將領那麼他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呢?

翻開司馬遷的《史記》關於記載白起的介紹

史書記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介紹很簡單,那裡的人?什麼職業?在哪個單位工作?

隨著簡單的介紹完畢司馬遷運用了一些數學體現白起的功名。

什麼數字呢?

答案就是殲敵數量,這個數量可是很驚人的,幾萬、十幾萬、二十幾萬……。


最終白起被後人冠以“人屠”“殺神”的稱號。

那麼為什麼白起這麼喜歡殺人呢?

答案很簡單―秦國的軍功爵制

何謂軍功爵制呢?

簡單理解就是以戰場上殺敵數量來升官。

軍功爵制其原則有三

其一 官爵升遷與斬首數量相稱。

其二 爵位高者賞賜重,爵位低者賞賜輕。

其三 賞罰並行,立功有賞,無功者罰。

這就是白起為一介草民逐漸成為威震天下武安君的秘密。

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白起的軍事才能肯定是有的。

但是具體才能如何呢?我們具體分析。

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曾言道:

“白起善攻,廉頗善守”

白起是一個很善於打殲滅戰的人,上文提到根據秦國的軍功爵制就意味著殲滅戰才起最好的升遷之路。

戰爭是指揮家的藝術。

《孫子兵法》提到過“十人圍一人”。

殲滅戰無疑是全殲敵軍,但是敵人不是石頭不是木頭,是會還擊的人。

怎麼樣才能全殲敵人呢?

假如敵方一百人我方一千人,好的沒有問題十個圍一個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全殲。

那麼假如敵方有十萬人呢?

我方難道就要有一百萬人、一千萬人才可以全殲敵軍嗎?我方會有那麼多人嗎?

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這就需要將領發揮他的指揮藝術了。

當雙方軍力大致相等時一對一單挑基本上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留需要借勢。

借誰的勢?

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當然是借天時、地利、人和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地利火攻司馬懿無奈一場大雨司馬懿僥倖逃脫。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藉助的是“人和”。

諸葛亮、項羽在歷史上是什麼地位不用筆者多言。

而他們的對手司馬懿、章邯、王離也都是赫赫有名。

那麼白起善打殲滅戰可以得出結論,肯定不是人多欺負人少。

以白起最著名的長平之戰為例。

《史記》記載: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根據史書記載白起:



先是佯裝敗退誘敵深入,趙軍落入提前設好的包圍圈。

然後斷其後路,一分為二。

最後絕其糧道。

趙軍陷入絕境,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此時秦國一統天下的步伐已經無人可擋,同時白起也達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巔峰。


綜上所述:白起由於身處那個時代,在軍功爵制的激勵之下殲敵數不勝數,根據梁啟超先生的考究戰國時期的傷亡總數其中有一半是白起殺死的,通過筆者以上的論述說明白起確實是一位很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以上內容是是對此問題的看法。

愛好歷史的上班族。


上班族聊歷史


白起的威名是打出來的,雖然有秦國國力軍力本身的加成,但是並不能改變他本身是一名優秀將領的事實。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實施了軍功爵制。貴族世襲的局面被打破,想要晉升就必須要有實打實的軍功。而白起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上統帥位置的。在將星如雲的秦國脫穎而出,這份履歷就證明了他能力的優秀。

其次白起開創了殲滅戰的先例。在作戰時不僅會擊敗對手,還會盡可能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一生征戰,百萬人屠。可能有人會說白起的打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夠聰明。但是戰爭史告訴我們,在整體素質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是沒那麼多巧仗可打的,絕大多數都是硬碰硬的較量。而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種殲滅戰恰恰是最符合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的。如果沒有白起,六國沒有被打殘,那麼嬴政在位期間未必能統一天下。

再者白起懂得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打,什麼時候不能打。並不是無腦的猛將。長平之戰原本大勝,坑殺趙軍40萬,趙國國都兵力空虛,舉國震驚。這時候白起力主趁機滅趙。但是秦昭襄王聽信了範咀的話讓白起撤軍,接受趙國割地議和。結果秦軍一撤,趙國就反悔了,原本割讓的城池也不給了。秦昭襄王怒了,讓白起再去打趙國。白起說,趙國長平之戰失敗後,已經度過了最初震驚,力量空虛的時期。現在重新啟用了廉頗,徵發了新軍,整個國家上下一心。強行攻打,其餘五國一旦救援,必敗無疑。託病拒絕領兵出戰。秦昭襄王心有不平還是決定攻打趙國,最後在邯鄲城外慘敗而歸。由此可見白起對於戰爭形勢的預判是相當準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