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要“嚴管”和“調養”

我國慢性腎臟病患者人群龐大,引發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有很多,我國最常見的有:原發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多囊腎、梗阻性腎病、狼瘡性腎炎等。不論何種原因,只要存在腎損害或腎功能下降,持續時間達到3個月或以上的,都應歸為慢性腎臟病。俗話說慢性病,“三分治,七分養”,慢性腎臟病都有哪些表現,患病後怎樣更好的管理和調養呢?

腎臟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現倦怠乏力、嗜睡、食慾不振、顏面或下肢浮腫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加重,出現噁心嘔吐、皮膚瘙癢、貧血等,應警惕腎病進展的可能。患者應該定時複查血和尿,跟蹤病情變化,也便於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最好2-4周複查尿常規,4-8周複查肝腎功能、血常規、電解質,半年複查泌尿系B超。

腎臟病一般是要終身服藥的,然而,單純藥物治療是不能完全解決腎臟病的問題的,如果不配合飲食調節和運動調理,無法達到最佳的療效,尤其是在慢性腎臟病進展為尿毒症之前的時期,強調治療配合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的干預,做到“嚴格管理”和“精心調養”能夠延緩腎臟病進展,避免進入尿毒症期。

在配合醫生治療的基礎上,重點做好以下方面:

1、調節血脂:主要通過飲食控制來降低血脂,日常生活中用植物油代替動物油,少吃海鮮、動物內臟、肥豬肉等,必要時服用降脂藥;

2、控制血壓:提倡低鹽、低脂、低嘌呤飲食,調暢情志,避免過度勞累,必要時服用降壓藥;

3、預防感染:注意個人保護及衛生習慣,加強鍛鍊,提高免疫力;

4、戒菸限酒;

5、慎用腎毒性藥物:如西藥中的部分抗生素、解熱鎮痛抗炎藥、麻醉藥、碘化物造影劑等,以及含馬兜鈴酸類的中藥,如馬兜鈴、關木通、木防己、青木香、巴豆、馬錢子、烏頭、斑蝥、雄黃等。

總之,慢性腎臟病不可怕,合理管理疾病,能有效提高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延緩腎功能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