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紫金山東起絳縣沸泉山西側,向東延伸至侯馬市的隘口,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全山有東、西、北三峰:東峰又名泰山頂,在絳縣境內;西峰在聞喜縣境內;北峰為紫金山主峰,在絳縣、聞喜、曲沃三縣交界處,海拔1114.2米。紫金山古名絳山,從遠眺望土石皆呈紅色,特別是當曉日東昇,霞光萬道,層巒盡染,天地彤紅,所以在很古的時候,人們就把這裡稱為“絳”。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絳是西周初至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左傳》中就有“士為城絳,以深其宮”。“晉人謀去故絳”等記載。那麼,絳的地望在何處?晉國又何時遷都於絳?這一直是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還有人認為“絳”和“翼”,實際就是一個地方等等。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20餘年的考古發掘,晉都絳的神秘面紗才終於被揭開。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1992年至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翼城縣、曲沃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遺址的北趙村南晉侯墓地進行了5次發掘,其中發現晉侯墓8座,墓主分別為武、成、厲、靖、、獻、穆、文等8位晉侯。1997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附近曲村東北百餘米處發掘了周代城址。所獲遺存共分為5期,各期年代分別相當於西周早、中、晚期和春秋早、中期。尤令人重視的是,遺址中出土了西周時期的筒瓦,說明這裡曾有大型建築的存在。聯繫晉侯墓地的發掘,有關專家得出結論:這一遺址確為晉國早期的都城。其地南對紫金山,無疑就是史家苦苦追尋了兩千多年的晉國都城絳。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更具重要意義的是,通過這次發掘,以往眾說紛紜的晉國數次遷都的疑案也得以澄清,其遷徙脈絡大致如下:

  1、唐叔虞始封於唐;

  2、燮父始營建絳,武侯遷絳;

  3、昭侯因與曲沃對抗,回遷於唐,當代叫翼;

  4、晉武公統一晉國後,其子獻公擴建絳,並再次遷都絳;

  5、景公由絳遷都新田。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西漢時期在這一帶置絳縣,縣境包括今天的侯馬市、曲沃縣、翼城縣,但並不包括今絳縣。而今絳縣境在戰國時為曲陽地,《讀史方輿紀要》稱:曲陽在絳縣東南,戰國屬魏,“漢初曹參追魏豹於曲陽,即此”。漢、晉時期屬聞喜縣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才在此置南絳縣,縣治在車廂城,即今絳縣東南城村。西魏恭帝時去“南”字,改為絳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絳縣治所由車廂城遷至今縣城。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春秋晉國時代是山西在中國5000年曆史上影響最大的時期之一。晉國都城,在侯馬新田之前曾建於故絳車廂城,則鮮為人知。在山西省絳縣城南5公里多的地方,有一處形如車廂的古城。經過歷朝歷代的戰爭擊射,春春秋秋的風雨侵蝕,城牆已殘破不堪:坍塌的垣土高高堆起,毀壞的痕跡歷歷在目,最高處還有三五丈,較低處約一兩丈,凹凸不平,斑駁累累,像一條受傷的巨龍,氣喘噓噓地盤旋在中條山腰間的溝畔,伏臥在荒崖上。又像一節鏽斷了的鎖鏈,被人遺棄在野地裡。然而,當你得知這裡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都城時,定會大吃一驚。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一、俯瞰車廂城

車廂城建於晉獻公8年(公元前669年),北魏時重修。

車廂城地處絳塬中脊地域,雄踞於中條山東段北面,被深約30米的東、西兩溝夾峙其間。城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為50米,面積約30畝。城外的溝內有不竭的水源,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城四周依溝建有高厚的城牆,西北角開鑿隧洞式土門一道,內外上下均為75度陡坡。可謂關高城重,固若金湯。

城東有窪地2畝許,俗稱“牢固坨”,據說為當時的牢獄。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臨溝畔築有面積約10平方米的土臺一座,臺頂平坦,巍然聳立,傳系“崗哨臺”或“烽火臺”。城北約一里是常年奔流不斷的涑水河。城南背依中條山支脈的湫池山,不僅嶺高險峻,地勢獨特,而且風脈優異,景色宜人,給人一種“風吹山帶遙知雨,氣壓雲層兩重天”之感,“湫池舒光”成為“絳縣十景”之一。其間有一地勢斜緩、約五六十畝的開闊場所,傳為囤兵操練場。正南10餘里,直達山西南疆的“咽喉”——橫嶺關。越關南下渡過黃河,則抵春秋周王城洛陽京畿,亦即晉文公受王命平叔帶之亂,為護周襄王復位,於晉都絳舉“尊王攘夷”義旗,誓師率命所經之路線。城東、西、北隔溝環圍東南城、西南城、裴家城堡三個村莊,三村鼎立,隔溝呼應,為當時外圍駐軍防地。三村間的橋頭舊有一磚砌“鎮風門”,門額石鐫“晉大夫士故里”。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二、曾為晉國古都

車廂城,曾為晉國古都,有翔實的史料可查。

據明朝年間的《絳縣誌》記載:晉獻公8年,“獻公派士建都城聚(聚,即今絳縣城南5公里的車廂城),將桓、莊之族群公子全部殺光,繼而將聚命為絳,從而晉國定都於絳”。清乾隆時期,授文林郎絳縣知縣白山拉昌在《新修絳縣誌序》中說:“絳縣古晉都也。今之曲沃與翼皆絳地分疆畫界各據所守……”清光緒年間花翎同知銜絳縣事習安劉斌在《續絳縣誌序》中也稱:“絳在春秋晉時固一大都會,其為地固不狹……”《平陽府志》也明確記述:獻公繼位後“弒群公子而徙都於絳,故命士城絳深其宮,自獻而下歷惠、懷、文、襄、靈、成,傳至於景公十五年乃遷新田。”上述“絳”,即現在的絳縣車廂城。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大量權威性史料的記述也說明了車廂為晉國古都。

《方輿紀要》載:“聚,即今山西省絳縣東南十里之車廂城。”《史記·晉史家》、《詩譜》、《中國地名大辭典》、《元和志》、《地名補註》、《春秋故事》等林林總總不下10餘種的史書無一例外地肯定了這一論點。

自晉獻公八年建都於絳車廂城,次年遷徙於此,歷經84年,是晉國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也是晉國史上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年代。直至景公15年,由於梁山崩,景公怕處於中條山坡的晉都發生類似這樣的危險,才遷都於平地之中的新田。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三、圍殺群公子事件

晉獻公繼位初,其權位受到了桓、莊之族的威脅。

所謂桓、莊,系獻公曾祖與祖父,是嫡系關係。而桓、莊之庶系子孫,實為獻公同宗叔父、昆弟。這些人數遠超過嫡系的群公子,倚財仗勢,無法無天,遊手好閒,無惡不作,以至竟然與公室抗衡,使繼位不久的獻公極為不安。為了掃除身邊的隱患,獻公採納離間計,先是誘惑多數低能公子,誣陷足智多謀且少有劣跡的富有公子,繼而設法剷除蠢蠢欲動、敢於鬧事的公子,進而由士築城聚(即車廂城),以詭計拘捕所有庶系公子,一舉盡殺之。而今,當年圍殺群公子的牢獄尚存。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晉獻公圍殺群公子後,消除了心頭之患,鞏固了君權地位,索性“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史記·晉世家》)。至於擴建規模,《詩譜》明確記述:“北廣其方城二里”,也就是說,在原車廂城北面擴建了方二里的地方。

隨著國都面積的拓展,車廂城作為晉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則日趨穩固。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四、大量的文物與地名佐證

分佈於絳縣大地的諸多文物,以及數不勝數的相關地名可以佐證絳縣車廂城系晉國古都。

晉獻公之墓,文公墓、靈公墓俱在絳縣。位於絳縣槐泉村的獻公墓,高約40米,形似無柄木鐸,據傳系從幾十裡外的曲沃太子灘取五花土,由國人排隊傳筐,堆積而成。因其聲名欠佳,故而“孤寢無祠”。位於絳縣下村的文公墓,高約40餘米,圓形,因其功德昭著,墓前建祠,祠內立有清乾隆51年的“晉文公墓”石碑一通,近年墓前又雕塑了形態逼真的晉文公石像,歷代祭祀。晉靈公因暴虐成性,昏庸無道,死後葬於絳縣南劉家村的荒丘上,孤苦伶仃,無人祭祀。在絳縣博物館裡,一直保存著清“晉舊都”、“絳縣師”、“絳縣老人”等各種碑匾、石像及有關文物。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絳縣的不少地名,也能說明這一點。士故里,臨近車廂城,因而被稱為南城村,即是一例。距車廂城東7裡的卓子溝,因與世無爭的獻公之子卓子隱居於此,故而此名;小祁村,是晉國祁午將軍練兵的教場;南官莊,為晉文公巡視此地時所賜名;吳璧村,傳說該村一吳姓村民曾向文公獻一玉璧而得此名;範村,相傳為晉文公舅父子犯舊居,原名犯村,後因避諱“犯”字,更為今名,現村內將軍廟、石碑等遺物尚存;晉峪村,因晉文公曾駐兵而得名;拔劍泉,傳說晉文公帶兵打仗時,到此將士飢渴難忍,文公一急之下插劍於地,拔劍時泉水湧溢,後此名便得以流傳;董封村,為晉史官董狐的封地;孫王村,據說是因晉文公曾在此召開“尊王攘夷”會,便取名尊王村。後該村的孫安為官清明,為紀念之,遂更為今名。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現今,車廂城為晉國古都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來此研討的學者和觀光的遊客愈來愈多,車廂城正日益成為一處新的景區。

山西縣名史話:絳縣——紫金山光映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