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历史红尘


清代能够带刀的御前侍卫很少,至少是四品的二等以上侍卫,有这种特权的御前侍卫仅有两百人左右,其余大部分的侍卫都是禁止带兵器进宫的。

带刀护卫这个角色,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能够看到,通常都是武功高强,绝对忠诚的一类人。御前侍卫的历史也很悠久,只是各朝名称不同而已。

御前侍卫是清代特有的一种侍卫制度,御前带刀侍卫就是其中的一种。有人担心他们是否会对皇帝安全造成威胁,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

为什么说御前带刀侍卫不会行刺皇帝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御前侍卫有着完善详尽的管理制度。

御前侍卫在清代是一种官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护卫。这种侍卫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它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集中而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制度。

不论是侍卫的等级名额,还是地位待遇,在清初时已有详细的规范。皇太极即位后,对皇宫警卫制度进行了革新,宫中的侍卫形成了独立的队伍。

侍卫的官制开始建立,这时的御前侍卫大多来自满蒙王公贵族和宗室子弟。到了康熙时期,侍卫制度更加的完善,所有的侍卫均有了职位和品级。

这一变化非常重要,不但给了御前侍卫名份和地位,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御前侍卫的效忠决心,也是获得高官的捷径。

古代人讲究光耀门楣,有了这样的地位和待遇,谁会去行刺皇帝。

其次,御前侍卫都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御前侍卫的选拔非常严格,忠诚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清代的御前侍卫几乎全部来自皇帝统领的上三旗,这些家族都是皇室宗室或者是皇亲贵戚。

最初的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都是他的亲兵。后来多尔衮将正蓝旗换成他的正白旗,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上三旗都是清朝皇室的宗室,在皇太极时期都相互沾亲带故,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的宗室家族。从这里面选出来的侍卫,谁会去行刺自己的皇帝?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御前侍卫的选拔开始考察家底。除了出身要正之外,还要有家族和高官来保举,用以杜绝思想不纯之人。

有了祖上的沾亲带故,家族的举荐及相应的考核,基本杜绝了御前带刀侍卫行刺皇帝的可能性。行刺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没有人能承受的起。

再次,御前侍卫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约束。

清代旗人从小就要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忠于皇帝、忠于大清是他们一生恪守的信念之一。与清宫选秀一样,御前侍卫也是从小就被纳入考察范围。

有参选资格的家庭,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与培训,忠诚爱国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家长从小就会提醒孩子,他将来的行为会影响到家族。

这也从思想上杜绝了御前侍卫的不忠行为,他所形成的忠君思想是不允许他干一些出格的事情。家族不允许,家室不允许,皇帝更不允许。

最后,御前侍卫有特殊的待遇且前途无量。

御前带刀侍卫的待遇最高,除了本身俸禄外,还会有各种补贴和恩赏。带刀侍卫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但是扬眉吐气,而且还容易升迁。

御前带刀侍卫所穿的黄马褂,是多少大臣梦寐一求的殊荣,这对御前侍卫来讲,就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御前侍卫的朝服,比其他官员的朝服要特殊。

最重要一点就是升迁快,御前侍卫可以从最低的正六品快速升到正三品。除此之外,他们也可以外转,通常外转后的品级都要高于原来的侍卫品级。

很多御前侍卫将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等人,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大清的很多重臣都是御前侍卫出身,最终都成就了不世功勋。

因此,作为御前带刀侍卫,前途、地位、名声、待遇、荣耀等都有了,还有什么理由去行刺皇帝?整个家族等着他去光耀门楣,而不是等着满门抄斩。


野史也是史


带刀侍卫听起来,特别厉害,但是事实是清朝所有的侍卫,都带刀。那是标准装备。另外,清朝大内侍卫,都有黄马褂,那是大内侍卫的标准工作服。根本不需要什么再进行一次御赐。

当然不会,清宫侍卫是没有汉人的,清朝规定,侍卫必须是八旗出身,特别是上三旗和宗室当中,才武出众的人员,大约600人。另外侍卫亲军1400多人,也必须是八旗,最好是上三旗出身。朝带刀侍卫品级从6品到3品都有,越靠近皇帝的品级越高,这个级别的官员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待遇非常好,没必要行刺皇帝,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行刺皇帝,是要诛杀九族的。


强哥说历史


皇帝虽然号称孤家寡人,但如果到了人人都恨他入骨,就连侍卫都要弄死他的地步,那这皇帝当的也太失败了。皇帝担心有人谋害他,所以有了侍卫,又担心侍卫的忠心,所以有了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三旗侍卫。

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已经有了侍卫的雏形。不过这个时候,侍卫更像是亲兵。等清朝入关后,才正式确立了侍卫机构。

侍卫处的全称叫“领侍卫内大臣处”,设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和散秩大臣统领侍卫。其中领侍卫内大臣为正一品武官,从八旗中的上三旗每旗抽两人,内大臣也是一样,当然级别是从一品。为散秩大臣是从二品,出身没有特殊要求。

题目中的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一起负责的是内廷值班,更确切的是御前侍卫是贴身保护皇帝。

因为御前侍卫还有乾清门侍卫都是近距离负责皇帝的安全,所以皇帝还是会有所担心,毕竟总有刁民想害朕嘛,于是选拔侍卫就非常严格,有种种限制条件。比如人员的主要来源就是上三旗和宗室子弟,还有八旗大员的子弟和武进士。

首先上三旗选拔的也都是满人,并不包括汉人。其次康熙时期开始选择宗室子弟担任侍卫,理由有点奇葩,康熙不是为了宗室子弟的忠心,而是解决宗室生计问题。宗室侍卫共九十人,并入三旗随班行走。

除了限制选拔条件,清朝对侍卫的待遇都是相当优厚的,比如给侍卫戴翎就是显示他们与其他官员特殊的方式,还有就是侍卫都穿黄马褂,黄色可是皇帝专用的,文武大臣非特赐都不能用的,只有天子侍卫才能穿出去显摆。

当然只有精神满足也不成,物质满足也很重要嘛。例如:

乾隆四年八月谕: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批本处人员,俱每日在内廷行走当差,著将户部库内饭银每年赏给一万两。

除了给侍卫们各种餐补福利,在皇帝外出巡幸、狩猎时,侍卫们也都能分到赏钱。如写《佳梦轩丛著》的作者奕赓,他就担任过五年的三等侍卫,除了有半年被罚俸了,共得到三百六十两,如果折合到现在来算也得小一百万了。要知道这才是三等侍卫,就连看皇宫大门的大门侍卫都比这高。

给皇帝当侍卫这是谁都眼红的肥差,拿钱一等一的多,更重要的是侍卫还只是很多人的一个跳板。清朝权贵子弟要想当官,不需要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只需要从侍卫干起就可以了。这其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福康安从三等侍卫干起,两年后升为二等侍卫、御前行走,次年升为头等侍卫,再一年就成了户部右侍郎、镶蓝旗蒙古副都统了。这前后只有短短四年的时间,福康安就成了二品大员了。这是那些寒窗苦读的穷书生能比的吗?

除了从底层往上爬,也给了高层回旋的余地,不至于身败名裂坠入深谷。一般满族大臣犯了错,不会直接像汉族大臣一样革职不用,而是被任命为侍卫,发往西北边疆效力,以备东山再起。比如嘉庆时期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托津犯了错,被革去副都统职务,成了头等侍卫前往叶尔羌。结果两年后就恢复了副都统,后来更是官至大学士。

皇帝当然怕拿刀在自己面前晃来晃去的侍卫不安好心,所以他排除了一切不可控因素,只给利益集团内部的成员机会。他还给了这些侍卫荣誉满足他们的虚荣,给了他们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上升的机会。如果从皇帝那得到这么个肥差还想着抛弃妻子弄死皇帝,那得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可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被召为侍卫呢?


邯郸醉


在清朝,皇帝身边有一种特殊的人,总感觉他们对谁都会产生威胁,随时会取掉别人的性命,包括皇帝,这种人就是带刀的御前侍卫。

有时候不免会多想,如果有的御前侍卫背叛了皇帝,那皇帝不就一命呜呼了,难道清朝的皇帝就不担心这个问题吗?

咱们想过的问题清代的皇帝肯定也想过,我认为他们并不担心带刀的御前侍卫会对他们行刺,看清代史我们会发现极少有御前侍卫对皇帝行刺。究竟是为什么呢?

御前侍卫是清代的一类官员,专门来保护皇帝和皇宫的安全,其中带刀的御前侍卫为四品。

皇帝对自己的御前侍卫挺放心的,对那些贴身保护自己的人,我认为皇帝应该是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毕竟每天皇帝要忙的事情很多,天天担心会不会被自己选出来保镖刺杀,哪里还有精力照顾其他。

再说极大多数御前侍卫都是满洲、蒙古子弟和皇家宗亲,皇帝会想这都是自己家和自己家乡的人,当了皇帝之后没有忘记提高族人的身份,所以御前侍卫对他并没有刺杀的动机。

御前侍卫对皇帝的忠诚度极高,这与御前侍卫建立的历史有关。在皇太极时期,御前侍卫对皇帝的高度忠诚,皇太极对他们也十分看重和优待,这种关系和精神传承了下来,所以御前侍卫受到对皇帝忠诚的熏陶,皇帝对他们好就不用说了,为了自己的安全给别人点好处也没什么损失。

从某种程度来说,二者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皇帝安全了,御前侍卫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其他人的侵害,除了皇帝的位置,他们也能爬到与朝廷命官同种品阶。

再说皇帝对御前侍卫的待遇特别高,御前侍卫的晋升也十分简单,相对于其他的官员,御前侍卫晋升速度快,他们除了俸禄以外,还能受到皇帝的额外的赏赐和恩惠,这些对于御前侍卫来说诱惑巨大,所以他们很难起歹毒之心。

另一个角度来说,杀了皇帝对他们并没有好处。如果杀了皇帝,朝廷大乱,既有汉人的蠢蠢欲动,又有部分皇家宗亲觊觎皇位,但凡有新帝登基,御前侍卫都会进行一次大换血,换成新帝的心腹,所以这些对他们都没有好处,相反,还会威胁他们的地位,仅从利益这一因素就足以让他们尽力保护皇帝的安全并忠诚于皇帝。

再说清朝官员科举考试主要是汉文化,这对与满族和蒙族来说比较劣势,通过录用御前侍卫,就可以给清朝皇帝的族人提高身份的途径,既可以堵住世人的闲言碎语也可以让族人对其怀有感恩之情,这样御前侍卫对皇帝就更没有行刺的理由了。

而且他们进入中原就必须与汉人一起生活,他们也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来安慰汉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其实少数民族对大一统的国家统治并非有完整的体系,大部分还是沿用前朝的制度,这就让大部分少数民族不适应,对于他们的大部分来说有地位和利益就可以满足了,所以皇帝对带刀御前侍卫十分放心。


夏目历史君


御前侍卫是侍卫中的极品,可不是谁都能当的!

根据清朝的侍卫制度,对侍卫的挑选本来已经很严格了。而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更是侍卫中的极品!

一般的侍卫选拔,只要是满蒙上三旗子弟都可报名。这些侍卫俗称大内侍卫,归侍卫处和领侍卫内大臣管理。

而在皇帝生活和活动地带的核心,还有两种侍卫: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这两处的侍卫,归御前大臣管理,领侍卫内大臣没权利管他们。

乾清门侍卫,看名字就知道是在乾清门站岗的。乾清门里面,可是帝后寝宫和妃子皇子生活区域。所以,乾清门的位置非常重要。能在这里看门的侍卫,他们父母也都是皇帝信得过的奴才。

御前侍卫更了不得,专门负责守在皇帝身边,负责皇帝安全的,更是皇帝最亲信的人。这些侍卫,都是皇帝自己亲自从满蒙皇亲贵胄家的孩子中选出来的。每个人的父母也都是皇帝知根知底的亲信,甚至还沾亲带故。他们以后,也会被皇帝外放出去做官,成为皇帝左膀右臂!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害皇帝!



例如:一等御前侍卫索额图,他父亲索尼是康熙朝的辅政大臣。同时,他还是康熙原配妻子的叔父!就这关系,康熙肯定信得过他啊。

除了皇亲贵胄家的子弟外,皇帝偶尔也会从普通大内侍卫中选拔有能力的,信得过的人出任御前侍卫。

例如,和珅本来就是普通三等大内侍卫。因为他有文化,会办事,才被乾隆升任御前侍卫。

所以,御前侍卫都是皇帝身边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不会害皇帝了。皇帝连他们都信不过,那就别当皇帝了。


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的皇帝在皇宫的警卫工作上是煞费苦心的。他们一方面要选拔最忠诚的人充当他们的卫士,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各种原因引起的卫士对他们的反噬。所以在御前侍卫的选拔和管理上采取了极为复杂严密的制度。

首先是选拔的条件极为苛刻。首先必须是上三旗的人,所谓上三旗就是有清朝皇帝直接掌握的正黄、镶黄和正白这三个旗。汉军八旗基本上不予考虑。除此之外还要是世代为官的,不但为官家里还要有爵位承袭的。这就相当苛刻了,基本上把怀有二心的人都排除在外了。除了这些还要识文断字,还要武艺高强。

符合条件的人只要入选就等于进入了升官的快车道。这些御前侍卫是皇帝的心腹,通过皇帝的耳提面命,亲自栽培,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走入清朝高官的行列。所以这些人无论是从身份认同上说,还是从对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负责上说,抑或者从对家族的繁荣兴旺上说,他都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去刺杀皇帝,相反他会为自己能入选御前侍卫感到无比荣耀,也为自己的今后即将到来的高官厚禄而拼命保护皇帝。

相反如果一个符合条件的官僚子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御前侍卫行列,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不顾自己今后的前途命运、不顾自己的家人的生死存亡,也不顾身边其他御前侍卫的阻拦,而要去刺杀皇帝那肯定是精神有问题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入选御前侍卫的。

这些御前侍卫都是怀揣着家族和自己的梦想,背负着家族的光荣走进御前侍卫这支皇家卫队的,每个人都想在皇帝身边显露自己的才干和本领,要是有哪个御前侍卫想刺杀皇帝,其他的御前侍卫还想借此机会立下不世的功勋,这些人的武功都是不相上下的。所以这等于让御前侍卫处于们一种互相监视的环境之中,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了对这些御前侍卫的管理肯定是很严格的,内部的控制机制肯定是有的,在皇宫里那些侍卫相互监督,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是暗中肯定有这样的布置,一旦某个御前侍卫——不管带不带刀——有异常举动,其他侍卫肯定会迅速处置的。再说,这样的御前侍卫群体中肯定有情报人员,通过情报人员搜集的情报对御前侍卫的思想动向进行分析,可以及时消除隐患。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特务制度,而且进一步扩大和精细化了,所以清朝的对内镇压比较有效。这些特务统治的手段肯定要被清朝统治者运用到御前侍卫队伍的管理之中。通过对御前侍卫整体情况的掌握和外部的情报收集工作相结合,可以较为准确的分析出御前侍卫群体中的异动,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意外。

清朝的法律是十分严酷的,刺杀皇帝是不能赦免的大罪,刺客本人要被凌迟处死,刺客的家族都要被灭九族。所以在这样的处境之中,那些御前侍卫哪个还敢有不臣之心?都没有了。好好干有高官厚禄,一旦有了二心就会祸灭九族,这些人除非疯了才去刺杀皇帝。在御前侍卫面前有高官厚禄的引诱,在刺杀皇帝这件事情上,事前有其他御前侍卫的阻拦,事后——不管成功与否都有严刑峻法的惩罚,对御前侍卫而言机会成本太大、风险太高,而且没有什么收益,所以清朝的御前侍卫不管带不带刀都不会刺杀皇帝。


江南不缺水


帝王们不傻,就像世人所猜测那般,御前侍卫可以保护帝王,同时他们也具备了刺杀帝王的潜质。所以既然优劣都有,这挑人一定要慎重,所以清朝的御前侍卫必定是家世清白且又是帝王最为亲近之人。

御前侍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低便是大内侍卫,掌管大内,这也是距离帝王最远的侍卫,官职在六品。而距离帝王最近的乃是乾清宫侍卫和御前侍卫,这两者的选拔都是由一些满清贵胄选拔而来,人员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满清刚刚入关之时,中原地区反清复明的声音异常强烈,即使后来康熙推崇满汉为一体,反抗的声音减弱了不少,但是一直到清朝灭亡反清的声音都是存在的。在这种条件之下,满清帝王身边的护卫自然是满人,汉人他们即使用也是放在不重要的官职之上。后来随着不少汉人归顺,侍卫之中也逐渐有了汉人的身影。但是帝王身边的侍卫还是满人居多。

对于清朝帝王来说,满人就是家奴,这是最为亲切的称呼,也是一家人的表现。所以御前侍卫根本没有理由刺杀帝王,何况刺杀帝王他们根本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惹上一身腥。连帝王都无法坐稳江山,仅仅凭借他们的才能压根镇不住,所以对于刺杀帝王,这种自知之明他们还是有的。

而且皇宫之中最为低等的侍卫也是六品的官职,而状元初入官场官职也差不多在五六品。何况这些侍卫各个都是个潜力股,侍卫最开始之初都是从上三旗挑选出来的优秀子弟,属于真正的高官子弟。日后若是有所建树,或者是军队作战需要,他们的官职升迁是个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这御前侍卫乃是一个肥差,去刺杀帝王简直是连想法都不曾产生。

而且之前谈到过,统领乾清宫和御前的侍卫的乃是贵胄,这也就是与帝王最为亲密的大臣。既然侍卫是出自他们之手,必然是要经过层层的严格筛选,方可上任。而这其中必然要调查的清清楚楚,所以根本不可能混进有不轨之心的人。

再者,人都是有着软肋的,侍卫们要想刺杀一定要给自己所牵挂的安排好后路。但是显然他们做不到,刺杀帝王那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而御前侍卫都是从上三旗中挑选出来,若是真得刺杀,牵连甚广,他们也没有这个胆量这么做,也不可能去做。毕竟无论成功与失败,他所牵连的都不是他个人,而是家族的全部。

所以综合来看,一个是经过精密挑选,另外两个则是从侍卫本身对于现状的满足以及刺杀失败之后所要承受的结果,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侍卫们是不会犯糊涂去刺杀帝王的。

而且历史事实也证明,满清宫廷之中也没有出现过侍卫刺杀帝王的举动。显然各种机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侍卫们也没有产生异心,主动送死。


小镇月明


清朝皇帝正是因为担心被刺杀,才配备了御前侍卫、亲军营。


就1440人编制的亲军营,虽然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但还设置了4个内大臣,互不统属。所以可以想见即便经过重重政审,从上三旗选拔出来的根红苗正的满蒙子弟,皇帝都不能全信,时刻提防领侍卫内大臣不在,他们串联起来,不受控制。

所以御前的侍卫更是必须贴心贴肺,完全信任,才能担任了,更何况是御前的带刀侍卫。

御前带刀侍卫的品级通常三品到头了,但有品的正常至少也是六品。其实几品并不代表其权限,而是代表其俸禄档次。往往相当于皇帝对侍卫的认同和恩宠。


御前侍卫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得由皇帝亲自选授。而且选用御前侍卫还体现出了清朝皇帝驭人艺术。

和一般的亲军侍卫不一样,御前侍卫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从满、蒙的王公勋贵的子弟中选拔出来的。

比如清朝的“一代词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就是康熙御前一等侍卫(三品),他就是权相纳兰明珠的儿子。


用这些王公勋贵子弟,很显然并不是看中他们功夫好,而是他们身上的“犯罪成本”更高。一人谋反,诛灭九族。普通人家的孩子,社会关系浅,算是光脚的。而这些王公勋贵家的,牵一发动全身,半点差池都不能有。

另外还有一层“质子”的涵义。方便皇帝通过奖惩这些子弟,来拉拢控制这些王公勋贵。老子干的好,没奖励老子,反而儿子却受赏了,老子的干劲却更足了。

也是皇帝培养亲信的手段之一。御前侍卫干得好,深的皇帝信任的,再外放做官,或者在京内做官的,还精简了户部的考察程序。一纸调令,青云直上。


入关初期,汉人子弟是没资格做御前侍卫的。但是康熙为了笼络人心,增置了汉人侍卫。

从武举中选任,量少自不必说。而且名义上是御前侍卫,实际上根本近不到御前听差,通常会放到诸如乾清门侍卫行列。比如,杨芳、黄仕简、张承勋等等。所以说是御前侍卫,汉人御前侍卫根本不在御前,大都是名义上的。


炒米视角


两害相较取其轻

皇帝担心侍卫带着刀会被他们刺杀是可能存在的,然后有大量武器的军队是不是更应该担心被其刺杀?这样一直推下去,皇帝要担心被刺杀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比如妃子、宦官、臣子等。虽然在能想到的方面有所防范,但显然所有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所有的风险,只是想尽量避免伤害相对较大的风险而已。“盖闻两害相较,则取其轻”,如果没有了侍卫、没有了军队,那么皇帝的危险会更大,所以与其担心被所谓的带刀侍卫刺杀,皇帝想的是这些带刀侍卫怎么保护他不被刺杀,甚至是利用这个制度来笼络部分人心。


清朝的侍卫制度

侍卫的起源很早,在《周礼》之中就有了文字记载,历代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有执御器械、郎中、千牛备身、锦衣校尉等这些称呼,到了清代的称呼就是侍卫(满语:Hiya),清代的侍卫可以分成四等,一等侍卫六十人,正三品,二等侍卫一百五十人,正四品,三等侍卫二百七十人,正五品,蓝翎侍卫九十人,正六品。侍卫又分为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以及三旗侍卫,负责不同的工作,像是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就负责内廷的值班。

所谓的带刀侍卫其实应该指的是豹尾班侍卫,有六十人左右,他们的武器是豹尾枪,他们的分工是二十人在后左门值班,然后还有十个人拿着豹尾枪十个人带着佩仪刀同皇帝一起出入。包括上朝的时候,他们也会在皇帝左右站立,以保护皇帝的安全,震慑群臣。



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清朝皇帝还是会担心刺杀问题的,清朝在选定侍卫来源的时候,就有了严格的限制,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上侍卫,清朝的这些侍卫基本上是来自宗室、上三旗军校、世职、八旗子弟或者武进士(汉侍卫)。正因为给侍卫设置了层层关口,使得统治者被他们刺杀的风险相对降得很低,所以就没有那么担心了,反而清朝的统治者还利用此制度来笼络人心,巩固他们的统治。


淡看天上月


并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当上的清朝皇帝身边的侍卫,别看御前侍卫官小,但要进入大内皇宫,出现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得“根红苗正”!

其实,让贵族世家子弟来皇帝身边当保镖,并不是清朝皇帝突发奇想的政策,而是延续古代传统。这御前侍卫,在汉代叫郎官,选的都是为当今朝廷大官的青年才俊,或是门阀大家子弟。除了自身家底硬,还得有颜值。你想若来人满脸麻子,样貌丑陋,整天在皇上眼前晃来晃去,自然煞风景!

一般郎官,任期是三年,主要跟皇帝混个眼熟,顺便熟悉官场规矩,若你能力强,自然会予以重任。郎官阶段,是特别重要的“实习期”。

清朝的侍卫,主要选自在京的八旗子弟,“满洲第一美男子”和珅,就是这样入选御前侍卫的。期间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和珅会四种语言(满、蒙、藏、维),再加上擅长溜须拍马,不出意料得到乾隆的赏识。

至于这些带刀侍卫,为何不造反呢?

他们都是八旗子弟,整个家族都住在京城,其实也被皇族囚禁在京城,这种制度,自古就被称作“质任”,东汉时,董太尉要迁都长安,首先动的三百户贵族世家,袁绍叔父袁隗就在迁徙队伍中,后来袁氏兄弟起兵反董,袁隗成为第一个刀下鬼。

就是说,只要这些侍卫敢动皇帝一根毫毛,他们的家人免不了要受到牵连。再说,当侍卫只是他们进入官场的第一步,论能力论影响力都是菜鸟,即便真杀了皇帝,也轮不到他们登上皇帝的宝座。

若真有野心,那就站好侍卫的岗,等日后发达了,造反也不迟。不过纵观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哪个侍卫有造反之心,哪怕像和珅、鳌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