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五溪蛮大反叛的结局——相单程被杀,赋税延续西汉賨布政策

建武二十三年,五溪相单程大反叛,东汉朝廷在刘尚征五溪(湘西)和李嵩、马成讨蛮(五溪蛮)、马援征五溪相继失败后,军队处境险。

马援死后,当时的监军宋均继续指挥汉军。

这位宋均是谁?原来宋均建武初曾在五溪担任“辰阳长”(辰阳,今辰溪县),他在那里“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与五溪蛮关系不错,约颇为了解那里“蛮族”的情况。正因如此,当初光武帝才任命他为征蛮大军的监军。

在马援去世全军形势危殆之际,宋均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夷情”制定出“矫制招降”的策略,也即向“蛮人”妥协与诱降相结合的办法。

宋均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时面临着日久粮缺,将士心散,将会全军溃败的局面,事不宜迟,他就假传皇帝诰命,派遣军中司马吕种,持诰命入五溪起义军兵营同相单程、杨四、杨五等人于小宴溪、大宴溪谈判停战事宜。


东汉五溪蛮大反叛的结局——相单程被杀,赋税延续西汉賨布政策


我们知道在古代假传圣旨是一项祸灭九族之罪,众将极力劝阻。宋均说:“吾乃汉臣忠于君,何谓罪之。”令吕种为沅陵长,自为辰阳长。

吕种代表朝廷表示对五溪将士实行招抚政策(即招安)。要求罢兵置官,县长以下官吏,均由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实行自治。“度田”之事缓行;田土多的大富户,分出一部分田土,由苗民耕种,赋税问题,仍遵照西汉旧制,征收賨布,大口每年一匹,小口二丈。新增杂税,一律剔除。

这里所谓“賨布”,《后汉书·南蛮传》有记载“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 賨布是当地的一种土布,秦代开始这里的税收就是大人每年一匹,未成年二丈。


东汉五溪蛮大反叛的结局——相单程被杀,赋税延续西汉賨布政策


相单程对杨四、杨五将军说,朝廷已答应减除杂税,仍尊旧制,缓行“度田制”,并拿出一部分土地,给苗民耕种等说,我认为朝廷是宽仁的,我们起义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杨四、杨五二人亦表示赞成。在以后的几次谈判中,相单程表示接受“罢兵”所议各项条款。吕种还提出今后县里以及农村,都要兴办学校,青少年要入学读书,接受圣人之学,实行“忠神、忠君、走教化”之道。史称“置官吏、分苗民、兴学校”等决策。

吕种在大宴溪、小宴溪同五溪军首领谈判期间,频繁同五溪军中各尊长、兵长接触,一方面宣扬帝恩,一方面作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工作,给他们封官许愿,并要他们脱离相单程,设法暗杀相单程等三人。

这些尊长、兵长们,平时划地作威作福,称霸一方,谁也管束不了他们,入起义军,实属形势所逼,为保全自己财产,才投机参加起义军的。在军内时时要受到纪律制约,早就不舒服了,现在谈判即将成功,便可重整家业,任其作威作福了,便把平时所积的一肚子“窝囊气”,泼向“渠师”身上。


在最后罢兵签字盛大宴会上,吕种代表汉军和朝廷,首先在《协约》书上签字、画押;接着相单程代表五溪起义军签字、画押。在场人都十分高兴,二十多天的艰苦谈判,终于见到曙光。与会人入席开怀畅饮,共庆胜利。酒过三巡,吕种以沅陵长的身份,命击鼓、作乐,舞剑以助酒兴。原来这击鼓就是一种“杀人”暗号。各尊长、兵长们的心腹,早已埋伏四周,闻鼓声一齐涌出,相单程三个忠义兄弟毫无警觉,却被伏兵们一阵乱刀杀死。


东汉五溪蛮大反叛的结局——相单程被杀,赋税延续西汉賨布政策


宋均的矫制招降之策何以竞能得逞?主要是五溪蛮连续3年3次抗击东汉数万大军征讨,其人力物力当已耗费甚巨。尤其第三次抗拒马援军的征讨,从“春三月”至于“冬十月”,时逾半年,其“蛮族”欠发达的经济力量,必然难以维持旷日持久的大军军需补給。所以,他们当时也希望结束这场战争。在《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提到当时五溪起义军已出现了“饥困”的局而:“……单程等饥困,乞限会援病卒。谒者宋均听悉受降,为置长吏,群蛮遂平” 。“乞降”之说恐为朝廷史书的自我遮羞,但当时五溪起义者出现“饥困”,亦当可信。这应是宋均“矫制招降”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至此,五溪蛮大反叛平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