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唯一能看的地宮,萬曆皇帝的定陵,驚豔了世界卻損失慘重


十三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陵園,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已經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積還要大。可以說,十三陵是明帝國的另一座紫禁城。十三陵裡目前開放的只有三座陵墓:長陵、昭陵和昭陵的兒子定陵。而這三座陵墓中,唯一被挖掘並開放了地宮的就只有定陵。

十三陵裡所有的陵墓佈局都呈前方後圓形,象徵中國古代哲學理念的“天圓地方”。定陵早在萬曆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鈞22歲時就開工了,他還多次親臨陵現場督察。陵寢整整耗時6年後,花費了當時整整兩年的稅收。

陵門前立有一座無字的聖績碑。嘉靖之前,明代皇帝建陵墓時都無此碑,嘉靖想為自己立一座,又怕別人說三道四,所以乾脆為祖宗們都補立了一座。但並沒想好寫什麼,便都是無字碑。還有一種說法說嘉靖認為天命已定,“功德”勿需直言,於是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來,所以嘉靖之後,明朝各位皇帝給自己立的碑也都是空碑。


定陵是十三陵的第十座皇陵,主人是明第十三位皇帝,朱載垕的兒子,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排行老三,因兩位哥哥死得早,幸運地即了位。一開始的時候,他是勤於政務,想努力做個好皇帝的。後來由於想把自己和心愛的鄭貴妃生的兒子立為太子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後,開始消極怠工。既然你們不讓我幹我想幹的事兒,我也不上朝,不干你們想幹的事兒,就這樣和大臣們慪了幾十年氣。

萬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慪氣慪的時間太長,讓中國沒有趕上世界的新浪潮,也加快了明王朝的衰亡。後世挖了他的墓,而且是十三陵裡挖的唯一一座,可因為沒有找到如何將地下文物出土後不被氧化的方法,導致大量珍貴的文物損毀,異常可惜,所以此後再沒有挖過其它陵墓。

定陵原為三進方形院落,但祾恩門、祾恩殿都在清初遭到了損毀,雖乾隆曾將其重建,但在民國時又遭焚燬,如今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欞星門象徵天門,多用於陵寢、宮室、壇廟之中,是一種王制的象徵。還有一種說法,過了欞星門,便是冥界了,地宮就在欞星門之後。

定陵的地下宮殿分為前殿、中殿、後殿和左配殿、右配殿。這個是中殿,擺放著明神宗和他兩位皇后的石寶座與供器。地下玄宮非常的高,因為在地下,所以潮氣很大,據說當時打開時牆壁上都是水,連棺木裡都是水。

當時皇帝都把陵墓修建得和生前的宮殿一樣,即便是地宮,也依舊有著和地上宮殿一樣的單簷歇山頂。

後殿便是玄宮的主室了。室內設有棺床,上面擺放著萬曆和他兩位皇后的梓宮,也就是皇帝的棺材。萬曆居中,孝端皇后居左,孝靖皇后居右。梓宮間散放玉料,帝后的隨葬品儲放在梓宮兩側的26只楠木箱內帝后們的。據說當時玄宮打開時,孝靖皇后的梓宮及大部分隨葬器物已經糟朽。但梓宮是棺材套棺材,裡面還有金絲楠木的棺材。

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一經公佈,引發了海內外無數豔羨的目光和讚歎之聲。可惜的是因經驗不足,倉促打開地宮的金剛門後,墓裡面無數在低氧下存放了數百年的珍貴字畫、絲綢等文物在突然遇到氧分子後迅速碳化,遭到了嚴重的損壞。

據說當時要挖的是長陵,但長陵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就打算先拿定陵練練手,好在也正是這個原因,長陵的地宮至今仍保存完好。只是這位曾經一直慪氣的萬曆很是悲慘,陵墓被髮掘後又趕上那個特殊的年代,考古學家們被迫離開崗位,導致很多珍貴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於自然條件下,迅速乾枯腐敗。萬曆的金絲楠木棺材也被扔到野外,還有讓當地農民劈了當傢俱的,而萬曆和他兩個皇后的屍骨更是被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