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地區的這些遊藝習俗你知道嗎?

陝北地區的這些遊藝習俗你知道嗎?

民間藝術

本地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芳香的泥土味,和群眾的風俗習慣密不可分。

民歌:群眾愛唱民歌,耕地時一邊吆牛一邊唱歌,鋤地時汗水如注仍唱民歌,趕牲靈上路也唱民歌,婆姨女子納鞋底、剪窗花時也哼看民歌,喝酒時有酒麴,打夯時有夯歌,春節活動時有秧歌,婚喪大事時有各種儀式歌謠,祀神驅鬼時也有歌謠。神木、府谷人喜唱二人臺,榆林城人愛唱榆林小曲,清澗人愛哼道情,全地區群眾愛唱信天游,有“不唱不紅火,越唱越樂活”的說法。本區民歌大多粗獷、豪放、質樸、熱情,是群眾的心聲,生活的反映,智慧的結晶。

嗩吶:群眾俗稱嗩吶藝人為吹鼓手,一班吹手多由5人(或6人)組成,兩支嗩吶,一個邊鼓(或兩個)。一副手釵,一個圪塔鑼,吹奏起來聲音宏亮,十分威風,群眾十分喜愛嗩吶音樂,婚喪大事,做滿月,合龍口,廟會活動,春節鬧秧歌,甚至安碾子等活動也請嗩吶助興。嗩吶藝人辦紅白大事時路過村莊、橋樑時皆要吹奏,臨行或歸來時皆要張數聲長號,鳴炮3聲,保留著古代軍樂的習俗。除夕晚上,吹鼓手有向群眾吹奏送喜的習俗,群眾以少許錢幣或饃糕賞賜。

秧歌:正月初8日起秧歌,起了秧歌后先謁廟拜神,接著挨家逐戶排門子拜年,其目的是“動動響器,大吉大利”,鬧騰一陣,唱1~3個秧歌,主人賞以菸酒,糖果、錢幣,秧歌隊齊聲道謝。每天晚上公演大場秧歌,場子、腰鼓、旱船、獅子、竹馬、張公背張婆,五彩繽紛,元宵節達到高潮,元宵晚上要轉九曲。九曲陣是用高粱杆或其它杆圍成的,橫豎各19行,共361盞燈,圓木為座,蘿蔔洋芋等剜成燈,火柴棉絮為芯,動植物油,上置彩旗。入夜,燈光閃爍,鞭炮聲聲,鼓樂齊奏,秧歌隊引頭,其他男女依次按既定路線緩緩而行。每到一陣,傘頭要唱秧歌,共有九陣。轉完九曲有偷燈的習俗,據說偷燈者可以早生貴子。

說書:陝北說書情節曲折,語言風趣,主題鮮明,為群眾喜聞樂見。舊時說書藝人多為群眾說平安家書、還口願,說書前要請神,說書後要安神,名曰娛神,實則娛人。

石雕:本地區石雕藝術皆用來美化門樓、雕刻石碑等,尤其是炕頭石獅和民間習俗密不可分。群眾喜用紅繩連著石獅子鎖住小孩,使小孩平安成人。炕頭石獅有大有小,皆栩栩如生,“十斤獅子九斤頭,一雙眼睛一張口”,造型優美。“貴器器”小孩要鎖到12歲才開鎖,此石獅子綏德、子洲、米脂、清澗、神木各縣皆有,綏德最多。現在由炕頭實用品已轉變為工藝品,陳設室內,別有情趣。

剪紙:群眾稱為窗花,本地區剪紙藝術十分盛行,而定邊、靖邊尤為有名。春節,門窗上多貼窗花,窯頂、炕圍、米麵缸、箱櫃上也貼,結婚時洞房上也貼,定親喝酒時瓶上也貼,剪紙來自民間,用於民俗,至今不衰。

此外,榆林還有說練子嘴(也叫順口溜)、講故事、碗碗腔、道情等民間說唱藝術,沿黃河畔的群眾地近山西,愛聽晉劇。刺繡、紙紮等民間工藝美術也和民俗息息相關。

民間遊戲

智能遊戲有下象棋、跳老虎、下方,捉鱉、割韭菜、補褲襠、典窯、馱鹽等耍法。跳老虎又叫狼吃羊,有單頭、雙頭、四頭等耍法,常見的是雙頭,兩人玩耍,甲方兩顆老子,乙方22~24小子,乙方棋子保圍住甲方棋子為勝,甲方可以吃掉乙方棋子,乙方的棋子損失太多,無法圍困,算輸。近年增加打撲克、下跳棋、軍棋、圍棋等遊戲。還有猜物、找物、猜謎語、說繞口令、摺紙玩具等遊戲,女孩子還玩掏絞絞、吃子等遊戲。

助興遊戲多用於節日聚會飲宴之時。有划拳、打槓子等。

陝北地區的這些遊藝習俗你知道嗎?

本境賭博在舊社會十分盛行。不肖人家因賭博或夫妻不睦,或傾家蕩產,甚至鬧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正直之人都不要賭,遊手好閒之徒,才以賭為業。賭頭賭棍東奔西竄,呼么喝六,招搖撞騙,為害不淺。還有招場窩賭者,給賭徒提供場地、賭具、飯食,拈頭著利,賭博是本境的陋習之一。人民政府大剎賭風,對賭頭賭棍、招賭者或罰款,或批評教育,或拘捕判刑,嚴厲制裁,賭風漸小,不少村莊已無賭博。“文化大革命”時,賭風又熾,1968年最為猖獗。後來,雖然有所收斂,但時弱時強,尤其是廟會、集會、春節、農閒之日最易刮賭風,政府年年戒賭,但仍時有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