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始建于北魏(386-557),因座落在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象山脚下而得名。


成书于唐代的《法苑珠林》记载过去七佛曾在这里说法;茶圣陆羽的师父智积法师也曾在这里“闻香讨根”;晋代高士王嘉亦隐居于此。


七佛:


一,毗婆尸佛,义为胜观。距今九十一劫前出世(一劫约为13亿4千万年),举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16万弟子参加,第二次10万,第三次8万弟子参加。


二,尸弃佛,义为最上。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三次说法集会,一次10万弟子,二次8万弟子,三次7万弟子参加。


三,毗舍婆佛,义为一切有。主要弟子为扶游和郁多摩,两次说法集会,一次7万,二次6万弟子参加。


四,拘楼孙佛,义曰成就美妙。现在贤劫的一千佛之首,在第九劫人寿六万岁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4万弟子参加。上首弟子为萨尼和毗楼。


五,拘那含佛,义为金寂。在人寿四万岁时出世,阿弥陀佛的前世是他的弟子。说法一次,三万弟子参加。


六,迦叶佛,义为饮光。骑狮子,是释迦牟尼佛前世师。说法一次,2万弟子参加。上首弟子为提舍和婆罗婆。


七,释迦牟尼佛,义为能忍能仁能寂,佛教的创始人。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据典籍记载七佛曾在渭南说法


中国有一条“母亲河”,黄河。中国还有一座“父亲山”,秦岭。秦岭这个大自然的骄子,除了其靡丽的自然景色外,更吸引人目光的就是这里的“宗教文化”和“隐士文化”。而此两点在陕西渭南临渭区的南原却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这是佛陀或大自然对渭南人民的慷慨馈赠!这里有佛教最圣之迹的“七佛说法处”,这里有终南山隐士之先驱的“王嘉归隐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本文试图通过对“七佛说法处”渊源的说明。带您走进渭南,走进一条时空和文化的隧道,带您游历一番由“周处打虎处”、“智积寻香处”、“梵僧受记处”、“七佛说法处”、“王嘉隐居处”及渭南八景之一的“象山雨霁”等组成的真实画卷!以期提升渭南佛教文化的层次,以期丰富渭南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期为临渭区南源的开发注入一汪清泉。


唐道世法师(--683)根据其兄唐著名律师释道宣的《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编辑而成的,具有“佛教百科全书”性质的《法苑珠林》对渭南七佛说法处进行过描述。《法苑珠林》全书一百篇六六八部,概述佛教之思想,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华香篇第三十三,对渭南七佛说法处记述如下:


“唐雍州渭南县南山倒豹峪,有悬石纹状倒豹,因为名焉。谷有岩象于佛面,亦号象谷。古老传云,昔有梵僧来云,我闻此谷有象面山七佛龛,昔有七佛曾来此谷说法,洞内有薝卜华,常所供养。


近至永徽年(650年始)中,南山龙池寺沙门智积,闻之往寻,至谷闻香莫知何所,深呀香气从涧内沙出,即拨沙看,形似茅根,裹甲沙土,然极芬馥,就水抖擞洗之一涧皆香。将还龙池堂中合堂皆香极深美气。山下俗人时见此山,或如佛塔,或全如佛面挺出空际,故像头之号非是虚立。旁去嘉美谷甚近,即姚秦时王嘉所住也”。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七佛说法处(二)


《法苑珠林》记载的渭南县(现在的临渭区)南山的倒豹谷也叫象谷。明代南大吉的《渭南县志》图志中载山川考中记载“曹峪之西三里,又南曰凤凰山,山之南崭岩上出岿然高耸者曰玄象山,俗曰二郎山。晋(265-420)王嘉后隐处。一曰“倒兽山”其峪曰“倒兽峪”,相传亦以为周处杀白额虎于此,故名,俗又曰“大峪”。


与《法苑珠林》中“唐雍州渭南县南山倒豹峪”及“姚秦(384——417)王嘉所住也”实为一处,只是南大吉先生误王嘉为晋人罢了。王嘉者,姚秦名士,有《拾遗记》传世,为杂记志怪类书,后归隐于此。此处即现在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南原的“大峪”,现在当地人称为“tuo峪”。


唐代大历年间(772)渭南县尉王建所作《酬柏处士御闻与韦处士同游灵台寺见寄》诗中所述:“西域传中说,灵台属雍州。有泉皆胜迹,有石皆佛头。所出薝卜香,外国欲来求”也是这个所在。灵台寺(位于二郎山近处灵台山上,为秦时灵台即天文台,后台毁建寺。《潜却类书》载“骊山东南三十里,秦始皇灵台祠在焉”即应为此处),《西域传》中记载属于古雍州这是无疑的。


诗中的“有石皆佛头”与《法苑珠林》“古有岩象于佛面,亦号象谷”的记载是相同的,那么诗中的“所出薝卜香,外国欲来求”与《法苑珠林》中的梵僧来朝(此梵僧当为阿罗汉)和智积寻香也同是一处的。由此可见,梵僧悬记的七佛说法处,和智积法师得香处就在渭南市临渭区的“大峪”!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渭南象山禅寺——七佛说法处


小编曾亲往大峪考证。历尽千年沧桑的“说法石”至今仍在,不得不说这是个奇迹!穿越在清溪幽谷中,大自然的气息与宗教的深邃,使得这古七佛说法处更加迷人和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