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進入危機模式,這次會有什麼不同?


世界進入危機模式,這次會有什麼不同?

正如你看到的,在過去兩週裡,動輒暴跌千點、震幅高達4%以上的主要股市;從2%附近一路暴跌至只有0.76%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天跌幅接近10%的國際世界油價;飆升至次貸危機以來最高水平的恐慌指數;躁動不安蠢蠢欲動的金價;緊急且激進的50基點的美聯儲大幅降息……這一切只有在危機時刻才能夠見到的情形都指向一個鮮活的現實----

我們的世界已經處在危機狀態,至少在金融市場層面是這樣。

與以往危機不同的是,此次金融市場大動盪的觸發點並非來自於經濟部門和金融體系內部,而是來自於外部的偶發因素----新冠疫情

這也是為什麼我暫時將“危機模式”限定在金融市場層面的原因。

按常規推論,這種外部偶發因素的影響應該很快就會過去,且傷害要遠小於金融體系內部的風險釋放。

然而,這次危機可能完全不同,恰恰正是由於這一外部因素的衝擊,才使得情況更加糟糕。

次貸危機要的是錢 新冠危機要的是命

從日本泡沫破裂到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每次危機的爆發都是由一個地理區域或經濟

局部開始,然後通過金融市場傳遞到世界各地,在此過程中,經濟體系的根基並未被動搖,所有經濟活動所依賴的條件並未被摧毀,都還完好無損,只是無法正常運轉。

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只需要注入更多的錢、豁免更多的債務就能夠迅速讓經濟的機器重新運轉起來。因此,對於這類危機,貨幣及財政政策的救助會非常有效。

然而,新冠危機直接威脅的人的生命,阻斷的是所有人類正常的交往和隨之而來的經濟活動。人們無法聚集在一起從事生產、無法召開會議談判投資、無法面對面交接形成交易、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

在此時,疫情的蔓延呈現的是多點輻射狀態,每個帶病主題都是一個傳染源,這與金融危機的鏈條是傳染完全不同,而且糟糕的是人們無法準確的知道哪一個個體是傳染主體。

由於對生命健康的看中也就是對死亡的恐懼,使人們在疫情受到控制之前,不願意冒險進行任何在平時正常的社會活動和經濟交往,也就使得經濟活動的

基礎條件大部分喪失,阻斷了經濟機器的傳動齒輪和油水管路,使經濟遭遇空前停滯。

而更重要的是,再低的利率、再強大的財政支出所形成的誘惑都無法與生命受到的威脅相提並論,也就使貨幣和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效用。

央行也好政府也罷 有心殺敵無力迴天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抹殺貨幣和財政政策的效用,至少在降低信用風險和維持就業方面還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然而,即使央行和政府願意傾其所有支持經濟,他們的“所有”還有多少呢?

答案令人尷尬

,因為大多數央行和政府工具箱裡空空如也,已經沒有政策空間或者空間相當有限。

圖1:美、歐、日、英央行基準利率

世界進入危機模式,這次會有什麼不同?

圖2:美、歐、日國債收益率


世界進入危機模式,這次會有什麼不同?

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仍然具有貨幣政策空間的寥寥無幾,歐洲、日本早已是零利率和負利率,英國距離零利率也只有半步之遙,利率還往那裡調降呢?

即便是隻有

美聯儲的聯邦基金利率尚存1.25%的空間,但是繼續下調的作用也將大打折扣,因市場利率早已先行幾步,基準利率的調降只是對市場利率的追逐而已,且很容易將市場利率基準----長期國債收益率----驅趕至零利率或者負利率。

圖2:次貸危機期間聯邦基金利率調降至零時,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還在2%附近的水平,而12年過去以後,聯邦基金利率當前尚在1.25%遠高於次貸時期,而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跌至7-8%的水平,貨幣政策的空間還有多少顯而易見。


世界進入危機模式,這次會有什麼不同?

對於此類危機的應對,財政一定會比貨幣政策更加有效,但眾所周知的是,以美國為首的

主要國家財政工具箱的乾淨程度比貨幣政策更加尷尬,甚至箱底而在已經漏掉了----高昂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令美、日、歐、英發達國家以及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根本沒有什麼財政空間,所以幾乎所有國家政府都對加大財政支出保持緘默,而諸如德國這樣鮮有的財政健康的經濟體雖然有空間,但卻並不願意打破財政均衡。

所以,即使央行和政府門願意傾其所有支持經濟,能做的更多也只是喊喊口號而已----地主家早已沒有了餘糧,那些彈藥已經在次貸時期、歐債危機時期以及川普好大喜功的上任初期被早早打光了,能做的恐怕就是另一輪QE。

次貸危機全球攜手同仇敵愾 新冠危機同林之鳥各自飛

十二年的時間裡,改變的不只是經濟格局,改變更加巨大的是全球協同的氛圍。

次貸危機後,全球央行、政府立即達成全面合作應對危機,前者迅速向市場大規模挹注流動性以恢復市場秩序,並迅速將利率一路調降至零,相繼施行數萬億美元之巨的量化寬鬆,發達國家政府大規模擴張財政,累計動用超萬億美元對經濟和企業施加救助,中國不但大幅度調降利率、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四萬億巨大投入,還購買發達國家債券傾力紓困……

如今,此番風景早已不再,即便G7盟友內部都無法達至意見統一,全球協同就更加談不上,口號喊得震天響,但貨幣、財政政策實則分道揚鑣----歐洲如此,就連美國的鐵磁英國也是如此。

對於中國而言,我想這一次不會再被忽悠,何況在遭受如此重壓之下,美國對貿易協定的購買規模執行沒有絲毫放鬆。

缺乏協同的危機處置,使經濟各自為戰,其政策的有效成都可想而知。

金融危機直接衝擊的是資金鍊 新冠危機直接衝擊的是供應鏈

當下的世界已與12年前更加不同,全球化程度之高、經濟體之間聯繫之緊密、個別經濟體在整個經濟循環中的影響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已有天壤之別。

資金鍊的修復是相對容易的,辦法有很多,其中將風險傳遞的路徑阻斷、將斷裂的資金鍊條重新連接、將短缺的資金充分彌補……這些辦法都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從而達到風險緩釋的作用,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恢復經濟秩序,而形成的長期副作用則可以通過未來政策的騰挪不斷一時間換空間的方式進行消化。

供應鏈的修復則難度和所需時間要高得多、長得多,而適用於資金鍊修復的辦法對供應鏈並不起作用,難以通過人為設定進行強力干預,只能通過消滅疫情才能夠達成。

當下,無論是汽車、電子、交通、金融、醫藥、娛樂……全球幾乎所有行業都遭遇了來自各個相關國家供應鏈斷裂所帶來的影響。

這兩樣天看到有些媒體對於疫情導致中國供應鏈中斷從而造成全球經濟體遭遇巨大影響、讓很多國家“終於知道了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多高、中國有多厲害”的情形而沾沾自喜、自鳴得意我真的替這些媒體感到羞愧!

權且不論我們在全球供應鏈和經濟穩定中應擔負的責任,就此次供應鏈衝擊而言,對中國帶來的絕非益處而是更大的壓力,其中原因顯而易見:

經過此次衝擊,會令更多的國家意識到對於單一供應鏈的依賴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因此,對於供應鏈的重新構建就變成一項非常重要的長期任務,在措施當中,分散、撤離、更換供應來源成為必選項。非但如此,疊加貿易戰所帶來的影響,這一進程勢必將加劇、加速開展。

不要天真的以為別人都沒有長腦子。

所以,此次疫情非但不會帶來向心力、反而會加劇離心力;會加大逆風、而不會轉向順風。相關經濟體承受的長期壓力才剛剛開始。

債務!還是債務!

關於全球債務風險,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但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全球經濟的穩定。

在以往得日子裡,全球債務應對正如在臺風中的懸崖上走鋼絲,小心翼翼、驚心動魄地維持著勉強的平衡,然而,新冠正如突然飛來的一粒石子擊中表演者,雖然不是毀滅性打擊,卻足以使表演者失去平衡。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一些企業面臨的困境,這些個案放大至全球整體經濟環境中就會形成規模效應和另一種傳染效應,情形正與我們經歷過的次貸類似。

全球經濟遭遇嚴重衝擊已經是既定事實,而對於疫情過後的經濟報復性反彈而言,由於此次災害並非自然災害,所以並不存在恢復性重建所帶來的投資和相應需求而絕大部分的消費喪失是永久性和不可逆的。


也就是說,對於經濟的傷害是現實的和長遠的。


在此情形下,經濟的衰退風險大大上升,勢必會反映在資本市場上----當前全球股市、商品暴跌,債市大漲足以說明這一問題。

重要的是,由於此次災害衝擊正值全球潛在風險發作、逆全球化歪風盛行之時,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很可能才剛剛開始,並可能進一步誘發風險市場的長期持續修正和避險資產的收益低下,換言之,股市、商品的下跌還遠未結束,而債券的收益率會越來越低。

決戰金融 鳳凰涅槃 浴火重生

如果說在這場危急中,還有哪個重要國家貨幣和財政空間還較為廣闊、經濟潛力

尚未被充分挖掘、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解放、產業升級存在巨大機遇……那可能只有中國了!

我們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還有2.6%,我們的MLF利率還有3.15%,我們的財政赤字佔GDP比例也還只有2.8%,我們的中西部還有巨大增長空間,我們的科技突破具備必要條件、甚至一些領域已佔據制高點……

這些都是其他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所不具備的。

疫情所帶來的衝擊顯而易見且不可迴避,然而關鍵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堅守住發展實體經濟這一根本,不採取強刺激的貨幣政策以保持金融定力、不刻意干預金融市場尊重規律力量、不人為製造無效需求吹大泡沫,將疫情的破壞力順勢變為推陳出新、產業升級的創造力,繼續已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必將在短痛後還來長治久安的良好效果。

這樣的政策將於美國完全不同,美國正在沿著債務擴張、債務貨幣化的道路一條道走到黑,但欠債終究是要還的,副作用的再一次強烈的發作只時間問題(上一次是次貸),而一旦復發就一定比次貸更加嚴重,這個道理就連大字不識的中國老太太都能夠想明白。

中國的經濟、金融市場走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正像相關說法那樣,內部長期積累的矛盾集中發作,而外部面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在轉向、升級的黎明前,經濟、市場經歷相對劇烈的顛簸是正常的、也是必須的,對原有結構和設施進行適度摧毀也是必要的,這將有利於創造新的、更加先進的設施和環境。

經濟的跨越式、革命性發展,正如鳳凰涅槃,必須經過浴火自焚,忍受巨大痛苦,燒盡所有舊的羽毛和肢體,才能夠得到更加更美好的軀體獲得重生。

任何一次瘟疫災害都不只會帶來經濟上的衝擊,思想上的衝擊更加巨大,正如黑死病破除了對神權的迷信,當下的疫情也有助於我們破除對他人的迷信、自己的迷信、對某種力量的迷信。

只要我們敢於經受火的洗禮,能夠忍受經濟、體制陣痛的必要痛苦,能夠放棄那些本不該堅守的東西,就可以成功渡過危機,中國就一定會獲得偉大的騰飛。

相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我更看好中國的未來!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