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入危机模式,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世界进入危机模式,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正如你看到的,在过去两周里,动辄暴跌千点、震幅高达4%以上的主要股市;从2%附近一路暴跌至只有0.76%的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天跌幅接近10%的国际世界油价;飙升至次贷危机以来最高水平的恐慌指数;躁动不安蠢蠢欲动的金价;紧急且激进的50基点的美联储大幅降息……这一切只有在危机时刻才能够见到的情形都指向一个鲜活的现实----

我们的世界已经处在危机状态,至少在金融市场层面是这样。

与以往危机不同的是,此次金融市场大动荡的触发点并非来自于经济部门和金融体系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的偶发因素----新冠疫情

这也是为什么我暂时将“危机模式”限定在金融市场层面的原因。

按常规推论,这种外部偶发因素的影响应该很快就会过去,且伤害要远小于金融体系内部的风险释放。

然而,这次危机可能完全不同,恰恰正是由于这一外部因素的冲击,才使得情况更加糟糕。

次贷危机要的是钱 新冠危机要的是命

从日本泡沫破裂到亚洲金融危机到次贷危机,每次危机的爆发都是由一个地理区域或经济

局部开始,然后通过金融市场传递到世界各地,在此过程中,经济体系的根基并未被动摇,所有经济活动所依赖的条件并未被摧毁,都还完好无损,只是无法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需要注入更多的钱、豁免更多的债务就能够迅速让经济的机器重新运转起来。因此,对于这类危机,货币及财政政策的救助会非常有效。

然而,新冠危机直接威胁的人的生命,阻断的是所有人类正常的交往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动。人们无法聚集在一起从事生产、无法召开会议谈判投资、无法面对面交接形成交易、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此时,疫情的蔓延呈现的是多点辐射状态,每个带病主题都是一个传染源,这与金融危机的链条是传染完全不同,而且糟糕的是人们无法准确的知道哪一个个体是传染主体。

由于对生命健康的看中也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在疫情受到控制之前,不愿意冒险进行任何在平时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经济交往,也就使得经济活动的

基础条件大部分丧失,阻断了经济机器的传动齿轮和油水管路,使经济遭遇空前停滞。

而更重要的是,再低的利率、再强大的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诱惑都无法与生命受到的威胁相提并论,也就使货币和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效用。

央行也好政府也罢 有心杀敌无力回天

诚然,我们不能完全抹杀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效用,至少在降低信用风险和维持就业方面还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然而,即使央行和政府愿意倾其所有支持经济,他们的“所有”还有多少呢?

答案令人尴尬

,因为大多数央行和政府工具箱里空空如也,已经没有政策空间或者空间相当有限。

图1:美、欧、日、英央行基准利率

世界进入危机模式,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图2:美、欧、日国债收益率


世界进入危机模式,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仍然具有货币政策空间的寥寥无几,欧洲、日本早已是零利率和负利率,英国距离零利率也只有半步之遥,利率还往那里调降呢?

即便是只有

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尚存1.25%的空间,但是继续下调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因市场利率早已先行几步,基准利率的调降只是对市场利率的追逐而已,且很容易将市场利率基准----长期国债收益率----驱赶至零利率或者负利率。

图2:次贷危机期间联邦基金利率调降至零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还在2%附近的水平,而12年过去以后,联邦基金利率当前尚在1.25%远高于次贷时期,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跌至7-8%的水平,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有多少显而易见。


世界进入危机模式,这次会有什么不同?

对于此类危机的应对,财政一定会比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但众所周知的是,以美国为首的

主要国家财政工具箱的干净程度比货币政策更加尴尬,甚至箱底而在已经漏掉了----高昂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令美、日、欧、英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根本没有什么财政空间,所以几乎所有国家政府都对加大财政支出保持缄默,而诸如德国这样鲜有的财政健康的经济体虽然有空间,但却并不愿意打破财政均衡。

所以,即使央行和政府门愿意倾其所有支持经济,能做的更多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地主家早已没有了余粮,那些弹药已经在次贷时期、欧债危机时期以及川普好大喜功的上任初期被早早打光了,能做的恐怕就是另一轮QE。

次贷危机全球携手同仇敌忾 新冠危机同林之鸟各自飞

十二年的时间里,改变的不只是经济格局,改变更加巨大的是全球协同的氛围。

次贷危机后,全球央行、政府立即达成全面合作应对危机,前者迅速向市场大规模挹注流动性以恢复市场秩序,并迅速将利率一路调降至零,相继施行数万亿美元之巨的量化宽松,发达国家政府大规模扩张财政,累计动用超万亿美元对经济和企业施加救助,中国不但大幅度调降利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四万亿巨大投入,还购买发达国家债券倾力纾困……

如今,此番风景早已不再,即便G7盟友内部都无法达至意见统一,全球协同就更加谈不上,口号喊得震天响,但货币、财政政策实则分道扬镳----欧洲如此,就连美国的铁磁英国也是如此。

对于中国而言,我想这一次不会再被忽悠,何况在遭受如此重压之下,美国对贸易协定的购买规模执行没有丝毫放松。

缺乏协同的危机处置,使经济各自为战,其政策的有效成都可想而知。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是资金链 新冠危机直接冲击的是供应链

当下的世界已与12年前更加不同,全球化程度之高、经济体之间联系之紧密、个别经济体在整个经济循环中的影响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已有天壤之别。

资金链的修复是相对容易的,办法有很多,其中将风险传递的路径阻断、将断裂的资金链条重新连接、将短缺的资金充分弥补……这些办法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达到风险缓释的作用,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恢复经济秩序,而形成的长期副作用则可以通过未来政策的腾挪不断一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进行消化。

供应链的修复则难度和所需时间要高得多、长得多,而适用于资金链修复的办法对供应链并不起作用,难以通过人为设定进行强力干预,只能通过消灭疫情才能够达成。

当下,无论是汽车、电子、交通、金融、医药、娱乐……全球几乎所有行业都遭遇了来自各个相关国家供应链断裂所带来的影响。

这两样天看到有些媒体对于疫情导致中国供应链中断从而造成全球经济体遭遇巨大影响、让很多国家“终于知道了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有多高、中国有多厉害”的情形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我真的替这些媒体感到羞愧!

权且不论我们在全球供应链和经济稳定中应担负的责任,就此次供应链冲击而言,对中国带来的绝非益处而是更大的压力,其中原因显而易见:

经过此次冲击,会令更多的国家意识到对于单一供应链的依赖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因此,对于供应链的重新构建就变成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任务,在措施当中,分散、撤离、更换供应来源成为必选项。非但如此,叠加贸易战所带来的影响,这一进程势必将加剧、加速开展。

不要天真的以为别人都没有长脑子。

所以,此次疫情非但不会带来向心力、反而会加剧离心力;会加大逆风、而不会转向顺风。相关经济体承受的长期压力才刚刚开始。

债务!还是债务!

关于全球债务风险,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

在以往得日子里,全球债务应对正如在台风中的悬崖上走钢丝,小心翼翼、惊心动魄地维持着勉强的平衡,然而,新冠正如突然飞来的一粒石子击中表演者,虽然不是毁灭性打击,却足以使表演者失去平衡。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些企业面临的困境,这些个案放大至全球整体经济环境中就会形成规模效应和另一种传染效应,情形正与我们经历过的次贷类似。

全球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已经是既定事实,而对于疫情过后的经济报复性反弹而言,由于此次灾害并非自然灾害,所以并不存在恢复性重建所带来的投资和相应需求而绝大部分的消费丧失是永久性和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对于经济的伤害是现实的和长远的。


在此情形下,经济的衰退风险大大上升,势必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当前全球股市、商品暴跌,债市大涨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重要的是,由于此次灾害冲击正值全球潜在风险发作、逆全球化歪风盛行之时,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很可能才刚刚开始,并可能进一步诱发风险市场的长期持续修正和避险资产的收益低下,换言之,股市、商品的下跌还远未结束,而债券的收益率会越来越低。

决战金融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如果说在这场危急中,还有哪个重要国家货币和财政空间还较为广阔、经济潜力

尚未被充分挖掘、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解放、产业升级存在巨大机遇……那可能只有中国了!

我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有2.6%,我们的MLF利率还有3.15%,我们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也还只有2.8%,我们的中西部还有巨大增长空间,我们的科技突破具备必要条件、甚至一些领域已占据制高点……

这些都是其他大多数主要经济体所不具备的。

疫情所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且不可回避,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坚守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一根本,不采取强刺激的货币政策以保持金融定力、不刻意干预金融市场尊重规律力量、不人为制造无效需求吹大泡沫,将疫情的破坏力顺势变为推陈出新、产业升级的创造力,继续已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必将在短痛后还来长治久安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政策将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正在沿着债务扩张、债务货币化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但欠债终究是要还的,副作用的再一次强烈的发作只时间问题(上一次是次贷),而一旦复发就一定比次贷更加严重,这个道理就连大字不识的中国老太太都能够想明白。

中国的经济、金融市场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正像相关说法那样,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发作,而外部面临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在转向、升级的黎明前,经济、市场经历相对剧烈的颠簸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对原有结构和设施进行适度摧毁也是必要的,这将有利于创造新的、更加先进的设施和环境。

经济的跨越式、革命性发展,正如凤凰涅槃,必须经过浴火自焚,忍受巨大痛苦,烧尽所有旧的羽毛和肢体,才能够得到更加更美好的躯体获得重生。

任何一次瘟疫灾害都不只会带来经济上的冲击,思想上的冲击更加巨大,正如黑死病破除了对神权的迷信,当下的疫情也有助于我们破除对他人的迷信、自己的迷信、对某种力量的迷信。

只要我们敢于经受火的洗礼,能够忍受经济、体制阵痛的必要痛苦,能够放弃那些本不该坚守的东西,就可以成功渡过危机,中国就一定会获得伟大的腾飞。

相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我更看好中国的未来!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