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都是中国的,为什么要争自己的天下,不去向外扩张呢?

鹏学天下


这个根源还是要从秦始皇时期说起,秦始皇开启中国大一统时期之后,往后的帝王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并肩秦皇,最终得到“天下”

各有打算的魏蜀吴

魏国虽然表面上是天子家臣,可曹操却挟天子而令诸侯,吴国是完全有世家大族把持,再也不想要他人统治,而蜀国则想着“振兴汉室”

这三点在最开始就是相反的,并且最终只能剩下一个才能成为正统,因为魏蜀吴分属三个利益集团,并且都是以消灭对方为最终寄托。

而不扩张的原因也很简单,实在是没有地方扩张了,周边所有适合农耕民族耕种的土地全部被开垦完毕了。

如果那时候的魏蜀吴三国知道在遥远的东南亚还有肥沃的土地以及遍地的黄金的话,那么首先就会进行疯狂的大扩张时代,最后国力碾压另外两国再开启大一统战争,这是骨子里面的。

中华最开始发源在黄河流域,那里是正统的中原,北方是酷寒之地,西边大片的荒漠,南边太多的大山,东面则是大海。

这些土地对于那时候的魏蜀吴来说都是缺乏吸引力的,并且在那些地区也山高林密,也十分的难以征服。

所以那时候的魏蜀吴也只能相互的攻伐,最后被一个司马懿出来摘了果子,就像是三队人打架,最后一个路过的打野靓仔一颗手雷解决了所有人。


娱乐吃瓜主


大家如果摊开世界地图的话,咱们中国仅在东方,中国属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欧亚大陆那么大啊!中国每一次战乱都是要在内部打,都要在内部争夺天下。三国时期亦是如此,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没有突破东亚这个地理范围,没有去其他地区扩张呢?

看来我就分析一下,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从这三个方面,我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因素,经济因素

大家想一想,古中国的边界是不是北抵长城,南至南海,东至东海,西到荒漠。我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农耕民族。

以三国时期为例子,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成为三足鼎立态势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孙权和刘备。大家想一想,曹操的北边是什么?是草原,是荒漠,是戈壁,中原王朝即使再有能力,军事能力再强,即使将北方的草原给占领了,把北方的游牧民族给赶走,那又有什么用呢?蒙古高原地区上面覆盖着草原,戈壁和荒漠。在草原上面又不能种庄稼。北方草原的环境又如此恶劣,除了草,什么都不长。中原人作为农耕民族,北方的草原不能用,那为什么我还要去占领它呢?

除了曹操的北边是如此。咱们再看一看南方,大家可能都知道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孟获,是当时的西南夷的首领,西南夷当时占领的地区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不毛之地,当时的西南地区是不会生产出大量粮食,土地上覆盖着大量的山林石头。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不能种地的地方都没有经济价值。虽然现在咱们去云南,贵州等地旅游,看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看石笋,看溶洞。但是你放在古代这些东西既不能吃,又不能喝,那为什么古代的人要花大价钱去征服这些无用之地呢?

第二个原因,环境因素

中国的老祖宗已经将东亚地区最好的土地全给占了,东亚80%的平原都在中国境内,中国拥有一片巨大的华北平原,还有关中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广丘陵。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是产粮的大区域。反观在中国周围地区的地形地势,大家看一看长城以北是什么?是草原,是戈壁,是荒漠。是大片的蒙古高原,在这片高原上,冬天气候严寒,寒风凌厉。中原人在这些地区是生活不下来的,被当时的人称为未开化的地区。

咱们再去看一看南方,就以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为例,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再往南走,这些地区遍布着高山密林,沼泽密布,雾气缭绕,并且长江以南的地区是属于气候更加的湿热,对于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这些地区是属于不毛之地,再加上南方地区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就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蛮荒之地。

第三个原因,文化因素

三国时期,其实就是东汉末年,当时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大家的认同感依然是属于汉朝人,中国的儒家文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扩张性,内部转化问题对这种特点。不管是北方曹魏还是南方的蜀汉和孙吴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己读的都是圣贤书,在他们的概念中,没有向外扩张的这种概念。

总结

以上三个原因,就是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向外扩张。第一个原因,中原人本身是农耕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种地的,要北方的草原地区和要南方的山林地区是没有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原外部地区环境太过于恶劣,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向心力。这三个原因促使着中国是一个很内向的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擅长扩张的国家。


经济战略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汉代中国的疆域面积几乎已经扩张到农耕文化区的极限

魏、蜀、吴三国都是从大汉帝国分裂而来,而大汉帝国的领土扩张,几乎已至极限。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三国之前,大汉帝国的领土,北抵大漠,东面与南面是大海,西南被横断山脉所阻隔,西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北控制西域直抵帕米尔高原。大家看看,大汉帝国的疆土的边界,不是大海就是大漠,要么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及最高耸复杂的山脉,这些地方都不是农耕汉人的宜居地。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农耕区都被大汉帝国所占领了。东汉灭亡后,魏、蜀、吴分割继承大汉的传统领土,要向哪儿扩张呢?去占领青藏高原还是大漠吗?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过,并不能说三国时代没有向外扩张,东吴的孙权就曾经想向海外扩张。

第二,孙权的海权思想

据史料所载,孙权对海外一直是比较关注的。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有大秦商人从海上经交趾到了吴国,孙权召见他并详细询问大秦的风俗民情。大秦就是罗马帝国,孙权对这个遥远的国家颇有兴趣。也许是受此影响,孙权便有了向海外扩外的想法。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大约是第一个有海上霸权思想的皇帝。

公元230年(吴黄龙二年),孙权派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出海,共计有一万名士兵,指挥官是将军卫温与诸葛直。他出海的目的,用《资治通鉴》的说法,“欲俘其民以益众”,即希望获得海外的兵源与劳动力。

第三,不太成功的海外扩张之路

可惜的是,这次对海外的用兵并没有成功。

吴国舰队的目的地有两个,一个是夷洲,一个是亶洲。夷洲,顾名思义,就是夷人所居之岛。三国时所说的夷洲,大略包括台湾、琉球、澎湖诸岛,最重要的还是台湾岛。至于亶洲,说法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日本,有的认为是菲律宾,有的认为是印度尼西亚等等。其中日本一说流传较广。

卫温与诸葛直一万人军队,乘着船向东而去。这支舰队最终并没有到达亶洲,只抵达夷洲,也就是台湾、澎湖一带,并征服夷洲之战。然而,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的夷洲基本上是原始丛林,士兵们不断病倒,瘟疫流传。一年的时间里,人数由最初的一万人锐减到一千多人,死亡比例超过80%。卫温、诸葛直情知无法继续呆下去,不然全都得死光,便把掳获的几千夷人抓上船,返回吴国。

这次海外扩张并不太成功,卫温、诸葛直一万人出海,士兵只一千人回来。孙权大怒,将卫温、诸葛直逮捕下狱,判处死刑。


君山话史


打个最土的比方:一个家庭里几兄弟姐妹总是会争自己家里的糍粑,而不会去抢别人的糍粑。

但是除此之外,魏蜀吴为何不去向外扩张,而是都来争夺中原地区,归结起来还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一、耕作模式不一样

就北方的曹魏来说,北方的漠北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农业模式是以放牧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而当时北方的曹魏在农业方面也大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在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人,就算你有军事实力去占据北方的草原地带,到时候突然转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方式,肯定难以适应。

况且,蒙古族大都是骑兵,马背上的功夫了得。而曹魏大都是以步兵为主。从战斗力来说,步兵是很难打得过骑兵的。就是说,曹魏的部队不一定能够征服得了蒙古民族。

而中原地带则都是各个方面跟自己差不多,所以在战略战术方面相比于去攻打北方的蒙古族要容易取得胜利一些。历史上的争夺地盘,一般都是先争夺容易的地区,然后再根据自己军队的实力,去攻打其他的地区。

二、地理环境的原因

就西南的蜀汉来说,蜀汉南部是云贵高原,山地和丘陵多,水田耕地少,而且大多都是还没有开发的人烟稀少地区。而西部是苦寒的高原地带。况且蜀汉的实力也不是很强大,所以,去征战这些地区似乎不划算。

但是,诸葛亮也曾经发动过两场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那都是因为他们破坏了蜀汉的后方,主动的征伐却是没有进行过。由于蜀汉的人口资源少,就算你夺取了南方和西部那些土地,但是因为当地人根本不会屈服,那就不得不要派兵驻守。而蜀汉的军队只有10来万。而为了北伐,也就抽不出什么军队去驻守所占的地区了。诸葛亮南征南方之后,包括孟获在内的各部首领,就发动过多次叛乱。

从西北面来看,因为有西羗人。他们有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所以不管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期望与西羗人保持中立,不想去惹火烧身。

其他任何地区都比不上中原的优势

再看中原,则有大片的沃野良田,而且人口众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前功尽弃。诸葛亮一边命令有序撤退,一边在赵云的防守下把汉中地区的四五城民众全部迁入蜀中。这就说明蜀汉缺的不是地,而是人,有了人口资源,蜀汉对外征服所得之地才会得以利用。因此,事实上蜀汉自己的土地都无法得到充分耕种。

东吴的孙权,也是觑觎中原的人口资源和沃野良田,而不愿意去征伐南方的烟瘴之地。至于对东南的海上征伐就更加不敢去想了。

综上所述,魏蜀吴都来争抢中原地区,而不想去向外扩张。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不喜欢吃白菜


从公元220年开始,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由此开启了中国著名的三国时代。至于魏蜀吴三国为何相互争斗而不向其他区域扩张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当时人们的认知有限,魏蜀吴三国相互征伐,鼎足而立,其目的皆是希望吞并对方,统一全国。在当时看来,只有能够占领中原并吞并巴蜀和江东才能意味着实现全国的大一统,三国所辖的区域才是华夏文明的区域。

其次,三国时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曹魏以北皆是草原大漠,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带,中原农耕民族统治者对此并没有扩张的欲望与需求,更多的是处于防守状态,没有游牧民族的骚扰是他们想达到的状态。而地处东南的孙吴则是希望依靠长江天险以及魏蜀之争实现偏安一隅的统治,同样也没有海外扩张的需求。地处西南的刘蜀向来已汉室正统自居,一心希望收复中原恢复汉室,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已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蛮族,稳定了后方,至于西藏、印度等地,一是地理阻隔,二是扩张价值不大。

总之,综合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需求及技术发展状况,魏蜀吴三国并没有向其他区域扩张。



老袁讲历史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当时的人门认为天下九州。有一定局限性。得中原者得天下。

第二:中国地理位置特殊性,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海已经到了尽头。北面是大漠草原,除了当时的游牧民族,没有什么经济资源,人口少,土地贫瘠,没有占领的必要性。西面是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气候恶劣,几乎没有什么人口和空间,隔断当时人门和中亚的交往。当时的河西走廊虽然是去西域的道路,不过魏蜀吴都内战,魏国为不可能派出人马继续打通西域,方式的蜀国虎视眈眈要进攻长安。蜀国在诸葛亮南征孟获后也停止了,以为哪里蛮荒之地,当时还没有开采,和吴国征服闵越之地一样。

第三:魏国占据中原要面临吴国和蜀国的军事压力,所以防御在长江下游,和关中陇右低区。蜀汉自以为大汉正统,所以只能通过兴兵北阀魏国来维持,如果放弃了就不符合当时的思想了。吴国是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周围都是大海和蜀汉盟友,只能依靠长江天险自保,伺机而动。




望岳先生


一看这个问题,就知道,问主好无知,是拿唐朝时候的情况,往三国时期说。大哥,这两个时代,可是差了快五百年了啊。

三国初期,全国人口是2361万,三国末年,也没达到3000万。

第一,魏蜀吴,把当时东亚地区好点儿的地盘,适合人类生存,可以耕种的土地,几乎全占完了。不管是往东南西北,那都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深山老林,远洋大泽。里边几乎没什么人。

第二,唯一的北方边境匈奴,那是牧民所在地,非常苦寒,那就是现在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而且人烟稀少。打退匈奴是对的,但占这些地方,还是拉倒吧。

第三,由于人口所限,当时的领土,够用了,所以,也没必要去匈奴那儿抢占旱地啊。

最后,当时的主要任务,其实是一统天下。自大周王朝开始,一统天下,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三国时代,必不能长存,谁先统一天下,谁就能成为天下之主,名正言顺的当皇帝。

所以,三国时代,三国互争,最后,便宜了司马懿,没办法,人家能忍会装又活得长。


董江波


战争也是由经济形态决定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经济,这决定了中华文明战争不是外向型,而是内聚型的!

我们总是骄傲于蒙元帝国征服世界的霸气,但蒙元帝国很快瓦解为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和元帝国!为什么?这是游牧经济决定的,“逐水草而生”,掳掠是其经济形态的重要补充!蒙元帝国快速分裂和亚历山大帝国短命而亡,情况相同的!

再者,中国地理形势也是不利于对外扩张,相对是独立的地理单元,东朝大海,北为蒙古草原和荒漠地带,西北沙漠戈壁,西南青藏高原,南边热带森林,烟瘴之区,阻止了中华帝国的扩张!


帝秦盛唐忆天水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开创封建制度以来,在华夏大地头一次出现了三个国家共同并存的情况,从公元220年曹魏篡汉开始,到公元280年晋朝统一天下,三国鼎立足足持续了60年之久,在这60年中,魏、蜀、吴三国彼此攻伐,互相征战,一心想要置对方于死地,为何从来不向华夏之外的地方扩张呢?

先大致看一下三国所在的位置,魏国占据了华夏的核心地区整个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南北、长江以北和关中平原,占据了东汉十三州中的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徐州、豫州、兖州、司隶州、凉州,魏国以北是乌桓、鲜卑人占据的北方, 魏国的东边是大海,魏国的西边是匈奴人、鲜卑人占据的草原,南边则分别是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

东汉十三州

东吴政权地处东南,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控制区都在长江以南,包括扬州、交州以及大部分的荆州,东吴的势力范围向南一直扩张到了今天越南中部,同时还到过今天的台湾岛抢劫人口,东吴的东边是大海,西边是蜀汉政权,北边是曹魏政权,东吴除了能向南边扩张之外,没有其他方向能扩张势力了。

蜀汉政权地处西南,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主要控制区只有一个益州,就是在云贵川三省,其中以四川和重庆为主要地盘,云南和贵州只能算松散控制,蜀汉的东边是东吴政权无法扩张,西边是茫茫青藏高原,无法飞越,北边是强大的曹魏政权,无法逾越,同样只能向南边扩张,诸葛亮在南征南中时,最远到达了今天云南的滇池。

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如此,除了魏国可以发展的方向多一些外,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都是只能向南扩张,比如蜀汉再往南就是今天的缅甸,西南是今天的印度,看起来似乎可以扩张,东吴再往南扩张就是今天的中南半岛,也就是东南亚,看起来也似乎可以扩张,而曹魏的方向就多了,向东北是朝鲜,向北是东三省,向西北是蒙古,再远一点是当时的西域,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为何三国都无意向外扩张,而且非得你死我活地争夺中原地区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在很多文献上都有明确记载大一统这种说法,比如:

大一统

《公羊传 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

这话的意思是说:为什么要说周王的正月呢?这是表明大一统,天下都在实行周王的政令。春秋时期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是指诸侯王臣服于周天子,后来引申为封建王朝统一全国,这是一个政权能够被承认的根本原因,大一统思想在秦始皇身上得到了彻底的贯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真正的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语言,只要你能想得到的,或者皇帝认为必须,都进行了统一,不统一就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边,君主的权威就会受到削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上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大一统。

西汉地图

这种思想到了汉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不断地把汉朝的势力和价值观向外输出,打通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征服西南、开拓朝鲜汉四郡等等,只要能力所及,汉朝都完成了对周边的征服和扩张,到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顶峰,而汉朝所征服的地区也成为华夏族的传统势力范围。

到了三国时期,天下头一次出现了三个国家并存的现象,在深受儒家经学影响的当时,只有统一三国才是真正的大一统思想,所以魏、蜀、吴三国无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因为只有消灭对方,统一三国,恢复汉朝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才是真正的大一统,才算真的是一统天下。

三国地图

事实上,魏、蜀、吴三国都对外进行了扩张,比如曹魏在曹操时代就有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打击外族对中原的威胁,在曹丕朝代,就打通了河西走廊,并派出使者到达了西域,向西域诸国宣示了魏朝国威,曹魏势力一度到达西域,还在曹睿时代,派出司马懿北征辽东,拿下了公孙渊,正式控制了整个辽东地区,直达朝鲜。

东吴属下的交州,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包括海南以及越南中部都是东吴扩张时期拿下的,孙权还派出兵力到台湾抢夺人口,至于更远的中南半岛,因为一直就没有在汉朝的控制下过,孙权也没有必要继续南下,他的重心是在中原地区的。

诸葛亮南征

蜀汉政权有诸葛亮的南中,但仅仅只有这一次,诸葛亮的目的是北方中原区,因为更南方或者西南的地方历来就没有在汉朝的控制下,再就是路途遥远,蜀汉不可能放弃中原而大举南下,那样的话蜀汉早就被灭亡了,不属于华夏文明了。

大一统还包括了华夏子民祖祖辈辈生存的这块土地的统一,魏、蜀、吴三国同属华夏文明,他们不仅在军事上要争地盘,在文化上也要争华夏正统,是不可能离开脚下这块土地,到千里之外的异乡去开拓一个完全未知的文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能说明魏、蜀、吴三国不可能到太远的地方扩张,只需要恢复汉朝鼎盛时期的土地即可。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魏蜀吴对内纷争,对外没有采取大规模扩张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如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撑军事扩张,在当时内部政治纷争的情况下对外族力量主要是加以利用以解决国内问题。二是本身继承汉族政权的传统,具有小农经济相对狭隘封闭的特点,对外的扩张性倾向不强,文化上又采取怀仁的态度,希望通过文德来柔服外邦。三是当时的发展阶段,中国周边发展缓慢,多处于待开发的时期,中国内地具有较为成熟的经济政治基础,适合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所以魏蜀吴的统治者主要将眼光放在国内。四是现实政治的考量,只有统一华夏才能为威服外邦奠定基础,如果国家没有实现统一,只能是外患不已,攘外必须安内,这也是当时魏蜀吴统治者的主要考虑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