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夜,驚心動魄!美股暴跌7%觸發熔斷,全球股市普跌,A股會是“避風港”嗎?

這一夜,驚心動魄!美股暴跌7%觸發熔斷,全球股市普跌,A股會是“避風港”嗎?

圖片來源:Bloomberg Finance

黑色星期一!

美股熔斷了。

隔夜美國股市開盤大跌7%,觸發熔斷機制,這是美股時隔23年再次出現熔斷。

而隨著當天美股的失守,本週首個交易日,全球股市可謂全面潰敗,加之國際油價暴跌,美國國債收益率倒掛……凡此種種,又不禁令人為今天的A股捏了把汗。

美股史上第二次熔斷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

導致美國監管層最終下定決心推出股指熔斷機制的是1987年那個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股史上首次熔斷也是發生在1997年10月27日的“黑色星期一”,而此次再度觸發熔斷的還是發生在“黑色星期一”。

週一,美國股市開盤即遭遇大跌。標普500指數迅速下跌7%,觸發第一檔熔斷機制,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

所謂熔斷機制,指的是基於參考價格的一系列價格波動限制。

簡單來說,就是當股市跌到一定幅度之後,市場自動停止交易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分鐘,也可能是全天交易就此終止。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恐慌情緒進一步放大,給市場帶來更大沖擊。

美國推出熔斷機制的動因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道指暴跌逾500點,跌幅逾20%。3個月之後,熔斷機制獲准推出,次年10月正式實施,最開始的參照指數是道瓊斯工業指數。

2012年5月,紐約證券交易所對熔斷機制進行了調整,調整內容主要包括:一是選取標普500指數,取代道瓊斯工業指數,作為熔斷基準指數;二是將熔斷閾值修改為7%、13%和20%三檔。

根據美股熔斷規則,當標普500指數跌幅達7%即觸發第一檔熔斷,全市暫停交易15分鐘;若跌幅擴大至13%即觸發第二段熔斷,將再度停市15分鐘;若跌幅擴大至20%,將暫停交易至下個交易日。

此次,美股未觸發第二檔熔斷。在恢復交易後,美股三大股指基本處於低位震盪,最終大跌收官。其中,道瓊斯指數下跌約7.79%,標準普爾500指數跌幅為約7.6%,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約7.29%。

全球股市“風雨飄搖”

週一,除了美國大跌以外,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場亦遭遇重挫。

歐洲股市方面,英國富時100指數跌幅7.69%,法國CAC40指數跌幅8.39%,德國DAX指數跌幅7.94%,希臘雅典ASE指數、富時意大利MIB指數更是大跌超過11%。

亞洲股市方面,中國上證指數跌逾3%,失守3000點;中國香港恆生指數收跌4.23%,創2016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日經225指數收盤大跌5.07%,創近三年股市最大單日跌幅;韓國綜合指數下跌4.19%,創2012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新加坡、印度、印尼、菲律賓、越南市場指數跌幅均超過5%。泰國SET指數跌幅更是超過7%,跌幅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高。

銀河證券分析師許冬石表示,週一全球股市的大跌主要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和石油價格暴跌帶來的雙重壓力。特別是考慮疫情的發生已對世界經濟增長有所衝擊,而原油價格的進一步走低會給全球帶來通縮風險,這加劇了投資者的恐慌心理。

近日,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未能就今年3月底以後的原油生產政策達成一致,國際油價出現恐慌性下跌。3月9日,國際油價暴跌,跌幅一度達到30%,創下自上世紀90年代初海灣戰爭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其中,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每桶31.02美元,WTI原油(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跌破每桶28美元。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亦表示,當天全球股市的大跌主要是因海外疫情擴散疊加原油大跌,打擊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使本來已經十分脆弱的情緒瀕臨崩潰,再加上指數化基金與程序化交易助推,造成流動性踩踏。以美股為例,原油價格下跌本身對美國製造業企業,尤其是能源行業產生較大打擊;油價下跌亦令實體經濟總需求蒙上陰影。

美股牛市終結?

受到原油價格暴跌的影響,美國國債收益率跌至新低記錄,全線收益率創下史上首次都低於1%的記錄。10年期美債的收益率向下擊穿0.5%,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刷新了上週五創下的0.707%歷史最低紀錄。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1%下方。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美債收益率大幅下降,代表了投資者風險偏好極度降低,追逐債券等固定收益率的產品,這對於美股再次形成壓力。事實上,美股經過了10年牛市,估值已經處於歷史的高位,獲利回吐壓力很大,加上特朗普政府減稅的效應邊際遞減,而歐洲經濟又處於衰退邊緣,所以美股終結這輪牛市的條件已經具備,可以說美股見頂的概率已經越來越高。

亦有外資投行持悲觀態度。摩根士丹利認為,美股會繼續下挫,直到美聯儲推出新的降息及寬鬆計劃(QE)。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ichael Wilson指出,去年四季度開啟的美股大漲,從驅動面角度來看,更多來自流動性而非基本面。當前,只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對股市帶來的潛在損害風險是不夠的。

Michael Wilson認為,當下美國經濟面臨的衝擊還包括:財政刺激令美國企業面臨成本問題和利潤壓力;美聯儲在2017年和2018年開啟激進的貨幣緊縮週期,其負面影響兩年後才開始顯現;美國奉行的貿易政策,令世界貿易局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當前美國經濟正處於擴張週期末期,所以任何不利因素都有可能加大市場恐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市場會對新冠肺炎疫情反應如此強烈。

長城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向威達則沒有那麼悲觀。向威達認為,儘管美股可能仍會存在一定的調整期,但美國經濟基本面沒有大問題,且在新一輪產業趨勢中,包括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技術,美國都有競爭優勢;對於疫情的影響,隨著美國官方的重視,相信也將得到控制,投資者不必過分擔憂。

A股成為全球資金“避風港”嗎?

針對A股未來的走勢,多數分析人士認為,短期A股難以獨善其身,但中長期則有望走出獨立行情。

銀河證券分析師洪亮認為,A股短期存在一定調整壓力,但預計下行空間有限。考慮到當前中國官方穩增長的政策基調未變,流動性寬鬆的市場環境和逆週期調控政策將持續;此外,隨著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復工復產逐步推進,內需消費逐漸復甦,中國經濟回暖可期;加之外圍風險加大也會突顯A股市場的配置價值,看好A股市場的中長期投資機會。

對此,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亦持類似意見。夏風光認為,週一海外市場的持續大跌以及原油市場的歷史性急跌,其原因是擔憂全球進入衰退週期,這種情緒也影響到了A股市場,北上資金也出現了大幅度的流出。國內的消費受到疫情的衝擊比較厲害,現在海外市場的影響讓投資者對出口也產生了擔憂,畢竟單憑基建很難保證GDP增速不出現大幅度的滑坡。

但是,也要看到,隨著疫情在中國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國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儲備手段要更加充分,A股的位置和估值水平和美股也不完全一樣,所以無需因為海外市場的波動而對A股的後市悲觀。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亦表示,短期來看,A股仍面臨“倒春寒”的調整壓力,未來數週歐美股市仍將震盪築底、頻現暴漲暴跌的不穩定狀態,應警惕海外市場風險。預計2020年美股大概率是小熊市(20%左右跌幅)或震盪市(10%左右的漲跌幅),而跌幅超過30%、40%的大熊市仍是小概率,美股引發全球股市大熊市也是小概率。

中期來看,中國資產具有避風港的效應,A股有望走出獨立行情。基本面上,中國刺激政策的空間和執行力更有優勢;資金面上,中國股市正積極吸引長期資金,中期有望實現投融資雙向擴容的良性循環,從而有利於牛市。

來自:國是直通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