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為什麼會有人迷信?

書言書話


●中國人迷信了幾千年,大多數人骨子裡都帶了點“迷信”。

“迷信”本身無傷大雅,但是一旦和治病扯上關係,就會顯得可笑又可悲,甚至會害死人

小編在生活中還真遇到過把迷信當做生活常態的那種母親。

那時候高三,或許是迫於學習的壓力,室友突然變得反常,常常半夜在教學樓挖盆栽。沒過多久她便輟學去了精神治療中心,有一次和室友前去探望,她卻出奇的樂觀,對話也很順利,只是這種交流直到她母親的到來後被完全打斷

她的母親進了房間就要她開始念一些奇怪的咒語,她很習慣的照著唸了起來,期間不斷的發出笑聲。這時的畫面變得有些詭異起來,幾位室友互相對視,終於還是沒能說些什麼阻止的話。

她的母親一邊督促她念,一邊淚眼婆娑的說著:算命的老婆婆說她女兒如今被兩個穿裙子的小鬼纏著,所以才精神不正常,等到小鬼走了就好了……

據我們之前在同學口中瞭解的這個母親,是一個參與“某健事業”(傳銷)的家庭主婦,十分迷信且固執對孩子缺少真正的關心。難說是這樣的母親才讓朋友被永遠的貼上了“精神病人”這樣的標籤,但她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確實給朋友帶來了不正確的觀念和影響。

小編永遠無法忘記曾經同住一個寢室的姑娘在探望室內熟練唸叨“咒語”的樣子,彷彿真的成了精神病人一般。

如果不是這件事,我很難相信下面這些由“迷信”引發的慘案竟然真的存在於21世紀的今天,仍然在世間“為非作歹”,甚至“謀財害命”。

2016年7月,在廣安華鎣市發生了一起13歲少女自殺事件。自殺本是對自己對家人極其不負責的行為,但倘若你聽了她生前的遭遇,必定無法對她斥責。

13歲的她體弱多病,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便一直和奶奶居住。某一天,奶奶帶她去算命,半月後,奶奶帶她去算命的“八字先生”家裡。

“八字先生”讓她喝下了用紙錢燒成灰的“化水”,然後將她帶到去了附近的小山,實施了所謂的“趨病”儀式——強姦。事後,少女極度抑鬱,在留下四封遺書和兩段錄音後離開了人世……

2016年2月,四川廣元市漁龍村一農婦因為身體不好,生了很多年的病,家裡人竟然請來當地的巫師給她做道驅魔。據村民描述,當時婦人在木桶內被柴火熱蒸,婦人期間尖叫大哭,說要出來,但是巫師卻說那哭聲是身上的鬼魂發出來的,並說再堅持一會鬼就能被趕走了。

雖然村民們最後強行阻止了這場“驅魔”儀式,可婦人被救出時已經

臉色烏青、無法行動,沒過多久便失去生命特徵

鞭子抽打,用火燒,用水淹……這種通過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身心健康所謂的“驅鬼”儀式去除病痛,該驅的究竟是病魔還是人們因無知而產生的“心魔”?


迷信迷信,信不可怕,迷才害人!

其實,迷信的癥結不在於信什麼,而在於迷不迷,信而有度,信亦無妨,信而沉迷,謀財害命!


小熙帶你看世界


什麼是迷信?

雖然沒有單一的迷信定義,但它通常意味著對超自然力量的信念。

如命運,以及對不可預測因素的渴望以及解決不確定性的需要。

通過這種方式,文化傳統、個人信仰和經歷會驅使一個人陷入到迷信中,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迷信通常是非理性的,並且無視當前的科學智慧。


研究過迷信扮演角色的心理學家發現,迷信的最常見形式在於,人們假設共同發生但並沒有關係的事物之間存在某種神秘聯繫。比如對不吉利數字的迴避等等。


人們為何迷信?

對於許多人來說,從事迷信行為可以提供控制感並減少焦慮。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平均迷信水平在大環境的壓力和焦慮上漲時,也會隨之增加。比如,在經濟危機和社會不確定性時期尤其如此,比如戰爭中。


迷信已被證明有助於促進積極的心理態度。雖然它們可能導致不合理的決定,例如相信好運和命運而不是做出合理的人生決策。



喜歡特定的顏色和使用特定的數字都屬於迷信元素。儘管這些行為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於某些人來說,它們往往會影響現實世界中的選擇。


體育迷信

迷信在體育運動中非常普遍,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五分之四的職業運動員報告說在表演前至少有一種迷信行為。在體育運動中,迷信已被證明可以緩解緊張情緒,並提供對不可預測的機會因素的控制感。

圖示:NBA飛人喬丹

著名運動員經常表現出迷信行為。比如,籃球傳奇人物邁克爾·喬丹在他的芝加哥公牛隊的隊服下藏著他的幸運卡片。同樣,網球傳奇人物比約恩·博格據說在準備溫布爾登比賽時,只會穿同一品牌的球衣。


人們為何迷信

所有這一切表明,迷信可以提供安慰,並有助於減少某些人的焦慮。雖然這可能確實如此,但研究表明,與迷信相關的行為也可以自我強化,因為行為可以發展成為習慣,而執行儀式的失敗實際上可能導致焦慮。


但正如一句格言所述,“你工作/練習越努力,你就越幸運”,事件或情況的實際結果依賴於已知因素,而非未知的超自然力量。


裸猿的故事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不成問題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什麼是“迷信”,它和我們說的“宗教”以及“民間信仰”間的關係。從歷史發展來看,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出於恐懼、不安或感恩等各種心態向超自然力量祈求或祝禱,衍生出一些列儀式、禁忌以及特定的“心性”。即使社會經濟怎樣地發展,人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這種感覺或感情也沒有消亡或減弱。

以中國為例,從商周到春秋戰國,巫文化在各個階層被信奉,如楚國就是以祭祀各種神鬼而被認為是“楚人好巫”。到了漢代,雖然儒教興起,逐漸成為一種佔統地位的價值體系,並把各種民間信仰排斥在“正統之外”,但是“不問蒼天問鬼神”的心態依舊還可在上層社會看到。同時要注意的是最初佛教傳來之時也面臨著“水土不服”,後來不斷吸收和迎合本土的信仰觀念與價值取向,也幾經興廢,才站穩腳跟。但人們對“佛”信仰很多時候也並非是“宗教”的,而是在地化的,是多神的,如最受歡迎的觀音菩薩,被民眾賦予了送子、保平安等各種寓意,成為在民間相當流行的“神”;而紮根於民間信仰和巫文化的道教,則更加“接地氣”了,一方面直接使用各種符咒、驅魔的概念與儀式,另一方面也借鑑了佛教的譜系,總之佛道教兩個互相“借鑑學習”,而民眾則是“哪個好用用哪個”,或者“見神就拜、見廟就燒香”,在生活中並沒有什麼“宗教”與“迷信”的區分。

所以“信仰”一詞不僅見於民間,也被佛、道和儒所使用,因此即使現在大家看到之後也覺得這是個“中性詞”。而“宗教”載唐代的典籍中已有使用,像佛教就有華嚴宗、天台宗等。同時在現代的民俗學或宗教學領域裡,對於到底是使用“民間信仰”還是“民間宗教”也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是學者們普遍認為再以“迷信”來稱之是不合適的,因為這個詞被賦予了太多貶義的色彩。就如歷史上的“正祀”與“淫祠”之對立,很多時候一個事物被推到一個位置是因為政治變遷或社會發展帶來的。

“迷信”一詞在近代初期被作為舊中國之“陋俗”而被人詬病,當時的“先進思想”是認為諸如“拜菩薩”之類的活動都是“浪費錢財、消耗生命”;到了五四時期,雖然有學者比較客觀的正視瞭如神話、祭祀儀式的文化意義,但是跟“破除舊時代”的“新”浪潮先比卻被掩蓋了,民間社會也逐漸對所謂的“迷信”有了認知。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奉行宗教自由政策,之後“文革”期間一切“信仰”都受到“壓抑”,包括被承認的在民間廣佈的佛教、道教;1982年宗教信仰政策得以重新確立,一方面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另一方面規定任何人不能利用宗教“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而民間信仰就落在了有點“灰色”的地帶,一方面它在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迅速、政治環境寬鬆,很多民間廟宇都蓬勃發展起來,求醫、求學、求財之人既有可能是平民百姓,也有可能是政府官員;但另一方面就因為這些帶著“迷信”色彩,所以官方有時候利用其“地方文化”的一面來帶動旅遊經濟,另一方面卻極力摒除其“封建迷信”的成分。但是這兩者又怎能徹底拋開呢,學者在實際調查中遇到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大家在生活中應該更能發現各種弔詭的事情吧。

實際上官方和民間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就如媽祖信仰,這個我在其他問題裡也簡單說過,就是在民間發展進而一步步被吸收到官方系統裡來的,如今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紐帶。諸如此類不再贅述。至於“迷信”的作用,我想說到這,這個提問人應該是指“那些封建糟粕”,但是祖先崇拜算不算“迷信”呢,家裡的祭祖和祠堂、結婚時候的拜天地和添族譜呢,小年時候的祭灶呢,過年時候不要說髒字呢,清明節要不要去祭拜一下呢,這些還要不要呢。如果說“民間信仰”有什麼功能,那實在是太多了。大抵人們有從天到地、從陸上到水裡、蔥陽世到陰間、從人鬼到動物各種信仰,其功能有追求“一己之福”,也有為社區和鄉里謀取福祉;有為心理上的安慰和寄託,也有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經驗等。我想,這不是一個問題就可以回答的。

寫到這裡,如果有什麼意見可以跟我交流,而我為什麼要寫這麼多呢,就是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更為全面的信息與更為清晰的思考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