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科學本身是“迷信”嗎?

生活N度


說科學是迷信表明很多人沒有讀懂科學

(作者@松鼠老孫,天體物理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有人可能迷信科學,但科學自身不是迷信,而且科學反對迷信(盲目相信),崇尚質疑。如果你迷信科學,認為科學萬能,或者否定科學,認為科學無能,那都說明你還不知道什麼是科學。

所以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迷信

在宗教(宗教中有超自然或者說迷信的成分,但並不都是迷信)和迷信中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允許質疑,尤其不允許對根源進行無限的質疑。比如在基督教《聖經》裡說,不可以試探你的神。你老是追問上帝你創造了人類,誰創造了你?你說你讓上帝怎麼回答你呢?你還算不算好的信徒?

迷信的一個重要做法是劃分人群層次和權限。迷信的領導者,是不容被質疑的,你不能對法師、仙姑、大德的私生活進行全方位的直播,要是信徒看見他們也在廁所裡吃力地嗯嗯嗯,你怎麼能夠相信他們有超自然的跟天地神明進行溝通的法力呢!迷信的做法是不能對普通人進行解釋的,更不可能手把手的教會普通人怎麼做,否則就沒有神秘感可言了。比如桃木劍,木頭也是基本的碳氫氧元素組成的,怎麼就能驅趕看不見的鬼呢,這玩意兒不能解釋。

什麼是科學

但是科學不一樣,科學的解釋是普適的,沒有人群的區別。比如進化論把所有的生物納入到從單細胞開始演化的行列,從草履蟲、青蛙,到人類都可以進行解釋。科學的解釋雖然越來越專業,越來越複雜,比如現在物理學要求學各種複雜的數學工具、物理基礎才能夠進行研究,但是學習物理學只需要普通人投入時間、精力,以及適當的教育方法。而不要求研究者具有“天賦異稟”,甚至“靈童轉世”。在複雜的科學也要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建立,再偉大的科學家也需要從加減乘除基本元素開始學習認識這個世界。

更重要的一點,科學是允許而且必須進行全方位、無極限的質疑。科學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方法,在這個認識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人具有最後的權威。科學家只是知道的比一般人要多一點,指導科學是如何運作的。但普通人同樣可以通過認真學習,達到科學家的水平。科學家工作的方式,並不是去盲目的相信,而是去質疑。質疑什麼呢?什麼都要質疑。現有的科學結論可能是有疏漏的,以前科學家的工作可能是錯誤的,甚至很多基礎概念可能也是有問題的,在前沿探索方向上更是存在大量的未解之謎。科學研究,歡迎對科學本身的任何一點進行質疑,反覆的進行考察它的真實性。。

首先要學習科學

但是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現代科學需要,學習,很長時間?因為科學家們已經對這個體系裡的每一點進行過很多次的質疑了,能夠被輕易發現的錯誤都已經基本發現了。因為承認這個體系裡可能會犯錯,所以科學這個體系犯的錯誤越來越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這也就要求現在的學習者,如果想要去質疑,要去研究,就必須先要學會先要知道,以前的人究竟認識到什麼,做出了哪些偉大的貢獻,犯過哪些錯誤?這個學習過程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科學不是迷信,科學的工作方法和迷信的做法是有根本區別的。

迷信相信某種超自然力量(絕對權威)的存在,你必須無條件的接受他,不能夠對他進行挑釁式提問(比如泥塑的佛像為什麼具有法力啊?)。

科學是相反的。科學拒絕承認任何絕對的權威。科學歡迎質疑,也歡迎挑戰。但是,你首先要先知道,以前的科學做過什麼,才能夠跟科學家們進行對話,才可能在科學領域裡做出貢獻。科學不是武俠更不是神通,不可能一朝頓悟,天下無敵。

這是因為,歷代科學家們崇尚質疑精神,讓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的有魅力。科學自身也如此有魅力。

努力吧,熱愛科學的少年!


松鼠老孫


這是關於科學的一個極其常見的問題,由此出現了“你們不要迷信科學”或者“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這樣的說法。對於不瞭解科學家實際如何工作的人(當然,這樣的人佔大多數),這種說法確實有不小的迷惑力,造成了許多混亂和困擾。

我需要強調的是:科學不是宗教。科學的思維方式跟宗教有本質區別。

如果你感到有些人把科學當成了宗教,那是因為這些人不懂得科學的思維方式,把某些具體知識當成了神聖的東西,像教徒對待教義一樣對待這些知識。當然,這樣的人確實挺多的,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呢?最重要的幾點包括:質疑、證明、實驗。

一、質疑。

在科學中,沒有任何人、任何觀點是不允許質疑的。在科學事業中,質疑是進步的基礎,是一種美德。科學大概是唯一的把質疑作為一種美德的人類事業。一個只會全盤接受已有的知識、提不出新問題的人,是沒法搞科研的。科研工作者對前輩大科學家的態度是尊重、崇敬,但絕不迷信,一有機會就想著找出他們的錯誤,發展新的觀點。否則科學怎麼進步,自己怎麼揚名立萬呢?

典型例子如愛因斯坦,他對牛頓十分崇敬,但揪起牛頓的錯誤來也毫不留情。相對論修正了牛頓力學在高速下的表現,量子力學(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修正了牛頓力學在微觀世界的表現。而愛因斯坦之後的科學家也同樣是一邊崇敬愛因斯坦,一邊整天想著從他身上薅一根社會主義羊毛。直到現在,愛因斯坦都去世半個多世紀了,媒體報道科學新聞,標題還往往是“愛因斯坦錯了”、“愛因斯坦又錯了”。我說,你們能不能寫點別的?!這還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愛因斯坦吐舌頭

如果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領域也學學科學界對前輩、對同行的這種態度,我相信,世界會和諧很多。

二、證明。

有極少數的命題,像“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看起來完全符合直覺,一時似乎找不到反對的理由,人們把它們作為公理(認識更深入之後說不定會回過頭來質疑的,平行公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除了這些公理之外,其他所有的命題都需要證明,例如“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圓的面積正比於半徑的平方”。這是數學和邏輯學最典型的特徵。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建立的邏輯體系是人類最重要的科學方法論,使嚴密的科學成為可能。在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中也大量運用演繹法,當然它們的正確性不止基於邏輯推理,還基於下面談到的實驗。

歐幾里得

三、實驗。

數學和邏輯學屬於先驗的真理體系,也就是說,其正確性不依賴於實驗。你知道1+1=2是通過定義,而不是通過把1個蘋果與1個蘋果放在一起,數是不是2個蘋果。即使你看到1個蘋果加1個蘋果成了3個蘋果,你也不會認為1+1=3,而是認為自己眼花了,或者有人在變魔術。物理、化學、生物都學科卻是經驗的真理體系,也就是說,其正確性的最終判據是實驗。即使你的推理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一旦被發現跟實驗矛盾,你的理論就被否決。通過實驗來判決理論的思想,是伽利略的偉大貢獻。燃素說聽起來好有道理,但自從發現單純摩擦炮筒就可以使炮筒變熱之後,燃素說就讓位於分子熱運動的理論了。是否願意接受實驗檢驗,是否願意主動去設計判決性的實驗,是正規科學家和民科最常見的區別之一。

伽利略

請問,質疑、證明、實驗這三點,你充分理解嗎?

按照某些統計,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6.2%,較2010年提高近90%(去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6.2%--科技--人民網)。但在我看來,這種數字僅供參考。在同一口徑下增長,當然是好事。不過現在的科學素質標準很大程度上過於粗淺,只重視對若干具體知識的掌握(科技部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 看看你達標了嗎?),如乘法表、“地球是圓的”、“地球繞著太陽轉”、“水分子是H2O”等等。我相信,理解科學思維方式的比例遠遠低於6.2%。有沒有1%?我是很懷疑的。

反觀宗教,第一條“質疑”就過不去。任何一種宗教,都至少在某些核心教義上要求盲信。即使表面上裝出講道理的樣子,真要問到底,他們也會承認他們相信這些教義不是出於證據。有些宗教信徒以講道理為自豪,但他們的道理只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對自己不利的就視而不見了。還有許多信徒以無證據的信仰為榮,美其名曰虔誠。還有許多信徒根本反對用證據來檢驗他心中的核心教義,有人要這麼做的話,他們會感覺受到了冒犯,甚至惱羞成怒來砍你。

教廷審判伽利略

最後要強調一下,科學從來不擔保解釋一切。正相反,科學的出發點是老老實實承認我們很無知,想在無知的汪洋大海中儘量多擴展出一片比較確定的區域。獲得比較確定的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科學的思維方式:質疑,證明,實驗。其他任何方法,上天啟示、冥想、占卜等等,都有人用過,但這些都不是科學,實踐效果也證明它們得到的“知識”遠不如科學方法得到的知識可靠。正因為科學的姿態最謙虛,從承認無知開始,所以能得到最多的成果,而且能不斷糾錯,不斷擴展。各種宗教都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姿態,自以為有神秘的力量加持就不需要科學的方法論了,這是一種令科學家無法接受的傲慢自大。而實際效果呢?往往是錯誤百出。

科學是不斷擴大的知識前沿、無盡的求知過程,宗教是故步自封、自吹自擂。這就是科學跟宗教最大的區別。


科技袁人袁嵐峰


科學就是科學,從來就不是迷信,以後也不會是迷信,科學與迷信有本質區別。同時,科學與正確並不一定劃上等號,因為科學是“可證偽的”!

之前的問答有說過,科學其實可以看做是假設和猜測,是基於一定觀察總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認知,這就意味著,我們永遠無法把總結得出來的科學適用於所有事物,因為我們的觀察總結不可避免帶有侷限性!

而科學之所以是“可證偽的”也是因為如此,在通過觀察總結得出來科學理論之後,人們會不斷地將科學理論應用於現實生活,同時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和適用範圍,這就是“試錯法”,不斷地對理論進行完善發展!

而迷信從來都是“不可證偽的”,比如說關於“神”的認知,有人說“神”創造了一切,“神”控制著一切,你沒辦法證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也成為有些人引以為豪的反問:你怎麼知證明不是“神”創造了一切了?

這就像是所謂的詭辯,因為無論如何你無法證明,但恰恰因為無法證明,所以關於“神”的觀點就是非科學的!

同時,可以預見的是,我們現有所有的科學理論在未來都會有一天被修改完善,但這並不代表它們是迷信,因為科學從來都不會有最終的事實,而隨時等待著被“證偽”!


宇宙探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人覺得自己只要說一句:“過分相信科學也是一種迷信”,就好像一切被科學粉碎的謠言立馬就重新變得生動活潑了起來。實際上,會這麼說的人,不懂什麼是科學,而且可能是一輩子都不會懂的那種。

所謂的科學,不是科學家嘴裡面說出來的學說,而是一種對世界中紛繁現象的解釋的方法,而且因為這種解釋的方法是可以重複的、可以質疑的、可以討論的,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其中,從理論上就杜絕了欺騙、權威。

相反,什麼是迷信?迷信就是一家之言,要你無條件相信某一個理論——你不相信就是你的問題,而這個理論的提出者則是無可置疑。

所以,科學的存在,天生就是反迷信的,因為科學的核心就是要把所有的研究放在眾目睽睽之下,供大家思考和質疑。相反的,迷信則是鬼鬼祟祟,見不得太陽。

有些人說,我質疑科學了,但是科學不讓我質疑,可見科學就是一種迷信。這就是另一種對科學的誤解了。簡單說,科學是可以供重複的、質疑的、討論的,一切都在陽光下,那麼這些“重複”、“質疑”和“討論”同樣是要在陽光下的,所謂“在陽光下”,就是這不能是你個人的體會、要有證據、被你質疑的人同樣可以反過來為自己辯護。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科學說,世界上沒有鬼,有人跳出來說,科學說的不對,世界上有鬼!我見過!然後科學反問道,我接受你的質疑,所以我要去驗證這個事情,請問怎麼才能夠見到鬼?緊接著質疑者就開始強調:我見過一次,你已經沒有辦法再見到了,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就是見到了,我就是要質疑你!

現在大家看到了吧,這種“一家之言”、毫無證據的“質疑”,根本就不是一種合理、有效的質疑,用這種東西來指責科學不接受質疑,就好像指責某人不接受流氓的汙衊就不是正人君子一樣,實在可笑。

所以說,科學是一種方法,不是一種結論,是要把一切問題剖析給每個人看以證明自身的正確的,所以真正的科學不可能是迷信,真正相信科學的人也不會迷信。


柳小慶


科學是"信任"而不是迷信的,但"信任"一過度、或者一被利用→科學成了噱頭,也就成了"迷信"!



1>先看什麼是"迷信"

迷信最大的特點就是:

第一是~"固執地以為…"

第二是:迷惑他人相信。

→本來鬼是不存在的,但有人卻固執地以為它存在著→這就是迷信。

→宗教本質上是文化,宗教人員對"神"的信仰是無條件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固執地以為…",也就是迷信。



2>有哪些迷信科學的表現?

A>抱著固執的態度→過度科學。

→本來,生病要去檢查看醫生,西醫儀器設備檢測具有很強的可靠性,這本來是科學的,但卻固執地認為:病只有檢測才能斷案,完全放棄醫生的主觀能動性→擴大檢測項目範圍→這就成了"迷信"!

B>抱著唯科學的態度,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

→科學有功能,但不是萬能,把科學當成萬能,凡事都"科學"一番,而不主動作為→這也是迷信!

→例如,重大項目的決策要進行"科學論證",某市一大公廁壞了,要修建,久拖不決,園林局稱沒"科學論證"。

→這不僅是科學迷信,而且是把"科學"當作了"不作為"的藉口!

→相反的是,有人又把"科學"當作亂作為的藉口。

→凡以"科學"作為了藉口,都是把公眾對科學的信任變成了"迷信"!

把科學當成迷惑公眾的工具→這樣使科學在公眾心中成了迷信!

→深圳某量子集團,利用"量子科技"迷惑公眾,推銷~

量子水杯、

量子保暖內衣、

量子空氣清新機

量子手環。

→一個前沿科技就這樣成了迷信→迷惑公眾相信,成了傳銷的工具。

→利用公眾對科學信任又易迷信的心理去借機斂財,是當下最常見的套路!

→主要表現為痴迷科學名詞的噱頭。於是大量以“科學”、“高新科技”等包裝的騙術大量產生。

→例如:引力波手球:


歐陽雨晴


科學當然不是迷信!

科學是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定量化理性思維等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科學的本質就是要不斷探索、質疑,甚至推翻現有的理論,而不管這個理論是誰創立的!比如人類對宇宙中心的認識,歷經地心說、日心說、銀河系中心說到宇宙無中心說等各種學說,布魯諾甚至為了捍衛日心說,被教會活活燒死!但是這就是科學,為了堅持當時的認識,不惜犧牲生命。但是,一旦這一學說已經被證明是不合理的,科學家就會毫不猶豫的推翻!因此,怎麼能說科學是迷信呢?科學從不迷信。


目前社會上的確存在,濫用科學這一名詞的情況。比如,彷彿一旦冠以科學的稱號,就從來不能被人所質疑,就是絕對真理。但是實際上科學從來沒有宣稱自己是絕對真理。科學只是通過觀察、實驗和定量化的理性思維等方法來認識客觀世界,從而不斷逼近真理。

因此,科學是不斷探索、質疑、甚至推翻現有理論,而不是迷信!


地震博士


科學不是信仰,科學不追求真理,科學既不代表終極答案,科學也與科學理論不能直接劃等號,更與迷信無涉。【沒有科學迷信,也沒有迷信科學】。

信賴專家,本質上是信賴的人,而科學不等於人。即使是名噪一時的科學家,科普大家,科研工作者,他們也沒有資格代表科學。科學界肯定是有偶像的,哪個領域都有偶像。但科學界比較特殊,其他領域既有偶像,也有聖人,比如儒家的絕對聖人就是孔丘。孔丘就是該領域的權威,歷朝歷代的儒家後輩,封建綱常的維護者,地主階級的代表者,他們只要尊奉儒家思想,就不敢批判孔丘,對孔丘的話可以歪曲,可以重新解釋,可以創造,但絕對不敢站出來說:hi,孔老二,你是錯誤的。而科學界就沒有聖人,也不需要聖人。牛頓和愛因斯坦是近代以來最盛名,最偉大的科學家巨匠,他們發明創造的科學理論深刻的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不僅成為現代科學的理論基礎,讓世界人民擺脫了愚昧,甚至重新塑造了人類的思想三觀,逐步讓哲學成為科學的附庸,在不斷開拓的發展的道路上馳騁。

說科學是“迷信”的人,往往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他們由於知識上的欠缺,思維模式上的幼稚,無法正確的理解科學的內涵,所以極其錯誤的將科學看成是一種信仰,也就是看成一種新的宗教。從他們的內心上說,我們究其本源,這部分人往往由於缺乏必要的,最基礎的科學精神,倫理為玄學愛好者。他們感覺科學不那麼美妙,死去的人居然不能輪迴,靈魂居然不能長存,科學規律和物質世界的規律侷限性太大,居然不能產生種種超自然般,魔法般的奇蹟。他們感覺科學既太冷酷,又太呆板,不能創造隨心所欲的神奇妙境界。他們理解不了DNA的奧秘,理解不了航天飛機如何奔赴太空,理解不了科學帶來的種種奇蹟,反而因為自身對神秘主義的【嚮往】,而帶著有色眼鏡審視科學,以錯亂的邏輯思維解讀科學。甚至厭惡科學,攻擊歪曲科學。

一個常見的錯亂邏輯就是:

昨天的科學被今天的科學推翻,今天的科學被明天的科學推翻,所以科學就是被推翻。既然科學只能被推翻,那麼,科學就等於錯誤。這樣,推理下去,科學就不再可靠,成為一種“信仰”或者一種“迷信”。

是這樣嗎?

他們的邏輯錯誤在哪裡呢?

科學可以被推翻嗎?

迷信與科學的主要區別之一在於,迷信只是一種主觀臆測,而科學則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觀察之上。在現實、網絡中有不少“玄學信徒”發表了一些諸如:“科學不是真理”、“科學推翻了迷信,又成了新的迷信”、“現在的科學會被以後的科學推翻,所以科學也是迷信”之類的皇皇言論。

對於這種人,我只好推測:他們曾經在科學、邏輯方面被科學證明十分愚昧,深深的傷害了他們的自尊,所以高舉“科學只是新型迷信,現在的科學家在以後會被證明其實也是蠢蛋而已,而‘我’以後會被證明是正確的。”這樣一種把意淫與科學相提並論、極其反智的世界觀。今天證明了吃“人中黃”很噁心,未來吃“人中黃”就是美味了?

上述這些觀點,很明顯的把“意淫”和“科學”歸為了一類。

雖然任何一個對科學有基本認識的人,都知道“科學不是真理”(也從來沒有自稱真理);甚至謹慎的說,目前的科學理論並非能夠完全的描述現實,連有些極端唯物主義者認為的無限貼近現實都算不上。不過很可惜的是,普通意義上的“科學被推翻”,依然不會成立——科學理論,可以被更新、補充擴展,但不會被完全推翻。

舉 例:

先來看一下兩列詞組:

1風、雨、雷,日、月、星,鬼火——2風神、雨神、雷神,太陽神、天狗食月、觀星術,磷火……

它們的特點就是——對應,而且其中一組完全被證偽。而這樣的詞組我們其實可以列出更多,不過已經沒有必要了。我想我們已經可以得出兩個常識:一,眼睛是誠實可靠的器官(雖然精度不足、有誤差);二,人腦是喜歡意淫的器官。

或許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更準確一點:對現象的解釋才會被證偽,而現象不會。而這就是為什麼科學不會被推翻的原因。

只有玄學、神學的理論,才是以對現象的意淫解釋為結果的。科學與它們有本質的不同:科學通過預測現象、重複現象來證明自己,它使人制造無數預知的、可控的、重複的現象——而這些現象,或者說應用與產品,它們會一直存在不變。

牛頓力學定律(也包括其他任何科學理論)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被“推翻”,只能在適用範圍上被修正。

因此,所有經過驗證的舊有科學理論,我們都無法完全推翻、拋棄,而是隻能包容入新的理論內。正如經典牛頓力學在微觀、高速領域不適用,但在普通宏觀領域依然永遠像以前一樣正確。所以,那些所謂的某一個科學理論會被徹底推翻、拋棄,然後“地球被證明只有6000年”、“經絡會被以後的科學證實”......這類,永遠只是妄想。

須知:整個人類的知識積累,不過是實踐證偽了意淫,而意淫從來無法證偽實驗驗證。科學雖然不是真理,但是它永遠靠譜,而違背科學的只能是永遠不靠譜。

最後,用一句話結束:如果科學是迷信,健康就是一種病。


懷疑探索者


當然不是!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然後馬上就明白科學不是迷信了。簡單地說,科學就是刨根問底,刨根問底當然就不是迷信。具體來說,科學有三個要素。


科學的第一個要素是科學的目的,就是發現各種規律,而且並不限於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規律,也包括其他各種規律,比如心理學、行為學、精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所研究的各種規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同,所發現的規律當然也不同,但是它們的目的都是掲示“規律”,而且它們也都符合科學的另外兩個要素。但是,並不是所有掲示規律的學術研究都是科學研究,因為很多學術研究都不完全符合科學的另外兩個要素。


科學的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包括三個內容:質疑、獨立、唯一。


“質疑”其實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對於以前的結果、結論、甚至廣泛得到證實和接受的理論體系都需要以懷疑的眼光進行審視。但是“質疑”並不完全等同於“懷疑”,更不是全面否定。“質疑”實際上是批評地學習和接受,其目的是掲示以前工作的漏洞、缺陷、不完善、沒有經過檢驗、或者不能完全適用的地方。比如愛因斯坦對牛頓力學和牛頓引力理論質疑的結果是發現了牛頓力學和牛頓引力理論只有在低速(相對於光速)和弱引力場(空間扭曲可以忽略)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否則就需要使用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獨立”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所發現的規律“獨立”於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者必須具有獨立的思想,科學研究工作也是獨立進行的。只有獨立做出的科學研究成果才有科學價值,當然這並不排斥學術交流和學術合作,因為交流與合作往往是激發研究者個人創造力的有力途徑,創造力是最終產生髙度原創性獨立研究成果的根本原因。


“唯一”指的是科學規律的唯一性,無論誰做這個研究,無論什麼時候在上面地方做這個研究,發現的科學規律都是一樣的。


科學的第三個要素是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包括三個內容: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


科學研究顯然起源於哲學,而哲學研究所建立的邏輯化正是科學方法的一個關鍵內容。通過學術研究獲得的博士學位前面往往加上“哲學”而被稱為“哲學博士”,就是這個原因。


在使用哲學的邏輯化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定量化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定量化,就無法通過歸納建立模型,也無法對模型進行演繹來做出預言,並被進一步的觀測或者實驗檢驗。數學的研究所建立的各種計算方法和工具使得科學研究和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研究開始分道揚鑣。而科學研究的定量化又使得科學研究的成果能夠得到實際應用。


實證化則是最需要被強調的科學研究方法。從天文學的研究帶來的人類認識宇宙的幾次大飛躍中都可以看到,每一次重要的進展都是當舊的模型預言和新的觀測結果矛盾,或者舊的模型完全沒有預言到的觀測結果無法用舊的模型進行解釋。舊的模型可以被新的觀測或者實驗所推翻或者修改,但是這些舊的模型也都是科學理論,是追求“唯一”正確的科學理論的歷程中所必須經過的階段。


定量化和實證化正是科學和哲學徹底分離的最顯著標志。


從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科學和迷信真的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很多人迷信科學,認為科學是萬能的,認為一切合理的、正確的都是科學的,任何東西只要貼上“科學”的標籤就名正言順了。迷信科學正是不理解科學是什麼所造成的。


聲明:由於太忙,我沒有時間讀我回答後面的評論和發給我的私信,當然也無法回答評論裡面提出的問題和回覆私信。如果您希望我回答您的問題,請在悟空問答提出,然後邀請我回答,我會在方便的時候挑一些問題回答。


張雙南


專家給出結論就可以大膽相信了?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甚至這就是迷信科學。筆者身為一個科普作者,每篇文章必說的就是“不足之處還請指出”。而且根據科學的發展來看,曾經人們信以為真的“科學”有很多都被推翻了。例如牛頓的粒子說假定光是一種粒子小球,以及惠更斯的波動說假定光是一種波。這都被愛因斯坦“光的二象性”打臉了。

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很多內容,至今都僅停留在理論計算階段,很多還沒有證實。作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就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隨時做好被打臉的準備。

上面這張圖大家都見過吧,曾經以各種類似“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課業負擔就沒那麼重”之類的標題出現。普朗克、居里夫人、洛倫茲、愛因斯坦、薛定諤、波爾等,這些科學家為什麼聚集到一起拍照,因為這就是一場大家互相對噴、打臉的盛會(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因為這次會議主要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兩人的大辯論。這一次互噴,雙方持續了好多年。愛因斯坦始終堅信,量子糾纏這種幽靈般的力量是不存在的。這一竿子,就打到了1997年,奧地利塞林格小組在室內首次完成了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原理性實驗驗證,愛因斯坦被打臉。

科學指的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實踐方法,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既然有的“科學”會被證明是假的,我們為什麼做什麼還要講科學呢?我試著這樣解釋:科學至少可以幫我們瞭解當今人類所認識到的自然規律。一個時代的科學水平,決定了人類的上限。

就比如雖然當年人們認為,重的物體會比輕的物體落下的快。當今大家都知道,如果不考慮空氣,無論輕重,落下的速度都一樣。但是當年並沒有什麼技術設備是需要考慮真空環境的,所有問題都要在有空氣的情況下決絕。也就是說,在當時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的確輕的物體落得慢一些。

這就好像,我們上下班,無論坐車還是走路,都不需要考慮時間膨脹效應。但是如果做某些事,以當今理論無法支持的地步的話,科學,就成了限制人類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一個時代的科學水平,決定了人類的上限。沒有對宇宙規律達到更深的瞭解,就無法探索更深的宇宙規律。就好像沒有地球是圓的理論,人類就沒有去進行環球航行的念頭。

現如今我們可以發射衛星,甚至登陸其他星球;書寫被鍵盤代替,並可以瞬間讓全世界人看到自己寫的文章;機械設備可以代替人類更有效的工作等等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會越來越高,未來我們會擁有今天難以想象的,認知自然改變自然的能力。

就寫到這裡,不足之處還請指出。


蛋科夫斯基


時空通訊尊重一個信仰自由的社會,你信不信科學,還是信神鬼,或者信奉某種宗教,這是你的自由。但一些人老是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企圖混淆是非,這就令人不齒了。這也說明這些人沒有自信,硬要拉上一件科學的外衣給其遮羞。一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又是這樣一個偽科學問題。

科學就是科學,迷信就是迷信,什麼科學本身也是迷信?科學是經過證實的萬事萬物本質的內在的聯繫,是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的理論,是可以驗證並重複試驗的事情。科學也有猜想,但這個猜想是應該有一系列的理論和觀察證據來支持的,而且是允許人們證偽的,而且必須實事求是的說這個猜想尚未完全證實。這種科學就是科學,相信這種科學怎麼就成了迷信?當然,對於那些非科學的東西你去迷信,這本來就不是科學,實際上提這些問題的人正在幹這這些事,只是想反打一棍而已。可悲的是這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就是愚昧的可怕和可憐。

真正的迷信和偽科學是一些憑空想象,人云亦云,流言蜚語,甚至謠言惑眾,就是這樣一些人,老是慷慨激昂的宣稱發現了這發明了那,又拿不出任何的證據和數據,也無法進行復核驗證,誰質疑他們就群起而攻之。這些人不但肆意的踐踏科學精神,而且隨意的否定愛因斯坦、霍金、楊振寧等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們每天享受著這些科學家們發現發明帶給人類的文明成果,打著手機,開著汽車,用著電腦,卻用這些現代工具宣揚著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貶損著帶給他們這些現代生活的先驅們。

科學從來不承認終極真理,科學是有侷限性和階段性的,是允許質疑和證偽的。但絕不是可以隨意更改和沒有任何新的理論證據情況下否定的,科學只是在事物的不斷髮展中,不斷的修正、完善和進步。這才是科學。我們堅定的信奉這種科學,並用這種科學去檢驗事情的真偽和破除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