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責罰,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首?

馮開朗


這個問題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說,關羽、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是主公的兄弟,諸葛亮再足智多謀,官職再大,再有理由,也不可能把主公的兄弟給斬了吧!

說關羽違抗軍令,無非就是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慌忙逃命,身邊只剩下27騎,在經過華容道時,被關羽率領500校刀手攔住,曹操聽從程昱的建議,用以往恩情打動關羽,關羽素來重信義,不忍心對曹操動手,於是就放走了曹操。



由於關羽立下了軍令狀,軍無戲言,沒有完成任務,按理應當斬首,諸葛亮於是喝令手下武士準備綁了關羽,這時劉備開口說道:我與關雲長、張翼德為結拜兄弟,發誓是要共同生死的,現在關雲長犯了法,不忍心違背誓言,還是讓他帶罪立功吧!

劉備作為主公,都開口替關羽求情了,諸葛亮作為劉備手下的軍師,能說什麼呢?於是諸葛亮就放過了關羽。



而張飛並沒有什麼特別嚴重違抗軍令的事件發生,只是在諸葛亮初次用兵之時,有些不太服從諸葛亮的命令。因此諸葛亮向劉備請求寶劍和印信,作為行使權力的工具,有了這兩樣東西,可斬殺不聽從命令的大將。

因為諸葛亮首次出山時年齡比較小,至少比劉備小20歲,也比關羽、張飛小得多,因此關羽和張飛有些看不起諸葛亮,對於諸葛亮的安排有些冷嘲熱諷,但終究沒有違抗命令,一是因為諸葛亮有印信在手;二是因為劉備早有交待。



火燒博望坡是諸葛亮出山後的首次用兵,曹操令手下大將夏侯惇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新野,在諸葛亮一系列的運籌帷幄中,採用誘敵深入之計加火攻,將夏侯惇大軍引入一地勢險要、樹木叢雜之處,採用火攻,大破夏侯惇軍。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在之後的新野大戰中,先用水攻,再用火攻,將曹軍引入新野城,再次火燒新野城,諸葛亮經此兩戰後,威望大大提高,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則尊敬了很多,基本上沒有違抗軍令的事情發生,也就是關羽在華容道放了曹操這一件事而已,況且這事也不算違抗軍令,只是關羽素來重信義,一時不忍心而為之。



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關羽和張飛是劉備的結拜兄弟,是發誓共同生死的,關羽和張飛要是能被斬首,那麼劉備是不是也不能活了,但劉備可是主公啊,這是絕對不能發生的事,至少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不可能發生,除非劉備死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和張飛是當世猛將,劉備手下的人才又少,即使真有違抗軍令,也是捨不得殺。



但是馬謖就不同了,馬謖在街亭戰敗時,劉備早已去世,蜀漢已是諸葛亮當政,諸葛亮治理蜀漢採用的是依法治蜀,這與劉備時代的人治已經不同了,馬謖在出戰街亭之前立下了軍令狀。

結果在街亭之戰中,馬謖違背諸葛亮命令,舍水上山,也不聽從王平的勸諫,完全是一幅驕傲自滿的樣子,最終被司馬懿和張郃打得大敗,由於馬謖的失敗,導致了諸葛亮整個北伐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關羽放過曹操,不過是放過了敵方的主帥,並沒有對蜀軍造成嚴重的損害,但是馬謖失街亭卻對蜀漢整個軍隊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不僅損兵折將,而且將諸葛亮整個北伐大軍置於危險之中,差一點連諸葛亮本人都送了命,要不是諸葛亮想了個空城計,連諸葛亮也會被司馬懿殺害。

馬謖的失街亭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軍事後果,讓整個北伐失敗,這麼嚴重的後果 如果不殺,將會產生很嚴重的不良影響,後面再有蜀軍將領犯錯,如何服眾?



況且當時的馬謖也不是什麼非常重要的人才,殺一個也無所謂,既能整肅軍紀,又能嚴明紀律,諸葛亮只能以馬謖的生命來整肅軍紀和嚴明紀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題主這問題問的,正史裡關羽、張飛什麼時候違抗軍令了,而且關羽和張飛活著的時候地位都不再諸葛亮之下,能處理他們的只有劉備。而馬謖被斬首一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二是他兵敗以後還畏罪潛逃,所以諸葛亮要嚴懲他。

在正史裡,諸葛亮剛被劉備招攬時只是協助參謀軍政事務,劉備奪取荊州以後,諸葛亮負責管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地方政務。劉備奪取益州以後,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份署理政務,劉備率軍出征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後勤調度。

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而關羽和張飛還死在劉備之前,諸葛亮從未管理過他們。更何況歷史上並沒有關張二人違抗軍令的記載,諸葛亮是既沒沒權,也沒必要去處理他們兩人。

而馬謖被斬首的原因有兩個:

一、馬謖所犯的錯誤非常嚴重,必須嚴懲。

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命趙雲和鄧芝率兵出斜谷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乘虛攻打隴右,隴右三郡響應。諸葛亮命馬謖去守街亭擋住魏軍增援部隊,是希望為蜀軍主力爭取時間,以消滅隴右的魏軍殘餘。繼而依託隴右和魏軍增援部隊決戰。即使魏軍大至蜀軍不敵,那麼也可以把隴右的居民儘可能的遷到蜀漢,以增強自身的國力。

然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失了街亭,導致魏軍援兵輕鬆進入隴右,蜀軍只能倉促撤退,最後只撤走了西縣的千餘戶居民,損失大而獲得小,這都是馬謖造成的,必然要加以嚴懲。

二、馬謖違背命令以後畏罪潛逃,是被抓回來的,這也加重了對他的處罰。

在《三國演義》裡,馬謖戰敗以後自己回營請罪。但是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所述,馬謖兵敗以後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舉”,被諸葛亮撤職。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大敗以後還畏罪潛逃,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不可能再寬恕他。實際上當時馬謖手下的張休、李盛、黃襲、王平等將諸葛亮也是區別對待的,張休、李盛被處斬,黃襲等人被免職,而在馬謖大敗時“鳴鼓自持”,虛張聲勢,以疑兵之計將張郃嚇退的王平,反而得到了諸葛亮的獎勵。

所以諸葛亮在處理馬謖等人時,並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根據每個人在此戰中的表現和罪責輕重區別對待,處理的非常公平,這也是他處理事情一貫的風格。也正是因為賞罰分明,做事公平,所以被他處罰的人也是心服口服。


不沉的經遠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多角度去分析:

首先,從能力這個維度來看,關羽、張飛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列,二人都有萬人敵的稱號。關羽、張飛在之前雖有違抗軍令的行為,但建立的功勳非常之大,有功勞的底子,諸葛亮不可能因小失大。馬謖則不然,能力上較關張遜色不少,馬謖這樣的人才於蜀漢還比較豐盈,故而斬之以立其威。

其次,從關係這個維度來看,關張二人與主公劉備桃園結義,是最早的創業創始團隊。關羽為了尋找失散的劉備,放棄曹操的高官厚祿,千里走單騎,只為尋找哥哥,這情義是何等的義薄雲天。而張飛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為了劉備鞭打高郵,喝斷當陽橋而退曹兵,可以說沒有關張,就沒有劉備。這等關係,諸葛亮如何因為一點小事而斬之,這樣對於自己的主公是大大的不給面子。馬謖進入團隊時間較晚,是從荊州時入的夥,在整個團隊中缺少大靠山,如此這般只能區別對等了。

再次,從面子角度來看,馬謖其人可以說是有才氣的,他經常和諸葛亮探討軍事,因此深得諸葛亮的賞識。但劉備在臨終時曾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在諸葛亮親率大軍出征之時,軍中有魏延、吳壹等人可為前鋒,但諸葛亮卻偏偏力排重議而起用了馬謖,結果馬謖失街亭,讓諸葛亮對他的信任變成了一個莫大的諷刺,此時如果不斬馬謖必被它人彈劾為群黨衣帶關係,為不落口實,必須斬之,也算失卒保車之舉。

綜合來看,諸葛亮想給馬謖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也算是對自己人的一種拉攏和培養,但馬謖卻因為能力不足足而讓諸葛亮失了顏面,導致出征的失敗,面對敗局,馬謖被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華豎


這個問題有點扯蛋,這些傻“豬粉”們怎麼會把諸葛亮當成可以有資格隨便斬殺關羽張飛的角色呢?關羽張飛是劉備的創業夥伴,是蜀漢集團的股東,他們跟劉備即是君臣又是夥伴,在蜀漢集團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崇高地位,對於劉備之外的所有蜀漢文武百官,他們是半個主子,諸葛亮在關羽面前說話都要小心翼翼,如果不小心惹怒了關羽,有可能大耳光就扇過來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裝神弄鬼,捧著劉備的印劍發號施令,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不僅從來沒有讓諸葛亮參與過任何軍事行動,而且諸葛亮的地位,權力也遠在關羽張飛之下,他在赤壁之戰前後連個職務都沒有,僅僅是相當於劉備的秘書,劉備任荊州牧的時候,諸葛亮僅僅是一個區區的“軍師中郎將”,負責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賦稅徵收,而關羽已經是蕩寇將軍,侯爵了,並且兼任臨近曹魏前線的襄陽郡太守,按照漢朝的官制,中郎將上面是禆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關羽比諸葛亮高了三級,而且諸葛亮一直都是從事內政後勤方面的工作,相當於劉備的後勤部長兼稅務局長,根本無權過問軍事行動,更沒有行軍法的權力,更不用說管到位高權重相當於副總司令的關羽頭上了。


狼的影子716


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都不處理,馬謖犯一次就斬首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背景方面:關羽、張飛都是劉備的好哥們、好兄弟,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不敢妄加用刑,而馬謖在蜀漢無根基;在戰略失誤方面,關羽、張飛所犯的錯誤大都是微不足道的,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從歷史功績方面,關羽、張飛立下赫赫戰功,而馬謖指揮街亭一戰之前毫無建樹。

在社會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有的隱忍,有的張揚,其實都是跟他們所處的環境、性格和能力息息相關的。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諸葛亮對待關羽、張飛和馬謖的態度差別很大,特別體現在違抗軍令,貽誤戰機上,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區別是因為:

背景方面

關羽、張飛兩兄弟的背景可謂無人能及,就連諸葛亮也望塵莫及,這要追溯到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這樣的感情是血濃於水的,也是馬謖所缺失的。

戰略失誤方面

關羽、張飛儘管也有的時候違抗軍令,但是他們對於戰爭走勢、局勢變化可謂影響很小,他們懂得大的原則和禁忌;而馬謖痛失街亭直接導致辛辛苦苦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北伐泡湯,此罪在諸葛亮看來無法饒恕。

歷史功績

關羽、張飛所立下的功勞,可謂戰功赫赫,可圈可點;而馬謖在之前只是以獻策的角度來進行,只是紙上談兵,在這一點上,諸葛亮也認識到此人沒有大才,不如藉此殺掉,以免再犯錯誤。


南巷清風AA


演義的話,關羽張飛在諸葛亮最初來到劉備陣營時候對諸葛亮不屑一顧,諸葛亮得了劉備的劍後想要以關張不聽號令為由斬了,劉備在旁邊嚇了一跳,趕緊求情才沒斬了。我想,如果劉備不在旁邊,諸葛亮還真可能會斬殺關張以立軍威。所以,演義諸葛亮沒有不敢斬關張。

三國志的話,諸葛亮在劉關張三位大佬在世時從來沒摸到過軍權。而且從官職身份而言,諸葛亮與關羽張飛差距不小,關羽張飛能隨便斬殺諸葛亮,而諸葛亮無權斬殺關羽和張飛。所以說,諸葛亮根本斬不動關羽張飛。

至於馬謖這邊,無論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算是揮淚斬馬謖。其實馬謖死的很冤枉,要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馬謖是劣勢兵力下被張頜打敗的,所以也不算是什麼嚴重的用兵失誤。而且街亭又不是諸葛亮的北伐軍的命門,重要性也不算高。在這麼一個小戰役中輸了就得被斬的話,以後誰還敢帶兵打仗?更不用提馬謖作為諸葛亮按照接班人培養的身份,一次失敗就要斬殺實在說不過去。相信,諸葛亮不得不斬馬謖的最大原因還是為了堵住成都中反對諸葛亮的那一群人的嘴。馬謖變成了替死鬼。


金晶林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歷史學界對諸葛亮為何執意處死馬謖的問題是存在爭議的。

整飭軍紀

諸葛亮斬馬謖,主要是諸葛亮為了殺雞儆猴,整頓軍紀。馬謖街亭大敗,主要就是因為指揮官馬謖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違抗諸葛亮的正確命令,諸葛亮是為了嚴明軍紀,明法正信。

犧牲逃罪

此時劉備已經去世,掌管蜀國的是後主劉禪。諸葛亮與馬謖的交情是不錯的,按道理馬謖未曾立過大功,不該掌此位置。但既違背眾意而破格提拔了他,打了敗仗,無法向後主交代。於是,為了敷衍上層,安撫眾心,所以只好拿馬謖的人頭做交待了。關羽張飛可不是諸葛亮提拔的。馬謖犯錯誤的源頭出自諸葛亮的用人失誤。

派系鬥爭

還有一個比較新的最近的學界觀點:

劉備去世後,蜀漢內部各派系間的鬥爭更趨激烈,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派”逐漸佔據上風,把持了朝中政權,但以李嚴為代表的“東州派”、以魏延為代表的“部曲派”等仍在軍隊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鑑於“荊襄派”在蜀漢軍中的力量尚顯不足,自己力薦的先鋒馬謖又大敗於敵軍,故而諸葛亮不得不在馬謖戰敗後對其施以極刑,同時自身也上疏謝罪,貶三等,以確保“荊襄派”於蜀漢政權中的優勢地位不失。


文史工作坊


答:提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隻看過演義小說而不看過正史;或者說,連演義小說都沒看過,只是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甚至,情況可能更糟,小說和電視都沒聽過,只是道聽途說,聽人家談論三國故事,零零碎碎知一點半點這方面的東西。

我簡單說一下吧。

第一, 諸葛亮並沒斬馬謖。

“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精心捏造的悲情大戲,意在襯托諸葛亮軍紀嚴明,不徇私情,勇於自責,執法如山。

而對馬謖的刻畫也很出彩,其在作戰時剛愎自用、專橫獨斷,很有大將風度。慘敗而回後,即自縛跪於帳前,聽候發落,不失一人做事一人當的大丈夫氣概。

但是,據《三國志》卷41《向朗傳》的記載,馬謖其實是個膽小如鼠、毫無擔當的小人,他在街亭之戰後,畏罪潛逃,連累了朋友向朗——致使向朗被免去官職。

馬謖一意潛逃,卻未能躲得開恢恢天網,《三國志》卷39《馬謖傳》記,馬謖後來被緝拿歸案,“下獄物故”,馬謖病死於獄中。

《馬謖傳》在寫馬謖“下獄物故”時,下面還緊連著一句:“亮為之流涕。”

即因為馬謖的病死,諸葛亮流下了眼淚。

這說明,諸葛亮是不捨得馬謖死的。

《馬謖傳》中的裴松之注還提及到,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自己和諸葛亮情同父子,懇求諸葛亮在自己死後善待自己的兒子。諸葛亮後來親自料理馬謖後事,“待其孤若平生”,視馬謖的兒子如同親生。

第二,關羽、張飛沒有“多次違抗軍令”,所謂“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全是《三國演義》瞎編的。比如,很多人喜歡提到的“關公華容道私放曹阿瞞”情節,並不是歷史事實。查《三國志》可知,曹操敗走華容道,劉備後知後覺,帶兵趕去,還放火阻攔,但沒起到作用,曹軍揚長而去。

實際上,繼續查正史,根本就不存“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的事,那又何來責罰之說?

第三,在演義小說裡,給人的感覺,在劉備集團裡面,劉備是老大,諸葛亮是老二,諸葛亮的權力很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罰誰就罰誰,想殺誰就殺誰。

但這不是事實。

諸葛亮當老二的時代是劉禪時代,在劉備時代,他還沒有生殺予奪的話語權。

最後想說的是,即使是在演義史裡,就算是諸葛亮掌握生殺大權,就算是關羽、張飛多次違抗了軍令,諸葛亮都不可能處以他們斬首之刑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是蜀漢集團的柱石,他們和劉備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一體,休慼與共,生死相隨,殺他們,就相當於殺劉備;而殺劉備——還談什麼擁劉反曹?還說什麼興復漢室?諸葛亮腦殘了不是?


覃仕勇說史


在三國裡,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諸葛亮不斬他們,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了?

阿呆認為,有以下幾方面來看。

1、斬與不斬,要看原因看後果。

《三國演義》中最明顯的一處違反軍令,就是關羽華容道的捉放曹。儘管這只是演義。但是,從諸葛亮的本意來看,安排關羽到華容道,是個一箭三雕的計策。一是,達到了放走曹操的目的,曹操不能死。二是,達到了降服關羽,殺關羽傲氣的目的。三是,讓關羽賣個人情給曹操,還當年的恩情。

也就是說,關羽只是個道具,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關羽沒有錯。軍法執行,只是演一場戲而已。

2、斬與不斬,要看這個人的後臺。

儘管是違反軍令該斬的,那也要看看後臺。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張飛、關羽那是蜀漢創業的元老,是集團股東。諸葛亮只是個職業經理人,對股東的處罰,是要報老闆劉備同意的。諸葛亮要是私自執行,會有篡權奪位的嫌疑了。

3、斬與不斬,要看後果和效果。

斬的目的是維護軍法,維護法律的威嚴。對其他人起到威懾作用。也為以後的執法起到表率作用。

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一是沒達到嚴重的後果,沒必要斬。二是,諸葛亮沒權力斬這兩人。

馬謖為什麼要被斬:

一、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其實第一責任人是諸葛亮。諸葛亮必須找個人來背黑鍋。馬謖是最好的人選。

二、馬謖嚴重違反軍令,沒有按照指示進行佈防,造成街亭失守。馬謖是有重大過失的。

三、馬謖的後臺儘管之諸葛亮,但諸葛亮需要自保,沒有能力保住馬謖。

四、斬了馬謖,是個最好的方案。1、諸葛亮自保成功。2、堵住了成都方面的壓力和攻擊。3、給後來清除其他兩派勢力做了鋪墊。4、樹立諸葛亮大義滅親的光輝形象。

結果真的是這樣。

諸葛亮斬了馬謖,請求自降三級,保住了自己的軍權和政權。

諸葛亮通過斬馬謖這個事情,為後來處理李嚴,打擊東江派勢力,起到了鋪墊作用。

所以說,諸葛亮是很聰明的,是深謀遠慮的,不得不佩服。


阿呆夢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對於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我們已經耳熟能詳,提起馬謖可能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大意失街亭讓本來具有很大優勢的蜀漢瞬間變成劣勢,讓此次北伐前功盡棄,因為馬謖曾立下軍令狀,諸葛亮只能含淚處斬馬謖。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曾經處理過多次違反軍令狀的事情,為何關羽、張飛多次違抗軍令諸葛亮不責罰,馬謖犯一次就被斬首呢?

在蜀國,違軍令並不算一件稀奇的事情,最起碼在馬謖之前,張飛與關羽就屢次違反軍令。關羽那就不容說了,在華容道上,遇見了慌忙逃命的曹操。但素來講義氣的關羽沒能對曹操下手,反而放他離開。諸葛亮自然要按照軍規斬關羽,沒想到劉備抹著眼淚站出來,說這個人是我的兄弟,大家說好同生共死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斬了他。

劉備是諸葛亮的頂頭上司,這點面子自然是要給的,諸葛亮有奈無奈,放過了關羽。事實上,在諸葛亮剛出山不就,關羽和張飛都不是很服氣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年輕人,自然不會事事依照他說的去做。大方向或許沒犯什麼錯,但在一些小事上,兩個人沒少給諸葛亮為難。對於這兩個人,諸葛亮肯定不能強來,畢竟人家倆喊劉備都是哥哥,而諸葛亮喊劉備卻是主公。誰親疏,其實一目瞭然。只要諸葛亮對這兩個人不客氣,劉備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對諸葛亮的印象大打折扣。

所以諸葛亮不驕不躁,用自己的才學實力,以及為劉備要的寶劍、印信搞定了這兩個人。但馬謖就不一樣了,此時諸葛亮已經掌了大權。此時劉備已死,劉禪不過頂著一個名號。諸葛亮的權力越大,盯著他看的人也就越多。

馬謖這件事上,所有人都在等他的決定。尤其是那些早有小心思的臣子,但凡諸葛亮徇私了,他們就知道諸葛亮不過是一個嘴上厲害的人,這些人此後必定會有些小動作。諸葛亮自然年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就算在不捨,也要拿馬謖開到。畢竟此時他身上的責任太大,一點點失誤都可能會為蜀國的安穩帶來動亂。

這也是為何關羽、張飛能逃得過去,但馬謖卻逃不過追究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