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

那位战无不胜的大人


丨诗词体例

中国诗歌,从诗词体例和形式上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新诗五种。

一、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诗歌)、楚辞、乐府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个概念,这类诗的特点就是不讲究对仗,平仄与用韵也比较自由。古体诗的诗体可分为乐府、杂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古风、新乐府。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就是,古体诗既包括唐代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及当时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代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诗歌,其中唐代诗人所作古诗从字数上看,大致可分为五古和七古。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典型代表。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诗体(其中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可参看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和吴相洲主编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系列)。一般我们所谓乐府诗是指汉乐府,即两汉时期由乐府机关采集并配乐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其特点就是可以歌唱。乐府又有旧题乐府和新题乐府之说。

旧题乐府:是指后世文人袭用乐府旧题模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诗。

新题乐府:即模仿乐府体裁,但却自创新题而写的作品。

二、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诗体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其特点就是讲究格律和对仗。

三、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同或大致相同,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四、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五、新诗:又称白话诗,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白话创作的新诗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天天读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典范:宋之问《渡汉江》、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鹿柴》、《竹里馆》、《送别》、杜甫《八阵图》、《绝句二首》、刘长卿《送上人》等。

七言绝句典范:李白《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高适《别董大二首》、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等。

2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1)句数固定: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2)押韵严格: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要求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我们欣赏一首近体诗,首先可以欣赏它的格律美。在我看来,近体诗的美,首先在于它的格律。这也是它与其他诗体最大的不同之处。我认为,格律并不是简单的镣铐,它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近体诗的平仄以两字为一顿,平仄交错,读起来便很有节奏感。而不合平仄的诗句,则往往会读起来不顺畅。比方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典型的格律诗,如果我把“绿”字改成“到”字,不考虑字义的话,还是比较顺口的。但如果我改成“春风又来江南岸”,读起来就会很拗口。所以说,格律是诗人们在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它赋予近体诗一种独特的美。我们欣赏近体诗,可以从格律开始。

其二,一首好的近体诗,还要有优美的词汇。这比较直观,但也没有一个一定的标准,因为它涉及到字义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碧”和“绿”两个字,在做形容词时,“碧”就比“绿”更有诗意。但是如果活用作动词,“绿”就比“碧”要好得多了。总的来说,这些词汇的意义虽然都有差别,但是只要我们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近体诗,凭着自己的语感,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一首近体诗用词的好坏的。

第三,一首好的近体诗,不但要有优美的辞藻,还应该将他们组合成一幅画面。事 实上,画面感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刚才留下的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春风又到江南岸”都符合格律,但前者却更富诗意呢?我想,这是由于“绿”这个字给这句诗增添了色彩,使人联想到一幅春风吹遍江南的画面。而“到”字就没有这样的画面了,所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才会比“春风又到江南岸”要有诗意得多了。所以我们欣赏一首近体诗的时候,画面一定是我们欣赏的重点。





书剑客申联军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近体诗这是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它是指唐代形成并定格的格律诗体。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小律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止儿文学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数字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也是近体诗。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绝句可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要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归入近体诗。

总括来说,一般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至于律诗的韵和平仄律,待以后再详细说明。

下面附本人即兴写的一首律诗拙作,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宅 家 吟

(二)

茫茫大地雾霾威,

帝子乘风下翠微。

梅竹轻轻披雪语,

雁鸿默默穿云飞。

南山一柱擎华厦,

勇士万钧闪光辉。

三月春风杨柳绿,

晴空一鹤待仙归。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在唐代时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诗体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为严格。要求:

①、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的句数必须固定。

②、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

③、韵用定位

:押韵位置要固定。

④、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

⑤、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连必须对仗。

与古诗体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了。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1、律诗:有一定的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

每首八句。按字数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此外还有排律。

律诗的声韵规定严格,不论五律、七律和排律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

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是否押韵是自由的。

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相反,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同时,律诗平仄声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还要求对仗。

律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必须对仗,对仗就是对偶,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

2、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减半,也叫“截句”、“断句”。产生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


常见的绝句为五言、七言,简称五绝,七绝。

分为古绝体和近体绝句两种。

①、古绝句:是古体诗的一种。不讲究平仄、粘对,押韵可评可仄。

这种绝句出现较早,南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就收有《古绝句四首。

后来也有人写作,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等。

②、近体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种,通称为律绝。要求按格律规定运用平仄,讲究粘对,并限押平声韵。

至于对仗,律绝不像律诗那样严格,用于否,是部分用还是全首用,都是自由的。

这种绝句是律诗兴起后才有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3、排律:律诗的一种。它是按照一般律诗的格式加以铺排延长而成,故称排诗又叫长律。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

排律,除首尾两联为,中间各联都对仗;各句间也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

由于限制过多,容易选择堆彻死板,所以历来极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极少。五言排律由汉魏六朝五言古诗演化而来。谢灵运的《湖中旷瞻眺》,庾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雏形,但体制较短,限于五律十韵。

到唐代杜甫以后,排律方告成熟,体制渐长,声律愈加工整。唐.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竟长达一百韵。韩愈、孟郊等,更用联句形式演为长篇,如《城南联句》等。形式更加工巧,内容却日渐贫乏。

这也许是过于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诗本意而造成的。


文子心语


近体诗,也称格律诗、今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多为七言五言。律诗要求严格,要具备押韵、平仄、对仗等基本要素;绝句要求押韵、平仄,对仗不作硬性规定。关于如何赏析、传承、发扬近体诗,我的观点是学习掌握基本格式要素和古人的创作技巧、手段、办法,融会贯通,适时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毛泽东主席的诗作为榜样,用诗歌记录生活、战斗、革命,讴歌时代,讴歌革命,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弘扬正能量,抒发革命情,气势磅礴,气吞山河,正气凌然,诗剑词枪,威震敌胆,鼓舞斗志。现在新体诗由于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所以盛行,没有固定格式,没有韵律要求,有啥说啥,直白不隐,甚至标点符号都可以不要,一句“面向大海,春暖花开”,一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便成为大诗人。所以现在能坚持学习写作近体诗,能让国之瑰宝发扬光大的人真是难能可贵,值得称道和鼓励。在近体诗的写作用韵方面我要呼吁,那些大咖们不要坚持再非“平水韵”、“词林韵”、“广韵”“佩文韵”等老八股韵不可了,要主张学好汉语拼音方案,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准,押同韵、邻韵、鼻音韵,这样简单好学,又不失韵律,没有改变押韵的初衷。希望诗词大会能够促进近体诗的创作和普及,希望近体诗能够作为主流诗歌体裁,让国之瑰宝发扬光大,闪耀时空!这里以一首成语五绝藏头诗和大家共勉。

文采飞扬

文笔如刀剑,

采风故里魂。

飞刀惩腐恶,

扬剑护民权。

一八年十月十九日


浪花李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偶然回眸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


近体诗是中国旧体诗中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平仄格律是唐朝诗人建立的一套音韵规则系统,极大地简化、规范了南北朝时期声韵学家的四声标注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使用平仄格律创作出来的近体诗,丛先天上就避开了汉字联句的语言音病,从而保证了诗歌的音律清朗,表达流畅。

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也就是说不遵守格律一样有清朗流丽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存在,并不限制古代诗人浪漫恣肆的个人表达。学会格律,对写诗的人是有好处,即便你不喜欢格律限制,你也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在什么地方不使用格律更好,这样作品才能超越格律,成为精品而不是肆意妄为的垃圾作品。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

这个你得看从哪个角度去分。如果从平仄关系来看的话,是不需要去分的。所有近体诗都必须遵守平仄相替、相对、相粘的规则,没有例外。

如果按照长短来分,在我们看来,基本上就是四句的绝句和四联的律诗,因为是格律体,我们要标清楚的话,就是律绝和律诗。

律绝为四句,律诗为四联八句,格式上都遵守平仄关系,内容上基本都是“起承转合”的文法,只是绝句对应是一句一字(起、承、转、合),而律诗对应是一联一字(起、承、转、合)。另外律诗的中间二联是要对仗的,这是律诗特有要求。

那是不是近体诗就是这两种?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一种十句以上,遵守平仄格律的长诗,因为既长又对仗,就像大规模的军队,所以我们称之为“排律”。排律实际上就是把律诗的中二联无限拉长,但是一定要遵守平仄关系和对仗。

近体诗从句数来分实际上是三种格式:律绝、律诗、排律。

那么从单句字数呢来区分呢?近体诗的单句字数是固定的,是整饬的,绝对不会出现长短句。日常使用的是五言、七言。五言律绝我们简称“五绝”,七言律绝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可是同样还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六言绝句。六言诗遵守特有的六言格律,和其他平仄关系,我们也可以认定是近体诗。因为不多,所以就象排律一样,大家很少提到,但是六言格律是存在的。具体的六言格律以及五七言格律关系本人都有文章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要从单句字数,也就是“几言”来分的话,实际上也有三种:五言、六言、七言。

回答问题,结果把问题推翻了。不过大家熟悉的就是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其他的格式知道就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专栏看看。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也不会去创作排律和六言近体诗。

如何赏析?

诗言志,诗是韵文。

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

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但这里问的是近体诗如何赏析,近体诗和其他文艺作品的区别在哪?就在平仄格律。

所以近体诗的赏析必然牵涉到平仄的运用,韵脚的选择,对仗是否合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格律诗,因为他不懂格律,他不知道那些近体诗的优美句子之下的相互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的“诗家语”,其实很大部分文学修辞就是为了雅化,同时理顺平仄。

为什么我们喜欢读唐诗?因为雅俗共赏。为什么喜欢民歌?因为就是大白话。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西昆体?因为太高雅,用典太多,我们读不懂。

而近体诗正是诗歌雅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唐诗因为处在这个过程之中,大部分还是好懂的。但是我们赏析又不能只限于唐诗,当我们读到讲理的宋诗,用典繁复艰深的时候怎么办?该如何赏析?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相关的知识,了解那些用典出处,才能真切地领会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并与他共鸣,做出最心领神会的赏析。

近体诗的赏析远比古风要难,其实真难点并非格律,而是难在文学艺术、修辞手段的提高。比如我们看唐前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难懂吗?一点都不。再看李商隐的近体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如果不熟悉典故,不了解作者,谁知道这是写的什么?

赏析近体诗需要大量的知识打底,不仅仅限于格律,还包括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使用的各种典故,都要清楚。这确实麻烦,不过一旦了解,就会知道诗人的比喻、用典实在太精妙,和古风那种拙朴的风格比起来,是另外一种独特的心有灵犀的领会。

简单说起来,近体诗的赏析无非文采和感情两个方面:体式之妙和意境之高。


梧桐树边羽


近体诗如果按句数来分,可分为四句的绝体诗,八句或十六句以上的为律体诗(十六句以上的又称排律)。近体诗如果按字数来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诗,另一种是每句七个字的,称七言诗。以上两种分类可以合并为(1)五言绝句与五言律句,简称五绝与五律;(2)七言绝句与七言律句,简称为七绝与七律。

欣赏近体诗就大有文章啦!主要应当从以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可以欣赏它的格律美。近体诗的美,首先在于它的格律。格律并不是简单的镣铐,它的存在是合理的,近体诗的平仄以两字为一顿,平仄交错,朗朗上口,不合平仄的诗句,就可能丧失了格律美。

其次,可以欣赏它的词汇美。作为一首好的近体诗,符合格律是太低的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不能到此为止,要有优美的词汇,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这还比较直观,词汇掌握得多,文学功底深厚,历史典故清晰,运用得恰到好处,词汇美的感觉就会产生。

再次,可以欣赏它的画面美。一首好的近体诗,不但要有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词汇,还应该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而画面感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画面感的难度还是较大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是创作的重点,也是欣赏的重点。

最后,可以欣赏它的意境美。意境无疑是近体诗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一首有境界的诗,要有饱含感情的描写,并且体现出作者高雅的思想境界。我们在评价一首近体诗的时候,常常会说:这首诗很有意境!其实就是对近体诗的基本评价和深刻欣赏。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格律、用词、画面、意境等方面来欣赏它,评价它,学习它!而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达到要求,必须多读一些优秀的近体诗,多读些古典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扩大视野,涵养品位,以求提高欣赏水准!


平潭老兵曾7089889


近体诗是中国旧体诗中遵守平仄格律的作品。平仄格律是唐朝诗人建立的一套音韵规则系统,极大地简化、规范了南北朝时期声韵学家的四声标注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使用平仄格律创作出来的近体诗,丛先天上就避开了汉字联句的语言音病,从而保证了诗歌的音律清朗,表达流畅。

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也就是说不遵守格律一样有清朗流丽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存在,并不限制古代诗人浪漫恣肆的个人表达。学会格律,对写诗的人是有好处,即便你不喜欢格律限制,你也知道为什么不喜欢,在什么地方不使用格律更好,这样作品才能超越格律,成为精品而不是肆意妄为的垃圾作品。

近体诗分为哪两种?

这个你得看从哪个角度去分。如果从平仄关系来看的话,是不需要区分的。所有近体诗都必须遵守平仄相替、相对、相粘的规则,没有例外。

如果按照长短来分,在我们看来,基本上就是四句的绝句和四联的律诗,因为是格律体,我们要标清楚的话,就是律绝和律诗。

律绝为四句,律诗为四联八句,格式上都遵守平仄关系,内容上基本都是“起承转合”的文法,只是绝句对应是一句一字(起、承、转、合),而律诗对应是一联一字(起、承、转、合)。另外律诗的中间二联是要对仗的,这是律诗特有要求。

那是不是近体诗就是这两种?答案是否定的。还有一种十句以上,遵守平仄格律的长诗,因为既长又对仗,就像大规模的军队,所以我们称之为“排律”。排律实际上就是把律诗的中二联无限拉长,但是一定要遵守平仄关系和对仗。

近体诗从句数来分实际上是三种格式:律绝、律诗、排律。

那么从单句字数呢来区分呢?近体诗的单句字数是固定的,是整饬的,绝对不会出现长短句。日常使用的是五言、七言。五言律绝我们简称“五绝”,七言律绝简称“七绝”,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可是同样还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六言绝句。六言诗遵守特有的六言格律,和其他平仄关系,我们也可以认定是近体诗。因为不多,所以就象排律一样,大家很少提到,但是六言格律是存在的。具体的六言格律以及五七言格律关系本人都有文章专门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要从单句字数,也就是“几言”来分的话,实际上也有三种:五言、六言、七言。

不过大家熟悉的就是绝句、律诗、五言、七言,其他的格式知道就行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专栏看看。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也不会去创作排律和六言近体诗。

如何赏析?

诗言志,诗是韵文。

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

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但这里问的是近体诗如何赏析,近体诗和其他文艺作品的区别在哪?就在平仄格律。

所以近体诗的赏析必然牵涉到平仄的运用,韵脚的选择,对仗是否合理这些“形而上”的东西。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格律诗,因为他不懂格律,他不知道那些近体诗的优美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特殊的“诗家语”,其实很大部分文学修辞就是为了雅化,同时理顺平仄。

为什么我们喜欢读唐诗?因为雅俗共赏。为什么喜欢民歌?因为就是大白话。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西昆体?因为太高雅,用典太多,我们读不懂。

而近体诗正是诗歌雅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唐诗因为处在这个过程之中,大部分还是好懂的。但是我们赏析又不能只限于唐诗,当我们读到讲理的宋诗,用典繁复艰深的时候怎么办?该如何赏析?

只有不断提高我们自己相关的知识,了解那些用典出处,才能真切地领会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并与他共鸣,做出最心领神会的赏析。

近体诗的赏析远比古风要难,其实真难点并非格律,而是难在文学艺术、修辞手段的提高。比如我们看唐前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难懂吗?一点都不。再看李商隐的近体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如果不熟悉典故,不了解作者,谁知道这是写的什么?

赏析近体诗需要大量的知识打底,不仅仅限于格律,还包括当时的时代风气、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使用的各种典故,都要清楚。这确实麻烦,不过一旦了解,就会知道诗人的比喻、用典实在太精妙,和古风那种拙朴的风格比起来,是另外一种独特的心有灵犀的领会。

简单说起来,近体诗的赏析无非文采和感情两个方面:体式之妙和意境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