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只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最具普世價值觀,你認為對嗎?為什麼?

迷迭香Love


他對功臣挺大方,不過另一個教訓很深,他重文輕武,錯誤總結唐代藩鎮割據教訓,忽略備戰與國防,導致越南獨立以及金丶蒙分別滅亡北宋丶南宋,他的這種思想對後世最大的消極影響是金丶遼丶蒙丶滿紛紛入主中原,野蠻者征服文明地區,極大地破壞與阻礙了中原文明的延續發展。


尊事實迴歸常識別雙標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寫過“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句。宋指的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在中國歷史可稱作一個開明、有作為的皇帝。因而毛澤東把他與極負盛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提並論。

宋太祖在位十七年。十七年間,他通過戰爭消滅了大多數割據政權,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奠定了北宋局部統一的基礎,又重建了中央集權統治。這是宋太祖重要的歷史功績。


除了結束五代分裂割據局面和重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外,宋太祖作為一個“創業垂統之君”,還為北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如減刑罰,興學校,重文官、輕武將,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之人。

宋太祖雖為一武將,但喜歡和看重文人。北宋時期,是文官權重一時的時代,宋太祖沿襲了唐時的科舉考試製度。因為科舉考試是產生文官的途徑,而宋朝又是一個重用文官的朝代,所以,宋太祖對錄取進士一事非常重視。他親自舉行殿試,錄取進士。那些經過殿試錄取的進土,就成了“天子門生”。


皇帝是他們的主考官,因而所有中了進土的人都成了皇帝的門生。宋太祖看重文官,賞識知識分子,因而,他規定了“不殺士大夫”一項法。宋太祖在世時任用的重臣是宰相趙普。趙普雖善於舉薦賢能,但他又嫉賢奶能。

在《宋史·太祖本紀》中,敘述了趙普陷害樞密直學士馮璇、綾綿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一事。照普為什麼要用不光彩的手段(給三個人扣了個“貪贓枉法”之罪)治這三個人於死地呢?實質原因就是妒忌他們的才能。拿樞密直學土、右諫議大夫馮瓚為例。馮瓚招來的殺身之禍是因為他得到了宋太祖的賞識。宋太祖曾在不少場合誇耀過馮瓚有才,是當代罕見的奇土,表示要重用馮瓚。


這話被趙普聽了很不是滋味。如果馮瓚是古今罕見的奇才,豈不是說他趙普才能遠遜於馮瓚嗎?將來馮瓚上去了,哪還有我趙普之位。於是,趙普出於妒能之心,先想辦法將馮弄到梓州去做官。後來又要了些花招,給馮瓚定了個不小的罪名(“貪贓枉法”罪),按此罪該當處極刑(另外兩個人李美、李楫與馮瓚情況差不多)。

但宋太祖堅持不殺馮瓚。因惜其オ,也因宋太祖頒佈過“不殺士大夫”的法令,最後,將三個人流放到了一個沒有人煙的荒島。並且,規定每逢有什麼大事慶典,都不得赦免。實質上與判處了死刑沒有什麼兩樣。


所以,毛澤東在看了這段歷史記載後,提筆批下了“說不殺士大夫,偽也。毛澤東在這裡指出的是,既然制定了“不殺士大夫”的政策,那麼,就該堅決執行此策,而對馮瓚等三人的處罰,看上去是沒殺三人,而實質上“流沙門島,逢恩不還”本身,已經是讓其只有死路一條了。


試想,作為一介文弱書生,流放荒島過活,才能不被用,書也無得讀,還得與周遭惡劣的環境作鬥爭,這與判了死刑又有什麼兩樣。因而,毛澤東認為,這實在是過於虛偽了。


鄜延路節度使李


歷代帝王中,趙匡胤的為人底線最高、做事最留餘地,而自身也無過多欲望,從這個角度而言,他確實最具普世價值觀。

一、能不殺人,儘量不殺;能講道理,儘量講理

趙匡胤本是後周高級將領,機緣巧合之下,他"被"黃袍加身,當上皇帝。我們不能否認,趙匡胤對黃袍一事是樂見其成的,甚至可能有私底下的操作,所以後世譏諷他欺負孤兒寡母而得位。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當時後周所處局勢,北漢、後蜀、南唐、南漢等政權環伺四周,還有契丹不時攪合,這樣的局勢下,一個七歲小兒,加上一個年輕寡婦,能彈壓得住?

黃袍加身不僅僅是趙匡胤的好友、下屬們想立"擁龍之功",更重要的是,要保住國家的未來,以免落得與後蜀、南唐等國的下場

在諸國林立的情勢下,趙匡胤能者居之,並不為過。

從陳橋驛回京都,趙匡胤再三囑咐手下將領,對待後周的宗室、大臣都要以禮,不得侵犯。

《宋史》中記載,"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當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戶,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這樣的嚴令下,王彥昇卻殺了當時的副都指揮使韓通滿門,起因是韓通反抗。

趙匡胤當時沒有過多懲罰王彥昇,但後來一直未曾重用,封賞功臣時也沒有王彥昇的份,可見趙匡胤是一直記著他這份殺心的,非常不喜。

伐蜀時,主將王全斌肆意殺降,雖然取得了全盤勝利,將西川一舉拿下,但事後其他副將曹彬、劉光義等人均封官進爵,反而主將王全斌不升反降,從此官途黯淡。

趙匡胤不僅對手下將領要求嚴格,不喜歡多造殺業,對待敵國俘虜,尤其是一國之君,也比較寬容,多數都是給予爵位、官職厚䘵。

南漢投降後,趙匡胤曾在宮中宴請劉鋹,並親手給他倒酒,結果劉鋹因為在位時喜歡給臣下賜毒酒,經常毒死人,他害怕趙匡胤跟他一樣的愛好,不敢喝酒。趙匡胤大笑,將倒的酒喝下,告訴劉鋹,自己光明正大,不屑幹這種偷偷摸摸的勾當。

吳越王錢俶歸順後,大臣都勸趙匡胤將他留在京中,趙匡胤卻放了錢俶,還給了他一個黃包袱,囑咐他路上拆看。結果 ,錢俶一看,全是大臣勸說扣留他的奏摺,這才明白宋祖的寬宏大量。

正因趙匡胤性情如此,才能留下杯酒釋兵權的佳話,而不像眾多開國君主一樣,大殺功臣、虧待前朝宗室。

趙匡胤是一個殺人的武將,也是一個講理的老大。

二、身為主君, 不擺架子,君權意識不強

趙匡胤武將出身,一身功業也是靠自己打拼,而不是簡單靠家族蔭庇的世家子弟。

於日常生活,趙匡胤比較簡樸,不曾追求奢華享受,皇帝穿的衣服,也經常是多次浣洗,減少花費。

燕國公主曾用翠鳥的羽毛做衣服裝飾,卻被父親教育,認為太過奢華。

後蜀被滅後,臣下送上一件七寶溺器,說是孟昶使用的,趙匡胤便感嘆,夜壺都這麼豪華,那他的吃飯家伙豈不是更奢侈?日子過成這樣,難怪成了亡國之君。

趙匡胤不僅遠離皇室的奢侈生活,同時,也並不執著於至高無上的君權。

趙匡胤當皇帝之後,沒有急著給兒子、弟弟們封王,到他離世時也沒有立太子,這才使得"斧聲燭影"的傳言甚囂塵上,甚至連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中都有記載。

不管後人如何猜測,趙匡胤對皇位繼承的問題確實有所考慮,很可能確實有過讓兄弟繼承的想法。

有人說,兄終弟及這是杜太后的意願,趙匡胤是被迫的,但宋朝立國後沒兩年,杜太后便即過世,一個死人的影響力,不可能持續十幾年,更大的可能性,是趙匡胤自己的意願。

如果趙匡胤本身是一個不太眷戀皇權的人,就很容易理解,為何他遲遲不立皇太子,最終使得皇權旁落到太宗一脈。

對比太祖、太宗兩兄弟對待親人的方式,明顯可以看出,趙匡胤在位期間,兄弟們雖然沒有封王,他的兒子同樣沒有封王,而兄弟們卻握有實權,他幾次親征,趙光義都是作為東京留守,穩住後方。

趙光義在位時,將弟弟趙廷美封為齊王,侄子趙德昭也封王,德芳封官,還將自己和兄弟們的兒子都稱為皇子,女兒都稱為皇女,一視同仁之意。

但很快,太祖留下的兩個兒子一自殺、一暴斃,死因蹊蹺。

趙廷美在經歷一個短暫的上升期後,很快被貶為郡王,那些非太宗一脈的皇子、皇女們也紛紛被廢除稱號,打回原形。

這些事情的發生,不過短短几年。

趙匡胤的寬容是真性情,而趙光義的大度卻是精心掩飾的偽裝。

趙匡胤大半輩子都是作為臣子,人到中年登上皇位,他的想法離皇帝模板仍有差距,應該說,他不是一個典型性皇帝,卻是一個能做成大事的老大,無論是成為他的親人、屬下或對手,都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元二使安西


應該說唐滅掉以後,出現了五代十國,這五代延續了唐代的風貌。趙匡胤篡奪了後周的政權,被稱為“沙陀族”。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殺功臣,而是“杯酒釋兵權”,將功臣們都放回了家,說明趙匡胤是一個相當寬容的皇帝。

宋朝初期延續了唐朝的開放風氣,沒有儒家思想的約束。當時在開封和其他城市有的女子相撲,就是女子裸露全身,下身遮塊布進行相撲,在街上進行表演,圍觀者眾多。北宋中期,在司馬光打壓下,王安石的變法失敗。司馬光當上了丞相,開始了儒教,將女子相撲認定為破壞“公序良俗”的裸戲而禁止。隨著司馬光的儒學推廣,北宋進入了保守和專制,北宋由盛向衰開始轉折。


牛頭對上了馬嘴


說宋朝趙匡胤最具普世價值觀,這是有所指吧?

普世價值觀,我認為最根本,最基礎的東西,就是兩個自由。身體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

身體的自由屬於低階段的,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這目標,目前看來,要實現身體自由這個目標,任重道遠。

精神的自由嘛,遙遠的她。比共產主義理想還要遙遠。

世界上不同的黨派,國家,宗教,都在給我們老百姓畫這兩個自由的餅。為了將來我們大家有這兩個自由,我們大家都在努力和犧牲。

說趙匡胤有普世價值觀,過了。

趙匡胤是個封建軍人,這職業殺人如麻。後來做了皇帝,這職業心狠手辣。

他所從事的兩個職業,都是和普世價值背道而馳的。

趙匡胤是個優秀的軍人,做皇帝也算做的很出色。軍人和皇帝的角色做的越出色,說明趙匡胤同學離普世價值觀越遠。

趙匡胤同學,在普世價值觀這裡,連入圍的資格都沒有。

最具更無從說起了。


春暖花開003


我認為說法不全面,封建皇帝的思想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礎之上,宋太祖也不例外,好在他是一位開明英武的君主,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是從低層走上來的,因此比較瞭解民間疾苦,所以他上臺後採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但這絕不是普世價值觀,這只是他為證明新政權合法性而採取的手段,舉措而已!我的回答,希望能給你幫助。





見證的回憶


所謂普世,就是普遍適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主要體現公平、正義、自由三個層面。

對照趙匡胤情況,本是朝廷國戚重臣,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裝模作樣,江山就姓趙了,

這與傳統思想,忠君報國、輔佐幼主、中興社稷,似乎格格不入,

這不是乘人之危,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嗎?

這個奪取江山的手法就不是公平正義,

因為江山是偷來的、搶來的,

便擔心被別人效法,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便請客吃飯,

來個杯酒釋兵權。

權力可以交出,當年給他披黃袍的一干兄弟們,心裡不打鼓嗎?

他們的生活狀態正常嗎?有吃喝玩樂的自由,其他自由呢?

因為防內重於防外,防臣甚於防寇,江山是勉強維持了,但後世子孫疑神疑鬼,有幾日安寧。

莫須有這個罪名,倒是趙家發明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歷史是面鏡子,值得後人深思。


家住照邑


現代意義上的普世價值觀,就是普遍適用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觀主要由公平、正義和自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從這方面看,古代帝王是不可能具備普世價值觀的。

不過,說趙匡胤最具普世價值觀,還是有一定依據的。比如,趙匡胤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被視為寬和的典範。他善待功臣,算是少有的完美皇帝之一了!

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夏,素有優容大度之稱的趙匡胤,在巡視武成王廟時突然大發雷霆。武成王廟是唐玄宗為供奉姜太公而修建的,白起、韓信等數十位名將配享於左右。趙匡胤看到白起的畫像後,赫然怒道:“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言罷,遂令人將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畫像清除出廟

據說,在宋朝滅亡時候,有人曾在宋王朝太廟中發現了一座,趙匡胤生前所刻的“三誓碑”,又被稱為“勒石三戒”,《宋論》卷一《太祖三》中有記載: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

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就有一個規定,那就是:凡我子孫,不得殺文人士大夫。

宋朝建立之初,摒棄了以往不健全的價值觀,而是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在宋太祖趙匡胤平定了戰事之後,他就開始建立新的規則,“重視文人”就是一件頭等大事。攘外必先安內是宋初的主旋律,但是,建立新的君臣規則也是首要任務。

所以,儒家也就這樣被再次提上了歷史舞臺,因為,儒家的核心思想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君君臣臣中的“君臣之道”。

之後,大宋就開始了以文治國的征程。很多學者認為:趙匡胤不是不殺士大夫,而是希望大家暢所欲言。雖然,宋朝本身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崇文”風氣的興起,讓宋朝文人中出現了許多愛國的“硬骨頭”,相信這些都與宋太祖趙匡胤的決定密不可分。還有一點就是,至於這個誓碑真假,歷史上眾說紛紜,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太祖這個誓約的確還是起了一些作用的。據記載:最晚從宋仁宗開始,大宋朝的文人基本上就是犯了事兒也不殺,最多就是罷斥流放之類。

所以,這裡還需要說一下,那就是:宋朝的歷代君主施政,秉承的是“不輕易誅殺”的原則,而不是絕對的“不殺士大夫”。可以說,這種做法是在人治獨裁製度下所能達到的最好的、最開明的、也是最有效的制度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宋代歷朝皇帝都還算聽話,讓太祖的這幾條中國歷史上迄今最為開明的政策,得到了切實的執行,達三百年之久。

本質上說,趙匡胤不可能具備普世價值觀,否則他也不可能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了,但他人性中確也有美好的一面。


超凡博弈


我不能認同這個觀念。

一、普世價值觀是根源於西方文明而產生的價值觀,用來衡量中國文明中人或事,本就不恰當

當你翻開普世價值觀時,你會發現這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礎上,所謂的普世價值觀簡單說是指: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治、人權、公平、正義等等。

普世價值包括這些但不僅限於這些。

所以你那西方的這些東西來衡量中國就往往失於偏頗了。

二、普世價值觀本身也有爭議,甚至西方搞雙重標準。

普世價值觀本身也有爭議,爭議之一便是到底什麼是普世價值,這個概念或內涵往往說說不清楚的。

傳入中國後,對此也有很多爭議。

以人權為例,西方會以“人權高於主權”發動戰爭,以自己的價值觀凌駕於他文明的價值觀甚至國家主權之上,所有有人批評西方封普世價值觀不過是西方的一種工具而已,

三、中國的普世價值觀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基本的普世價值觀,有一些和西方的相似。

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樣的話,多少含有普世價值的意思;

此外儒家、法家、道教、佛教曾宗教因素也都有人本、法治、求善、慈悲、救助等理念。

若是按照中國的價值理念,宋太祖也不是最具有普世價值觀的皇帝。

以民本(人本)思想為例,漢文帝,光武帝以及明太祖都比宋太祖要突出很多。

可能人們認為宋太祖具有普世價值觀,是因為宋代經濟繁榮,而帶來的文化科學和思想的活躍局面。

然而,這些東西並不僅僅是因為普世價值而造成的。

統治者著的價值觀會決定國家政策,而政策會推動國家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單以開國皇帝價值觀左右一國走向的,估計明太祖也比宋太祖厲害很多,他立下祖訓,編制大誥等,力度之大古來罕見。

所謂的普世價值觀,顧名思義,就是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真理,然而現實是想跨越民族

種族、地域、文明信仰而找到一個全球公認的價值觀是很難的。


微史春秋


巜宋史》記載,太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宋史》曹勳傳)。太祖碑刻雖然真偽有待考證,但宋朝“不輕殺士大夫”和言事官,的確是不爭的事實。包括蘇軾在烏臺詩案沒有被殺,都含有這一原因。這雖然還夠不上現代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意義,但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可算是開明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