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葉丶唸


一些农村老话听起来很直白粗俗,但话粗理不粗。

比如“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其意思浅显易懂:说的是舅舅和外甥之间关系很亲密,但叔嫂之间就不应该这样,即“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虽然都属于亲情关系,但也要有所区别。

首先说说外甥和舅舅之间的关系。

农村有句老话叫做“娘亲舅大”,意思是母亲这边舅舅是娘家人的主心骨。

姐姐(或妹妹)在婆家受了气,当兄弟的自然要为姐妹出头,所以舅舅的地位很高,甚至有些地方称舅舅为舅父,妗子(舅舅的妻子)为舅母。

比如农村外甥结婚时舅舅必须坐上席,舅舅作为娘家人的代表起到“监督指导婚事”的作用。

我有两个外甥,外甥结婚时什么也不用我干,坐在上席只管吃喝,其实也不用我帮忙,到时往外拿钞票就行了,谁让咱的身份在这呢?(哈哈)

外甥家平时有什么大事小情,比如吵架、分家等事,舅舅是母亲的代言人,有权力主持分家和调解矛盾,这时候外甥不听父母的话都要给舅舅一个面子。

甥舅之间虽然属于外戚,由于母亲和舅舅是一个娘肚里爬出来的,一脉相连。外甥在姥姥家和舅舅接触比较多。尤其是小外甥大舅舅,外甥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舅舅从小把外甥看大,带着他玩,期间培养了深厚的亲情关系。

我和我的大外甥即属于此,上学时都带他一起去……所以我感同身受。

“外甥头”说的是男人的头是不能随便摸的。

“男人头,女人脚”都是不能随便摸的部位,是男人、女人的禁区,也是男人和女人最看重,最金贵的地方。

但是舅舅可以摸外甥的头,这在外甥眼中视为关爱、关心、怜爱的意思,不代表侵犯和冒犯的意思。

俗语云:“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说出了舅舅的地位堪比天上的雷公。

为什么“外甥头和舅家牛”扯到一起了呢?

原来在古代农耕社会,牛是一个家庭中最大的财富,被人们视为无价之宝,没有牛如何种地呢?不种地非饿死不可!

这时人们把外甥和牛一样看作是家中的宝贝,这样的比喻还有“外甥是条狗,吃了喝了拿了走”,这句虽是戏谑话,但语气中含有无限的怜爱和外甥在舅舅家无拘无束的样子。

总之外甥和舅舅关系最亲密,这在外戚中独一无二,古代的国舅爷一般没人敢惹,倚仗的无非是外甥皇帝和皇后姐妹。

“叔嫂房,不同问”的意思是小叔子和嫂子要保持距离否则就会出事,历史上出事的叔嫂不少。

比如宋朝的武松和潘金莲,武松打虎归来当了班头,没地方就住到了大哥武大郎家中。

一个屋檐下,嫂子潘金莲看小叔子身材惹火,于是想勾搭武松。这就是武松没把“叔嫂房,不同问”这句话当回事,让嫂子产生了非分之想。

武松确实光明磊落,但挡不住嫂子心理阴暗。

结果武松直接拒绝和呵斥了潘金莲,由此引起潘的恼怒,以致引发了一系列偷情、杀夫、被杀的惨案。

清朝的慈禧和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关系亲密,据说早己暗通款曲,二人联手发动了“北京政变”,一举干掉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但是当慈禧羽翼丰满时,一脚踢开了小叔子。

这样的例子还有多尔衮和孝庄皇后,据说孝庄在夫君皇太极去世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当上皇帝,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这都是叔嫂平时没有避讳所致。

多尔衮也没有落下好下场,当他去世后,被侄子顺治皇帝掘棺鞭尸。

总的来说,小叔子和嫂子不要走的太近,一个屋檐下要保持一定距离。

“不同问”的意思是不直接对话,毕竟男女授受不亲。

如若不然,嫂子利用完会一脚踢开你的,毕竟世上没多少像武松一样的汉子,这是历史教训,也是老话谆谆告诫我们的。


秉烛读春秋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这句话说得是舅舅和外甥之间亲近的关系,以及小叔和嫂子相处是要避讳的。我觉得这句话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外甥头,舅家牛,为什么这么说?

在农村有“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这样一句话,它的含义是,“如果子女在家中不孝母亲,会遭天上雷打;地上舅舅会第一个去教训他。”从字面上强调了舅舅的重要性。

因为,舅舅是母亲娘家的兄弟,是娘家最有分量的人,和“娘亲舅大”都形容的是和舅舅的亲密程度和权威性,体现了人们对舅舅的敬畏心。一般外甥的大事,舅舅必须得出席。

特别在农村,外甥结婚,舅舅都要做上席,吃饭的时候,舅舅不动筷子别人是不能先用饭的。

外甥尊重舅舅,舅舅疼爱外甥。以前农村有种说法是小孩子的头不能摸,因为孩子小没发育好,家里大人一般不会让外人随便摸,但孩子舅舅是个例外,因为舅舅摸外甥头意味着是对孩子的疼爱祝福。是舅舅对外甥的宠爱,是真情流露。

农耕时代,牛是主要劳动力,是家家户户的宝,“舅家牛”在这句话里起修饰作用,进一步体现了舅舅和外甥关系的亲近程度。

叔嫂房,不同问,这句话的出处

《金瓶梅》二五回: “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自古道:‘叔嫂 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 管得?”

潘金莲和王婆害死武大郎后,别人问她怕不怕武松回来找她算账,她就说了这番话,意思是,小叔不可以管嫂子的事,更不能去问。

旧时代,叔嫂不通问,指得是,小叔对嫂子有不惯的地方,或者有求于嫂子时,是不可以直接指责或找嫂子提要求的。要通过哥哥去向嫂子传达才行。

嫂子对于小叔,也是一样的,有什么问题,要通过丈夫传达给小叔子。封建时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对丈夫和哥哥给予足够的尊重,也有避嫌的意思。

现在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指避嫌

农村还有一句老俗话说的是;‘’宁在公公的腿上坐,不从大伯子面前过”。大概意思是作为女人,宁愿亲近长辈,对血气方刚的年轻平辈,大伯子、小叔子则要避嫌。话说回来,过去的儿媳妇受三从四德的影响,见到公公都要毕恭毕敬,“宁在公公的腿上坐”,在这里用夸张的说法,强调叔嫂之间不要弄得瓜田李下,让人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农村关于生活中的一些俗语,虽然用词看似粗俗夸张,却比那些诗词歌赋通俗易懂,也更接地气。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大智慧,和做人的道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俗语,至今还流传在人们口中的原因。值得年轻人遵守和传承!


那些旧时光


你好,我是山农村民笑哈哈,很高兴为你解答。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山农的回答是有道理的,那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人们讲究长幼有序,讲孝道,重礼仪。舅舅虽是外姓,但他作为母亲的哥哥,就代表了母亲,有权教导外甥。有些地方的风俗,外甥女出嫁的时候,都需要舅舅背她出阁上轿,可见舅舅与外甥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

可”外甥头,舅家牛“有什么关系呢?

“外甥头”古时候,人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的身体不可随意触碰,随意伤害。但舅舅作为母亲的哥哥,母亲为天,10月怀胎分娩之情,养育教导之恩。这些都是作为子女必须铭记在心的,舅舅可代表母亲,由于他是男子,也有“长兄为父”的意味。所以舅舅抚摸外甥的头,那是一种关怀,一种爱的表达。

“舅家牛“,牛是无论在是古时候,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耕牛作为家里的重要劳动力,是家里的宝。要与牛养成高度的默契,让它心甘情愿的为家里劳作,定是要真心相待的。

”外甥头,舅家牛“其实就是表述,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舅舅把外甥当作家里最重要的牛一样来关心、爱护。

”叔嫂房,不同问“,男女授受不亲,到如此开放的现代,也需要大家注意,何况是古代的封建时期。小叔是丈夫的兄弟,嫂嫂嫁进门,就是长辈,对待长辈,需谦逊有礼,尊敬有加。同住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就必须保持男女相处之道。因此,叔嫂之间,尽量避免单独相处,有事商谈,也不可在私下无人之地,无人之时。首当避嫌,这是最重要的礼仪。不然是会受到家族的惩罚,女子会被休弃或者进猪笼的。比如:潘金莲,本该恪守妇道与武大相亲相爱一生,却想着勾搭小叔武松。武松为人刚直,不愿与染,才有了潘金莲与西门庆的荒唐之事。武松怒杀潘金莲,潘金莲受此结局也是她不守妇道的咎由自取。所以,”叔嫂房,不同问“,这个在古时候是很重要的。

以上,是山农对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的解答,地区不同,对民俗的理解不同,如有不同答案,欢迎大家留言。


山农村民笑哈哈


俗语“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了。老辈传下来的这些俗语,都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而积淀总结出的,尤其是在教人做事方面,更是值得后人参悟和传承的。


具体这句话俗语,其实是指的舅舅与外甥因为血缘的关系,相对来说要比较亲近;而小叔子与嫂子之间呢,则应注意避讳,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人情往来中最基本的世故要义。

01.先说说“外甥头,舅家牛”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因为是自己姐妹的孩子,舅舅对外甥的感情大都是很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可能是兄妹或者姐弟小时候就比较亲,长大后各自成家后,彼此间还会非常牵挂,互相帮扶,这种融洽的关系自然也就延续到下一代了。


过去在农村,耕牛可是宝中宝,人们是非常看重的。“外甥头,舅家牛”就是指外甥在舅舅家是十分受欢迎的。外甥呢,因为小孩子对母亲特别依恋的原因,也会对母亲家的亲戚格外尊重,要不民间也不会有“娘亲舅大”一说。

即使到了今天,当舅舅的对于外甥家的事仍有很大的话语权,甥舅关系的亲密显而易见。

《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在一次战役中,阴差阳错延误了战机,因不堪忍受幕府对薄之辱,军前竟自刎而死。

他的儿子李敢由此而迁怒统帅卫青,冲动之下出手伤人。卫青为人宽厚,再说也为李广之死深感惋惜,就没有追究李敢。


可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闻知此事后,心中十分不愤,便想着为自己的舅舅报仇。后来在一次狩猎中,霍去病趁李敢不备,用箭射杀了他。

可见,这当外甥的对舅舅的感情有多深,甚至到了不顾朝廷法纪的地步。要不是汉武帝有意袒护,霍去病的脑袋早就搬了家。

02.再聊聊“叔嫂房,不同问”的含义何在?

大家知道,叔:指小叔,丈夫的弟弟。旧时礼教规定,叔嫂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往来寒喧。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全传》二五回中有相关描述:


当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担心武松回来寻事,一旁王婆却宽慰道:“便是武二回来,待敢怎地?自古道“叔嫂不通问”,“初嫁从亲,再嫁由身’,阿叔如何管得?”

意思当小叔子的,是没有权利管得了嫂子的自由的,何况自古以来就有叔嫂之间不往来的老规距。

可王婆却没有寻思寻思,你们把人家的哥哥害死,这叔嫂不同问岂能成为你的护身符,这才引出了灵前杀嫂,狮子楼上手刃西门庆的精彩故事。

《史记》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陈平盗嫂》。陈平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哥哥嫂嫂艰难度日。陈平胸有大志,不甘平庸一生,终日在家苦读,心里想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


可这样一来,地里的活儿都由他的哥哥承担了。 时间久了,他那老实巴交的大哥没说什么,可这嫂子却越来越不高兴了,一天到晚指桑骂槐,动辄还会找个由头大吵一架,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后来,陈平的哥哥一看这日子也没法过了,为了兄弟的前途,就把媳妇休了。

可外面的人,却不这样理解,好事人便胡乱编排,更惹得大家七嘴八舌的猜测,说陈平与嫂子有不轨之举,后来被他大哥发现了,才做出了休妻之事。

就是在今天,这些叔嫂之间捕风捉影的绯闻也不鲜见。

综上所述,“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这句俗语,是有一定道理的,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亲疏有别,明事知礼。你说对吗?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要我说,农村俗语这池水深了去了!它包罗万象,深不可测。

“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这句农村俗语不仅描述了人间亲情,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外甥头,舅家牛”说的就是舅舅与外甥之间的亲情关系非比寻常。一般来说,女人出嫁以后,娘家兄弟就是自己的靠山和腰杆。在夫家受了委屈也好,有娘家兄弟做主,就是不一样。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娘家兄弟为自己的姐妹做主,那些本来犯浑的丈夫就变老实了!

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出嫁的女儿生了孩子就是他舅舅的外甥,娘家兄弟也会倍加关怀的。舅舅会对外甥格外呵护。“摸摸外甥头,舅舅抖一抖”说的就是舅舅见了外甥的那种不由自主的欣喜和关爱,就像对待自己家里的耕牛那样。

之所以把外甥头比作了舅家牛,那是因为古代农耕社会中,牛是一个农村家庭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这样比喻更可见外甥在舅舅心目中的位置。

前不久看到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和父亲离婚以后,就回到了姥姥家,父亲从来不管她,后来母亲也去世了,未成家的舅舅就担起了抚养小男孩的责任!故事感动了好多好多的人们。

“叔嫂房,不同问”这句话说的是小叔子与嫂嫂之间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字面意思是说,小叔给嫂嫂同住一个屋檐下,尽量不要单独两个人待在一起,否则就会惹闲话。

其实这句话更广义地还指大伯子与兄弟媳妇之间更应该注意相处的距离。

这里还流行一句“小叔子就嫂嫂,好比割草草”,说的就是年龄小的兄弟可以和嫂子自由一些,而如果是年龄大的大伯子跟兄弟媳妇相处,那相处起来就更外格外的小心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孤男寡女在一起,说不定会闹出一些事来,更会引出什么闲话来。

这两句俗语凑在一起,更加强调了出嫁妇女与娘家兄弟之前相处的亲情和放松,而与夫家兄弟相处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方法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不再有男女授受不清这些老话约束,但基本的男女有别这样的伦理还是应该注意的。所以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您觉得呢?


表里乡村


“外甥头,舅家牛”意思是,外甥的头,就如同舅舅家的牛一样珍贵,不能随意给人抚摸。

外甥头为什么不能随意抚摸?

这里的外甥头,主要是指没有发育完整的小孩。不止是外甥,所有的小孩在生长没多久,大约是幼儿园以下的年纪,身体的关键部位都未必长全的,尤其是头盖骨,小孩的头盖骨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慢慢的越来越愈合,坚固。



在小孩的时候由于头盖骨还没有长全找好,所以是不能轻易让人摸的,就怕有个不小心的过于粗暴对孩子造成伤害。

而牛在古代的地位就如同家里的亲生孩子一样,也是家里的一员,牛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失去牛就如同失去自己的生命,所以牛跟外甥一样都是至亲至爱。

那为什么是舅舅能摸呢?



因为舅舅在古时候的家庭地位是很高的,家里很多是都要由舅舅做主,所以才有了这句“外甥头,舅家牛”这句俗语。

“叔嫂房,不同问”意思是,如果小叔子和嫂子在同一间房子的话,应该保持距离,不要过多交流。

这句话主要是家庭伦理和人情世故的角度说的。在古时,叔嫂这样的亲戚关系不宜走太近,容易让外人说闲话,就跟小姨子和姐夫之间的道理一样,男女之间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认为这句俗语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合理适用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和我留言分享!


牧子闲话


俗话说的好:“娘亲有舅,爹亲有叔”,我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特别是在我们农村,非常注重这个亲戚和辈分关系,不管是年龄多大,只要辈分在那放着,必须有规有矩的行礼尊称,而今天说的这句俗语,就是关于这个亲戚关系的一些说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外甥头,舅家牛”,这是农村以前对外甥和舅舅关系的一个说法,舅舅是母亲的兄弟,也是我们的至亲,虽然和我们不是一个姓,但是身上留着和母亲同样的血液,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也割舍不断的,所以舅舅虽然属于外戚,但是地位一直很高,在我们这里也有娘亲舅大的说法,外甥结婚舅舅是必须要坐上席的,谁都能得罪,这个舅舅可是万般得罪不起的!

而说到这个“外甥头,舅家牛”,不得不提古代那时候牛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古时候农业生产科技不发达,农耕播种全靠牛马,对于我们农民来说,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用外甥的头和舅舅家的牛做了一个对比,主要是为了体现舅舅和外甥关系的重要性。


“叔嫂房,不同问”,我们大家都知道男女授受不亲,尤其一些关系比较近的亲属,该有的忌讳必须要注意,不然处理不好关系就特别容易造成矛盾。这句话说的大概意思,就是叔嫂如果同房的话,不要过于攀扯闲谈,传出去容易让大家产生误会。

类似的还有“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都是古人关于家庭关系,总结的一些名言忌讳,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家庭产生矛盾,虽然看着有些不近人情,但是细细品味下来还是挺有道理的。


关于“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这句俗语老话,你是怎么看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卖柚子的小伙子


在农村有一句老话很简单的就能阐述姑舅亲的关系,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蔓菁根,没了姨娘就不亲,作为姑舅亲这种亲戚关系,也是出嫁女对于娘家人的心理依靠,也有句老话叫儿子怕娘,娘怕舅,很多时候作为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在出嫁女心里的位置是相当高的,其实不是怕,而是一种感情至深的一种爱,出嫁女担心自己的孩子之外,最为挂念的莫过于娘家人了,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亲情体现,在我们这出嫁女对于娘家侄子,因为和自己血缘关系,姓氏关系,称为是自己的后代,也是格外的亲切。


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娘亲舅大这些老话,对于舅舅来说,对于自己的外甥外甥女也是格外的亲切和宠爱的,也是出嫁女的铁杆盟友,很多时候是要作为娘家人来给撑腰打气的,也有些时候是要替自己的姐姐或者妹妹出气的,看过一个电影,老两口年老之后,生育的两个儿子实行轮流伺候的方式,一家住一个月,借走老人之前,还会邀请自己老舅在场,为啥邀请自己舅舅在场呢,那就是要舅舅做一个见证人,接走之前,将老人用称称过重量之后,拿小本本记上,才能轮换到下家,这是怕对待老人不好,老人瘦了,体重下降,那是不允许的,这个视频也是讽刺哪些不用心对待老人的子女,也侧面说明舅舅的重要性。


男人的头,女人的腰,那是摸不得的部位,你要是摸了男人的头,很容易跟你着急,就连小孩子的头,只要不是自家的人,也是很难随便去摸的,凡是皆有例外,舅舅则就可以摸自己外甥或者外甥女的头,就像去摸自己家里的牛一样那么简单,也是对于自己的外甥一种关爱之情,当舅舅摸外甥头的时候,眼里满满当当都是爱护的神情,这句老话也是指这种最近的亲戚关系,舅舅对待外甥的一种宠爱。

小叔子和嫂子,向来都是在农村被调侃的对象,在我们这里,哥哥结婚,弟弟是要在婚车前面提红裙的,在婚车前面的车里坐着,手上拿个红布,俗称红裙,遇到路口,要下车将手里的红裙抖上几抖,才可以继续前行,夜晚闹洞房的时候,也是被亲戚朋友怂恿着去闹洞房,小叔子跟嫂子避讳在农村还真的不是怎么严重,这句老话最为出名的莫过于金,一句大郎起来喝药吧,就将这句老话传承的更为流传,也是因为金莲在被小叔子武松拒绝之后,才和大官人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小叔子对于嫂子要相敬如宾,也是避免在一个房间里面,会被别人说闲话,其实小叔子跟嫂子的避讳,远没有大伯子跟弟媳妇的避讳要多。

作为兄长,对于自己的兄弟媳妇,可不能像小叔子跟嫂子那样的嘻嘻哈哈,作为哥哥是要有作大哥的表率的,稳重是首要原则,像老话公公不进儿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就是很能说明这样的道理,农村的俗语老话很多都是生活场景的描述,都是结合多年经验的累积,还是颇有一些道理的,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中华民族的俗语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但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它还有个独特之点是形象生动,含意深刻,幽默风趣,概括性强,并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像“外甥头、舅家牛,叔嫂房、不同问”这句俗语。我们这里的说法是“女婿外甥半个儿,叔嫂之间少言论”,意思是说作女婿的,尤如老丈人的半个儿子,老丈人家里有啥事情,作为女婿的也要承担一些,尤其在农耕时代,妻子的娘家如果遇到收割耕种,作为女婿的你得把自己家的牛牵上给老丈人家耕种,如果老丈人或丈母娘去世了,作女婿的要出一笔费用,帮助丈人家料理后亊。

同样的,舅舅是母亲的哥哥或弟弟,你也就是舅舅的半个儿子,舅舅有啥事情,需要人手帮忙,作为外甥你不挺身而出,就证明你不孝顺母亲,由于早已农民人都是以种田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外甥给舅舅家犁田是常有的事,如果外甥不孝顺母亲了,舅舅知道后,会大打出手,指着你的头骂。由于我的大姐得病走世的早,我姐夫家又不大富裕,所以我的外甥就在我家玩耍了好几年,我带他去玩,给他买玩具,给他洗澡,给他理发,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现在我的外甥都大了,都有了工作,当然更用不着给我干农活了,因为没地了,但每年过春节时,他们都会来给我拜年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至于叔嫂之间少言论,是因为叔嫂虽然是一个大家庭,在日常生产中,有单独完成不了活互相帮助可以,但不能言论其他方面的事,这样会引起其他人说闲话,最好拉开一定的距离,避免惹起家务事,丢人。


用户自知自爱WWW


这两句俗语,其意思确实涉及甥舅关系和叔嫂关系。但其具体意思,人们常常把“头”解释为“摸头”“拍头”,是”舅舅摸外甥头”或“舅舅拍外甥头”;把“牛”解释为“借牛”,是“外甥借舅家牛”。姓之初感觉,有些望文生义、句理不通。

窃以为,在方言俗语中, “XX头”是一种格式语,如“二婚头”“倔把头”等等。其中的 “头”是词尾,无实际意义。通常作“作为XX” 或 “XXXX的人” 来解释。本句中“外甥头”,意思应是“作为外甥,…… ” 。句中的“牛”,应当理解为 “似牛”“如牛”一一“(干起活来)象一头牛”或“象牛一样(干活)”。因为“外甥”是实实在在的,而舅舅家的“牛”也许不存在。亦即“舅舅家虽没养牛” 但有“干起活来象牛一样卖力的外甥” 。

之所以这样理解这句俗语,还在于一一

过去,家户劳作,请人帮工是很普遍的事。而请人做活,得别人能够且愿意腾出时间,而且请来的人用多大心、出多大力完全取决于帮(换)工或还工的人。因为甥舅关系绝对非同一般,舅家活路上手时当用人,一旦舅舅开口,作外甥的必当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情去为舅家赶活,并且不分甥家舅家权当自家(象牛一样)尽心尽力地劳作。一一这,或当是“作为外甥,在娘舅家(就得)像牛一样”的缘故吧!

以上是姓之初个人见解,欢迎在回复区探讨,诚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