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体狂吹的「线上卖电动车」,热闹背后一地鸡毛


被媒体狂吹的「线上卖电动车」,热闹背后一地鸡毛




从马云2016年提出新零售,到2020年春节的疫情爆发,

三年时间没能完成的新零售认知教育,

一个月内就被疫情给吹上了天。


疫情之下无法开门,

似乎线上卖车成为了大家的第一标配。


媒体一边倒的热捧,经销商们积极自救,

当然,搞培训卖课程的主流专家们更是华丽登场~


听了那么多道理,生活也没过的更好,

看了那么多趋势,今天依然还是卖那么多车,

醒醒吧。


在我们看来,

被大家吹爆的线上卖车就像一场闹剧,喧嚣过后依然一地鸡毛。


被媒体狂吹的「线上卖电动车」,热闹背后一地鸡毛


01/

门店开门日≈抛弃线上的初始日


今天已经是2月下旬,

除了湖北外,各地已经在逐步解除控制,门店陆续复工。

请问,门店老板们这个时候最着急的是什么?


疫情带来两个心理问题:

出街恐惧症、现金流危机感。

简单的说就是不敢去逛街,而且购买力缩紧,很多非即时刚需的商品就暂时先不买了。


而最有爆发力的娱乐性消费场所由于疫情原因,预计会到四月后才会逐步开放,也就是说,大众狂欢型的补偿性消费带动还有几个月才会出现,


大概率大家面临的情况是这样的:


¤开门了,人流量不够;

¤最擅长的广场活动不让做;

¤靠线上?也就是聊胜于无的事儿。

¤经销商家里还有好多库存,赶紧干掉库存再说吧,从开门到热卖至少一个月左右的复苏期,有这两个月的缓冲,从供应链到整车厂产能基本也就能跟上了。


那些鼓吹开门要大卖断货的的,鼓吹缺货要延续半年的,鼓吹配件涨价要赶紧抢货的,

你们都是什么居心?


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

回归到门店卖车的舒适区,尤其是看到人流量在增长,销量在逐步恢复的时候,你的大脑会主动判断引导去更熟悉和擅长的领域。


至于线上卖车?反正也卖不了几台,慢慢干慢慢研究,还是先把眼前最熟悉的这波红利吃掉再说。


OK,开门那一天就是你放弃线上的第一天。



当前各地经销商线上的主流操作如下:

A、微信群,新手也能上,简单粗暴,直接开干

B、公众号,此前有沉淀的商家,正好用上

C、开直播,门槛高一些,但是新鲜好玩

D、玩法更是花样百出:搞秒杀,限时,限量,抽奖、预售、限时退款、免单接龙……


这很正常,生意的本质是哪里人多去哪里做,

现在是线下没流量了,流量都在手机上了,当然大家就都去线上了。


线上流量暴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因为大家没事儿可干啊,

只能在家刷手机啊,所以线上人就多了。

为什么没事儿?

因为有疫情,政府不让出门啊。


看,线上流量暴涨的底层逻辑:政府不让出门。


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为什么我要进你的群,去你公众号买货?

因为是熟人拉进去的,因为有专业的展示,因为有很多人都买了。


看,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裂变、信任和共识。



电动车是低频购买的耐用型消费品,

做流量池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当下,眼前能否多卖几台车,而是降低用户购买的信任成本,锁定老客户,服务于口碑打造。


毕竟,消费者买车不仅仅需要一个便宜的价钱,还需要一个有血肉、生活、感情的专家+私密好友。


大多数人习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

要把线上作为战略来持续推动,这个事儿仅靠经销自己还是很难做成,必须由企业来牵引,

带着渠道一起玩,并且由企业来支付数据信息化改造的成本。


03/急功近利换不来品效合一



最近老板们都开始布局线上了,主要想法如下:

1、搞个小程序,做个线上商城,让门店卖车去;2、营销玩法一定要丰富,什么优惠券啊秒杀啊拼团啊裂变啊,能想到的玩法全要有;3、手机上的官网是一定要有的,这么好的品牌曝光;4、再做个会员系统,把分销玩法做进去,让老客户带新客户来;……

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作用二百五。


两轮新零售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先要明白一个核心:人是目的,而非工具。数据是工具,并非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必须要用数据工具来深挖每一个客户的价值。


举个例子:

CRM很多企业都熟悉,当然用途基本停留在发短信,推活动。

而CRM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而非只是一种工具。


老板的想法是让门店,让导购,让店长们变成线上销售的源点,这个没错。

用标准的话术来说是:一线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赋能对象,企业要做的是把商品和供应链能力向所有人做开放赋能。


赋能,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实施起来,从方案设计的角度、机制奖励,到落地的先后次序都很有讲究。


有无数公司都在试图推动一线员工使用各种企业开发的工具以提升效率,然而真正成功的也就你经常看到的几家,大部分企业是这样的:

1、做线上不是战略,只是工具,做好做不好本来也没那么重要;

2、没有实战只有理论,从老板开始拍脑袋从上往下做思考和推理,忽略了最简单的道理:让员工发自内心地接受的一定是他能从中真正获得利益的方案。


所以,我们建议,

如果你不是把线上摆到战略的高度,而只是需要有个工具能够让经销商用。那么最好别去做定制开发的事儿。

先接入有赞的零售系统

练练手吧,你要的基础功能他们都有,系统也很稳定,服务也很不错,干嘛要做钱多人傻的事儿?


这是一个长期工程,

不是看几篇文章,搞几个套路就能打通任督二脉,一通百通。

从门店管理到客户服务,从社群建设到裂变玩法到产品闭环,中间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去运营和打磨。


被奉为圭臬的线上卖车,是一场被疫情催发的舞台剧。

不管是门店,还是企业,

绝大多数都是带着急功近利,谋求阶段性的自救,

而事实是,仅仅靠几个花哨的营销套路,不可能救命。


一地鸡毛的凌乱,就算是疫情也无法把它扎成鸡毛掸子。


回归和忘记,必然成为绝大部分人的主题。

只有那些确定战略、坚持前行、持续投入的企业,并不显山露水,默默打磨,才可能吃到真正的新零售之果。




万物皆有裂隙,那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疫情是激发,让更多人看到了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消费者重度数字化环境中,品牌如果没有出现在手机屏幕中,没有天猫淘宝店,没有小程序,没有线上CRM管理,就等于离开了战场,迟早会被淘汰掉。


讨论题:

在这条决定未来的赛道上,

究竟是互联网基因的新军跑的更快,还是换了新鞋的传统制造龙头会胜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