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就是要沉進“小事”裡

下沉就是要沉進“小事”裡

萬物復甦,草木萌動,

澴川大地春光漸濃。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1月31日以來,全市逾3500名市直黨員幹部下沉社區,參與入戶排查、小區值守、物資保供等防疫工作,在城區80個社區,留下衝鋒陷陣的身影。

3月5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名

市直駐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隊隊長,

在他們不同的故事裡,

記者讀懂了同樣一句話:

下沉就是要沉進“小事”裡。

集市守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講述人:郭振興

市紀委常委、監委委員

市直駐鴻城社區防控工作隊隊長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3月5日,是我在八里街守卡的第29天,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來,我認識的,我不認識的,都是一個目的:買東西。

八里街是孝感有名的批發街。老百姓要買菸酒副食、鍋碗瓢盆,部門單位要買辦公用品,學生們買文具,大多來這裡。疫情沒發生前,這裡每天車水馬龍,600多米長的街被擠得水洩不通。

街裡頭有223個店面,一樓賣東西,上面住人。很多商戶在年前備足了貨,疫情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這裡被迫停市。主街兩頭和街裡面的巷道,一共6個口子被封,只在西邊街口留了一個活口子。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我很能體會商戶焦急的心情,但疫情兇險,一家營業就會帶來“破窗效應”,值守在這兒的17位同志,只有一遍遍勸說:病毒傳播力極強,一旦染上再多錢也成了紙。

依舊有商戶偷偷開門,趁著夜色,悄悄往外丟貨物。東西兩頭的街口,我們24小時把守,難的是裡面錯綜複雜的巷道,連接隔壁理絲社區,防不勝防。

鴻城社區屬於孝南區,理絲社區屬於高新區,這涉及兩個轄區的溝通協調。好在高新區是我的“老東家”,一聽說難處,加強了那邊的值守,把巷道里的隔擋也加固、加高了。

裡面的人想賣東西,外面的人想買東西,每天不斷有人來。我的任務就是守好西頭的這道卡,跟來人解釋、做工作。有人能理解,有人憤然離去,還有的人指著我們鼻子罵,我們也只有笑著說:請理解。

遇到熟人,我也不能“開口子”。同志們都看著呢,他們會說,你是紀委的,你都守不住,我們怎麼守?

前天有個準備復工的企業,想找裡面的熟人買白糖,這是他們生產原料,我們想了個辦法,讓社區負責代購的志願者帶著他去超市買。

企業準備復工,說明勝利就在不遠處了。真好,沉寂了這麼久的八里街,真希望它能早日恢復以往的熱鬧。

對比菜價,幫居民“菜籃子”省錢

講述人:周顯甫

市應急管理局政治部主任

市直駐桂橋社區防控工作隊隊長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11點40分,手機響了。壞了,我忘記跟劉媽媽的約定了。

她的兒子前幾天進了乾坤商務酒店的集中留觀點,因為肝損傷,不能吃調味料,劉媽媽每天做飯,我幫忙送。上午11點半、下午5點20分,是我倆約定的時間。

騎著電動車一路狂“飆”,把飯送到,心裡的愧疚感才少了些。這車還是向社區居民借的,這些天全靠它,跟著我跑超市、送奶粉、買尿不溼,找五金店買燈泡、下水管,找文具店買課本、習題冊……社區居民對我們的態度,就是通過這些小事慢慢改變的。

桂橋社區有物業小區、單位小區和5個村組。隨著疫情的升級,村組和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在物業小區和單位小區,我們動員了物業和單位的自治力量保供。但在村組,為他們提供生活物資,基本得靠社區和工作隊。

我牽頭村組居民保供。剛開始,不管是卡口登記還是微信群裡,大家說話都“夾槍帶棒”,對我也愛搭不理,總是“吐槽”:買菜難,菜價高。

後來我通過市農業農村局,聯繫到了雲夢的蔬菜供貨商,建立了“35元愛心菜”這條長期穩定的供貨線,大家的態度慢慢變了。

問題又來了,整天吃蘿蔔包菜,大家想換換口味。我又當起了“團長”,跑了好幾家超市,選了一個不管對接、不管打包、不管配送、離社區又遠的作為“合作伙伴”。為啥?因為商品能自選,價格最划算!

每隔一天,我都會去趟超市,按照前一天微信群裡的訂單,逐一打包、分別結賬。遇到牛奶打折、土豆特價,我也會告訴大家,然後又會收到一堆訂單,卡刷“爆”了也“無怨無悔”,因為幫大家省錢了嘛。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有一天,群裡倆人“扯皮”,分別@我,讓我主持公道。說實話,那一刻我很開心。群眾信任我們,說明我們真的走進了他們心裡。

精簡表格,讓網格員放下“包袱”

講述人:汪書清

市人社局副局長

市直駐萬福社區防控工作隊隊長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第一次跟著網格員徐紅萍上門摸排的那天,她拎著三摞資料,每到一戶門口,先翻資料,找到這戶信息,再敲門、問信息、量體溫、錄信息,爬上爬下、氣喘吁吁。

我接過她手中的資料,厚厚三本,一棟一本,很有些重。排查完3棟306戶,已是晚上7點多,回來接著一頁頁翻信息,錄入電腦,忙到晚上9點。

第2天、第3天……依舊如此。該怎麼做,才能讓大家放下包袱、輕裝上陣?

在前期多輪排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萬福社區樓棟居民實有住戶統計表”,每一戶一個方格,上面註明門牌號。在家的住戶,格子是空白的;不在家住戶,格子是深色的,排查的時候可以直接略過。

這樣,大家在入戶的時候,只用拿一張紙。一棟樓的排查,1個小時就能完成,錄資料方便了很多,配送物資也一目瞭然。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等,都是社區重點跟蹤關注對象,往往一個人就是一頁資料。

我們又“潤”起點子,推出了“三色”預警機制,對這些重點人員,用紅、橙、黃色分別標註,顏色會跟隨治療、集中留觀或是居家隔離期滿,及時調整。每個對象的資料只有一行,但追蹤溯源的信息一樣不少。

我們突擊隊有來自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防控力量共56人,為了整合起來由社區調度,我們又推出了網格長制。

將22棟居民樓分成5個網格,每個網格有1名社區網格員和3至4名樓棟長,樓棟長全部由突擊隊員擔任,大家聽從網格長調遣。樓棟長、網格員會把蒐集、摸排的情況,反饋給網格長。網格長由黨員幹部擔任,他們是網格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工作在網格里安排,問題在網格里解決。

通過網格長制,壓實了四級防疫力量的共同責任,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壓力。

買體溫計,跑了2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講述人:胡春明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

市直駐東李咀社區防控工作隊隊長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剛來那會,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就跟著社區書記李德平到處跑。直到現在,我倆還是“黃金搭檔”。

那時候,我們有4個工作隊員、6個社區人員、5個街道幹部。人員打散,分成了5個小組,每天要對1472戶上門測體溫。每組負責近300戶,一組只有一把體溫槍,大家不能分頭行動,進度十分緩慢。

最“囧”的是,大多居民也不歡迎我們,怕我們每家每戶跑會交叉感染。有的說,你們搞個體溫計來,我自己測!有的乾脆不開門,任憑你在外面敲多久。

無奈,我們商量出一個辦法,在每家每戶門外貼一張體溫監測情況表,每戶自己量體溫,寫在門外的表上,我們上門抽查。體溫情況每天通過微信群報給樓棟長,再由樓棟長彙總上報。

但有些居民家沒體溫計,有的體溫計損壞了,我和李書記跑了幾家藥店,都是無功而返。路過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我說進去碰碰運氣吧,沒想到買到了8根水銀體溫計。

我們像發現新大陸,連著3天,用手機導航尋了20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買到了500多根水銀體溫計。

大家高興壞了,第一時間分了下去。有的居民要付錢,我們一分未收,叮囑他們一定要每天測體溫,對自己也是對家人負責。

2月15號,社區急著封堵所有路口。那天又是風又是雪,大家抬的抬、拉的拉、拖的拖,累得汗流氣喘的時侯,幾個戴著安全帽、摩托車頭盔、草帽,手裡拿著電鑽、撬棍、焊槍、扳手的人來了。

下沉就是要沉进“小事”里

他們都是社區居民,組成志願者隊伍,幫忙來了。在那樣冷的雪天,跟我們一起“戰鬥”到深夜。

沒有“加班費”,他們帶來的材料總要補貼些錢吧,結果他們說什麼也不收!那一刻,我的鼻子酸了,心裡有個聲音不斷告訴我,防疫以來,我們做的每一份工作,每一天的加班值守,值了!

來源:孝感日報 李琦 通訊員 易飛 褚威 鄭偉章 王亞鋒 李智林

製作:盛為華

審核:焦志新

終審:朱霞

出品:孝感日報政務新媒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