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2020年春天的第一場電影,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

在春節前,人們還在討論著2020年號稱史上最強的春節檔,給自己的時間做排期預備去看哪一場。然而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國內電影行業也在這一天被按下了“暫停鍵”。

疫情來勢洶洶,造就了中國影史上最魔幻一幕: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春節檔,首次沒有上映電影。春節檔7部電影“消失”,全部影院陸續宣佈關閉,到今日(3月7日)電影產業已經停擺了47天。

有人試圖讓一切重新開始,但是按下“啟動鍵”的時間到了嗎?

近半個月來,輿論市場上陸續出現了影院準備復工的消息。2月23日#影院復工準備#等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該話題迅速挑動了公眾疫情下緊張的神經,閱讀數達到3.2億,“電影院都敢開了?”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而話題發酵的起因,是2月22日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發布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技術分會關於電影院復工準備工作的建議》。建議中影院復工的放映設備、放映間溫度、溼度等提出具體要求,如對影院空調系統進行清潔消毒、配置3D眼鏡消毒設備等,並建議仔細排查放映間設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嚴格按照操作流程進行放映。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2月2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發佈北京市電影行業復工防疫指引,要求電影院在復映初期一定時間內,按隔排隔座售票,同時建立觀眾信息登記制度,詳細登記觀影人身份證號等信息。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霎時間,這則指引就被視為電影行業復工復映的信號。然而,北京市最新回應稱,“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電影行業還不具備開業的條件,目前還沒有做出允許電影行業開業的要求。”

截至2019年底,全國影院數量為12408家。一個更為殘酷的事實擺在眼前:即便疫情結束,部分虧損的影城可能也難逃被關閉或賣盤的命運。

現在國內院線處境如何?從票房層面而言,春節檔臨時撤檔,三月院線市場動盪不定,損失了多少票房收入?

以2019年為參考,2019年第一季度票房(包括春節檔)達到187億,比2018年相比下降16億左右。2020年春節檔一度被稱為“史上質量最強春節檔”,二月進口電影中也不乏《多力特的奇異冒險》《婚姻故事》《刺蝟索尼克》等商業IP電影,保守估計, 2020年國內第一季度電影票房不會低於2019年。

那麼從營收層面,187億票房能給院線們帶來多少收益?從萬達電影、橫店影視、幸福藍海、金逸影視四家龍頭院線2019Q1營收情況來看,大部分公司都出現營收下降的情況,但是四家公司公司累計營收也達到59.59億。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而這其中院線的營收可以大致分為票房收入、賣品收入與廣告收入。以萬達電影而言, 2018年年報顯示,萬達電影觀影收入、廣告收入和商品、餐飲銷售收入毛利率分別為10.33%、68.6%和59.67%,其中商品餐飲銷售是最具盈利能力的業務。

換句話說,大部分院線在票房收入之外,是靠影院內爆米花、可樂等零食飲料、餐飲休閒收入、電影衍生品銷售為支撐的。

而在今年電影市場停擺,院線無電影放映的情況下,大部分院線也選擇以影院賣品為突破口。

一場自救行動正在進行中。

萬達影城、博納國際影城、金逸影城、大地影院等,紛紛通過線上渠道開設賣品店,清理節前儲備的賣品存貨——售賣影城小賣部的零食,比如罐裝飲料等。2月開始,全國各地影院陸續開始低價售賣爆米花、烤腸、可樂、雪糕等囤積賣品,推出零食秒殺、貨物清倉等活動,以自主配送或者外賣平臺合作等方式進行銷售。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與此同時,影城也開始售賣電影套票,比如19.9元一張2D/3D通兌卷,使用期限截至6月30日或12月30日。“預先圈好觀眾,從而回籠現金。”

這樣的舉措無疑是院線停擺良久,窮途末路之時作出的自救行為。然而,無論是零食外賣,還是電影套票,目前的市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多是影城公眾號小打小鬧,收效甚微。這些收入相對於Q1整體營收的缺失顯然是杯水車薪。

無奈之下,不少影城只能通過裁員和降薪來降低人力成本。“有些影城,除了留下兩三個骨幹員工,其他的基層員工直接全炒了。”這位影城投資人告訴投資界,“以往影城店長的薪資集中在8000-12000元,如今受疫情影響,到手工資估計只有1000-2000元,大打折扣。”

那麼,如果現在影院進入復工階段,是否又能迅速回歸正常運行狀態?答案是否定的。目前國內電影市場處在停滯狀態,待播影片排期未定,劇組停工又使得短期內不會有新的作品誕生,復工後真正能夠上映的電影有多少尚不可知。

從成本來講,影院開業就要開始計算營業成本,放映設施、人工成本、物料宣發成本等。

全國有1萬多家電影院,每個電影院平均提供50個就業機會,全國從事電影院行業的服務人員達到30-50萬,要達到正常運營的情況,影院周邊的餐飲休閒設施也需要運營起來,牽涉到的人群遠比預想中多。

而根據官方公佈的復工準備指引,影院需要進行全面的消毒,隔排隔座售票。在維持票價不變的基礎上,電影每場觀影人次人為降低,想要達到正常收入水平,只能選擇增加放映場次,但這顯然是一個入不敷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消費市場的反應。

“暫停”47天疫情之下的院線現狀

回想2003年非典過後,餐飲旅遊等行業曾掀起報復性消費的浪潮。如今,這場疫情背後是否也醞釀著一股報復性消費的巨浪,席捲影視行業?雖然業界也一直在評估,疫情結束之後各個市場將迎來報復性消費紅利,但是這個紅利的前提是“疫情結束”。

近期內,消費市場對各行業復工都存在一定排斥心理,電影消費雖然逐漸成為年輕人群的主要消費方式之一,但是並不屬於必要消費,尤其影院這類空間封閉、人流密集的線下消費場所,消費心理很容易被疫情風險衝散。

同時,疫情期間線上娛樂市場迅速增加,遊戲、線上影視、短視頻等用戶流量爆發,不難預料,比起冒險進行線下消費,一部分人群仍會選擇維持“雲端生活”。

那麼剩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推著各大院線公司被動洗牌,誰能等到春天來臨?萬達電影、橫店影視等龍頭影投院線尚且能支撐過這場災難,但是中小型影院就在面臨大考。

據瞭解,2018年以來,國內近2000家影院被迫關停,不少影院都處於虧損運營狀態,而不少三四線城市小影院通過春節檔支撐絕大部分業績收入,這次疫情過後,一部分影院或許被無聲地留在了2020年這個春節。

“我想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是疫情結束後我最想幹的一件事。”有網友表示,“等疫情結束了,我要去電影院一天看三場。”

而對於觀眾來說,或許大家渴望的並不是電影本身。去電影院簡簡單單看上一場電影,更像是大家對正常生活的期待——願疫情早日過去,影院可以正常營業,普通人的生活可以重回正軌,一切就像春節前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