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終身抗金,以三千兵力全殲金國海軍七萬,為何投靠岳飛卻被拒?

張聰捷


這個問題誰出的?

李寶,是北宋未年生人。

1126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黃河以北,盡歸金國。

1139年(紹興九年)李寶在山東鄄城起兵抗金。

此時的李寶相當於敵後武裝,處境和壓力很大。

所以以宋朝歷來對流寇招安的尿性,象李寶這樣的抗金義軍,更不存在拒絕收編的可能。

事實上李寶在抗金後不久,就輾轉與岳家軍接上了頭。

岳飛在戰略上一直聯絡原北宋民間的抗金武裝,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

岳飛將岳家軍中李寶、孫彥、梁興、董榮等原義軍首領,安排到北方聚集義軍配合岳家軍作戰。

其中李寶繼續在山東帶隊伍敵後作戰,以策應未來南宋軍隊的戰略反攻。

1140年,岳飛在朱仙鎮大破金兀朮,已經和北方李寶第義軍對金兀朮形成合圍之勢,收復北宋彊土,指日可待。

金人買通秦檜與南宋議和,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

岳飛軍權被壓制,北方義軍獨木難支,在金軍的打擊下,傷亡慘重。

李寶率部退歸山東半島沿海,劃歸韓世忠部。

次年(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殺害。

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金軍六十萬分四路攻宋。

其中海上集結戰艦6百艘,以蘇保衡為帥,欲等北風起,好從渤海沿海路南下,欲直取臨安。

李寶奉命率戰船120艘,水軍3000人,借南風之利,出海迎戰。

最終李寶以奇兵海上千裡奔襲,在膠東半島唐島灣,全殲金軍七萬人。

此時離岳飛被害已經近20年,何來李寶以三千破七萬,投靠岳飛被拒之說?





難得浮生閒半日


問題中提到的李寶以三千兵力全殲金國海軍七萬,指的就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南宋朝廷確定的“中興十三處戰功”中的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此戰的大背景是完顏亮南侵,金國水師人數雖然佔優勢,但是總體不善水戰、戰船的油帆也易燃,李寶看出了敵人的劣勢,藉助南風,使用火箭、火炮等武器使得敵船著火,然後繼之以短兵相接,最終殲敵大部,金軍統帥、鄆王完顏昂的兒子完顏鄭家奴(《金史》做完顏鄭家)看到左右船隻都著了火,赴水而死。總之,李寶此戰戰功卓著。

問題容易給人一些錯覺,彷彿李寶獲得了唐島之戰的勝利之後,才投奔岳飛遭拒,其實岳飛早在紹興十二年(1142)就已經被害,此時墓木已拱,不可能拒絕李寶,而此戰後李寶因功受封節度使,也已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不再需要投奔誰。

之前,李寶倒是投奔過岳飛,紹興九年(1139),李寶在山東一帶聚眾抗金失敗後曾經南下投奔岳飛,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李寶曾經帶了自己的若干兄弟離開岳飛軍隊想要單獨去抗金,被當做了逃兵,最後岳飛寬恕了他;一種是岳飛拒絕了李寶在自己軍中待下去,讓他自行北上。

這兩個說法都沒有很確鑿的依據,事實上,岳飛給了李寶一個“河北路統領忠義軍馬”的頭銜,讓他潛回山東聯絡當地的抗金義軍。從這個意義上,談不上岳飛拒絕李寶,只是讓他根據自己的條件發揮最大的作用而已。

李寶後來又投奔韓世忠,這恐怕不是因為與岳飛有什麼不和,而是其防區屬於韓世忠統轄的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