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總是令人喜悅的。

但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養孩子是多麼不易,換尿不溼、衝奶粉、哄睡……看似簡單,卻蘊藏了許多疲憊與焦慮。

如果沒有給力隊友的支持,那更是雪上加霜。

國外一位媽媽,生了一對雙胞胎,丈夫和她一起休了產假。

沒想到,每次寶寶一哭鬧,丈夫總是第一時間躲到洗手間,而且一待就是半小時。

留下手忙腳亂的妻子,獨自照顧兩個孩子。

妻子發現後很生氣,決定只要丈夫在洗手間超過10分鐘,就把家裡的網絡關掉。

但丈夫卻非常不滿,指責妻子不該關網絡。


網友們一邊倒地聲援妻子:

“超過五分鐘,就該關了!”

“不應該關網絡,而應該關掉這段婚姻!”

“就算是大學室友,也比這種冠名老公強!”


育兒之途,如同兩人一起在上坡路推車,一方逃避幾分,另一方的臂膀,就沉重幾分。

婚姻中除了愛,更需要肝膽相照的義氣。

而冠名老公,不僅是對婚姻的極大傷害,更會給孩子留下一生陰影。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冠名老公,是傷害家庭的利刃


知乎上有個話題:女人在生孩子後,有多少人對老公很失望?

滿屏都是無奈和辛酸:

“只要帶孩子超過十分鐘,他就會說,寶寶我們去看看媽媽在幹嘛!”

“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故意把孩子弄哭,然後說孩子不願意讓他洗。”

“為了不帶孩子,週末故意去公司加班,回到家,還吹噓自己有多辛苦!”


……

不單普通人的生活如此,即使是光環閃耀的明星,也逃不過這樣的遭遇。

何潔在一次採訪中說:

“有了孩子,我的角色很快轉變了,而他還是每天該玩遊戲玩遊戲,該健身健身,該幹嘛幹嘛,不會因為孩子改變一點點生活,根本沒有進入當爸爸的狀態。”

明明是兩個人的劇情,卻只有一個人的身影。

妻子在孩子誕生的那一刻,就擔當起了媽媽的角色,但很多丈夫,卻仍茫然地站在原地。

在妻子希望他擔當起父親角色的時候,他卻未能回應這種期待。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調查數據顯示,有50%-75%的女性,生產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狀。

除了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更多的,是對丈夫缺位的失望引起的。

更可怕的是,這種缺位毀滅的,遠不只是夫妻情感。

國外研究顯示:年少時患“父愛缺乏綜合徵”的孩子,長大後成為窮人的可能性,要比一般孩子高5倍,中學輟學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

心理分析家魯格•肇嘉在《父性》一書中寫道:

“今天的父親被譴責,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沒有做什麼;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沒有說什麼……他們在場,卻保持沉默。”

正是這種沉默,讓無數孩子,此生都深陷愛的空洞中,找不到出口。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告訴他,我需要你,孩子需要你


由於生理結構的差異,爸爸沒有經歷懷胎十月的過程,所以在孩子降生的時候,難免會產生一種不真實感。

演員包貝爾說,他十分期待孩子的降生,但當他真的看到孩子的時候,他卻找不到想象中,應有的強烈的連接感。

這其實是很多爸爸的真實寫照,並非不愛,而是不知如何去愛。

夏克立是娛樂圈內有名的寵女狂魔,他對夏天的溫柔和耐心,讓很多觀眾深受感動。

但其實,他也曾經面臨在新生命面前,找不到感覺的困境。

他的解決辦法是,把所有照顧嬰兒的細節,都承擔起來。

他說,既然沒有像母親那種天然的物理性的連接,就要自己努力在關係當中去尋找。

很多時候,責任感,是在不斷地參與和實踐中,逐漸發掘和實現的。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閨蜜生了孩子後,老公抱著那個軟綿綿的小東西,一動也不敢動,生怕弄壞了;

喊他換尿不溼,他捂著鼻子說,怎麼這麼臭;

讓他給孩子餵奶,他一臉愁容,“我不會啊!”

閨蜜鬱悶地說,“那我也沒培訓過啊,還不是做著做著就會了。”

孩子在哭的時候,她柔弱兮兮地說自己腰痛,老公只好硬著頭皮去衝奶粉。

一陣手忙腳亂後,孩子打個飽嗝,竟衝他甜甜一笑,把他給笑愣了。

後來,他總是搶著帶孩子,孩子從“一抱就哭”,到“越來越親”,閨蜜也樂得退居二線。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陪伴照顧孩子,孩子喜歡爸爸,爸爸更願意照顧孩子。


這個積極的循環,需要爸爸的積極參與,更需要媽媽的智慧和引導。

孩子是母親的軟肋,同樣也是父親最柔軟的幸福。

當他們茫然無措時,我們不要沉迷於失望,也不要埋怨和嘲諷,而是真誠地告訴對方:我需要你,孩子需要你。

孩子純真的笑容,是最好的鼓舞和獎勵。

當他們發現自己能和孩子和諧相處時,會獲得巨大的親密感和成就感,這也會讓他們逐漸適應“父親”的角色。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不做“超人媽媽”

把孩子送進爸爸的“懷抱”


世界上很多事情只要努力,就能達到完美狀態。

唯獨“做媽媽”,是一件永遠沒有滿分的事情。

有位朋友說,有了孩子後,自己就像是患上了強迫症。

偶爾外出半小時,她就焦躁不安,擔心孩子哭了嗎?餓了嗎?有沒有受傷?

丈夫想幫忙,她卻嫌棄丈夫笨手笨腳,不給丈夫插手的機會。

她心裡有一種恐懼:只有我,才能給孩子最好的照顧,其它人都不行。

這種恐懼感,驅使著她像陀螺一樣,一刻不停地忙碌,直到累得病倒了。

出院後,她立刻奔回家看孩子。

發現孩子沒有變瘦,也沒有哭泣,正開心地和爸爸玩遊戲。

甚至還比以前更懂事了:“媽媽,爸爸說你生病了,那你要乖乖吃藥啊!”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人說,所謂的“喪偶式育兒”,其實都是被媽媽慣出來的。

有多少超級媽媽,就意味著有多少缺位的爸爸。

有多少缺位的爸爸,就意味著,可能出現多少在情感認知和心理發展上,有不良傾向的成年人。

我們要相信,這世界上有一種愛叫父愛。

如同鄧超在小花妹妹哭著捨不得離開他時,溫柔地抱著她撫慰,還心痛地說,“我決定息影,當個全職爸爸”;

黃磊無與倫比的愛心,將多多養成了一個多才多藝、自信大方的耀眼女孩;

炫酷的周杰倫,一首深情的新歌,只是送給女兒的禮物。

當媽媽化身無所不能的超人時,爸爸也會默認自己是不需要存在的,更加弱化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位置。

只有我們懂得放手,把孩子送進爸爸的懷抱中,給爸爸充分施展愛意的空間和機會。

這樣,才能讓他在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中,逐漸承擔起父親的角色,而孩子也會因此成長得更好。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兩個人的努力,撐起一個家的幸福


《蘭海成長教育公開課》中說過:“在一個家庭團隊中,每個人都可以投入參與,有了更多的信任與情感交流,才能真正形成一個家。”

不可否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時真的會讓爸爸們分身乏術、無奈至極:

重要客戶忽然來訪,晚上要加班開會;

研討班必須參加,要出差一星期;

方案緊急要修改,耗費了整個週末;

……

那不妨,在能夠抽出的時間裡,給予家人高質量的陪伴。

早上花心思給家人做一頓營養早餐;

晚上主動給孩子洗澡,然後講個故事哄孩子入眠;

週末帶孩子欣賞大自然的風光。

高質量的有效陪伴,足以彌補時間不足的缺憾。

最糟糕的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而作為妻子,多給予一些讚賞和肯定,不責怪對方“你怎麼不幫幫我”,而是真誠地表達“你是個好丈夫好爸爸,我和孩子因你而幸福”。

心理學上,人都渴望得到肯定。即使是自己分內的事,得到讚揚,都會讓自己心花怒放。

婚姻是兩個人的,孩子更是兩個人的。

一個人承擔,可能會身心痛苦;兩個人的分擔,則是同甘共苦。

為著共同的家庭目標奮鬥,在互相支持、互為支撐的積極循環中,建立起內在的動力,才能成就一個家長久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