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敗,為什麼清朝敗了?

CHL318


這個問題並不是很準確,清政府開始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正式決定派遣張蔭桓、邵友濂等人為使者赴日求和是在1895年1月。這兩個時間點距離黃海海戰已經過去很久,而日本剛剛在山東登陸,北洋水師尚未全軍覆沒,很顯然清政府決定求和還是因為在各個戰場全都遭到失利,與北洋水師的勝敗關係不大。

不過在1月28日張蔭桓、邵友濂抵達日本,31日到廣島開始準備談判時,日本政府卻以兩人並未被清政府授予全權談判代表身份,資格不夠,所以拒絕正式展開談判,張邵二人沒有實現求和目的。

當然,日本政府拒絕談判的實際原因是認為此時談判時機尚未成熟。他們認為等佔領威海和劉公島、全殲北洋艦隊以後,加上此前日軍已經攻佔了旅順,這麼一來渤海灣的大門就被徹底打開。日軍可以隨時在北京附近登陸,直接進攻北京。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將陷入帶人宰割的窘境,日本將在和談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便於索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日本政府有意破壞和談,直到2月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以後,才正式電告清政府,表示願意重新開始談判。而清政府也明白此時已經無力抵抗,只能再派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趕往日本。

不過此時日本有意侵佔臺灣,所以在李鴻章3月19日抵達馬關,次日正式開始談判以後,日本還是拒絕停戰,並對澎湖等地發起進攻。而在李鴻章抵達馬關以前,日軍還侵略了營口等地,並未停止戰爭。

所以在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意識到戰敗並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很明顯和北洋水師關係不大。只是日本有意多獲取利益,才故意拖延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之後,清政府自身根本沒得選,只能說是弱國的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