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败,为什么清朝败了?

CHL318


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准确,清政府开始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正式决定派遣张荫桓、邵友濂等人为使者赴日求和是在1895年1月。这两个时间点距离黄海海战已经过去很久,而日本刚刚在山东登陆,北洋水师尚未全军覆没,很显然清政府决定求和还是因为在各个战场全都遭到失利,与北洋水师的胜败关系不大。

不过在1月28日张荫桓、邵友濂抵达日本,31日到广岛开始准备谈判时,日本政府却以两人并未被清政府授予全权谈判代表身份,资格不够,所以拒绝正式展开谈判,张邵二人没有实现求和目的。

当然,日本政府拒绝谈判的实际原因是认为此时谈判时机尚未成熟。他们认为等占领威海和刘公岛、全歼北洋舰队以后,加上此前日军已经攻占了旅顺,这么一来渤海湾的大门就被彻底打开。日军可以随时在北京附近登陆,直接进攻北京。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将陷入带人宰割的窘境,日本将在和谈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便于索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日本政府有意破坏和谈,直到2月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以后,才正式电告清政府,表示愿意重新开始谈判。而清政府也明白此时已经无力抵抗,只能再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赶往日本。

不过此时日本有意侵占台湾,所以在李鸿章3月19日抵达马关,次日正式开始谈判以后,日本还是拒绝停战,并对澎湖等地发起进攻。而在李鸿章抵达马关以前,日军还侵略了营口等地,并未停止战争。

所以在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意识到战败并有意求和是在1894年的12月,很明显和北洋水师关系不大。只是日本有意多获取利益,才故意拖延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自身根本没得选,只能说是弱国的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