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住房依舊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成為見證中國滄桑鉅變的一個縮影。面對當今日益高漲的房價,或許有不少人懷念當初福利分房的時代,可是如果沒有商品房的推行,我們的生活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

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從福利分房到商品市場化,中國的住房改革之路步履維艱。

以上海為例——

1985年,上海市區180萬住戶中,按國家部頒標準統計竟有89.98萬戶困難戶,幾乎佔市區住戶一半。

其中,人均居住面積低於4平方米的擁擠戶有21.6萬戶,上海市區人均居住面積僅為5平方米。

這個指標在建國時的數值是3.6平方米。

也就是說,近40年的時間裡,上海市民人均居住面積,僅僅增長了不過1.4平方米。

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多數上海人家在住房問題上都處在極度艱難的狀態。

那上海究竟缺多少房子呢?

據有關部門測算,上海每年的住房竣工面積,存在100萬平方米的缺口。

按照當時的建房成本,建造100萬平方米的住宅需要8個億資金。

而當時上海500萬職工,全年的工資才50億元,完全通過政府財政投入,基本上不可能。

錢從哪裡來呢?

沒錢蓋房子,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全國現象。

1990年3月,上海成立住房問題研究小組,同年9月派出第一批考察人員前往香港和新加坡取經調研。

1991年5月1日,《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正式開始實施,上海市公積金中心成立。

1998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發佈,自當年起全面取消福利分房。

8年的時間,讓存在了近50年的計劃經濟體質下的福利住房體系,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的住宅商品化和房地產市場正式拉開了帷幕。

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也就是從98年開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有了勢不可擋的勁頭。中國人口雖然多達14億人,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的這些年來,所修建的房子可不在少數,樓市規模基本上是呈幾何趨勢在增長,當然這個階段是也房價上漲的時代。根據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

從1998年-2016年這19年間,全國新增的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積達9797340000平方米,如果按97平米一套來計算就是竣工了1億套房子,這麼多套房子完全可以滿足3-4億人的居住需求,這裡指的是商品房的竣工面積,不包括保障房、宅基地建房、集體用地建房等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產權房”,而我們的商品房也可以稱之為“大產權房”,加上這兩年沒統計進去的新建商品房,這樣算起來中國的房屋總量可是非常龐大的。

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也就是這20年的時間裡,才有了讓所有人都頭疼的房價問題。可是如果沒有商品房,依舊是以前福利分房的的年代,“僧多粥少”的困境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職務、級別、工齡、職稱等按資排輩現象屢見不鮮,畢竟規則如此。

人均住宅從7.1㎡到40.8㎡,中國走了30年

對於我們這種普通人來說,熬資歷,掙積分,一個三年接著一個三年,遙遙無期。可以說,只有把住宅推向市場,實行商品房制度才能有效解決平常百姓的基本住房問題。

1990年到2020年,30年過去了。

我們經歷了——

從福利分房制度到商品市場化的轉變。

從人均住宅面積從7.1㎡到40.8㎡爆發式增長。

從蘇式的磚瓦毛坯房,升級為鋼筋混凝土的高樓大廈。

再過30年,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