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书写怎样写出涩感?

品味人生150286026


书法的审美中,流畅是一种美,涩也是一种美,两种美都有一定的度,书法里叫法度,超过这个度就不美了。超过这个度的流畅就是“滑”、“轻浮”,过度的涩就是“滞”,厚重而流畅的笔画才是好的,这个度很难把握,所以书法家们也都用一生的时间去锤炼自己的笔画线条。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认为书法不就是写字吗?能让人认识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显然是肤浅的,从写字到书法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人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不同的硬笔方法产生的线条质感不一样,有的给人以美感,有的则让人看后心生厌恶。

颜真卿楷书重的涩感,这种涩感有书写的成分,也有墨汁斑驳的成分

经过前人不断的总结,才形成了逐渐完善的技法体系,这就让书法和普通的写字有了区别,一个注重书写的美感和艺术性,一个更加注重的实用。但是二者的基础是不变的,就是汉字。

涩感是由于毛笔和纸之间接触,形成的一种迟重有力的感觉,它不同于用毛笔一带而过的轻浮,是书法的笔画给人以力量感,书写宜缓慢且要保持中锋用笔,这种感觉很难用语言形容,需要实地的观摩老师书写才行,写出高质量的有涩感的线条,需要长期的训练。

弘一法师书法的厚重,不同的涩感和用墨的多少也有关系

在传统的帖学书法里,涩感很少被提到,帖学讲究流畅、秀美和飘逸,飘逸流畅的书法作品明显也更受人欢迎,碑学的出现让涩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很多人讲书法的金石气,其中就包含涩感的成分,这是书法美的一种,就如五官精致、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的美女是一种美,皮肤黝黑、身材健硕的工人也是一种美,美不单单指的美丽,而涩感明显属于后者。

涩和枯笔、飞白书并不是一个概念,枯笔和飞白有可能是非常流畅的,并没有涩的感觉,不过高手写字也能够把苦笔处理出涩感,平滑的枯笔是低质量的。

草书中流畅的枯笔,涩也是相对的

总之,书法虽然从来不缺少理论支撑,但真的想要写好,完全靠理论是不行的,需要不断的时间、实地的观摩,需要在在实践和观摩中寻找书写经验。


不二斋


书法书写要写出涩感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是物理方面的,行笔要缓,要重。二是心理方面的,写字不浮躁,心理平和,稳当踏实。

涩感在书法欣赏时具有力度感和老辣感,在书法审美中基本上属于褒义词。写字行笔,笔迹墨色留在纸上,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它的表情,它的个性。这里既有表象的,更有深层次的。也可以说,既有技巧性的,更有修养性的。

行笔平稳持重,让笔墨更多一些与纸有亲密的接触时间和过程,表达出来的质感与浮滑轻佻的走笔痕迹是完全不一样的。黄宾虹的五种笔法,虽然原本是画画笔法,但大多数都是与此相通相关,学书人可以多多体会。

我们也都认为学书与做人相关,还有“书如其人”一说作为评价书法的一个因素,有自觉修养的书法者也把个人修为作为学好书法的重要功课。试想一个心里不安,心情急躁的人怎么写得出平和冲淡的字来呢。

在书写过程中,不要过分去使用笔法技巧追求涩感,一味的以缓慢,重按等等方法来行笔,以免过犹不及,形成滞感。做作的书写远不如自然的书写,在技巧的追求过程中,一定兼顾另一门更重要的课程——修心养性。


钱塘泊庐


在书法中,“涩”经常与“迟”联系在一起,或曰“迟涩”,或曰“涩迟”,一个意思。


所谓“涩迟”,既指点画线条的感觉,也指行笔的速度与手感。

“迟”与“疾”相对应,是指用笔速度迟缓。“涩”与“流而畅”相反,是指书写的感觉。

一般来说,碑总是比帖“涩”。如《散氏盘》《石门颂》《张迁碑》《张猛龙》等。

“涩”的感觉由来主要是笔画没有那么光滑,起毛,这是由于石壁凸凹不平,或风雨侵蚀,字迹斑驳而造成 的。

当然与书法用笔风格也有极大关系。比如《张迁碑》就比 《曹全碑》“涩”。

写碑行笔不宜太快,饱蘸浓墨,用笔有步伐、 有变化,墨透纸背就有“涩”味 了。

帖中的草书也有“涩”,这是比较而言,如林散之先生的草书就比董其昌的草书“涩”。

林老有两句诗:“笔法沾沾失所稽,不妨带水更拖泥。”最能描述“涩”的感觉。使用吸水性很强的生宣,和柔软的长锋羊毫笔, 而运笔是中侧锋互用,笔势翻绞,这“带水拖泥”之感就是 “涩”。



也可以说,林老笔墨技巧的观念上高人一等之处,就是不一味强调《书谱》所指“草贵流而畅”的一般规律,增强了涩笔与涨墨,使其草书更加浑厚。

涩笔之中寓灵虚才是最高境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涩感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指,一字之墨迹在纸上所呈现出的势。

前人论书法好像不说涩感,他们只会告诉人们,无论真、草、隶、篆写哪一种,讲究用笔用墨是前提。

特别是在写行草时,笔酣墨饱,在纸上,上下翻飞,意在先笔在后,笔能随心而动,如音乐般富有节奏,那写出的字一定是静式在外,其内则灵动多姿。

随着节奏的轻、重、疾、徐,而出现的线条或浓或谈,或粗或细,或清晰或迟涩的态势,包含着用笔,用墨的所有技巧,没经过苦苦练习,是体会不到的。

如何写?才能让字带有这种所谓的涩感?

第一,首先要重视笔意的发挥

写字如同写文章,要在动笔之前就早已成竹在胸。这一点儿,要不要尽力相送?那一画儿在哪里起笔?是该藏锋的好,还是露锋好?落纸之时笔要轻还是重?入墨涩还是急?

这些了然在心以后,字成才带有笔意。

掌握结构可以因人不同,因时不同,有所创新也罢,用笔则千古不易,那是要遵从书法,勤加练习,尽力去悟方能有点滴进步。

第二、讲究用墨

浓淡适宜的墨,可以让笔在纸上呈现的墨色,恰到好处,不会干扰笔锋的调达通畅,如果过浓,一是会造成笔毫不灵活,二是写出的字黑乎乎一片,缺少神采。

第三,要注重行笔

笔锋在纸上轻轻掠过,笔势就会清虚飘浮,过慢过迟又难免拖沓,想让字字有神采,则该快当快,该涩即涩,快发急收,随字势而为。

做到笔手相忘,灵活一致,意在笔先,力在字中,如此熟练后想无进步都难。

以上是我个人习书的一点心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欢迎在此点评、交流。




文德怀远


蔡邕在《九势》中说:"涩势,在于紧驶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

句子中,横鳞竖勒指我们去掉鱼鳞时,朝鱼鳞相反方向逆势刮鳞的动作。战行有抖动、挫动、磨擦意思。

要写出浑厚苍茫的金石气,就得用此法,具体怎样运笔呢?

我们在书写时,笔锋顶着纸面写,如写横画时,笔管朝左倾斜,顶着纸面前行,有一种磨擦力,往前有阻碍推进,犹如逆水行舟,铁犁耕田,笔画两边造成毛糙的锯齿状,有高低起伏。和刻印时刀锋运行过程类似。达到入木三分效果,如果拖着毛笔写,就达不到这种好效果。

以下九张书法作品是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作品。他把"涩"笔法应用得很好。圆涩厚重,雄浑苍茫。相传顶着纸面写,成逆进之势,这一种“涩″笔法是他所创,从篆隶中来,从功力中来。











神韵轩书法


要想在书写时让线条产生“涩”的感觉,使线条更加厚重,应该具备的笔法与以动作:

一,中锋行笔

中锋即锥形笔毛的笔尖在毛笔的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其特点是笔力饱满,内涵丰富,外柔内刚,极富表现力。

二,逆锋

逆锋是相对于正手位置顺行方向的反方向毛笔运行方法,逆锋运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目的是追求用笔的变化,特点是笔力刚硬,力透纸背。

三,顶纸慢行

毛笔笔尖逆锋入纸后,一定要顶住纸,形成以点成线,慢行笔,越慢笔力越刚劲,越有厚重感。

四,推笔运行

逆锋,顶纸,涩行,书写过程中行笔时一定要“推”着笔走,而不是“拖”着笔运行,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会具有迟涩的感觉。


墨缘怡情


我的感觉是:“古人讲的锥画沙,印印泥”。要达到此涩涩的感觉,才是真书者,否则,字怎么写,也觉浅,俗,浮滑,凡边缘光滑者,是沒懂书之真味。边缘光滑者,书怎么写也觉气息不古雅,无书卷气。要做到边缘涩涩的,不是靠死练,这里面十分有意思,我觉自己这样写,感觉是好的。当然,在这还是卖一下关子了。不讲出来,是让大家多读书论,多看古雅之作品,多思,多想和多研究。而不是写写写,临,临临。完








浓淡任由冰雪中


关于书法上的事,有好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靠书者去悟。如果都按一定的套路去学书法,那么,人人都是书法家了。

学会王羲之书法理论和技巧的人,不一定能把书法学好。学会孙过庭书谱的人,也不定能成书法家。所以说,学书法,只要学会用笔,只要坚持认真临帖,只要不断用心领悟,功夫到家了,就能把书法学好。

寻觅学书法的捷径,想速成,这样的学书态度是不可取的。其实,学书法根本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也没那么神秘的东西,所谓的套路都是人定的,看的多了,听的多了,往往会乱了方寸,乱了阵脚,使自己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这样下去,还怎么能把书法学好呢?

学书法,现成的技法往往不被人重视,而歪门斜道的东西却有人热衷于追捧,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呃!就题主提出的写出涩感的问题,实际上很简单的,只要在书写熟练的基础上,中锋用笔,掌握好起笔,行笔,收笔的运行速度和书写技巧及书写动作就可以了。书法,学的熟练了,就可以玩字了。所谓的玩字,就是在恪守法度的前提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你还是一个书法生手,就先把书法生手变成书法熟手!书法生手,是根本不会玩字的!这就叫书写境界!学书法,在五至十年之内先不要谈这些问题!因为你还没资格谈这些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的修炼还不到家!

学书法,基本功训练很重要!没有基本功,什么也不要谈!还是想想古人是怎么学书法,学写字的吧!


亦涵9966


何为“涩”,它是一种书法术语,按字面理解,为不滑润,引申为迟钝、迟缓。书法以“迟涩”、“疾涩”等比喻。最早出自蔡邕《九势》中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意为运笔书写时的一种状态。有的观点认为是纸笔产生的紧迫之感,以顺锋(如曳物状)运笔;也有人认为含有相争对抗之意,要顶锋(逆锋)。

我以为,对于古人的“涩”的理解,不可机械刻板,而应结合书法书写的实际情况分析。对此两种说法,我们虽难以判别对错。但我们从书法体会可知,运笔以自然和顺应人的生理特点为最佳方式。

如果在书写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保证顶锋状态书写,其实是很难受的一种运笔姿态,除非你像何绍基那样运用“回腕法”。所以,我理解“涩”笔是我们正常的运笔,即由笔杆带着笔锋运笔的书写状态产生的。至于如何才能达到如此状态。我们来分析古人的墨迹。

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每一字每一点画,可谓笔力苍劲,浑厚质朴,仔细看真迹,我们会发现在点画的两边并不光滑,但这种书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毛边”,颜真卿并非故意为之,完全是他笔墨功夫修炼到家的流露。又如,杨凝式《韭花帖》中的点画笔法,仿佛有扭动、顿挫等故意为之;弘一法师的书体,点画的迟钝感非常明显。他们虽然都有“涩”感,但表现的形态各有不同。这些“涩”感,其实都是正常运笔状态之下产生的,并非有特殊的笔法造就,只是每人的用笔习惯不同而异。而这种因人而异的个性笔法,其实是不可学,也难以学好的。

因此而言,如果我们要想达到书写的“涩”感,不可跟着颜真卿、杨凝式、弘一法师后面一味的模仿,或是主观上琢磨他们是如何产生,进而去模仿,做作地将笔画写得哆哆嗦嗦、扭扭曲曲,这都是不可取,是徒劳的。而是要从点画的基本功上着手,通过不断的临帖和训练,练就骨气十足,挺拔遒劲的笔力,自然手上出风神。





如石书艺


中国的书法其实就是线条的艺术,而对于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例来有12美只说,涩感之美位于最未,被无数书者追求之。

第1美为“清秀”,如赵孟頫之书,大众口味,人人喜爱。

第2美为“清润”,在清秀的基础上多了些韵味,如东坡书。

第3美为“清媚”,既秀又媚,如新婚少妇,如《曹全碑》

第4美为“刚健”,具有了少年帅气,细条细而挺,提按分明,行笔快速,如李邕书。

第5美为“清健”,如少年君子,少了些急躁,多了些文气,如黄道周书。

第6美为“遒丽”,如王羲之的书法,既处处见骨,又用笔婉转。

第7美为“清逸”,在清润的基础上行中庸之道,用笔不疾不缓,不快不慢,既不重按,又不轻提,如董其昌书。

第8美为“雄健”,笔道变粗,饱满有力,如王铎书。

第9美为“雄厚”,在雄健的基础上锋茫渐隐,柔性见显,如邓石如书。

第10美为“清雄”,笔笔中锋,线条清晰,粗而有力,如《颜勤礼碑》。

第11美为“苍雄”,下笔严实有力,与纸产生摩擦,生出滞感,墨有枯浓,线有飞白,形成涩节,如康有为书。

第12美为“苍润”,去了苍雄的燥气,用笔更绵实和缓,将飞白涩节转变为“锥划沙”“屋漏痕”的线条艺术,稳中有力,拙中见巧,具有一种“金石气”,这种涩感,既苍老又温润,如《张迁碑》,《石门颂》,还有黄宾虹的篆书,林散之的草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