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的周圍可能會有別的天體存在嗎?

他忙什麼


當然是可能的。

像太陽這樣的獨立的恆星在銀河系中的比例並不大,而更多的是雙星系統以及三星,四星等多星系統。

而中子星不過是中等質量的恆星演化後期形成的一種天體,在雙星系統中,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剛好在中子星的演化區域內,那麼就會出現比較有趣的現象。

當一顆恆星演化到晚期時,會發生爆炸,形成中子星,如果其伴星距離較遠的話,爆炸不會對其產生太大的影響,最終會形成恆星加中子星的雙星系統。

如果這顆伴星質量較小,最終會形成白矮星和中子星;如果質量相當,會形成雙中子星。

如果伴星距離較近的話,演化會變得更為複雜。當主星成為紅巨星時,伴星就會大量吸收主星的物質,從而將加速演化,可能先一步成為中子星,或者緊跟著成為中子星。當其中一個爆炸時,衝擊波會將伴星推開,改變原先的軌道。但是如果雙方先後成為中子星的情況下,就會形成近距離的雙中子星,在未來可能會合並在一起成為黑洞。

恆星的演化結果是多樣的,不同質量的組成會有不同的演化過程。但中子星附近存在其他天體是比較常見的。


寒蕭99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形成的恆星終點形態。在演化為中子星之前,原恆星有可能具有自己的行星系統,也可能是一個雙星甚至多顆恆星系統的成員,因此中子星與其它形態的天體組成“小範圍”的引力相互作用組合系統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

目前通過觀測與計算,已經發現了不少中子星-主序星雙星、中子星-白矮星雙星、中子星-X射線源雙星,甚至發現有中子星作為母星的系外行星系統。

大質量恆星演化末期,一般會摧毀它的行星系統,但是有些所謂系外行星更像是“失敗的恆星”,它可能質量很大,距離母星很遠,這樣即使母星經歷了晚期的膨脹與爆發,這顆“行星”的固體核心依然有可能倖存下來。還有可能就是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星雲物質凝聚出了新的行星並被中子星捕獲,這都可能形成圍繞中子星的行星系統。其實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系外行星,就是一顆或者兩顆圍繞中子星運行的行星,因為中子星的特殊性,最後這項發現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在星系中,聯星系統非常普遍,因為兩顆恆星質量不同,演化道路也不同,當質量較大的恆星經過行星狀星雲階段並演化成白矮星之後,它的伴星還處於主序階段,這是很常見的組合,很多外形對稱的雙極行星狀星雲就可能是這樣的聯星造成的,如果伴星距離白矮星很近,就有可能形成吸積盤,將物質輸送到白矮星表面,形成變星,甚至當物質堆積超過白矮星極限,有可能使白矮星繼續坍縮並進化成中子星。當白矮星或中子星持續與伴星相互作用,就會加速伴星演化,最終形成中子星-白矮星雙星,甚至中子星雙星乃至中子星-黑洞(X射線源)的組合。

最近幾年發展出的引力波天文學已經觀測到不少中子星合併事件,甚至有可能發生了中子星被黑洞吞噬的事件。

以上都說明在中子星周圍有別的天體存在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心繫宇宙天地寬


你的“周圍”,是多少距離?如果不限距離,所有天體都可算做周圍。


乙九丁


肯定會有的,宇宙之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各種可能都同時存在。


武夷山牧陽子


不太可能,中子星強大的引力和輻射足以摧毀其實星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